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車上,為什麼上年紀的人比年輕人多?

海峰楓


有些人說老年人,的不好,有沒有?我說有,但是年輕人有沒有做壞事了?打爹罵孃的,有沒有?也有,這都是社會個別現象,我今年65歲,在汽車上從來不和年輕人搶座,就是有人讓座,我也看看年輕人精神狀態怎麼樣?精神頹廢,我是不座的,他一定是身體欠佳,尊老愛幼,本來是中國人的美德,現在網上便成了攻擊的目標,沒有必要把話說的尖酸刻薄,坐公共汽車,也就十幾分鍾20幾分鐘,不管年輕和年老,誰都累不死?如果因為讓座的原因,吵起來了,自有公論,必然被嗤之以鼻,現在老年人坐車,在我這個圈子裡,沒有大事,一般都是走著走,買東西拎不動,坐公共汽車,急事打出租車,親戚朋友同事的孩子們,出門打車,佔80%15%坐公交車,百分之2騎自行,1%走著走,孩子們花錢,有孩子們的道理,老年人坐公交,為了省錢,有老人的道理,人生都是從小孩兒,青年,老年,走過來的,要宣傳正能量,不要互相攻擊,仇恨代表不了和諧社會,我們這一代人快沒了,反感老年人的青年人,快要進入了老年人的行列,不知道你們到那個時候,是怎麼想的?不要坐年輕人給你們讓的坐,如果推遲不掉,要反思一下,你們年輕時候說的話,要記住,愛能讓一家人團聚,能讓社會大家庭團結,團結就是力量


用戶9845862553337


提問者:你是不知中國老人的法定年齡,把中年人看做是老人了吧?

這兩天看了七八個霸佔座位,拉拽司機的新聞視頻(幸好有視頻),發現小編都在有意無意地把50歲左右的中年人,一律用模糊概念稱之為“大爺大媽”,還怒批其“倚老賣老”和“為老不尊”。而那些仇視老人到心理變態的網青則群起攻擊,個個捶胸頓足,億糞填膺,跟帖大罵“老流氓”“老壞蛋”“老不死”之類汙言穢語。

50歲左右不是老人!《中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文規定:中國老人以60歲為起步年齡計算,凡中國公民年滿60歲以上,就可稱為老人。網友們可留意各種新聞,這種把50歲左右的中年人看做“老人”的現象非常普遍。其結果是啥?中年人犯事,叫老人背鍋。

須知,在乘公交車上的乘客人群,都是以中青少群體為主的。國際大都市北京就公佈了大數據,證明老人出行的時間主要是在9·30分以後,老年助殘卡只佔刷卡總量的10%

道理就是如此簡單,中青少因工作和學習,出門在外的人數和次數只會更多,乘坐公交車的當然更多。在十四億人口中,老年人只佔兩億四千萬,八九十歲的耄耋老人更是難得出門。怎麼會是“公交車上,上年紀的比年輕人多”呢?提問者要麼是滿嘴跑火車的“假大空”;要麼就是拿個別現象代替一般。

提問者請看:這些每天都要上下班的人群中,是年輕人多?中年人多?還是老人多?


