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妙玉这个人物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微影悼红


妙玉是谁?一个没落的贵族小姐,祖上是读书仕宦之家,但是到了她这里,家道已经衰落。妙玉的身世其实很可怜的,父母早逝,自己从小体弱多病,买了许多替身也不中用,后来自己入了空门,带发修行,才好了些。妙玉是她的法名。

正式出场的哪一回,是栊翠庵品茶。

那是整个大观园“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鼎盛时期,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带着众姑娘丫鬟兴高采烈地玩乐了几天,好吃的好玩的都在这个乡下穷婆子面前展示过了之后,贾母又带着刘姥姥一行人来到栊翠庵喝茶。

“妙玉忙接了进去”。

宝玉对妙玉很好奇,悄悄留心观察她怎么行事。只见妙玉捧出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里面放成窑五彩小盖钟,贾母说她不喝六安茶,妙玉笑道,知道,这是老君眉。泡茶的水也讲究,用的是“旧年黜的雨水”。

她悄悄拉着黛玉和宝钗去喝梯己茶,给她们俩用的杯子更是奇特而珍贵,是古玩级别,就不细细描述了。用的水也更高级,是五年前在寺庙住着时,收的梅花上的雪水,埋在地下舍不得吃,今年夏天才开了。

黛玉问这个也是旧年的雨水吗?因此被狠狠讽刺了一番,“你这么个人,竟是个大俗人,连水都尝不出来……隔年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不得不承认,这里写得太妙了。妙玉不仅讽刺了黛玉,也打脸了贾母。原来她表面上对贾母恭恭敬敬,实际上并没有把她当回事,用隔年的雨水糊弄一下,反正她们也没有什么品位。(但实际上,贾母是个很有品位的老太太啊)

妙玉对刘姥姥更狠。只不过是一只杯子被刘姥姥用了,妙玉就要把那只杯子扔了,后来被宝玉劝了才答应送给刘姥姥。然后还放狠话说,如果是她自己用过的,说什么也不能给她,一定要砸碎摔烂了。

因此很多人讨厌妙玉,觉得她没有一丝怜悯之心,而且故作清高,孤芳自赏地过了头。我倒是有点理解她的,一个人表面多孤傲,可能内心就多自卑。

妙玉喜欢宝玉。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十几岁的年纪,正是对两性情感最朦胧最好奇的时候。妙玉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她悄悄用自己日常用的绿玉斗的杯子给宝玉喝茶。宝玉过生日,第二天收到她悄悄从门缝里塞进来的拜寿的帖子。对别人都爱答不理,说话带刺的,唯有宝玉去讨要几只红梅,就能满载而归。

妙玉的爱是谨小慎微,欲盖弥彰,甚至是绝望的。看看黛玉对她的态度就知道,黛玉一向对那些女孩子们很容易吃醋,但是唯独对妙玉是不设防的。为什么?因为妙玉对她根本构不成任何的威胁。

妙玉是孤独的,这种孤独和寄人篱下的不安全感,比林黛玉尤甚。

黛玉虽然也自以为是“寄人篱下”,但她有宝玉的倾心,有贾母的疼爱,有紫鹃的不离不弃。妙玉才是真的什么都没有。大观园里的女孩子们,其实并没有把她视为真正的朋友。连她一向看重的旧邻居邢蚰烟也说她,“一味的放诞诡僻。僧不僧,俗不俗,男不男,女不女,成个什么道理!”

以前看没觉得有什么,现在看觉得妙玉真是惨啊,她真是应了那句“世难容”。世界之大,竟然容不下这样一个才华横溢身世飘零的孤女。

最后再说说,为什么妙玉对刘姥姥的态度那么过激?我觉得是她自己内心恐惧的投射。

为什么刘姥姥激起了妙玉的恐惧感呢?因为她虽然表面很清高,其实内心非常清楚,自己只是贾府的一个寄居者罢了,她对自己的命运,是没有一丝一毫的掌控能力的。

她和刘姥姥又何尝不是一样的身份地位呢?刘姥姥来贾府“打秋风”,她表现得越世故和卑微,妙玉就越感知到自己的弱小和无力。

因为他们本质上都是弱者,都是需要攀附强者才能生存下去——哪怕这攀附的姿态各不相同。

我只想为妙玉一哭。


纪人物


先说结论,我认为妙玉、黛玉形分神合实为一人,这个完整的新女性形象正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理想的女性形象——一个美貌与才华并存的封建社会的叛逆者。

