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實力強橫的軍閥有哪些?

是何年


【北洋軍閥】

由清末袁世凱建立的封建軍閥集團。1901年,袁任北洋大臣,所建軍隊稱為北洋軍。辛亥革命後,袁竊據大總統職位,廣植黨羽,逐漸形成控制中央和地方的軍事集團。1916年袁死後,因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的稱呼。

【皖系軍閥】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其首領段祺瑞為安徽(簡稱皖)人而得名。1916年6月,袁世凱死後,段祺瑞以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北京政府大權,並在地方上取得督軍團的支持。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新直系和奉系合作,擊敗皖系軍閥,段被迫下臺,退出中樞。1924年9月,江浙戰爭爆發,皖系盧永祥(浙)為新直系齊燮元(蘇)、孫傳芳(閩)等擊敗,皖系勢力從此一蹶不振,在政治與軍事方面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

【直係軍閥】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因該派系首領大多出身直隸省,在許多政治理念上存在共鳴,故稱為“直系”。其控制的主要地區是富庶的長江流域,並得到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勢力僅次於皖系軍閥。 1917年7月至1918年9月,第二次府院之爭爆發,馮國璋為段祺瑞所迫,辭去副總統一職,返回故里,不久病逝。後同派系曹錕、吳佩孚崛起,舊系人員均被整合同化。

【新直係軍閥】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源於北洋第三鎮,內有保派(曹),洛派(吳)之分。1919年12月馮國璋病逝,同派系直系曹錕、吳佩孚崛起,於1920年7月直皖戰爭,聯合奉系擊敗皖系勢力,戰後與奉系共同取得北京政權。又於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擊敗奉系,勢力達到巔峰。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新直系戰敗,被迫退出中樞。後吳佩孚雖借魯豫戰爭再起,但又為北伐軍及奉系夾擊,派系瓦解。

【奉系軍閥】

北洋軍閥旁支,源於清末奉天舊軍,因首領張作霖是奉天(今遼寧)人而得名。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擊敗新直系,與國民軍系共同掌控北京政權。1925年10月,浙奉戰爭爆發,蘇皖奉系勢力為東南新直系殘餘擊敗,撤離東南。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奉系張宗昌(魯)得新直系吳佩孚相助,擊敗國民二軍嶽維峻(豫),在共同的利益下,直奉關係得到進一步的加強。同月,奉系陸大派首領郭松齡反奉,致使奉系勢力元氣大傷。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被迫退往綏遠等地,直奉擴大聲勢,再次掌控北京政權。 1928年4月,二次北伐爆發,奉系被迫退回東北,張在撤退途中為日軍擊斃,其子張學良即位,後於1928年12月29日宣佈易幟,派系蛻變為國民黨東北軍系。

【國民軍系】

由新直系馮玉祥、孫嶽部及陝軍胡景翼等部組成的鬆散聯盟。該集團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發動政變,致使新直系戰敗。並通過大肆收編新直系殘部,迅速崛起。1925年2月,胡憨戰爭爆發,國民二軍得國民三軍相助,擊敗鎮嵩軍,佔據豫省。1925年11月,魯豫戰爭爆發,國民二軍戰敗,派系瓦解。同年奉系郭松齡受馮鼓動,起兵反奉,建立東北國民軍,旋即兵敗,其殘部由魏益三率領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四軍。1926年1月,直魯聯軍方振武部脫離張宗昌,加入國民軍系,為國民五軍。1926年5月,南口大戰爆發,國民軍系各部潰敗,主力被迫退往綏遠等地,國民四軍投靠新直系(吳佩孚)。1926年9月,馮玉祥回國於五原誓師,借北伐戰爭再起,後派系蛻變為國民黨西北軍系。

【五省聯軍】

北洋軍閥嫡系分支,由東南五省直系殘餘及地方武裝組成,核心為北洋第二鎮。在浙奉戰爭中,擊敗奉系,統治範圍擴張至東南五省,與奉系張作霖、新直系吳佩孚三分北洋。 1926年7月,北伐戰爭爆發,五省聯軍遭重創,被迫依附於奉系。二次北伐中,再次被擊潰,派系遭瓦解。

【直魯聯軍】

為了共同對付國民軍系,盤踞直隸的李景林和盤踞山東的張宗昌於1925年12月將所部聯合,改稱“直魯聯軍”。郭松齡反奉失敗後,張作霖追究李景林和郭松齡的曖昧關係,派張學良將李景林軍繳械改編,委褚玉璞為直隸督辦。從1926年6月,直、魯聯軍就專指張、褚的軍隊。 二次北伐中,直魯聯軍遭重創,在撤往關外途中,又為奉系張學良所忌憚,遂在南北夾擊下,派系瓦解。

【毅軍】

由清末武衛左軍改編而成,依附於北洋軍閥。因蒙邊戰亂,入駐熱河。先後投靠皖系、新直系、國民二軍、奉系等,終因反覆無常,為奉系軍閥解除武裝,末任軍統米振標被扣押。

【定武軍】

原清末江南提督張勳部江防營。民國時期,張勳被袁世凱任用,所部改稱武衛前軍,駐兗州。1915年,張勳改所統武衛前軍為定武軍(1914年袁世凱曾任命張勳為定武上將軍)。為表示對清政府的忠心,在其他部隊都已剪去長髮的情況下,該部依舊禁止剪髮,被稱為"辮子軍"。張勳復辟失敗後,該部瓦解。

