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租车卷土重来 短租业务改名再战神州租车



滴滴租车卷土重来 短租业务改名再战神州租车

下线一年后,滴滴租车改名再度复活。3月28日,滴滴旗下小桔车服宣布在原有分时租赁业务的基础上,扩展短租服务,原滴滴共享汽车更名为小桔租车。

早在2016年9月,滴滴上线租车业务,采用全程线上化服务和免费上门送取车的模式,同时支持异地下单服务。不过,滴滴租车上的车辆并不是自己的,而是采取与租赁公司合作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服务。

只可惜,租车并不是一门性感的生意,资金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整个市场极度分散,全国租赁公司上万家,滴滴对闲散资源的整合既不能保证车辆质量,更难以规范服务。而如果自己买车,不仅投入巨大回报漫长,也无法解决主要城市的限牌难题。

租车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神州租车遥遥领先,一嗨、首汽等深耕区域市场的“一超多强”格局。近年来,屡屡有新的玩家试图抢食租车市场蛋糕,却一个个折戬沉沙。就连滴滴这样的出行巨头也不例外。

仅仅一年半,2018年4月,滴滴悄然下线面向用户的租车业务,转型帮平台上的司机提供租车服务,以及为海外租车导流。

滴滴租车卷土重来 短租业务改名再战神州租车

​短租业务未见起色,滴滴的目光投向分时租赁这个新热点。2017年8月,滴滴上线了“分分租”业务,但同样没能解决分时租赁的固有难题。

业界普遍认为,分时租赁看上去很美,但硬伤难以解决,除了重资产、重运营之外,停取受停车位制约,大城市牌照难求,无法靠大规模投放拼市场,还面临和传统租车业的竞争,后期的运营维护难度也更大,企业在资源、规模等任意节点上出现问题,就是灭顶之灾。

用户体验上,汽车分时租赁无法做到像共享单车那样,取、用、还极其方便。因为汽车的高价值、城市停车难以及如果发生事故产生的高损失,使租车生意没办法做到真正的下单就走、扫码就走。

并且,汽车分时租赁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盈利模式,单靠租金和广告连基本的运营费用都包不住,盈利更是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

因此,滴滴的分时租赁运营至今磕磕绊绊,上海、武汉、成都等城市陆续关停。目前,滴滴的分时租赁维持运营的仅有杭州、宁波、西安、淄博和泉州五个城市。

滴滴租车卷土重来 短租业务改名再战神州租车

3月28日,滴滴宣布小桔车服的汽车运营中心、分时租赁事业部、新零售FT等部门整合为小桔租车业务,在原有分时租赁业务之外扩展使用周期更长的短租业务。滴滴对外发布的新闻稿显示,小桔租车与两年前失败的滴滴租车并无明显不同,依然采取合作模式,“通过连接赋能外部合作伙伴,提升资产运营效率,成为长短租一站式开放平台。”

分时租赁不温不火,滴滴为何重拾短租业务,有分析认为,在资本市场低迷的当下,滴滴原定的上市计划搁浅,估值更难把握,不排除滴滴通过分拆方式将部分资产比如车服业务先行上市,做大营收成为当务之急。

自去年乘客搭乘滴滴接连遇害后,多部门对网约车平台加强监管,滴滴不得不在运营上紧急刹车,以弥补此前落下的安全课,也正视其一贯闪避的政策合规。

但是,合规会打掉滴滴的大量订单,并直接影响其在资本市场的价值。据财新的报道,有投资机构以300亿美元的估值售卖滴滴老股,真假难辨,接盘者寥寥。

重压之下,滴滴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去年底的架构调整中,滴滴新成立车主服务公司,合并原小桔车服和汽车资产管理平台,探索定制车业务,在车后服务基础上探索,涉足分时租赁、维保、加油、充电等领域。

滴滴车主服务公司总经理陈汀对租车业务寄予厚望,“租车板块将成为小桔车服的发展主线。”只是,业务模式未见变化的小桔租车,再怎么改名依然注定徒劳而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