纵观红楼,人物众多,皆有其存在意义。为突出林黛玉这一主要人物形象,必然会安排相应的配角为其衬托,那么,妙玉这一配角是否起到了为黛玉衬托的作用呢?她们是否有一些相似点呢?通过比较,显然答案是肯定的。

两人身世遭遇极为相似。黛玉幼时多病,三岁时一个癞头和尚化她去出家,父母不从,和尚便预言:"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而妙玉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小多病,直至在蟠香寺出家,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后虽黛玉未入空门,妙玉出家,但都因失去双亲,无依无靠,先后到贾府寄人篱下。两人自我保护意识及自尊都很强,不过受环境和地位限制,黛玉呈现出敏感多疑的特点,而妙玉则让人觉得过分自洁。

从外貌性情比较,两人都是《红楼梦》中有名的美女。王熙凤评价黛玉:"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虽有奉承之嫌,也可知黛玉其貌。妙玉也被林之孝家的评价道:"模样儿是极好的"。尽管她们一个身在红尘,一个出家,但性情却相似。在品茗、吟诗、弹琴等方面,二人的见解与境界十分相似。二人心高气傲更是如出一辙。黛玉面对北静王所赠鹡鸰念珠却掷而不取:"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 。妙玉尽管无依无靠,也不肯轻易傍身贾府,定要下帖子请她方来。她们也都是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只因身份不同而表现不同。黛玉执着追求自己的爱情乃至最后以死抗争是她对封建制度最大的挑战。妙玉的挑战则在各种不合时宜、孤傲怪癖上,对人对事皆是冷冷的,连宝玉玉失求她扶乩还冷笑几声嘲讽一番,要邢岫烟又"陪笑"又"拜了几拜"方才应允。宝玉过生日她赠生日帖,自署"",惹得说:"她这脾气竟不能改,竟是生成这等放诞诡僻了……这可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被称为"大菩萨"的李纨也不待见她:"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她"。可见妙玉对封建宗法制度的挑战难为人容。

而对宝玉,两人也都产生了爱慕之情。黛玉自不用说,她与宝玉自两小无猜时便耳鬓厮磨,因共同的理想志趣和叛逆精神而慢慢发展成爱情,看上去是天造地设的一段好姻缘,脂砚斋都感叹道:"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具不然,叹叹!" 妙玉是出家人,按理应该四大皆空,但她偏偏身在槛外,心系红尘,芳心暗许贾宝玉。刘姥姥二进大观园,妙玉拉着黛玉和宝钗喝梯己茶时,将自己常日吃茶的绿玉斗给了宝玉,还解释了一番给宝玉吃茶的缘故。可她面对刘姥姥时却是"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 。如此天差地别的待遇,王希廉解释得好:若心中无宝玉,因何吃的茶杯,便嫌腌脏不要,自己常吃得绿玉斗,便斟茶与宝玉,又寻出竹根大海来,且肯将成窖茶杯给与宝玉,听她转给刘姥姥。是作者皮里阳秋,不可不知。妙玉向宝玉说"你独来我不肯给你吃",是假撇清语,转觉。

"芦雪庵争联即景诗"一节,宝玉因联诗不成,罚取红梅,这次却没有"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尴尬,反而"笑欣欣擎了一枝红梅进来",不但如此,后来宝玉再去,竟凭着自己的面子使妙玉每人送一枝梅花。作者虽然隐去了宝、妙二人具体的交流过程,但结果已可看出宝玉在妙玉心中的地位。王希廉因评道:"四十一回中妙玉说宝玉若一个人来,不给茶吃。何以红梅花宝玉一人去偏能折来。且又去第二次分送各人一枝。可见妙玉心中爱宝玉殊甚。前说不给茶吃是假撇清,此番分送红梅亦是假掩饰。" 茅盾先生为此专门写了一首《赠梅》诗:无端春色来天地,槛外何人轻叩门。坐破蒲团终彻悟,红梅折罢暗销魂。


