蘇芬戰爭前期,芬蘭軍隊是怎樣抵擋住蘇聯的幾個集團軍進攻的?

歷史長流水


1939年12月21日,曼納海姆防線內的芬蘭陸軍再次做好了戰鬥準備。他們已經記不清這是蘇軍發起的第幾次衝鋒,從11月30日戰爭開始以來,蘇軍不停的衝擊著這條以芬蘭國家英雄命名的防線。芬蘭人從恐懼到憤怒,又從憤怒到習慣,蘇聯人呆板的正面衝鋒戰術對防線威脅有限,只是坦克對付起來很麻煩。

最初蘇聯的步坦結合戰術讓芬蘭人吃足苦頭,但很快聰明的芬蘭人就想到了辦法。用原木和鐵條放置在陣地前沿,坦克經過的時候,履帶會把這些東西絞進負重輪,讓坦克喪失機動能力。然後芬蘭人會請坦克喝一瓶“莫洛托夫雞尾酒”,這種以蘇聯外交部長命名的簡易燃燒瓶是對付坦克的利器。這位蘇聯的外交部長把對芬蘭平民的轟炸稱為空投給難民的麵包,幽默的芬蘭人於是稱蘇聯的航空炸彈為“莫洛托夫的麵包籃”,然後把自己的土製燃燒瓶稱為“回敬莫洛托夫的雞尾酒”。

西蒙·海耶在曼納海姆防線側翼的樹林裡注視著戰場的情況,他白色的雪地迷彩幾乎與環境融為一體,為了避免呼出熱氣,他每隔一段時間就往嘴裡塞一團雪,讓口腔和鼻腔始終保持低溫。手中仿製莫辛甘納的SAKOM/28-30型步槍並沒有安裝瞄準鏡,西蒙認為安裝瞄準鏡就必須抬頭射擊,容易被對方狙擊手針對。而且瞄準鏡會反射陽光,在雪地中,這是極其危險的,所以他堅決的使用步槍本身的照門和準星狙擊。謹慎的西蒙甚至在自己的狙擊點前堆了個雪堆,這樣可以避免射擊時揚雪,把狙擊點暴露的危險幾乎降到極限。

西蒙把步槍的準星套在第六輛坦克上,這是側翼伏擊部隊約定好的順序。那輛坦克很快在“莫洛托夫雞尾酒”的燃燒下停止運作,很快駕駛艙門打開,但吃過虧的蘇聯坦克手沒有馬上爬出坦克,而是用駕駛員帽試探了一下。西蒙在450米外輕輕笑了笑,調轉槍口將蘇軍正在前進的輕機槍手套入準星,一槍斃命,立刻又把那輛坦克套入準星。坦克手果然在用最快的速度衝下駕駛艙,準備利用坦克車身做掩護,西蒙沒有猶豫,槍響,人倒。

蘇軍發現了側翼的埋伏,很快分出部分兵力向側翼包圍,西蒙和芬蘭人沒有給蘇軍機會,套上滑雪板揚長而去,在快要齊膝的雪中蹣跚前行的蘇軍只能徒呼奈何。西蒙在滑雪離開前又收割了3條蘇軍的性命,而且他們並未走遠,畫了一條逆時針弧線後,他們又來到了蘇軍的側翼。西蒙的第二個狙擊點是針葉樹的後方,這裡更隱蔽一些,他遙遙的對身後的戰友打了個詢問的手勢,戰友們通過手勢告訴他,現在是5個。西蒙點點頭,戰鬥再次開始。

夜晚很快來臨,沒能突破防線的蘇軍回到營地休息。西蒙在雪地中匍匐著向蘇軍的營地摸去,零下40度的氣溫讓他覺得呼吸的不再是空氣,是鋒利的刀子。蘇軍營地中一片昏暗,之前狙擊手們的夜襲讓他們不敢生火取暖,否則會變成靶子。但西蒙很快發現不同尋常的事情,幾個帳篷是生著火的,蘇聯士兵連武器都不拿,在火邊取暖,並大聲嚷嚷著什麼。西蒙皺了皺眉,這是陷阱?矮小的西蒙決定再觀察一會,而蘇聯士兵開始痛哭,幾個人抱在一起邊流淚邊等待著什麼。西蒙有點啞然,他明白了蘇聯人在做什麼,他們是寧可烤火等著被殺死,也不願意被凍死。西蒙硬了硬心腸,再次把敵人套入準星。

