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國外音樂教育體系本土化?

如何看待国外音乐教育体系本土化?| 争鸣

文 |姚姝妤

20世紀初,大教育發展開始出現了以“新”為特點的教育運動和思潮。教育開始尋求如何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與真需要。隨著教育環境的變革,音樂教育開始側重於學生本體的全面發展,發生了以教師為中心向學生為中心的轉變。因此,這一時期出現了達爾克羅斯、奧爾夫、柯達伊、鈴木鎮一等國外優秀音樂教育體系與教學法,在世界音樂教育範圍內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也有人認為,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對音樂教育進行“現代化”的改革,其實質就是把音樂教育整體“西化”的一個過程。音樂全球化發展使得一些國家被強大的西方音樂“殖民”而不自知。思及此,不禁要問:緣何國外優秀音樂教育體系與教學法在我國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教學熱潮,難道真的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

筆者並不認為現如今國外音樂教育體系和教學法與我國基礎教育絕對契合。我國在改革開放後增加了對西方的接觸與瞭解,國內音樂教育領域對國外優秀音樂教育體系與教學法的相關研究也紛至沓來。然而隨著對國外音樂教育體系的研究愈發廣泛,中外優秀音樂教育思想擦出新火花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一些“拿來主義”的課例被直接搬上講臺,照本宣科成為其常態;不考慮課堂教學質量,為了教學法而教學法的盲目崇洋的思想亦不在少數;一些以國外教學法為招牌,針對嬰幼兒年齡段的早教、胎教培訓班也逐漸湧入人們的視野。歸根結底原因有二:其一,儘管國外音樂教育體系與教學法有其優勢與巨大貢獻,但盲目崇拜已使其進入“無教法不教學”的誤區當中;其二,我國本土“音樂教學法”存在一定侷限。

談及我國本土“音樂教學法”,人們最先想到的便是“口傳心授”和“師徒制”,這種近乎於“私人定製”的教學模式,並不完全適合如今的大班授課,但這一教學方法也存在著獨特價值與民族性。因此,音樂教育家管建華曾表示:“我們目前學習母語音樂的語境己被‘置換’,倒像是在西方語言環境中學習中國音樂……語法規則、價值觀都是西方的。因此要廣泛通過多種形式利用母語音樂教育資源創設母語音樂語境。避免在‘跪對’西方音樂體系的同時,對自己民族的傳統音樂採取了‘背對’的態度。”(《全球殖民時代與後殖民文化批評時代中西音樂文化交流的定位》)這一觀點告誡我們切莫因噎廢食,應在國外音樂教育體系引進過程中,加深其與我國傳統音樂教育理論體系融合的深入探討與研究,進行國外音樂教育體系本土化發展,實現軟著陸。

本土化的目的,是為了使國外音樂教育體系與教學法與我國基礎教育實踐迅速融合,是為了避免外來事物出現“水土不服”現象。然而現如今國外優秀音樂教育體系與教學法在我國的發展趨勢是,一些音樂教育者在“拿來主義”和“本土化”過程中尋找平衡和支撐。

柯達伊曾說:“學校音樂教育首先要牢固地建立在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孩子們的靈魂應該用民族音樂的乳汁來餵養,才會逐漸建立和鞏固匈牙利的音樂思維方式。一個靠混合音樂餵養的孩子在任何音樂中都不會覺得親切、自在。”(尹愛青《當代優秀音樂教育體系與教學法研究》)筆者非常認同這一觀點,因為音樂教育的功能之一便是傳承民族文化,這也就是為何要“本土化”的原因。隨著地球村的形成,各國文化開始相互蔓延與滲透,以歐美為主導的現代文明逐漸成為社會主流,文化殖民也愈發顯露其態勢。筆者並不排斥汲取各國優秀的音樂教育體系與教學法的思想精粹,但如何真正做到“為我所用”才是一位優秀的音樂教育者該真正思考的問題。“深度融合”這個詞看似簡單容易,但有多少人還在用著“拿來主義”對待外來音樂教育體系與教學法?有多少未經打磨的國外作品和課例被照搬上課堂?又有多少所謂經過“本土化”改變的課例還保留著大量國外的思想和形態?

教育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相輔相成,國外音樂教育體系與教學法本土化的目的亦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發展,同時也是繼承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文化自信和民族認同感的必由之路。路漫漫其修遠兮,如何在基礎教育階段中建立以民族音樂思維方式為主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不助長妄自菲薄、盲目崇洋的不正之風,也必將是一條需要更多音樂教育者“上下求索”之道。

- THE END -

快手、抖音賬號

近期熱門文章

你所不知道的巴黎聖母院和音樂的故事

《音樂週報》@你!快來說出你和《音樂週報》的故事…

音樂教師有哪些隱性負擔?| 爭鳴

足不出戶,跟世界排名前30音樂院校導師直接上課

北京合唱節5月開幕,音樂週報與北京音樂家協會邀全國合唱團晉京展演

訂閱2019年《音樂週報》,戳這裡!

快收藏!改革開放“40載·40歌”完整版來了

潮·湧 | 改革開放40年之“十大古典音樂事件”

民族管絃樂隊座位究竟怎麼排?

唱合唱,你的聲音“炸”嗎?

如何看待国外音乐教育体系本土化?| 争鸣

Q:想訂閱《音樂週報》?

A:請進入“音樂週報”微信公眾號,點擊下拉菜單“訂閱報紙”。

A:發這裡 [email protected]

Q:想合作?

如何看待国外音乐教育体系本土化?| 争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