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太行深處有座美麗鄉村,有罕見的川寨和紅土地,堪比郭亮村!


石巷深深,這是獨屬於太行山餘脈的淳厚質樸,地處邢臺市沙河的王硇村歷經六百餘年的風雨滄桑,仍保持著原汁原味的民俗特色,當車子停靠在村口的空地時,歲月的滄桑感撲面而來,吸引著人們不斷前往一探究竟。

華夏民族本就是同根同源,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著名的遠途人口遷移不過寥寥數詞,誰能想到地處太行山深處的一個小村莊竟是由富庶的“天府之國”遷徙而來呢。

據王硇村碑石記載,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將都城由南京遷往北京,四川省成都府兩崗村的王得才負責押運建造紫禁城的黃綱,卻不曾想大部隊行至邯鄲時遭土匪搶劫,黃綱丟失。為了躲避朝廷的詰難,王家人決定鋌而走險逃至太行山深處的王硇村,並在這裡休養生息、安營紮寨,也締造了堪稱珍品的王硇村。


人們常說,當這個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太行山的領秀孕育了無數個獨具特色的古村落,然而這些古村落卻在斗轉星移的歲月裡失了本真,大多朝著現代化村落邁進。眼前的王硇村猶如一位耄耋老人,一草一木,一石一瓦,固守著24代王家人樸素的樂業夢想。

王硇村是河北省著名的傳統古村落,與英談村齊名,很多人對王硇村的村史略知一二,但卻不甚精通,那麼最好先在村史館,也就是王硇村傳統文化陳列館深入瞭解王硇村的建築特色、歷史文化,遊覽村莊時體驗也會更加深刻。

​走進院內,地面均由碩大的紅石板鋪就而成,房屋的牆體則是用大小不一的石頭一層一層壘起來的,這種房屋結構最大的特點就是冬暖夏涼,石頭搭建的屋頂與牆面的厚度大,熱氣與寒氣不易穿透,舒適度非常高。

自古以來,我國便有市井與高雅文化之分,王硇村地處太行山腹地,卻兼有市井與高雅文化之精華,仔細觀察村落人家的房簷門窗,許多精美別緻的石刻雕花仍舊熠熠生輝,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勤勞幹練的王家人自從落戶王硇村後,便在這裡劈坡造田,開山鑿石,並將四川成都的建築特色與當地風俗習慣融為一體,既有北方建築的力量之美,兼有南方青瓦覆面的精緻秀氣。

青山有幸埋忠骨,太行脊樑忠魂築。抗戰時期,王硇村是沙河縣抗日政府駐地,朱德、劉伯承、鄧小平等眾多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裡指揮抗戰,留下了一個又一個勝利的英姿,至今村子裡還保留有抗日縣政府、抗日獨立營等舊址,是王硇村人厚重脊樑的有力證明。

王硇村先人在建築方面深厚的造詣對於抗日也產生了有利影響。王硇村面積不算大,不同於南方古村落橫平豎直的構建格局,王硇村沒有一條筆直的街道,目的就是為了讓不懂地形的來犯者不知所措。除此之外,先民還睿智地建設了防盜窗、瞭望房等,易守難攻,著實令人欽佩。


生於1884年的王樹堂就是代表之一,東瀛留學歸國後的王樹堂先後任遼寧省警務要員,大名府和沙河警察所長等職務,當地老百姓為了感謝王樹堂對一方治安的管理,聯名送來號稱“半朝鑾駕”的表彰用品,可見其造福百姓的功績之高。

王硇村另一建築特色為東南缺、伸縮巷,代表了王硇人義字當頭、謙虛有禮的儒家思想。六百年來,先人一直以忠孝禮儀教導後人,形成了尊師重道。忠厚尚學的文化氛圍,併為國家培養了諸多有志之士。

進入王家老宅,院子寬敞明亮,正前方是一座二層紅色石樓,上下共有八間房,每個房門前懸掛著略顯陳舊的紅燈籠,經過修繕的宅院再現了王家宅院的宏偉精美。

回望一張張陳舊模糊的老照片,六百多年的熱血歲月猶如史詩般呈現於眼前,厚重的歷史文化以古石樓為載體,摩挲著凹凸不平的石牆,彷彿看到了先人們奮力拼鑿家園的畫面,浮躁的內心瞬間平靜如春風……(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落榜進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