凌晨23:28分,西蒙·海耶和戰友們回到了臨時營地,戰友告訴他今天狙擊的成績是25人。從戰爭開始到現在他已經狙殺超過一百人,他是當之無愧的狙擊之王,是芬蘭雪原上的白色死神。西蒙·海耶本人則只是希望好好睡一覺,這是無比疲勞的一天,或許在睡夢中還能有溫暖的壁爐。

到1940年3月6日西蒙·海耶受傷前,他共計狙殺505人,成為二戰中頭號狙擊手。在他昏迷的時間裡蘇聯和芬蘭簽訂《莫斯科和平協議》,芬蘭雖然戰敗割讓土地,但避免了徹底亡國,蘇聯拙劣的表現也堅定了希特勒發動進攻的決心。可以說這是一次影響世界走向的短期戰爭。

蘇聯前期糟糕的表現其實應該歸功於斯大林二不兮兮的大清洗,他把聯軍隊5名元帥中的3名,4名一級指揮員中的3名,全部12名二級集團軍軍長,67名軍長中的60名,199名師長中的136名,397名旅長中的221名都給扔進了監獄。蘇軍中高級指揮員幾乎一掃而空,補充上來的軍官沒有戰爭經驗,按著書本反覆玩正面突擊,拿牙齒啃芬蘭堅固的陣地。進攻時對於側翼的保護幾乎為零,被芬蘭的滑雪板部隊反覆攻擊,機械化部隊的機動和火力優勢喪失殆盡。如果不是國力和兵員相差懸殊,這場戰爭蘇聯有可能會輸掉。即便如此斯大林也仍然沒有吸取教訓,繼續著軍隊內的清洗,到1941年德國開始巴巴羅薩計劃時軍隊還是打的一塌糊塗。


歷史吐槽機


蘇芬戰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39年11月30日開始,到1940年1月31日結束;第二階段從1940年2月1日開始,到當年的3月13日結束。

題目是前期,我就重點講一講第一階段的戰局。

1939年11月30日,蘇聯為了取得芬蘭的部分領土,給列寧格勒留出戰略緩衝空間(以前列寧格勒離邊境線只有三十公里),在談判未能奏效的情況下,向芬蘭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進攻兵力為4個軍,25個師,共計54萬餘人。

(蘇芬戰爭示意圖)

進攻路線分為四路:

第一路:第7集團軍,下轄10個師,6個戰車旅,兵力25萬人。另配屬坦克戰車1500餘輛,大炮900門,飛機300架。該路兵力計劃從列寧格勒出發向北攻擊,沿著拉多加湖西岸一直向北,重點攻擊芬蘭的曼納海姆防線,然後相機奪取芬蘭第二大城市維堡,得手後向首都赫爾辛基進攻。

第二路:第8集團軍,下轄7個師,1個戰車旅,兵力15萬人。另配屬坦克戰車500餘輛,大炮500門,飛機200架。該路兵力計劃沿著拉多加湖北岸向西進攻。如能攻破當面芬軍防線,將迂迴到曼納海姆防線側後方,對芬軍主力形成包圍之勢。

第三路:第9集團軍,下轄5個師,兵力9.5萬人。另配屬坦克戰車275餘輛,大炮360門,飛機100架。該路兵力計劃從芬蘭的中部突破防線,衝向波的尼亞灣的奧盧,將芬蘭國土從中部攔腰截斷。

第四路:第14集團軍,下轄3個師,兵力5.5萬人。另配屬戰車坦克165輛,大炮220門,飛機70架。該路兵力計劃從摩爾曼斯克出發,向西攻擊貝薩謀地區,然後沿公路南下500公里,直達波的尼亞灣海邊的科米。

