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練就正確的毛筆執筆姿勢?

maggie潘


關於執筆的方法,從古至今論說頗多,尤其如今, 書法為普通大眾所喜愛,執筆方法一直受到大家重視和關注,但究竟如何正確理解,卻眾說不一

其實真正懂書法的人,對執筆都會有一定的經驗和見解;而不懂書法者,任你講的天花亂墜,還是不能領會;只有書法愛好者,似懂非懂,被執筆、筆法常常搞得昏頭轉向,這促使我把對執筆的理解和體會與大家交流,希望能對一些朋友有所幫助。我以為執筆的原則可以這樣概括:“用筆千古不易,執筆因人而異。”

自從有了毛筆書寫的歷史,就有執筆的理論和實踐。最早的執筆,並不是某個書法大家發明的,而是古人在長期的書法實踐中,

根據中國文字的特點,依從人的握筆生理特性,自然形成約定俗成的握筆姿勢和書寫習慣,而被傳續下來。

根據史書記載,按照手腕的不同作用,有迴腕高懸法、掌豎腕平法;按照握筆的姿勢,可分為五指橫掌的“龍眼”法和“鳳眼”法;按照手指的功能,可分為二指單鉤法、三指執筆法以及“四字撥鐙(捻管)法“和“執筆五字法”等等,每種執筆法都可以說長篇大論,在書法理論上和書法大家的口中都有著不同的解釋。

為什麼執筆方法會有如此之多,但卻很難有一個公認的標準呢?

這與毛筆有關。中國的文字不同於字母文字,方塊字形,點畫線條複雜,變化豐富。體現它的美,只有通過毛筆的筆鋒與墨、紙的結合,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和展示,點畫的流暢、飽滿,結體的構型,以及筆勢的靈動。而這種通過人書寫的技法實現的筆墨情趣,有著許多神秘感,容易誤認為名家的經典書法是因為筆法高超,而筆法高超是因為講究執筆方法,正如人們一直在探求王羲之以及晉人筆法和執筆,總以為悟得他們的筆法,便可以寫出高水平的書法。

其實不然,執筆就好比拿筷子,只是一種寫字的握筆姿勢,至於如何掌控這管毛筆,各人有個人的習慣,而且時代不同,執筆也有別。

許多人認為,包括沈尹默先生,認為古人傳續下來的,唯一正確的執筆法是“五字執筆法”,但也有不少專家學者認為,古人擅長捻管法,而並非“五字執筆法”。

對於這種爭論,實在沒有必要。這兩種執筆法,其實與我們的書法現實情況都已不適應。 魏晉時代,人們寫字多以席地而坐,可以想象,握筆姿勢無論是二指、三指單鉤,或撥鐙(捻管),或是五字執筆法等,與我們今天的書法姿勢大有不同。即使唐、宋元時代,大作品也少見,書家仍然是坐著書寫為主。明朝以後,社會的發展,書法審美觀念的轉變,才逐步開始流行大尺幅的書法作品。現代人書大都是大字、大尺幅作品,一定要站著書寫完成。這種姿勢,無論是轉指還是五字執筆法的掌豎腕平,都不適合。這一點,只要有書法經驗的人都會有體會。

我曾經把執筆的姿勢比作一個活絡板手,板頭好比手指,以滿足大小不同的螺母需要,一旦大小選配合適,就咬住,起到固定和傳力作用,如果板頭固定不緊,就容易打滑,起不到傳力的作用。執筆就是這個道理,指頭的功能不是運筆,主要是起到固定毛筆的作用,以確保毛筆,運筆自如,但如果有人習慣性地在傳力過程中,有轉指的習慣,起到運筆過程的微妙作用,實屬個人行為。有人以為古人有轉指執筆法,養成了執筆時轉指習慣,是為正宗筆法,就有些過於迷信了。

當然,寫蠅頭小字,握筆姿勢也應根據自己習慣,作適當調整。總之,執筆姿勢只要自己舒服,利於發揮書寫水平就完全OK。











陋石書藝


開始寫字一般都在臨帖,字寫的不大,運腕則可,大字則要懸腕運肘乃至運壁執筆,三支握筆,垂直紙面,執筆高低以靈活用筆為佳,並無定數,就像使用筷子一樣,靈活、熟練、力度會通過一定時間的訓練至得心應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