【安武軍】

由北洋軍隊武衛右軍左翼擴充改編而成,因倪嗣沖1914年3月6日被北洋政府任命為安武上將軍而命名。張勳復辟失敗後,安武軍兼併張勳的主力部隊,成立“新安武軍”,力量更加壯大。倪下野後,派系無所歸屬。北伐勝利後,安武軍被南京國民政府改編,成為國民革命軍一部分。

【宏威軍】

毅軍一部,癸丑之役,趙倜率所部毅軍進駐河南。直皖戰爭時期,擁直反皖。戰後,被吳佩孚排擠,地位降低。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趙響應奉系,在河南反吳,為直系馮玉祥擊敗,派系瓦解。

【濟軍】

源於清末兩廣舊軍龍濟光部。辛亥革命後,龍依附於袁世凱,並積極擁護袁稱帝。護國戰爭期間,龍在滇桂護國軍和廣東民軍的軍事壓力下,被迫宣佈廣東獨立。袁死後,龍轉投段祺瑞,繼續與護國軍勢力為敵,終被擊敗,逃往海南島。護法戰爭期間,濟軍為護法軍擊敗,龍逃往北京。之後得段祺瑞相助,重建振武新軍,但不久直皖戰爭爆發,皖系失利,振武軍為奉系繳械,龍濟光此後一蹶不振。

【鎮嵩軍】

1912年,陝西軍政府實行裁兵減政,張鈁所部秦隴復漢軍裁減下來的數千人,多屬豫西人,被改編為豫西地方部隊,分駐豫西22個縣,因駐地靠近嵩山,故名鎮嵩軍。辛亥革命後,該派系,依違於各大軍閥之間,先後投靠革命黨、北洋、西北軍、晉綏軍,最後歸附於國民黨蔣介石。

【中央軍】

何應欽系:國民黨中央軍中一個不是派系的派系,由部分黃埔生組成,這些黃埔生因遊離於胡、陳、湯派系之外,而被人們認為是何應欽系。

胡宗南系:中央軍支柱之一。胡號稱“天子門生第一人”,是蔣中正最寵愛、最重要的軍事將領。1942年7月23日,胡宗南升任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34集團軍總司令,掌握第8戰區實權,屯兵西北,封鎖、侵犯陝甘寧邊區,號稱“西北王”。抗戰勝利後,更是掌控兵力五十餘萬,勢力分佈到陝西、甘肅、寧夏、河南、晉東南地區。

土木系:亦稱之為陳誠系,中央軍支柱之一,其將領主要出身於大陸時期國軍第十八軍第十一師,其中亦包括在人際關係接近陳誠的將領。該部因“土”拆開為“十一”、“木”拆開為“十八”故而得名。

湯恩伯系:中央軍支柱之一。湯靠抗日戰爭中在河南橫徵暴斂發跡,曾擁兵12個軍(最多時曾統兵60萬),其核心部隊是第13軍(核心師是第4師)。因其補給全由河南地方負擔,故而中原有“水旱蝗湯”四災並重之說 。

【西北軍】

以國民一軍為主發展而來,佔據西北,兵力最盛時達四十餘萬。1929年5月,蔣馮戰爭爆發,馮面對蔣的強大壓力,謹慎行事,於27日發表下野通電。1930年3月,中原大戰爆發,西北軍遭完全瓦解;派系分化出宋(哲元)、石(友三)、韓(復榘)、孫(連仲)、孫(良誠)等。1933年,馮玉祥借抗日意圖再起,聯合吉鴻昌、方振武等部組建察哈爾抗日同盟軍,但因政府當局的對日妥協及對馮的畏懼,而最終宣告失敗。

【晉綏軍】

源於清末山西新軍第85標、第86標,在北洋時期穩步發展,借北伐、二次北伐戰爭佔據華北地區。1930年3月,中原大戰爆發,晉綏軍遭重創,其殘部為東北軍改編;後閻錫山借抗戰再起,但派系遭分化(商震、傅作義等人脫離),實力有所下降;終在解放戰爭中,被消滅。

【桂系】

舊桂系源於清末廣西舊軍陸榮廷部,護國戰爭後,陸控制兩廣,成為西南地區實力派。1920年,第一次粵桂戰爭中,遭重創,陸對舊桂系的控制及影響力開始減弱;1921年,第二次粵桂戰爭中,派系瓦解,廣西陷入混戰,其殘餘勢力後為新桂系殲滅。

新桂系源於舊桂系護國六軍(李宗仁等)及模範團(黃紹竑、白崇禧等)。1924年初,舊桂系陸榮廷與沈鴻英發生激戰,李宗仁趁機起兵攻打陸榮廷,並將陸榮廷勢力殲滅。隨後,李與沈鴻英爭奪廣西的控制權,同時擊退企圖進入廣西的滇軍唐繼堯部。戰鬥至1925年,李宗仁消滅沈鴻英勢力,統一廣西。此後,以李、黃、白為代表的桂系勢力控制了廣西全境,其勢力又被史學界稱為“新桂系”。

【東北軍】

由北洋奉系軍閥易幟而來。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東北軍支持蔣中正,戰後控制華北地區,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軍事集團。1931年,張學良為討伐叛軍石友三部,再次抽調東北軍精銳入關。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因張判斷失誤,消極處理事變。致使東北局勢混亂,部分中高層將領投敵,雖後期有關外軍民自發組建義勇軍積極抗日,但仍無法收回東北。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陝軍楊虎城聯合發動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抗日。事變後,張遭蔣中正軟禁;東北軍隨後在抗戰過程中,逐漸為中央軍系同化。