默金cc


年輕人上班打拼是一早一晚和節假日的出行,是目的性比較明白的。由於我們的政府的面子工程(老人乘車免費卡)給本來就很擁擠的公交系統"雪上加霜",所以老年人他們是一天之內很無節制的去蹭坐公共交通工具的,還大言不慚的說是他們應該得到的,充分體現了現在的老人沒幾個有優秀品質的人,多數的老人是倚老賣老,對自己不想嚴格約束人,總覺得拿著免費卡不坐白不坐(愛貪小便宜的思想表現),還有就是拿著免費卡心裡沒有一絲的愧疚,上班一族這樣辛苦打拼賺得也不多還得花錢乘車,而老人退休(不用上班)的收入比不少的人比打工一族富裕不少,還不花錢乘車,還好像拿著上方的"免死金牌"就可以在公交車上為所欲為,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行為。我們的老年人現在都不懂得替別人著想了,只為自己著想,不能體會上班一族的艱辛,要有為他們創造些相對寬鬆的和諧的上下班的氛圍的想法,而是在公交車上倚老賣老給上班一族的年輕人心裡很大的壓力,本來坐的好好的,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上來一個乘"霸王車"的老人要"鬧事"了,坐在車上的心裡總是忐忑不安的。在這裡呼籲政府趕緊改變現在這個給社會帶來極不和諧的局面,向上海學習,或者立即取消老人免費乘車卡,把政府的資源給到低收入的供薪人群,給收入不高的上班一族的一天上下班時段的免費,這才是政府要做的實事。至於老人福利這一塊,優惠就醫,老人低價食堂,老人景區的免費,老人的活動中心的開放,老人的養老的投入等等的這些為老人服務的政府投資大家都是舉雙手贊成的,唯獨免費無節制的使用公共交通系統這一方面,很值得政府要去傾聽社會民眾的心聲了。


fuhe88847256


老年人把自己的錢給家裡年輕人買車了,沒有錢給自己買車。所以你可能看到公交車上老年人相對較多。買不起車的年輕人與老年人同乘公交車本來很正常,有些買不起車的年輕人不想站著乘車,就整天胡思亂想:如果把老年人排擠掉,那我也可以每次乘車都有座位了?又可以省下一筆買車的錢。於是經常在網上提出奇奇怪怪的提問,“公交車”“老年人”…好像是與老年人在是“商量”其實是“逼迫”老人不要來乘車,用心險惡。問:你哪來的資格剝奪他人的社會存在?你啥時候來到這個世上的?你對這個社會你什麼貢獻?你的貢獻比老年人差了十萬八千里。你不應該也沒有理由有這樣的想法!


司馬缸砸缸缸


由於以前要實行計劃生育,為了把出生人口控制下來,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出生人口銳減,老年化問題就開始突現。老年人往往比年輕人多的現象,目前女性工人可以50退休。男性工人55歲就可以退休,由於現在中國人的壽命延長了很多,雖然目前放開生育政策,可以生育二胎。所以雙方父母一退休就要放鬆一下去旅遊或到公園跳廣場舞打發時間,再過幾年就沒有時間去休閒。就要抱孫子又要操勞。所以現在的獨生子女都沒有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感受。

30~50歲一族有些有車代步。而剛出來工作沒車,要坐公交車一族所見到的大多數都是老年化人的大叔、大嬸、大爺、奶奶級別的人居多,他們早上拿著本地乘車休惠卡出來到公園晨運,買菜等到針點回家煮飯照顧自己的小孩或孫子。由於自己的小孩工作忙,沒時間回來煮飯,幫忙在家煮飯晚上回來吃,或帶小孩上學。所以碰到的是在公交車上、地鐵、馬路上出現50歲以上的人群比較多的現象。


繪畫與攝影


公交車上老年人多,都是些40、50、60年代出生的人,都步入中老年階段,即老人社會。那時候政府沒有采納馬仁初“人口論”的主張,沒有搞城市居民只生一個,農村居民只生二個的計劃生育政策,你生得就生。所以,這代人那個家庭不是兄弟姊妹眾多。少的二三個,多的七八個,那時真是人丁興旺國力富強。今天,這些人都老了,能走動的都活躍在城市街頭每一個地方。人群中汽車上人頭湧湧白髮飄飄。不過年輕人不需要有太多抱怨了,這些人都是西下的夕陽,風中殘燭,人數會逐漸逐漸地消失在你們眼中。到70、80、90年代出生的這代人,進入全盛時期,社會再不會出現,前輩們那種,白髮人人滿為患的現象了。因為,這代人斷兄絕弟,無姑表姨表,就算有都只佔少數。到那時,公交車不需要那麼多了,出租車打著紅燈籠滿街跑找客現象更普遍了,車流稀少,道路寬廣了,再不會有堵車現象發生了。茶樓食市酒樓飯館再沒有那樣興旺了,慢慢地一間一間倒閒,關門大杏了。這時炒房客也要失業了,小區居民住宅樓晚上映出的燈火十室九空,房地產開發商將遭到致命打擊,名人專家再怎樣為樓市搖唇鼓舌蠱惑人心,吹旺樓市也無濟於事了,再也挽救不了這膨脹的泡沫,終於破了。這時候的社會應一片寧靜,商鋪門可羅雀,街道上游人稀少。只有到週六日才有點人氣,有點象城市喧譁之聲。這一切逝去的老一輩再無眼睇了,社會更不會再有厭煩老人的聲音了。


