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62670859445
朱自清是民國時期的著名教授,在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書,與聞一多等人都是同事;同時,朱自清還是一位非常有靈性的作家,他的文章特別是散文虧炙人口,流傳後世,我們熟悉的有《春》《背影》等等。
朱自清於1948年8月去世,年僅50歲。後來有人傳言朱自清是餓死的,說他寧願餓死也不領美國政府提供的救濟糧,朱自清由此被塑造成一個鐵骨錚錚的愛國者形象。然而事實真相究竟如何呢?
按照常規,民國時期大學教授的生活是非常好的,因為教授這一群體屬於高收入階層。我曾經寫過一篇《民國教授的高薪生活》,介紹了當時聞一多、英千里等大學教授的收入情況,他們月收入大約在500大洋左右,是普通職員、中小學教員薪水的幾十倍,很多大學教授擁有私人汽車和別墅,其生活豪華程度非一般人可比。即使到了朱自清去世的1940年代末,物價飛漲,通貨膨脹嚴重,他們的生活也遠遠好於普通百姓,最起碼是衣食無憂。
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患有嚴重的胃病,他也是因胃穿孔而去世的。查閱朱自清臨終日記,“飲牛乳,但甚痛苦”“晚食過多”“食慾佳,終因病患而剋制”“吃得太飽”“食藕粉,即嘔吐”等記述。日記是最真實的私人記錄,從這些帶有朱自清體溫和氣息的私人文字裡,我們完全看不到他有餓死的跡象,這也符合一個大學教授的基本狀態。
至於朱自清不領美國援助的救濟糧,確有其事。當時國民黨政府啟用日本侵華戰犯岡村寧次作為軍事顧問對付共產黨,中共地下黨組織便組織一些知識分子發起抗議,當時物價飛漲,大學教授可以低價購買美國援助的麵粉,於是左翼教授吳晗等人便發起抵制,以抗議美國政府支持國民黨政府。
吳晗夫婦
在吳晗聯繫下,北平許多知名學者教授都在《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取美援麵粉宣言》上籤了字,其中就有朱自清。一個多月後,朱自清因病去世。
吳晗的這份宣言不長,為了方便讀者瞭解真相,現全文引用如下:
為反對美國政府的扶日政策,為抗議上海美國總領事卡寶德和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對中國人民的誣衊和侮辱,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一切施捨物資,無論購買的或給與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絕購買美援平價麵粉,一致退還購物證,特此聲明。(簽名)
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孰是孰非,後人和歷史自有定論。
民國年間那些事
有人說:“朱自清因拒領美國救濟糧而餓死並不真實,很大一部分是後人杜撰的。”這個分析去討論“朱自清寧可餓死不吃美國的麵粉”的問題並不確切,這個分析有點因果倒置。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救濟麵粉,並非說他因不領美國麵粉而真正是餓死的,他的去世有飢餓的因素,但不完全,胃病也是一個原因。但不能因此就說他沒有拒絕美國救濟,他是真正拒絕了美國救濟,且發表了聲明的。
抗戰勝利後,美國由打擊日本變成援助日本,國民政府甚至在美國的要求下,任日本侵華總司令岡村寧次為軍事顧問,激起全國反對,上海、北平等多地學生走上街頭,抗議美國干涉中國內政,那些大學教授也加入了反對的陣營,張奚若、吳晗等一批著名學者於1948年6月17日起草了《百十師長嚴正聲明》,聲明中說:“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一切施捨物資,無論是購買的或給予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絕購買美援平價麵粉,一致退還配給,證特此聲明。”
第二天,時任北京清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的吳晗,就來到朱自清家中,給朱自清看這份聲明,吳晗說:“你一家老小九口,日子過得特別艱難,若在聲明上簽字,經濟損失要比別的教授都大。但我還是來了,是為尊重你的意見,總之是不要勉強。”
吳晗考慮到朱自清全家的特殊情況和他的身體,並沒有強制要求朱自清在聲明上簽字,但朱自清看完聲明後,充滿感情地對吳晗說:“我的秉性吳先生是知道的。春秋時氣節之士黔敖堅持不吃嗟來之食,活活餓死,傲骨可嘉,足可為人師表。故我寧可餓死也不要帶有侮辱性施捨的美援麵粉。”當時,朱自清由於胃病和長期營養不良,瘦成皮包骨,體重僅剩下45公斤,但朱自清在這種行將就木的情況下,竟然毫不猶豫地用他顫抖的手,在聲明後面堅定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後來,朱自清在自己日記裡說:“在拒絕美援和美國麵粉的宣言上簽名,這意味著每月的生活費要減少六百萬法幣。下午,認真思索了一陣,堅信我的簽名之舉是正確的,因為我們反對美國扶植日本的政策,要採取直接的行動,就不應逃避個人的責任。” 6月21日,朱自清安排妻子陳竹隱退還了“麵粉配給證”。
不到兩個月之後的8月12日,朱自清因胃穿孔醫治無效,病逝於北平,年僅50歲。朱自清在全家捱餓的情況下,退還了“麵粉配給證”,拒絕接受美國麵粉,這是一種高尚的情操,這是一種崇高的民族氣節,而這種民族氣節,在市儈橫行的時代,早已蕩然無存,朱自清因此更值得我們景仰與懷念。
帝國的臉譜
首先,朱自清因拒領美國救濟糧而餓死並不真實,很大一部分是後人杜撰的。
那麼,為什麼會有這一說法呢?