這個計劃貌似天衣無縫,其實有大問題。

第一,芬蘭國土內到處是沼澤、湖泊和密林,道路稀少,交通條件非常惡劣。因此不適合大型機械化摩托化部隊行軍,也不適合深遠迂迴包圍等戰略戰術。因為交通險阻,環境惡劣,各路之間也很難互相配合。

第二,進攻計劃看似突出了重點,其實重點的還不夠,處處用兵,導致兵力分散。蘇軍的核心點在於奪取維堡,儘快和芬蘭達成國土割讓協議,所以在進攻曼納海姆防線上,25萬人是遠遠不夠的。而中部和北部的進攻畫蛇添足,沒有起到作用,反而白白損失了兵力。

(蘇芬戰爭中蘇軍屍體)

因此,芬蘭軍隊根據蘇軍的進攻態勢,有針對性的進行了以下防守策略:

1、在曼納海姆防線這一路,防禦儘量前伸,加大防禦縱深,節節抵抗,讓蘇軍摸不清防線的重點核心。

2、拉多加湖北岸和芬蘭中部這兩路,芬軍採取的是誘敵深入,斷敵後路。

3、摩爾曼斯克這一路,芬軍採取不管不顧態度,只是讓游擊隊進行騷擾。

而在戰術上,芬軍白天利用現有防禦陣地反覆爭奪和反擊,夜晚在蘇軍側後方派出小股部隊進行伏擊和騷擾,重點打擊蘇軍的補給線和倉儲。

(困在路上遭到芬軍伏擊的蘇聯坦克車隊)

很快,芬軍的戰略戰術奏效了。

在曼納海姆防線這一路,由於芬軍防線儘量前伸,導致蘇軍主力部隊展開過早,在攻了兩個月之後,發現攻擊線還沒有觸及到芬軍防線核心地段,而此時蘇軍已經攻擊乏力,明顯缺乏繼續攻下去的勢頭。

拉多加湖北岸和芬蘭中部這兩路,在芬軍誘敵深入之下,蘇軍主力和後勤部隊出現了脫節。這時芬軍派出眾多以班排為單位的小分隊,划著滑雪板、雪橇深入敵後,重點攻擊蘇軍的糧彈倉儲地點,對蘇軍的輜重部隊進行不間斷的伏擊。很快,深入芬軍的蘇軍部隊陷入了缺糧少彈的境地,不得不停止進攻,龜縮防守。芬軍抓住時機,在拉多加湖北岸和芬蘭中部,各包圍了蘇軍兩個師,隨後予以殲滅。剩餘蘇軍部隊馬上退回防守,不敢再進攻。

北路蘇軍在奪取貝薩謀地區後,見其餘各路蘇軍進展緩慢甚至是潰敗,於是不敢孤軍深入,構築防線進入防守狀態。

到此,蘇芬戰爭第一階段就結束了。芬軍因為計劃應對得當,加上環境和天氣的幫助(1939冬天是20世紀芬蘭最冷的三個冬天之一),有效的挫敗了蘇軍的進攻,給敵方造成了重大損失。蘇芬戰爭中蘇軍37萬人的傷亡,主要是在這一階段造成的。

(芬軍機動靈活的雪橇小分隊)

而蘇軍方面,因為大清洗造成中下級軍官人才匱乏,各級軍官均缺乏實戰經驗,在每一次戰鬥中處處落了下風。加上進攻部隊大多從南方地區調來,對芬蘭的嚴寒氣候極為不適應,造成了大量的非戰鬥減員。而蘇軍引以為傲的坦克和摩托化部隊,在芬蘭惡劣的地形環境上根本無法施展,沼澤和湖泊限制了蘇軍坦克的迂迴包抄能力,而道路兩側的密林給芬軍提供了良好的伏擊場所,所造成的結果就是經常看到蘇軍長長的一路坦克機械化部隊,被堵在道路上,被躲在密林中的芬軍大開殺戒,成了活靶子。在這種嚴寒條件和惡劣地形下作戰,後勤顯得極為關鍵。蘇軍由於進攻分為好幾路,極大的浪費了後勤資源,導致在重點進攻路線曼納海姆防線上缺乏持續攻擊的能力,是導致第一階段進攻失敗的最大因素。