老古董177426082


提問者話並沒有說錯。上午9點-11點,下午2-4點,這個時間段老年人乘公交車的相對較多。

同時,早中晚高峰上學上班辦事的少、青、中年多;駕駛汽車、騎電動車的,中、青年多;騎自行車人力三輪以女性老年人多;開電動三輪車的快遞送貨的多;坐遊樂場車的年青爸媽兒童並且週末多,拉買菜小車和坐救護車的還都是老年多。

年齡身體原因,交通工具限制原因,城市學校醫院商場公園的佈局原因,市面積擴展,道路延長,農貿市場整治等原因,公交是老年人唯一選擇的代步工具,不免費也是這個規律。

國家實行的老年人免費公交,就是認可並鼓勵老年人乘公交車。誰要是認為不妥而不服氣,回家問你年老的父母是這個理不。

家裡有私家車的也儘管問。


泰山木32140178


真沒意思,又借《悟空問答》拿老年人說事。看看數據,搭乘公交的人,以年輕人為主,老年人並不多。

1、據有關調查,每天乘車的老年人只佔這群體約10%,每週出行2次以上的僅約3成,每月出行的則不到一半。

2、北京市調查數據顯示,該市每天刷卡乘車的老人不到1/5,而且出行高峰集中在9點半到10點半。按上述,老年人出行的高峰,與上班一族完全錯峰。

國家《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是每個中國公民都要遵守的法律,請尊重老人尊重自己,老人的今日就是提問者你的明天!


56036983


確實是有這種情況。

一是時間段不一樣,很多年輕人,早上七八點就要上班,那個時候才是擠公交車的高峰期。過了八點以後老年人出來忙活買菜準備中午做飯或接孫子,所以車上老年人會比較集中一些。

二是很多年輕人自己都買了車,平時上下班都是自己開車了,公交車上就看不到這些人的身影,他們也不去擠公交。

三是老年人時間多,業餘生活也很豐富,經常都是沒事就互相約著一起外出到周邊近郊踏青,或是一起去K歌,再就是排練廣場舞之類的,所以他們往往都是一大幫人集體出行,再加上都辦了老年卡,公交車是最“佳”的選擇,反正時間多,又有免費交通工具,關鍵是公交車位置多,他們一大幫人也都坐得下。當然了,如果是趕在上下班高峰時段就太擁擠了。


大門口的野蠻人


因為那個年代,對國際形勢進行了錯誤判斷,認為第三次世界大戰會“早打,大打,打核戰爭”。

由此,制定了一系列的國家備戰政策: 三線建設、城市深挖人防地道,大力鼓勵生育,全軍全民三防訓練,領導人分散出京等等。

那時候,誰家裡孩子不是三五個往上,有的地方家庭生育超過六個,就頒發“英雄母親”的光榮稱號。

如今時過境遷,和平和發展成了主流,三線建設的廠區,絕大多數都搬回到城市;城市人防隧道也變成了商場或者蘑菇養殖基地。

而當時鼓勵生下來的孩子都老了,後來的計劃生育也造成了年輕人的相對稀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