最明显的是八十七回,妙玉与惜春一起下棋,宝玉观战,宝玉问"妙公轻易不出禅关,今日何缘下凡一走?"妙玉脸便红了;宝玉赔笑,妙玉"脸上的颜色渐渐的红晕起来";惜春代宝玉答了妙玉问后,妙玉"心上一动,脸上一热,必然也是红的"。短短时间,妙玉脸便红了三次,可见妙玉对宝玉的情感是很明显的,虽因身份加以掩饰,却已是连不省事的贾环都看出了端倪:"妙玉这个东西是最讨人嫌的,她一日家捏酸,见了宝玉,就眉开眼笑了" 。然而,她毕竟是带发修行的女尼,在庵堂寂寞里虚度了青春,"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后来竟走火入魔。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黛玉与妙玉在身世遭遇、外貌性情、对宝玉的爱慕等方面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她们形分神合实为一人,这个完整的新女性形象正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的理想的女性形象——一个美貌与才华并存的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而这样一个理想的女性形象,作者将其拆分为黛玉与妙玉两个角色分别进行刻画,以黛玉为主、妙玉为辅一方面避免了人物的单一性,使情节内容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也借黛玉"红尘之人"与妙玉"槛外之人"的视角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社会现实,揭露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在这样"吃人"的封建制度与封建礼教的胁迫下,无论是黛玉,还是妙玉,无论是身在红尘还是皈依佛门,都逃不过"万艳同悲"的结局,只能一个"质本洁来还洁去",一个"无瑕白玉遭泥陷"。如此对比,更知封建社会害人匪浅,而黛、妙二人也只能如黛玉所作《问菊》诗一般: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在污浊的世间艰难地独守着内心最后一份洁净罢了。


一往文学


【读红漫谈】(4)

㈠ 妙玉是宝玉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之一(序说)

我们不知道妙玉的真名叫什么,那时候也没有什么身份证。我们只知道她的法号是妙玉。

她的出身也是诗书世宦之家。由于从小多病,家里人本来出钱给她找个替身替她出家,过去这样做可以去病消灾。现在是不是还有人这样做?没调查过。妙玉家虽然这样做了,但还是不行。没办法,只好让她自己出家。这样病倒好了。那时认为这是一个人的命运安排。

她是带发修行。

本来是苏州人氏,怎么又和京城的贾府扯上关系了呢?又怎么成了与宝玉有关的重要女人呢?

千万不要走开!我这也没有广告。精彩还在后面!

——梅姐!我没走开。

小李呀!我不是说你。我是说这些又有耐心,又有热情的网友们。他们一定会兴趣盎然的读下去。是不是,朋友们?

读我的文章的人,其乐淘淘,事事顺溜!做生意大赚!谈恋爱准成!升职,涨工资...

——哎哟喂!干嘛呀梅姐!你在练摊呢?

好吧!说简单一点。妙玉跟着师父到京城来,是为了看观音遗迹和贝叶遗文。

既然把妙玉带到了京城,导演就对她师父说,好了,这没你的事了。于是,师父圆寂了。临寂之前,留下遗言,让妙玉留在京城静居。

荣国府正好遇到大喜事,元妃要省亲。府里派人买回了小尼姑,道姑,需要一个主持人,贵妃省亲期间要搞些宗教仪式。经人介绍,贾府下帖子,派人把妙玉给请来了。

妙玉于是在一片欢呼和掌声中亮相。

这样,妙玉和宝玉发生交集就成为可能了。

㈡ 妙玉是宝玉生命中的最重要的女性之一(续说)

我曾在悟空问答的“红楼梦中和宝玉有感情纠葛的女子有哪几个?”里,曾列举了晴雯、英莲、妙玉三个女子。

这次专谈妙玉和宝玉的感情纠葛。

有可能吗?

一个是心高气傲的出家女子,一个是珠围翠绕的贵族公子。一堵高墙横亘在他们之间。可能吗?

作为编剧和导演的曹雪芹,他认为可能。

宝玉过生日,妙玉送来一份粉红的拜帖。

你会说,这也没什么稀奇的。

妙玉自称槛外人。她这个拜帖不是轻易送的。

她对宝玉的为人品性肯定是有了解的。况且邢岫烟也是妙玉的常客。

宝玉料定“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末而已。”在那个时代这是反传统意识的,非常了不起的惊人的见识。

妙玉呢?对贾府的富贵庸俗也是十分鄙视的。她把那些金珠宝玉视为俗器。

妙玉厌恶权贵,宝玉痛恨国贼祿鬼。

这两个人的脾性真是相近又相通!