【滇軍】

滇軍源於清末新軍第十九鎮,辛亥革命後轉為維護共和的力量,軍權先後為蔡鍔、唐繼堯等人所掌握。護國戰爭後期,唐大肆擴軍,除統治雲南,控制貴州外,還將滇軍派入四川,佔領地盤,掠奪財富。 護法運動期間,唐更是組建靖國軍,自任八省聯軍總司令,使滇軍的聲威達到頂點。

駐粵滇軍,源於護國二軍一部及滇軍顧品珍殘部。護國運動後,原護國第二軍入廣東的部隊改稱駐粵滇軍,該部遊走於雲南本部、舊桂系與革命黨之間,後擁護孫文。1921年冬,擁護孫文的雲南總司令顧品珍為回滇的唐繼堯擊殺,其殘部退往廣東,後分為楊希閔、範石生、蔣光亮等派。

【粵軍】

陳炯明派粵軍:護國戰爭後,在孫文支持下,由廣東省長朱慶瀾撥出其親軍20營交由陳炯明統率,是為援閩粵軍。隨後援閩粵軍移駐汕頭,攻取閩南二十六縣,建立閩南護法區。陳炯明、許崇智等在閩粵邊境編練軍隊,於1920年夏回粵驅桂,將舊桂系的粵督莫榮新逐出廣東。後因政見不一,陳與孫文決裂。

許崇智派粵軍:1917年許崇智任孫文護法軍政府大元帥府參軍長,協助孫主持軍事,成為粵軍主要軍事領導人之一。1919年,援閩粵軍被編為兩個軍,許為第二軍軍長。陳炯明叛亂期間,其從閩南入粵討伐叛軍,又參加第一次東征,擊敗陳部主力。後受廖仲愷案牽連,為蔣中正排擠,所部被瓦解。

李濟深派粵軍:源於陳炯明所屬廣東第一師鄧鏗部。北伐時該部擴編為第四軍,一部隨副軍長陳可鈺參加北伐,一部隨李留守廣東。因李出身廣西,故政治上較接近新桂系。蔣桂戰爭期間,李濟深被蔣中正誘騙至南京,軟禁於湯山,所部被分化瓦解。

李福林派粵軍:廣東土著武裝(福軍),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後,被改編為第五軍。因參與張黃事變(擁護汪精衛),被迫去職,所部為李濟深派吞併。

陳銘樞派粵軍:原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師。寧漢分裂後,陳銘樞支持寧方;李濟深被蔣扣押後,陳又選擇擁護中央。後因抗日問題,與蔣矛盾激化,遂發動福建事變,失敗後部隊被中央改造或解散。

陳濟棠派粵軍:原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一師。李濟深被蔣扣押後,陳選擇擁護中央,並開始統治廣東。後借胡(漢民)蔣(中正)交惡,成為廣州國民政府(粵方)中堅力量。1936年,與新桂系聯合反蔣失敗,部隊被改編。

張發奎派粵軍:原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二師。寧漢分離後,張發奎派粵軍成為武漢國民政府臺柱力量,多次參與反蔣。後因軍費無著落,部隊被迫交與中央,成為中央軍旁系,或“半陳誠系”。

【湘軍】

譚派湘軍:辛亥革命期間,湘督譚延闓因無直屬軍事力量,於是收留了一些外省參加革命,後因故離開回湘的官兵,實力初步成型。

程派湘軍:護國戰爭期間,同盟會成員程潛被護國軍總司令部任命為湖南招撫使,從貴州進入湖南,收復湖南大部,派系實力初步成型。

趙派湘軍:驅張(敬堯)戰爭後,譚派湘軍趙恆惕部得到發展,成為湖南最大的實力派。後因與譚延闓矛盾激化,遂發動兵諫,迫譚下臺。旋又設計消滅程派湘軍核心將領,獨霸湖南。

唐派湘軍:譚趙戰爭結束後,湘軍整編為四個師,唐生智任暫編第四師師長。隨後唐在湘南訓練部隊,擴充實力,兼湘南善後督辦、水口山礦務督辦,逐步脫離趙恆惕的控制。

何派湘軍:何健原為唐生智嫡系,任國民革命軍第35軍軍長。寧漢戰爭中,何健在唐戰敗下野後,撤踞湖南,投靠新桂系。蔣桂戰爭爆發後,他又擁蔣反桂,率部脅迫李宗仁、白崇禧下野,逐漸自成一系。

【川軍】

四川武備系:清四川總督岑春煊於1902年開辦“四川武備學堂速成班”,畢業生分配至四川新軍,逐漸成為川軍中上級軍官。辛亥革命後,該校畢業生尹昌衡、胡景伊先後掌握四川大權,更進一步安置和重用武備生,以至武備生幾乎控制川軍各級領導權,同時設有武備同學會以相聯繫。為當時川軍中唯一的軍閥派系。

四川九人團:20世紀初,中國第二次留學熱潮興起,為探求救國救民之道,熊克武、但懋辛等九人早年均留學日本東京,因都是同學、同鄉,過往甚密。在辛亥革命與捍衛民主共和的鬥爭中,九人如影形隨,久而久之,被大家稱為九人團。

四川實業團:1902年四川中西學堂與錦江書院、尊經書院合併,成立四川省城高等學堂。1905年四川通省師範學堂開辦。實業團成員主要來自這兩所學校學生以及四川教育界同盟會黨人。清末民初,這批人投身軍政界,成為長衫子軍人,佔據要津,從而形成了一支不可小瞧的軍閥力量。

