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俗文化---皖北砀山篇

砀山古时地处齐鲁边缘,是孔夫子周游列国必经之地,因此特别重利益和规矩。自古都知北方人嗜酒,在我的老家砀山也不能免俗,而由此衍生出的酒俗文化也代代传了下来。今天果之乡小刘就带着大家一起去看看俺们村的酒桌文化。

酒俗文化---皖北砀山篇

一、 喝“圈酒”

这和萧县的酒俗文化比较相似。一桌人围坐在一起,拿出两个酒杯,一个是令杯,一个是走杯。令杯留每个买酒的人喝,走杯里的酒大家轮流喝。有时外面还会预备一桌,专门用以串桌喝酒用。这样的喝法,对于以前没有接触过砀山酒文化的人来说,感到“亚历山大”啊!

酒俗文化---皖北砀山篇

二、 喝“摸底酒”

敬酒的人站在被敬酒的人旁边,伸出手摸摸对方的酒杯底,被敬酒的人就得一饮而尽,在我们这里“摸杯底”是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这种“以摸代敬”的是砀山地区近年来才兴起的一种敬酒方式。“摸杯底”也是有一定讲究的。敬者必须“手”在下,“敬”在上——标准一个“擎杯”。摸,相当于端杯,相当于抬盅。动作简单,意义深远。摸,必得站起,还得伸手,又有立等之形象。摸对方杯底时,敬者需伸出右手,掌心向上,五指并拢,轻轻触摸对方酒杯下面,这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用无缝之手接着,希望对方不要剩酒、漏酒;二是(手)心外露,以示真诚。

酒俗文化---皖北砀山篇

三、 站着喝酒不算数

在很多地方,站着喝酒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可是在砀山一带,站着喝酒却是“不算数”的。为何这样呢?这里面还有一个典故。

酒俗文化---皖北砀山篇

相传康熙年间,康熙帝化名“小乙”,前往各地微服求贤。走到京郊一处偏僻之处,听说有一名士幽居以此,于是康熙立即安排随从吴士友设宴相邀。为了试试名士的才学,康熙就说:“今日有幸相聚,不可无词,咱们三人,就以三字为题作联,出对者,吃菜,条不上者,罚酒。”

酒俗文化---皖北砀山篇

吴士友看到外面丁香花开的正艳,室内鸡宴全席,于是首先起身说道:“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头头归一。”边说边将最大的一个鸡头扯下,放在皇上面前。

此联出得相当刁钻,有景、有宴、有动作,还有所指向。康熙转脸看向名士。只见名士缓缓起身,围着酒坛轻轻踱步,忽然猛地抬头说:“有了!”随即对出“水冰酒,一点、两点、三点,点点于喉。”说罢,拿根筷子在酒坛中蘸了一滴放在嘴里。

吴士友看到这里,急忙附耳告之康熙,说:“此人讨封了。我说‘头头归一(乙)’,挑明了你的身份,他说‘点点于喉’,是让你御笔点侯,封他做官。你看——”康熙大悟,急忙改嘴说:“蘸着喝酒,不算数,不算数……”久传下来,“蘸”变成了“站”。于是,“站着喝酒不算数”的风俗就传到了我们这里。

在我们这里,酒一直是人们交流感情的好工具,也是逃避现实的出口。每逢节庆,满村都能听到划拳斗酒的声音,“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是何等的酣畅淋漓!只不过,醉酒误事,不要贪杯才是“喝酒正确打开的方式”哦。

酒俗文化---皖北砀山篇

另外,友情提醒一下,据非常规统计,山东、黑龙江、安徽、河南、内蒙古这几个地方的可是最能喝酒的,如果各位亲们在酒桌上碰到有上述地区的人,可千万要惊醒一些,最好不要“硬扛”啊(当然酒量无限大的酒友们可以自动忽略这条提醒)。

酒俗文化---皖北砀山篇

不知你们那里也有什么比较独特的酒桌文化呢,期待分享!

果之乡刘三带你体验不一样的三农,点关注不迷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