宝玉重视这个拜帖,是他认为妙玉瞧得起自己,把他作为一个有知识的人。当然,这个知识不是数理化语外,而是“悟性”。是超越于世俗红尘鄙见的悟性。

在“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一回书里,写的更是意味盎然了。

作为一个有洁癖的女性,把自己用过的绿玉斗给宝玉喝茶。

宝玉给她行礼时,她脸上晕起一阵红潮。

宝玉也很心仪这位有才华有见识而又漂亮的妙玉,对她也很体贴。

他们是否产生了情爱呢?至少我们可以说,这是两个心灵相通的“怪人”。

他们都处在青春年少的年龄。吸引力是绝对有的。妙玉在夜间,思想过什么?孤寂的禅堂生活难道就那么轻易的泯灭了她对于世俗生活的依恋?对于男女欢乐的幻想?多少个夜晚,她是否在精神上经过一些似有若无的遐思,有过宗教与人性上的冲突吗?激烈的或者缥缈的如一股云烟的,一片轻纱,一团薄雾浓云愁永昼?......

㈢ 美好的事物的毁灭

像妙玉这样的女孩,既不是和贾家有血统关系,也不是什么亲戚,曹雪芹把她列在十二金钗正册,和宝黛并肩。说明曹雪芹对她的重视到了什么程度。

《红楼梦曲》说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兰花是我国最好的花种之一。梅兰竹菊四君子,兰是其中之一。而她的才华横溢,堪比仙女。

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人物,也不容于那个社会。玻璃易碎彩云散,妙玉和那些女孩儿,都在最后落得悲惨的结局。

另外,我对后四十回妙玉的结局很不以为然。

那是对兰花一般的姑娘的亵渎。也许执笔的人会错了原作者的本意,搔痒搔错了胯子!

总之,妙玉的存在与结局,让宝玉和读者,对那个社会更加失望,更会产生叛逆的欲望。大概这就是这里要谈的意义吧!

希望大家能喜欢我的漫谈。








梅月竹风


金陵十二钗人物是以男主人公贾宝玉亲属远近和重要程度排序的,而妙玉是一个特别的例外,她既不是四大家族的人,和宝玉也无任何亲属关系,却排名第五,仅次于薛林、元春和探春,排史湘云之前,可见妙玉之重要,作者如此安排,定大有深意。本人以为至少有三点原因。

第一、妙玉的出身高于贾府。

至少有三处可以证明妙玉的出身非常高贵,至少比贾府高。妙玉的出场是通过贾府管家之口向王夫人转述的,贾府有意请她,妙玉意思是说豪门公府,必以贵势压力,因此不肯来。于是贾府下了非常正式的帖子请她,这样妙玉才入住了大观园栊翠庵。问题来了,什么样的人有资格接贵妃娘娘的娘家国公府的帖子呢?那必须是平行或高于贾家身份地位之人。前有明证,秦可卿病重之时,贾珍让人拿了自己的拜帖去冯紫英府上请进京为儿子捐官的张友士,张友士根本不敢接贾珍的帖子,说:“大人的名帖实不敢当。”这位张太医也是与列候世家冯家为世交,也不是一般人。妙玉却坦然接受了贾家的帖子,仅此一点即可为证。

再有妙玉的出家是小时多病为活命而不得己而为之,本来家里为她买了许多替身,只是都没什么用,她才亲身入了佛门,这才好了。与之情况相似的黛玉,林家也没有买替身一说,倒不是说林家买不起,至少说明妙玉的身份极其高贵。

第三处证明就是栊翠庵品茶,妙玉捧的“雕漆填金云龙献寿小茶盘”,用龙纹饰除了皇家,其他人家用那是违制,奉贾母的是成窑五彩小盖钟,成窑是明代成化年间的官窑,给众人用的则是官窑脱胎填白盖碗。我们要知道,官窑那是专为宫延供应所设的瓷窑。妙玉和薛林、宝玉喝体己茶时,妙玉嘲笑黛玉将梅花上收的雪水认作旧年雨水,竟是个大俗人,妙玉的茶具都是珍奇古董,妙玉将自己的绿玉斗给宝玉用,宝玉说她们用古董,为什么单给我一个俗器?妙玉说:“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们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从妙玉系列茶具可以推断,妙玉和皇家一定有关系,否则普通官宦之家有龙纹饰、官窑这些东西,足可以治罪了。