四川速成系:為了建設新軍,1906年川督錫良開辦四川陸軍弁目隊。1907年川督趙爾巽開辦四川陸軍速成學堂。速成系的構成:一是四川陸軍弁目隊與四川陸軍速成學堂的學生,稱為老速成;一是四川軍官速成學堂的學生,稱為新速成。此外,還包括與他們有師生關係的軍人。

四川保定系:由川軍中四川陸軍小學、陸軍中學、陸軍預備學校三校升入保定軍官學校的軍人結成。1921年熊克武發起驅劉之戰,鄧錫侯、田頌堯、劉斌三個師戰敗退保寧,因三人為保定軍校同學,又同為劉存厚部下,加上當時同處困境,利害一致,遂結成以鄧錫侯為首的保定系。

四川軍官系:1912年3月13日,四川都督尹昌衡開辦四川陸軍軍官學堂,將原四川陸軍小學堂第四、五期學生全部轉入為四川陸軍軍官學堂。為了在軍閥角逐中,立於有利地位,四川軍官學堂的畢業生往往以同學相號召,互相聯繫,彼此照應,初步形成軍官系。

【陝軍】

由陝豫刀客發展而來,參加過護國、護法、靖國等戰爭。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陝軍胡景翼等與新直系馮玉祥聯合,發動政變,組建國民二軍。另有一部(楊虎城等)加入國民三軍。國民黨時期,國民軍系各部殘餘併入西北軍系,後借蔣馮戰爭、中原大戰之際陝軍各部相繼獨立。

【黔軍】

黔軍舊興義系:貴州護軍使劉顯世在護國運動後,集貴州軍政大權於一身,對內實行軍事統治,對外追隨唐繼堯向四川擴張,逐漸形成黔系軍閥集團。

黔軍新興義系:在舊興義系企圖進一步鞏固其在貴州的統治並繼續向外擴張的時候,以劉顯世外甥王文華為首的軍事集團——新興義系(黔軍少壯派)正在迅速崛起。1917年3月,王文華組建貴州陸軍第一師,自任師長。貴州陸軍第一師的建立,標誌著興義系“新派”的正式形成。

黔軍桐梓系:黔軍將領周西成通過在四川的一系列作戰,實力日益壯大,成為西南勁旅。後黔軍興義系內部出現分裂,貴州局勢不穩,周乘機擴張,一連拿下貴州大部地區,並在興義系袁祖銘等部出黔參加北伐期間,獨霸貴州。

黔軍銅仁系:桐梓系將領王家烈主黔期間,其妻萬淑芬,趁機干預政事,援引自己的兄弟子侄出任要職,在王的政權中形成了一個以萬為中心的銅仁人掌權集團。

【回馬】

寧夏馬家軍:簡稱“寧馬”,指19世紀末20世紀初到20世紀40年代末期統治當時寧夏(包括現在的寧夏,以及甘肅、內蒙古的一部分)的回族武裝軍閥。1949年9月19日,寧夏兵團第81軍在寧夏中寧宣佈起義。

青海馬家軍:簡稱“青馬”。指19世紀末至20世紀40年代統治青海(包括今天的青海和部分甘肅)的回族軍閥武裝,是近代中國一個奇特的封建家族式統制的政治軍事集團。在1949年蘭州戰役中,被殲滅。

甘肅馬家軍:簡稱“甘馬”,清末民初西北地區實力派回民武裝集團。1926年馮玉祥率國民革命軍入甘後,甘馬舉兵反對馮玉祥。被國民軍逐出涼州。

【新疆軍閥】

以新疆舊軍為主發展而來,對穩定中國西北地區,有一定的貢獻。

【閩系海軍】

指1898至1945年間,由福建省福州地區人為主組成,並由福州籍將領控制的海軍部隊,也指掌握閩系海軍的軍事政治集團。從清末到抗戰勝利,閩系海軍構成了中國海軍的主體,主導著中國海軍的發展歷程。

【東北系海軍】

在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由奉系張作霖、張學良父子建立並控制的海軍部隊。1928年,海軍代總司令沈鴻烈乘渤海艦隊內訌之機,將其瓦解,使之全部歸屬東北海軍司令部管轄。至此,東北系海軍實力達到全盛。

【粵系海軍】

護法戰爭期間,閩系海軍為孫中山所分化,非閩籍勢力溫樹德(魯籍)、陳策(粵籍)等人發動兵變,排除閩系,組建艦隊。後溫樹德部脫離孫文,北上投靠新直系吳佩孚,陳策於廣東繼任總司令,粵系海軍逐漸形成。

【電雷系海軍】

由蔣中正扶持建立的新興海軍派系,號稱“海軍的黃埔軍校”。抗戰勝利後,電雷系與青島系兩支反閩勢力合流,成為國民政府整肅閩系海軍的基礎力量。


魚知吾


誠邀,如題。中國近代史上的軍閥其實大多來自清朝末年。當時清政府以小站為模板,在各省推廣訓練新式陸軍,但讓滿清皇帝沒想到的是,這些由袁世凱心腹訓練的部隊根本不奉清廷號令,袁世凱死後各自為政,成為了一省的土皇帝,北洋直系,皖系,奉系,以及廣西的陸榮廷,雲南的滇軍都是如此。



那麼在眾多的軍閥中,誰的軍力最為強大呢?