後來,在第二階段,蘇軍總結經驗教訓,集中兵力只攻擊曼納海姆防線一路,最終攻破防線,奪取了維堡,迫使芬蘭不得不割讓十分之一的領土,從而獲得了戰爭的勝利,這是後話了。


軍迷津睿


這個說法非常的不準確,芬蘭人雖然打得很頑強,但是實際沒有堅守住防線,實際上蘇軍憑藉著巨大的傷亡,取得了戰略性的突破,所以我們只能把它稱打頑強,卻不能說勝了,到了停戰時,波蘭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不得不接受割地賠款等苛刻要求,實際上是一個屈辱的結果,戰財者的待遇。

這場戰爭本來是一場芬蘭進行了充分準備的,蘇軍沒有能夠進行及時與充分的準備,從上到下對這場戰爭的預期樂觀,壓根就沒有想過會打得曠日持久,在行動的時間也是非常的缺少考慮,竟然在11月底的時候開始作戰行動,正好趕上了冬季,蘇軍部隊沒有做好越冬的準備工作,許多單位穿著秋裝上的戰場,僅僅天氣原因就給蘇軍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蘇軍沒有做好這場戰爭的準備,應該來說各方面的條件都不是很理想,軍隊並沒有適應如何打一場戰爭,這是蘇聯在建國之後第1次正規的大規模現代化戰爭。蘇軍完全是依然國力壓倒了對方,別芬蘭的傷亡少一點,但是傷亡比例,反而要高得多。


浴火


據說一開始芬蘭高層也是很絕望,雖說全民皆兵,但是還是勢單力薄啊!但是很快他們就發現轉機了,原來是入秋了,芬蘭高層在想,如果能挺到冬天說不定還有機會阻止蘇聯凌厲的攻勢,於是芬蘭全國總動員,抵抗蘇聯入侵,時間轉眼來的隆冬,芬蘭部隊發起了對蘇聯反擊,蘇軍損失慘重,雖說最後芬蘭還是被瓜分了,但是也直接警示了蘇聯,重重的唑滅了他那不敗的神話,吹牛到此結束,拜拜



高山下的紅旗哨兵


蘇聯剛剛結束大清洗指揮層普遍沒有實戰指揮經驗。

芬蘭因為是保衛國家士氣高漲,而且芬蘭地形多山,全民皆兵裝備精良(但也因此裝備不適合大規模生產)。

蘇聯紅軍坦克在多山條件下不適合突進(朝鮮戰爭也是如此,路況複雜,美軍坦克在多山條件很容易被攻頂),而且補給線老是被掐斷,深陷遊擊戰不知所措。


小學渣大逗逼


芬蘭部隊因為是保衛家園所以士氣較高,再一個是地利也佔優,蘇聯當時才大清洗之後基本除人多之外就是一群烏合之眾,戰爭並不是人多就行,歷史上幾萬人追著幾十萬人打的情況多了去了,近一點的第一次車臣戰爭就是這種情況。


設計師呂海寧


別看芬蘭是個小國,其實戰鬥力相當驚人,芬蘭也屬於日耳曼名族,單兵作戰素質比較高,武器方面也比蘇軍先進,又是在自己的國家作戰,總合各方面的原因所以蘇軍失敗還是有原因的。不能只看表面。


經典戰時傳奇


芬蘭怎麼抵擋住蘇聯的幾個集團軍?不過利用蘇聯輕敵佔了便宜就昏頭了。心甘情願地為帝國主義反蘇火中取栗,結果自討苦吃,敬酒不吃吃罰酒,犯賤。


為平746


首先師出無名其次蘇聯輕敵,再次地形幫忙,蘇聯的機械化部隊發揮不了作用,芬蘭打起了叢林遊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