第二、妙玉的思想和追求比宝玉走得更远。

妙玉常说‘古人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妙玉自称为‘槛外之人’,又常赞文是庄子的好,故又称为‘畸人’,他自称是畸零之人。我们知道宝玉是推崇庄子的,《南华经》也多次出现在宝玉案边,但妙玉以“槛内人”之名下帖为宝玉恭贺生辰,宝玉却不得其意,还是邢岫烟为宝玉解了惑,就是庄子“以勉蹈于铁槛之外”“死生存亡之一体,”“相忘以生无所穷终”的出世思想。在得到宝玉以“槛内人”“世人”的自谦回帖后,妙玉自然引宝玉为知已,至此,宝玉对妙玉的感情也有了一些崇敬和神往,自然,妙玉说黛玉是个俗人也就好理解了,李纨自然可厌妙玉的为人。

第三、妙玉的为世不容

妙玉出家时在玄墓蟠香寺修炼,后来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于是师傅带她上京在西门外牟尼院安身,后来又被贾家请进大观园。这就很奇怪,妙玉一个父母亡故,自已又出家修行的弱女子怎么就“不合时宜”了?又碍着权势什么事了?妙玉的老庄思想的确不符合统治者的治世规范,同样思想的贾宝玉,世人不也写了两首《西江月》讽刺他嘛,也说的过去,但为权势不容,这只能是政治因素,妙玉家里遭受变故,应该是政治斗争败了,妙玉因早年出家而躲过这一劫,但家族的祸事并未完全消解,还可以连累到她,所以妙玉不能公开身份,甚至都不好公开露面。而住进内帏大观园中真是最好不过的隐匿之地。

妙玉会是出身皇族吗?屏山个人认为一定是。她的茶具出卖了她的身份,她与贾家的关系也是,贾家是国公门第,而妙玉却是需要国公府屈尊给她下帖子的,比国公门第再高的,只能是王爷了。小说里其实写了两大政治派系,一派是风头正劲的忠顺王府,一派是坏了事的义忠亲王老千岁,四大家族显然和后者走的近,这位老千岁为自己准备的樯木棺材板就放在薛家的铺子里,后来他坏了事,不是给秦可卿用了嘛。和薛家好,当然和四大家族关系都不错,老千岁坏了事,老千岁的女儿贾家给予收留当然讲的通,栊翠庵在深宅大院内帏,别说是外人了,就是贾府里的那些男仆和进不得二门的男女人等是一概进不来的,妙玉隐藏于此,当然千妥万妥。只是,贾家最后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妙玉失去最后一块庇护之所,为那个肮脏的世界所秽污,作者怎忍心给妙玉如此不堪的结局!

心性高洁的妙玉,不染尘世的妙玉,曲高和寡的妙玉,最后下场却是“落入污淖里”,怎不令人心碎?

(我是屏山,欢迎点评、关注,为您探究红楼一梦。)


屏山品红楼


很多人认为妙玉是黛玉的映射,是出家了的黛玉。个人认为,尽管妙玉与黛玉有相似之处,但在本质上还是有些区别。妙玉能入金陵十二钗正册,也就说明了她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谁也不是谁的影子,金陵十二钗里的女子有各自的美,也有各自的悲。

同样,妙玉的美与悲,也有其存在的独特性。花开数多,各表一枝。妙玉出家是为保全活命,而入住贾府是因为信佛的王夫人被她的佛学修为所折服。妙玉带发修行,身在槛内,却心在槛外,对众生有分别之心,哪有佛家众生平等的悲悯情怀。

在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那一节,刘姥姥用过的茶杯她厌弃到要丢弃,林妹妹尝不出梅花雪泡茶她讥讽其为大俗人,而贾母来这品茶她却能提前揣摩并奉上其最喜欢喝的老君眉。为贾母奉茶之后,她又能借口给黛玉等人喝体己茶,而摆脱应酬。

妙玉自命不凡,却难以摆脱供皇家贵族“玩赏”的命运。她藐视权贵,而又不得不依附于权贵。正如邢岫烟所说的那样,“他这脾气竟不能改,竟是生成这等放诞诡僻了……这可是俗语说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

如此矛盾而诡僻的性格,这怎么会是出家的黛玉。黛玉远比妙玉坚定、真实,她纵使出家,也会一心一意修佛,不问红尘俗世。

纵使这一世投胎为俗人,黛玉的高清雅致也远在妙玉之上。黛玉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但从来不会因此而贬低别人去抬高自己。