實際上民國可以分為北洋政府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在北洋政府時期,國家首都在北京,政權由北洋直,皖,奉三系分別掌管。這一時期,最為強大的軍閥自然是北洋三系軍閥,另外廣東的陳炯明,雲南的蔡鍔實力也還可以。



國民政府是指北伐之後,定都於南京的蔣介石政權。

其實蔣介石自己就是個最大的軍閥,他的數百萬中央軍以江浙為基地,直接控制大半個中國。剩下的軍閥中桂系李宗仁,滇軍龍雲,四川劉文輝也還可以。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正好藉著這個問題給大家說一下簡單直白的民國軍閥。

一句話讀懂軍閥史。

奉系軍閥,首領為張作霖,張學良,張作相,湯玉麟,郭松齡等

打不過了就退回東北,緩過來了就入關爭霸。

直係軍閥,首領曹琨吳佩孚。

盤踞在河北河南,勢力大了就入京號令天下。


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

和奉系一起打直系,再和直系一起打奉系,打贏了入京建內閣,打輸了捲鋪蓋散夥。

西北國民軍,首領馮玉祥

從直系分出來的西北大漢們,馮玉祥面粗心細,左右逢源,今天結盟奉系,明天結盟直系,今天和蔣結盟,明天和閻結盟。


晉軍(晉綏軍),首領閻錫山

守著山西悶聲發大財,有錢了就出去爭天下,坑了西北軍就回山西繼續發財。

滇軍,首領蔡鍔,唐繼堯,龍雲等

南京有啥事?支持!南京要進來?不行!今天帶兵進貴州瞅瞅,明天帶兵進四川瞅瞅。


川軍,首領劉湘,劉文輝,楊森,鄧錫侯等

終日互撕,誰打我我打誰!日本人來了,敵軍一日不退出國境,川軍則一日誓不還鄉!

粵軍,首領陳炯明,餘漢謀等

跟著老大建立民國,東征西討,四分五裂。

桂系,首領李宗仁,白崇禧等

姓蔣的我忍你很久了。

西北三馬,首領馬步芳等

西北家族式馬匪型土皇帝。

直魯聯軍,首領張宗昌,李景林,褚玉璞等

張作霖的馬前卒,贏了就南下吃香喝辣,輸了就跪大帥面前要死要活。

東南五省聯軍,首領孫傳芳。

直系分出來的,起的快滅的也快,今天受制於吳佩孚,明天又得聽張作霖的,最後敗在北伐軍手上。

以北伐之戰為分界線,前面是舊軍閥,後面是新軍閥。

後期還有韓復渠,宋哲元,石友三等新興軍閥,出自西北。

以上


歷史區的哈士奇


袁世凱的嫡系算一支,再就是張作霖的奉系,至於其他,比如張勳的辮子軍,都只能算是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的貨色。(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袁世凱的北洋軍閥,是近代民國軍閥鼻祖,在袁世凱當權時,也是獨樹一幟,一家獨大,在當時的中國境內,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和硬實力,到袁世凱後期。

北洋軍閥已經出現分崩離析的跡象,袁世凱稱帝,馮國璋堅拒不出,段祺瑞也是諱莫如深,雖然這裡面有鬥氣的成分,楊度、袁可定等人上竄下跳,裹挾著袁世凱向前,而北洋系的實力人物如馮國璋、段祺瑞等人,反而靠邊站。

自然,他們會採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

等到袁世凱病死,北洋軍閥一分為二,一派是直系,由曹錕、吳佩孚統領,一派是皖系,由段祺瑞統領,再加上後來崛起於東北的奉系,中國境內出現了三股大的軍閥實力。


一般來講,也把張作霖的奉系歸入北洋軍閥,但實際上來說,張作霖的奉系可以算是獨立的一枝,在北洋軍閥系統內處於被邊緣化的地位。

但他們在諸多方面的一致性,都想逐鹿中原,統一中國,把他們歸類到一塊也不為錯。

至於說張勳的辮子軍,當直皖大戰,幾次直奉戰爭爆發時,張勳的辮子軍只有玩泥的份。

雖然背後拖著個辮子,吸引了不少眼球,但真要說實力,也就夠咋呼咋呼紫禁城裡的廢帝溥儀及他的家人,真要拉出來與直皖或著奉系幹上一仗,根本不是個。


下野的國務總理,皖系首領段祺瑞,振臂一呼,都能把他颳得找不到北。

因此,要說民國時期的軍閥,只有三支,就是直系皖系和奉系。


歷史三日談


按照共和國紀年,民國,從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4月23日,享國38年。

這段時期,本應是中國歷史上繼秦,隋之後的另一個偉大但短命的時代,卻因為三千年未有之變局,命則短矣,偉大則可議。

可能幾百年後,後人再評說這一段歷史,也會由衷感嘆,真亂啊!

