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告訴你,這樣的國外的夏令營,不去也罷!

一文告訴你,這樣的國外的夏令營,不去也罷!

每到寒暑二假,身邊總會颳起一股遊學熱。少則三萬多則五萬的高昂費用,卻絲毫不能阻止望子成龍的家長們咬牙也要把孩子送出國外學語言、長見識的決心。

於是每當這個時候,朋友圈總是以《月薪X萬卻養不起一個孩子》等文章為開始,然後以朋友們點贊留言可憐天下父母心或者討論哪家遊學機構性價比更高為結局。

然而我們卻鮮少看到後續《花了X萬遊學之後,我學會了XXX》等文章刷爆朋友圈。

所以,那些不遠萬里奔赴國外的孩子們在這段時間裡到底都收穫了些什麼?語言?見識?還是獨立自主的能力?

市面上常見的遊學夏令營一般在15天左右,先招攬一批學生,然後統一安排進一所當地的語言學校,或者臨時租個教室僱兩個老師,由於簽證原因,每週上課不得超過20個小時,所以每週都有一半的時間必須被安排去遊玩,美其名曰親近大自然或者培養獨立能力。

換句話說,就是一群中國小孩組隊去了國外,然後由兩三個中國老師帶隊每天上午學英語下午出去玩。

細細講來就是早上和中國小夥伴們用中文吃飯聊天,然後由中國老師領著去上外教課,遇到聽不懂或者不明白的地方怎麼辦?當然是轉頭問問旁邊的學霸呀。下課後一邊吃著當地食物一邊用中文和小夥伴們點評味道。下午繼續一邊用著中文和小夥伴們聊天一邊在中外幾個老師的帶領下打卡標準遊客照。

週而復始。

在這樣的一種傳統模式下,自然很難在“學成歸來”後寫下點《15日X國遊學之後,我學會了XXX》等文章刷來爆朋友圈。

眾所周知,學習語言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到那個地方去,與那裡的人交流溝通。

出國,當然是一種深度瞭解和學習一個國家的語言、文化和風景的最佳辦法。只是,現在的國外夏令營模式不能很好地帶來沉浸感,使得學習的效果大打折扣。

出國的人每年都一茬又一茬的,但學好英語的並不多,可見,出國也並不是學習語言的首選。

這樣看來,兩個必要條件中的“與當地人交流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要學好一門語言,有環境也不行,主要還是敢於和那些母語為你要學的目標語言的人溝通交流。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叫《為什麼要送孩子去國外夏令營?》看了之後,真的每句話都想反駁。

1、中國有句古話:讀萬劵書,不如行萬里路。這句話用來形容國際夏令營,再合適不過了。

一點都不合適好嗎?行萬里路不是走馬觀花,也不是從A點飛到B點的距離,中間的路都沒有走,怎麼能叫行萬里路呢?這樣出國就算距離遠,還不是在比誰做的飛機時間長?

2、國外的夏令營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有非常系統和成熟的體系。

1861年夏天,一位來自美國康涅狄格州的教師肯恩(Frederick W。 Gunn),率領孩童進行為期兩週的登山、健行、帆船、釣魚等戶外活動,來均衡孩童身心。這被稱為夏令營的最早記錄,到現在也僅有158年的歷史,如果這種帶學生戶外活動就叫夏令營,中國古人的遊學經歷更多,夏令營就應該要追溯到孔子帶學生去遊學了吧?

3、國際夏令營不僅僅會帶給孩子們快樂的時光,而且在玩中激發孩子的潛能,引導他們去發掘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對孩子以後的發展有極大的好處。

國內的夏令營就不歡樂,就不能激發潛能嗎?發掘興趣愛好的方式和途徑有很多,去國外10天半個月就能發掘到,國內出生成長都發掘不到嗎?