黛玉春日里葬花,在月下竹林中抚琴,懂得“留得残荷听雨声”,耐心教香菱学诗。这一切从容随意,不刻意宣扬,却能显示出她独特的造诣。她高兴就笑,伤心就哭,简简单单。只要能入其心的人,她必会真心相待。至于其他人,她既不会刻意疏远,也不会刻意熟络,一切随心。

所以,妙玉存在的意义就是完成她自己,书写她自己。她的矛盾与放诞,她的洁癖与诡僻,她的身在佛门却尘缘未了,都是妙玉之所以成为妙玉的根本所在。她远没有黛玉真实和豁达,又怎么会是黛玉的影子呢?

妙玉存在的意义,是她自己,也是曹公眼中不容于世,不屑权贵但却不能甘愿忍受贫苦与孤独之人的写照。就像古代很多怀才不遇的穷弱书生,生不逢时的望门子弟,对于现实生活有自己的不甘,也想有自己的坚守,却左右摇摆而成为其中的“摇摆人”。

那是往大了说,如果就从曹公为闺阁女子立传的本意来看,妙玉的存在,就是花开数多,各表一枝。曹公展现不同女子的美与悲,用一场红楼旧梦,谱写关于生命与青春的幻灭与悲悯。

<strong>


此笺


《红楼梦》中妙玉的判词是: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很明显,作者也许就是想告诉你,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想高洁未必就能高洁,想遁入空门也未必就能一心向佛,谁也左右不了自己的命运,身不由己。就连妙玉这样一个如花似玉,才华横溢,挣扎着远离尘世的美丽女子,最后只能随波逐流,陷入世俗的淖泥之中了。甚至得到被强暴命运。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这也许就是《红楼梦》中妙玉存在的意义。

而整部《红楼梦》的人物中,又有几个人不是因陷在世俗的泥潭里,失去自我,而最后获得悲惨命运的呢?

妙玉本身也是个矛盾体,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一个站在庵堂大门口门槛中间的漂亮女子,一只脚踏在门槛内,一只脚踏在门槛外,扭头看一眼庵堂中的佛祖,回头又看一眼门外的帅哥,满脸的犹疑,不知应该选择哪一个?

妙玉生于读书仕宦之家,家庭富裕,小时候因病不得不进入空门。

后来因元妃省亲来到贾府,并得到了王夫人的看重。

也许是从小不得不进入空门的原因吧,妙玉虽身处佛门,心却未必就空。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贾母带着众人去栊翠庵品茶,妙玉盛情款待,茶杯,茶品,茶水都及其讲究,且极其周到,完全具备大家闺秀的风范。还清宝钗,黛玉,去吃了体己茶,用的都是极其珍贵极其考究的茶具,富家千金的做派依然保留。

宝玉不请自来,妙玉用自己日常吃茶的绿玉斗给他斟茶,其中还充满了暧昧之意。

刘姥姥吃过茶的那只成窑杯,妙玉竟然嫌脏不要了。可见其平日生活的奢华。

宝玉过生日,她不请自来,送去了“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的帖子,表达了她对宝玉的欣赏之意。真是一袭袈裟掩不住一颗跳动的心。

后四十回,妙玉还因宝玉而想入非非,走火入魔了呢!等等

这些似乎都与出家人不沾边,完全一个世俗中人。

说她有一颗世俗之心吧,她又带发修行,自称“槛外人”,见人“阿弥陀佛”,凡人不理,极端孤傲,清高,不合群。就连与他做了十多年邻居,有半师之宜的邢蚰烟都不敢肯定,妙玉心里真把她当回事!

她爱读庄子的文章,这意味着她对政治,权力没有兴趣。对社会,对名利,对世俗都已看破。她不合群,自愿在社会的边缘生存,与天,与地,与大自然为伍,她觉得很有价值,很有尊严,凛然不可冒犯。

可能办得到吗?显然不能。

理想与世俗的矛盾,灵与肉的矛盾,造就了妙玉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

妙玉气质如兰,才华横溢,无论外貌和才气都不在宝戴之下,可惜生错了时代,一代美人,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最终也只能陷入淖泥之中了!