古老而疲憊的中國來到了1911年,這個時候的清朝,雖然屢敗於列強,但在世界上還具有相當實力,排名前十當不在話下。同年清朝海軍軍艦往墨西哥護僑,也說明了這個時候的清朝政府,已經開始睜眼看世界了。滿清政府裡的滿人也有一些精英,做著延續大清王朝最後的努力。經過多年的鼓吹,君主立憲制度已經得到大批的漢族士大夫的支持。雖然皇族內閣的出臺,讓很多人對君主立憲制度打了折扣,但是以當時的情形,如若以這種平穩的模式進行政府性質的轉變,對當時已如鼎沸狀態的中國而言,不啻為一劑緩藥。

但是武昌起義一聲槍響,多古諾骨牌的第一張牌倒下後,各種政治勢力紛紛登臺,清朝對全國的控制在短短2個月面臨崩潰,只有京畿和蒙古地方還在遵清帝號令,漢人成功復國。

按說,這個時候,中國還可以選。皇帝沒了就沒了嘛,共和就共和嘛,畢竟共和革命了10多年,士大夫也都認可了這個理念。

誰知道英雄袁世凱,竟然復辟,做了83天的洪憲皇帝,被南派軍頭反對,並且在北派軍頭內部造成分裂。這個唯一能鎮得住各個軍頭的人物作死了之後,民國就徹底開始了亂的節奏。這個時候是1916年。雖然之前,孫中山的革命黨也發動過二次革命,但是很快被袁擊敗,影響不大。如果不是楊度這個各種學問都半吊子的軍師幕僚,袁世凱成為民國的大英雄也未可知,可堪比三造共和的孫先生吧。

這個時候,各省的新軍以及由此衍生出民國建立後的各省軍頭,如閻錫山佔據山西,勢力大時佔有河北和察哈爾等地,一直到1949年去臺,可算是民國軍頭的常青樹了,勢力雖不是最大,但是各個時代的中央政府也拿他沒怎麼樣,他連鐵路都要修成窄軌的,不是省錢,是不想讓其他人染指山西,搞得進出山西的車,都得在省外換車。像閻錫山這種一省軍頭,各地還有很多,像南派軍頭裡的陸榮廷,唐繼堯,陳其美等,這些人的特點是,沒有一個明確的派系,或者大家在一個相對而言比較寬泛的同盟之中,勉強叫做南方軍頭吧。

北洋軍閥派系分出來的各個軍頭比較多,總的來說有三股勢力,張作霖的奉系,曹琨,馮國章的直系,段祺瑞的皖系。這三派互相攻擊,各自當了一段時間的大佬,留下了一個紛亂的中國,也留下了很多佳話。

這個北方派系的軍頭有很多,除了以上三個大佬,還有吳佩孚,馮玉祥,張宗昌,盧永祥,孫傳芳等人,也都各領一時風騷。西北有三馬,正在形成割據勢力。

這些是第一批軍頭,以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為標誌,老一輩的軍頭門紛紛下課,讓位給以蔣介石為首的新軍頭。

這些新軍頭就多了很了,張學良,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白崇禧,西北三馬,吉鴻昌,宋哲元,盛世才,陳濟棠,程潛,李濟深,龍雲,劉湘,劉文輝,楊虎城,韓復渠,石友三等等等等。仗是越打越大,最後把日本人給招來了。

這些軍頭都沒有能成氣候,被蔣介石紛紛搞定,所以,這個時期,最大的軍頭就是蔣介石了,他的南京政府在1928年後就代表了中國。

共產黨當時處於創業初期,被夾在各個軍頭中輾轉騰挪,硬生生殺出了一條血路。在十年土地革命和八年抗戰後,蔣介石自然削藩成功,共產黨也成為國內勢力排行第二的政治軍事實體,並對國家的方向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國共開戰,各種軍頭,一旦煙消雲散,都成了普通的國民,開始了建設祖國的歷程。

興亡,百姓苦。


而知而行


 民國時期,強盛的軍閥有如下幾個: 

 一、北洋軍閥:

(1)直係軍閥:主要領導人馮國璋、曹錕、吳佩孚、馮玉祥(先期)、孫傳芳。

(2)皖系軍閥:主要領導者段祺瑞。

(3)奉系軍閥:主要領導者張作霖。

二、西南軍閥:

(1)滇系軍閥:主要領導者蔡鍔、唐繼堯(聯帥)、顧品珍、劉顯世(附滇)。

(2)桂系軍閥(舊桂系):主要領導者陸榮廷。

三、張勳(定武軍),以徐州為中心,勢力遍及蘇、皖北部。


四、閻錫山(晉系),1916年袁世凱死後投靠段祺瑞門下,遂開始掌握實權(最初僅有山西一地,1928年“二次北伐”後,勢力遍及華北)。

五、楊增新(新疆),(1928年後,金樹仁、盛世才相繼其業)。

六、湘系主要有:譚延闓、湯薌銘、程潛、趙恆惕、唐生智(1928年後,魯滌平、何鍵相繼主政)。

七、川軍,主要有:胡景伊、周駿、劉存厚、劉湘、王陵基、鄧錫侯、劉文輝。


秉燭讀春秋


民國軍閥混戰是袁世凱死後的事,當時連省軍閥數十人,一地一縣軍閥不計其數。咱們這裡只統計各個時期自強或者次強的軍閥吧。

最早控制中央的是皖系軍閥,段祺瑞為首,曾打敗張勳復辟。但皖系軍閥本身是個鬆散聯盟,直皖戰爭被吳佩孚打敗後很快趨於瓦解。

其次是直係軍閥曹錕、吳佩孚,控制中央政權多年,擁兵數十萬,曾打敗奉系張作霖。但在1925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因為馮玉祥倒戈,被張作霖擊敗。此後雖然還是在中原盤踞了數年,最終卻敗於北伐軍之手。

奉系張作霖打敗曹錕後趁機入主北京,佔領東北、華北。但南下江浙,卻被孫傳芳擊敗。此後,北伐軍興起,張作霖接連兵敗,放棄華北,回老家途中被日本人炸死,其子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再往後,張學良參加中原大戰,幫助蔣介石獲勝,成為中華民國軍副總司令,領有東北、華北地盤。然而此後918事變丟了東北,又被調到西北剿共,發動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停止內戰。之後張學良被蔣介石監禁,奉系遂瓦解。