其一,來源於朱自清在1946年反飢餓、反內戰鬥爭中,他身患重病,仍簽名於《抗議美國扶日政策並拒絕領美援麵粉宣言》,並囑告家人不得買配售麵粉,表現了一個正直的愛國知識分子的高尚氣節和可貴情操。
其二,來源於一篇名文對此事格外的論證和宣傳,其中有關於朱自清的一段話說到:
”我們中國人是有骨氣的。許多曾經是自由主義者和民主個人自由者的人們,在美國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國民黨反動派面前站起來了。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寧可倒下去,不願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
這種說法給我們一個極大的印象:即朱老先生是因為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而餓死的。
事實上這在邏輯和現實中也是講不通的,朱自清拒領美國“救濟糧”是真,而且肯定也會對他的家庭生活帶來一定的影響,但不意味著他真的就沒飯吃了。像朱自清這樣的文化名人,他的生活似乎還不會淪落到要被餓死的地步。
而真正的原因是朱自清死於嚴重的胃潰瘍。這種疾病與長期生活的顛沛流離有關,日寇侵華中朱自清所服務的清華大學曾幾度搬遷;戰時教授們的生活水準大大降低,這也是引發胃病的重要因素。
但是否就此斷糧了,也不盡然。查閱朱先生的筆記,可以知道,即使是在被公認生活最困難的西南聯大時期,他還是經常會有飯局,而且隔三差五還會和三二好友打打橋牌。所以說,雖然當時教授的處境不佳,但和大多數底層百姓比起來,他們的基本生活還是有保障的,更不會是當時聞名中外的朱自清這樣的文化名人。
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政府集中資源打內戰,國統區的知識分子再一次被波及,許多學生憤然衝出本部門,聲勢浩大的“反飢餓反內戰”運動一時如火如荼。國統區的經濟也一度接近崩潰,影響了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包括知識分子,但這種影響顯然要小於一般底層群眾。
《人民日報》著名女記者金鳳當年在燕京大學讀書時,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中午時分,學校食堂送來白麵饅頭和菜湯,一旁監視我們的國民黨特務嘲笑我們:‘你們吃得那麼好,還成天喊反飢餓,你們捱餓了嗎?’我們理直氣壯地回答:‘我們是為老百姓反飢餓。全國老百姓不是被內戰拖入絕境了嗎!“
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在校學生的生活尚且如此,那教授生活如何也不難看出。
故而,我們不難得出朱自清老先生在不濟也不會落到”餓死“這一慘境。而真正讓朱自清痛苦不堪的是他的嚴重的胃潰瘍。翻開1948年的日記,我們沒有看到他為食物短缺而苦的記載,相反,大多是下面一些文字:“飲藕粉少許,立即嘔吐“;”飲牛乳,但甚痛苦“;”晚食過多“;”食慾佳,終因病患而剋制“;”吃得太飽“;就在他逝世前14天的1948年7月29日,也就是他在拒領美國”救濟糧“宣言上簽名後的第11天,他還在日記裡提醒自已:”仍貪食,需當心!“
朱自清是著名的文學家和教育家。我們在懷念這樣一位歷史人物時,應該應該去偽存真,去掉強加於他身上的不實之詞,還歷史一個本來的面目。也許這樣,才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朝聞歷史
朱自清為什麼寧可餓死不吃美國的麵粉這件事,發生在1948,也就是國共內戰時期的時候。1947年美國宣稱受到共產黨的強大威脅,想在亞洲建立他們國家的勢力範圍,於是出臺了扶日政策,想通過扶植強有力的日本,聯手對付我中華。對此我國國內迅速的組織了反對美國扶日的運動。而朱自清堅持維護我國安全、榮譽和利益,積極參與其中。
朱自清先生他的胃不好。在參加反“扶日政策”的同年8月,由於胃病和飢餓去世。在死之前,還囑咐家人不要購買美援麵粉。毛主席對朱自清寧肯餓死不領美國“救濟粉”的精神,給予稱讚,讚揚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愛國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像朱自清先生這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人並不多見,叛國者就像是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一個國家有無數個小家組成,國強才會家富。所以不要因為自己的自私而叛國,以免遺臭萬年。我們要即成前輩的愛國主義新思想,維護國家統一,愛好和平。
情感談吧
氣節,知識分子真正的氣節。抗戰結束後美國的意圖已經很明顯,出錢出槍幫助蔣介石打內戰,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美國海軍陸戰隊已經登陸中國,列強的戰艦仍然在中國的內河隨意遊弋。妄圖把中國變成美國的殖民地,劃入美國的勢力範圍。不食嗟來之食,朱自清先生已經看清了這一點。作為愛國的知識分子,朱自清先生永遠值得中國人銘記。
一葉知秋146328480
朱自清的清華大學教授,著名文學家。抗日戰爭結束後,朱自清本以為和平到來了,可是美國政府一方面支持蔣介石發動內戰,一方面通過簽訂條約在中國獲取特權。當時物價飛漲 ,物品奇缺,很多人在死亡邊緣掙扎。人民對美國和蔣介石政府十分不滿,美國人為了支持蔣介石就運來了一些麵粉,說要“救濟”中國人,好讓中國人“感謝”美國。
朱自清看透了美國人的用心,認為美國人的救濟是對中國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學者在一份宣言上簽字,堅決拒絕美國人的“援助”。當時朱自清患有嚴重的胃病,身體非常虛弱,但為了維護中國人的尊嚴,堅決拒絕美國人的“賞賜”他在日記中寫到:“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得麵粉”
兩個月後,朱自清貧困交加,不幸去世。他寧可餓死,也不要侮辱性的“救濟”表現了一箇中國人不屈的尊嚴,可歌可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