4、參加國際夏令營,還能學習到異國的文化,讓孩子們自己去體會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處,從而開闊思維和眼界。衣食住行都與國外當地家庭、老師、學生融於一體,可以非常具體真實地感受到這種文化的不同。

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身邊參加過國外夏令營的孩子都說,就是一群中國學生在一起,見到成群的外國人都要外出自由活動的時間才可以,更不要說同吃同住了,沒幾個是能達到那樣的條件的。

5、參加國際夏令營還能鍛鍊孩子在新的環境當中的適應能力和自立能力。

只要是不在自己長期生活的環境,就算三天小長假出去玩,也算是到了新的環境,適應能力並不是去國外就一蹴而就可以養成的,自立能力差的,還是國內更容易有安全感。

6、孩子會得到一個純正的語言環境,提高英語水平。

這要保證孩子只和外國人接觸,遠離中國學生,這樣才能提高英語水平。不然去了國外,語言環境中大多都是中國學生,根本沒有什麼用,孩子會忍不住的說中文。

7、鍛鍊學生領導力、組織力、品格力,孩子的交際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一群學生,誰領導誰?大多數學生都是去當了一個被領導的角色。在組織力和品格力上面,就更扯了。交際能力也並不是孩子說了兩句話就交際能力出來了,如何遇到問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才是孩子應該學習和培養的。

為什麼花了三五萬去參加國外夏令營還依然還學不好英語?可見學英語不是出國就能解決的問題。

《海外夏令營動輒數萬元,是否值得?》文中提到一篇題為《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的文章,說位月薪三萬的企業高管媽媽,才勉強能負擔孩子一個的暑期花費。其中最大的支出,就是去美國遊學。

但這高昂的支出很多時候也並沒有和收穫成正比,如果你對海外夏令營沒有大量的調研,很難保證不掉入這些坑。

遊學坑

上車睡覺下車照相式吃吃喝喝的遊學團,實際上“只遊不學”。很多家長並不富裕,都是普通老百姓,省吃儉用送孩子參加所謂的“精英夏令營”,結果一個月的行程,上課只有四天,還是插班,剩下每天都是參觀斯坦福伯克利UCLA金門大橋九曲花街星光大道硅谷公司這些全部免費的項目。花了三四萬的錢,只在熱門景點前照照相,參觀免費的博物館……這樣虛高的價格,更助長了海外遊學這個市場的野蠻生長。

熱門的旅遊景點暑假和國內黃金週一樣人山人海。大學暑假也都放假了,參觀校園很可能就是花錢排隊看人頭。這樣走馬觀花式的遊覽叫旅行團,已經不是夏令營了。

上課坑

有一些夏令營打著名校的招牌,其實只是租用哈佛斯坦福的教室,老師和這些大學一點關係也沒有。

老師坑

夏令營的老師不是本校老師!很多隻是教育系的在校大學生,夏令營是暑期兼職。 這些老師並不是說不好,只是家長不要以為打著硅谷名校Harker、伯克利的夏令營就一定是自己的老師。

語言坑

去國外夏令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要說英語。但現在幾乎所有熱門的夏令營都有很多中國孩子,並沒有得到很多說英語的機會。參加海外夏令營,是英語學習性價比最低的方式之一。

既然出國也作用不大,那如果那些英語為母語的人來中國,你願意讓孩子在這樣的英語環境浸泡中學英語嗎?

而漢橋中外學生戲劇夏令營正在做的,正是這樣一個事情。通過將孩子“浸泡”在一個真實、100%的純英語環境中,學習戲劇的魅力,感受深度的英語交流。因為無論是學習,生活或與人打交道,孩子都需要與他們產生互動,在潛移默化間學習提高英語溝通能力。

國外夏令營,家長們還是量力而行,多衡量多對比。很多參加過國外夏令營的父母們,第二年都乖乖的選擇了國內。

如果你對國內的夏令營舉棋不定,不妨移步先看看漢橋中外學生戲劇夏令營。

點擊海報,即可帶你一鍵瞭解!


一文告訴你,這樣的國外的夏令營,不去也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