而南方國民黨系統,則崛起了蔣介石、李宗仁、唐生智等新軍閥,加上北方投靠的馮玉祥、閻錫山等,又爆發了數次混戰。最終唐生智最先眾叛親離,馮玉祥部下也紛紛倒戈。李宗仁、閻錫山則把廣西和山西地盤保留到了解放戰爭後期。


天外村藥房


  【一】、北洋軍閥:

  (1)、直係軍閥(其地盤主要在直隸、湖北、江西、江蘇):領袖馮國璋、曹錕、吳佩孚、馮玉祥(先期)、孫傳芳。主要將領有:王佔元、陸建章、孟恩遠、李純、陳光遠、齊燮元、王承斌、蕭耀南、方本仁、周蔭人、孟昭月、陳調元;

  (2)、皖系軍閥(地盤主要在北京、甘肅、陝西、山東、安徽、上海、浙江、福建):領袖段祺瑞。主要將領有:徐樹錚、張懷芝、倪嗣沖、段芝貴、吳光新、曲同豐、陳樹藩、張廣建、陸洪濤、楊善德、盧永祥、何豐林、李厚基(先皖後直);

  (3)、奉系軍閥(地盤主要在黑龍江、吉林、奉天、熱河、察哈爾、綏遠):領袖張作霖。元老:張景惠、張作相、湯玉麟、孫烈臣、吳俊升;新派:楊宇霆、五虎將(即姜登選、郭松齡、韓麟春、張宗昌、李景林)、褚玉璞、邢士廉、畢庶澄;

  【二】、西南軍閥:

  (1)、滇系軍閥(雲南、貴州、四川南部):蔡鍔、唐繼堯{{聯帥}}、龍雲、盧漢;

  (2)、桂系軍閥{{舊桂系}}(廣西、廣東、湖南南部):領袖陸榮廷。主要將領有:陳炳焜、譚浩明、莫榮新、沈鴻英;

  【三】、張勳(定武軍),以徐州為中心,勢力遍及蘇北、皖北部;

  【四】、閻錫山(晉系),1916年袁世凱死後投靠段祺瑞門下,遂開始掌握實權(最初僅有山西一地,1928年“二次北伐”後,勢力遍及華北);

  【五】、楊增新(新疆),(1928年後,金樹仁、盛世才相繼其業);

  【六】、湘系主要有(湖南):譚延闓、湯薌銘、程潛、趙恆惕、唐生智(1928年後,魯滌平、何鍵相繼主政);

  【七】、川軍主要有(四川):胡景伊、周駿、劉存厚、劉湘、田頌堯、鄧錫侯、劉文輝;

  【八】、馮玉祥(後來的西北軍,地盤主要在察哈爾、綏遠、寧夏、甘肅、陝西、河南、山東),主要將領有:張之江、李鳴鐘、宋哲元、劉鬱芬、張維璽、孫良誠、鹿鍾麟、韓復榘、孫連仲、石友三、吉鴻昌等;

  【九】、新桂系(廣西):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

  【十】、粵系主要有(廣東):龍濟光、陳炯明、許崇智、李濟深、陳銘樞、陳濟棠;

  【十一】、中央軍(勢力遍及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福建、廣東):蔣中正;

  【十二】、黔系(貴州):劉顯世、袁祖銘、周西成、毛光翔、王家烈;

  【十三】、陝軍(陝西):領袖楊虎城,主要將領有:孫蔚如、馮欽哉、趙壽山、李興中;

  【十四】、西北馬家(主要在甘肅、寧夏、青海)主要有:馬麒、馬麟、馬福祥、馬步芳、馬鴻逵、馬鴻賓。


史記英雄傳


所謂軍閥,是指軍人以武力為後盾,割據一方,自成派系的軍人或軍人集團。但是由中央政府或承認中央政府,以保有並擴張自己的權位,忽視國家的秩序法律。詞源出自《舊唐書·郭虔瓘傳》有著名的漢末群雄、北洋軍閥、直係軍閥、皖系軍閥等。近代意義上的“軍閥”一詞,是由梁啟超從日本翻譯而來的。民國軍閥勢力之一,由袁世凱掌權後的“北洋新軍”主要將領組成,袁死後無人具有足夠能力統領整個北洋軍隊及政權,各領導人以省割據導致分裂,以軍隊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勢力範圍。在名義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權實際上由不同時期的軍閥所控制,故而在北洋軍閥時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軍閥政府(簡稱北洋政府)的稱呼。歷史上把長江吳淞口以北的軍閥也稱北洋軍閥。

1、竊國大盜袁世凱

  袁世凱是北洋軍閥的奠基人,是中國近代最大的軍閥,他是厚黑的典型。戊戌變法中,他假裝支持變法,使“戊戌六君子”倒在血泊中,辛亥革命爆發後,他們打著“實行君主立憲”的旗號,演出一場“逼宮戲”,後又舉著贊成共和的幌子,巧取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職務。之後,他欺騙孫中山,殺害宋教仁,鎮壓了二次革命。當上了大總統後,又悍然恢復帝制,當上了中華帝國的皇帝。

2、北洋之虎段祺瑞

  段祺瑞這隻“北洋之虎”,皖系的巨魁,在北洋軍閥統治中國的十六年間,他三次出任國務總理,一直處於權利的核心,即使在他下臺期間,仍能呼風喚雨,待機而出。他不搞陰謀,不搞謀殺,崇尚簡樸,為政清廉。同時,他又鎮壓人民,反對學生的愛國革命運動,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他製造了,民國以來最黑暗的一天――“三.一八”大慘案。