行业动态观察


这个问题还算是一个像模像样关于红楼梦的问题,只有真正读懂红楼梦,只有真正的有文学功底的人才能回答了这个问题。

妙玉的人物存在,其主要目的是作者对生命力度和生命广度的一种诠释,这个人必然会在结局有着比较多的笔墨。

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她和刘姥姥的那出戏吧。其内在的含义却是深远的,为什么妙玉会单单在刘姥姥这里表现出鄙视,是因为她们两人有着相同的境遇,刘姥姥也是寄人篱下,靠贾家施舍,妙玉也是寄人篱下靠贾家施舍,其实还有一个人,也是寄人篱下,就是黛玉,大家有没有发现,只有妙玉和黛玉曾经嘲笑过,甚至鄙视过刘姥姥,这都是作者的特意安排。

因此妙玉在这里就是为了试图撇清这种身份的识别,然而刘姥姥的寄人篱下,她是欣然的接受这种施舍,而妙玉却完全有反之的态度,她不想承认或者是自卑这种寄人篱下的状态,因此在这里她会加倍的产生对刘姥姥的反感,其实是因为内心的自卑。

当结局贾家大厦倾倒,刘姥姥的再次进入大观园,救助了巧姐,其实也是诠释这种生命的力度和广度,让妙玉能理解刘姥姥这种生命的韧性,因为她们缺少的就是这种韧性,而刘姥姥就是来诠释这种韧性,这种生命韧性。


一个是刘姥姥,一个是妙玉,刘姥姥体现了生命的广度,妙玉只有这种韧性才能在未来贾家倾倒之时活下去,这是刘姥姥第三次进贾府,妙玉需要理解的,但她最终没有理解,不然就不会有这种结局。妙玉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但往往悲剧是最能警醒人的,最能教育人的,作者就是通过妙玉与刘姥姥的人生态度,通过贾家的兴与衰,产生的命运对比,让我们理解人生要有刘姥姥这种对生命的态度,就是能屈能伸。

@饼子啃书


饼子啃书


妙玉的名字可分析成,庙玉,庙遇,妙喻。妙玉出家,人品高洁,有才华,是庙里一块玉,庙玉。

庙遇指什么呢?贾宝玉给林黛玉讲小老鼠去庙里偷果品,变成林黛玉。林黛玉入庙,贾宝玉与她在庙里相遇。有些崔莺莺与张生在庙里相遇的桥段,二人也都看过《西厢记》,私订终身也有可能。

而妙喻,指妙玉是喻意一些男人。才华高的男人,有品格,不同流合污。出家为僧。然而又记挂凡尘,六根不净。看不起劳动人民,如刘姥姥。假清高,与贵族结交,是有攀高之心。不得意被排挤入庙。又时刻想挂功名济世。目中无人,人际关系差。是贵家势败的落魄公子,无贵气有贵行。不能接受现实生活的现状,汲汲于富贵,留恋贵族生活,又无斗志。才华不用于报国济世救民,个人自怨自哀。找不到出路又不甘心在庙中。还重于个人情思,与张生差不多的一类人。


圃香





溯路之行2


妙玉和惜春是一面镜子的正反面!妙玉自小出生书香门第,父母双亡,被迫出家!惜春自幼丧母,身在贵族豪门,却有佛缘!妙玉为躲避权贵骚扰和师父流落到京城,机缘巧合进了大观园栊翠庵!惜春为回避宁国府污浊不堪的生活环境,被贾母接到荣国府,一起抚养。妙玉身在佛门,心却羡慕俗家正常生活,只是无可奈何,养成孤僻性格。惜春身在公府,却渐生厌倦,向往佛门清净无为的生活,养成冷觉孤介的性格。妙玉眼看着大观园姐妹死的死,散的散,嫁人的嫁人,决定远游他方庙宇。惜春眼看着贾府的元春迎春黛玉死去,湘云嫁人,探春远嫁,贾母去世,凤姐病倒,勘破世俗,决定跟随水月庵尼姑而去。可是!可是!贾家被抄家!妙玉没能幸免被抄被拘留圈禁!惜春在水月庵躲避了抄家之灾,风声鹤唳。最终,妙玉被释放,无依无靠,返回苏州,在瓜洲渡口,遇到当年的权贵恶霸,妙玉不堪凌辱,离船投江!最终,惜春离开京城是非之地,沿街乞讨,远游他方,在瓜洲街头遇到了当年的刘姥姥,头也不回地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