3、賄選總統曹錕

  曹錕1895年投奔袁世凱新建陸軍,很快成為“三洋三傑”之外的第三號人物。曹錕作為直系重要頭目之一,在直、奉、皖三大派系中左右逢源,先是圖謀副總統不成,後又拉攏奉系,打敗皖系,最終謀取了直係軍閥獨掌北京政權。上演一“賄選總統”的醜劇。一年後在軍閥混戰中被囚禁,被迫提出辭呈。後長期寓居1938年天津病逝。

4、東北王張作霖   張作霖出身綠林,當過鬍匪,因而被稱為“胡帥”。由一個被清政府招撫的土匪頭目,升至奉天督軍東三省巡閱使,成為“東北王”,他還曾問鼎中原,一度控制北京政府並當上國家元首。“智深須有忍,將勇貴能謀”就是他自己的寫照。因而他能統治中國東北達十三年,成為北洋軍閥中別具傳奇色彩的人物。

5、秀才軍閥吳佩孚

  吳佩孚師從名儒,得中秀才,他讀了古今中外不少的書,不少的兵法,在軍事上,他長於權術,善於臨時應變,打敗了許多敵人,曾得“長勝將軍”的稱號。吳佩孚在其戎馬生涯中還做了許多的詩詞,反映他得意時,失意時,苦悶時的心情。因此他稱為秀才軍閥是恰當的。

6、不倒翁閻錫山

  西王閻錫山經歷清王朝末期,辛亥革命北洋軍閥。國民黨統治幾個歷史重大變革時期。不管形勢如何變化。他均能用他的權術或投靠袁世凱,或依附段祺瑞,或與中共合作,乃至與日本勾結來保全並擴展自己的地盤和勢力,因而他統治山西達38年之久,這在中國近代軍閥史上是少的。因此,閻錫山可謂名副其實的“不倒翁”。

7、混世魔王張宗昌

 張宗昌無知無識,人稱“狗肉將軍”,他有三不知:一不知兵有多少,二不知錢有多少,三不知姨太太有多少。他當過土匪,後又在張作霖的卵翼下發跡。竟至擁有兵數十萬成為山東的土皇帝。在他督魯的三年間為惡甚多,人民對他恨之入骨。

8、山東土皇帝韓復榘

 韓復榘由一個普通的士兵被提升為統帥千軍萬馬的將軍。繼張宗昌之後,他曾統治山東達七年之久。他自稱“韓青天”,到處斷案,卻草菅人命,留下不少笑話,抗日戰爭開始後,他退棄山東,成了蔣介石的替罪羊。

9、小諸葛白崇禧

  白崇禧是桂系新軍閥中,僅次李宗仁的第二號首腦人物。在眾多的軍閥中,白崇禧以足智多謀,滿腹經綸而聞名,有“小諸葛”之稱。他曾為李宗仁長期籌謀劃策,為統一廣西立下奇功。以後又長期擔任國民黨軍隊副總參謀長及國防部長等要職,為蔣介石立下汗馬功勞。

10、廣東軍閥陳炯明

  陳炯明1911參加辛亥革命,因他極喜趨新弦奇,在當時的廣東社會,就軍事上的言行十分引人注意。一度受到孫中山的相信,後隨個人權欲極度的滋長,擁兵割據,廣州公開設立總統府,背叛了革命,蛻化為反動軍閥。

引自趣歷史http://www.qulishi.com/huati/junfa/

以上是現在比較多的說法。

本人認為,軍閥並非一無是處,能在亂世中割據一方,必然有些過人之處。

軍閥們的特點:

1、有能力,好號召力;

2、注重所佔據地盤的基礎設施建設、教育建設,如,東北王張作霖和東北大學的淵源;

3、重義氣有骨氣,如:“張作霖手黑”的故事,以及吳佩孚萬年寧死不做漢奸的故事。

歷史是人寫的,但舉頭三尺有神明,一切一切老天都知道。


消業人


軍閥,是袁世凱稱帝,各地兵權的將領,有的護憲,有的擁袁,可以說袁是軍閥混戰的始作蛹者,罪大惡極。袁生前,所擁軍稱北洋軍閥。死後,分化為奉系張作霖,直系馮國璋,皖系段祺瑞。南方因兩次護法戰爭也產生了不少軍閥,如粵之陳炯則習,桂之陸榮廷,雲南龍雲,貴州吳家烈。不過,相對北洋,南方之軍閥只是在自己地盤上,擁兵自重。故軍閥混戰,主要還是在當時的政經軍中心北洋內部進行。奉系還是張氏,直系分化出馮玉祥,張宗昌等,皖系分化出吳佩俘、孫傳芳。北伐成功後,又出現了五大軍閥,一、蔣介石。北伐成功後軍閥混戰主要挑起者。二、新桂系(其是以李宗仁為首一個集體)。三、馮玉祥。四、張學良。五,閻錫山。其餘較小的有:劉湘叔侄、吳家烈、龍雲、兩北三馬等。總之,自袁世凱挑起軍閥混戰至全面抗戰止,其間北伐是正義的,中國是”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插遍大王旗”的歷史。被毛澤東譏笑為”一枕黃梁再現”的歷史,使中國失去了和平建設的寶貴機遇。而袁、蔣是先、後兩次軍閥混戰的作蛹者,罪大惡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