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的巴普洛夫大楼,为何德军三个月都攻不下?

难忘情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德国名将辈出,军队装备精良,机械化程度极高。因此,在二战前期,德国陆军可谓纵横欧洲大陆。哪怕强如拥有“世界第一陆军”的法国,也仅仅苦撑了不到40天,便宣告沦陷。

然而,这支能轻易攻陷法国的王者之师,却在苏联遭到了重大打击。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竟然连一栋苏联的4层高楼都无法攻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二战中的苏联红军)

这座神奇的大楼,名叫“巴甫洛夫大楼”,它以苏军中士巴甫洛夫的名字命名,是斯大林格勒战争中一个重要的据点。

现在这座大楼一侧的一面墙上,雕刻着“58”两个数字,以及士兵们抵抗德军的画面。

数字“58”,是指苏联士兵在这座大楼中坚守了58天,代表了苏联人顽强不屈的抗争精神。而这座大楼也被苏联人视为民族的骄傲,至今还保存在伏尔加格勒城中。

1942年9月,德军开始进攻斯大林格勒市区,德苏双方爆发了惨烈的巷战。一开始,德军利用轰炸机投放燃烧弹,整个市区被炸成了一片废墟。随后德军开始派出军队,以楼为单位向前推进。

说起来,巷战实在是战争中最惨烈的。城中的每条街道、每个转角甚至是同一栋大楼里的每一层,都极有可能是敌人的容身之地。参与巷战的士兵,不仅要有超强的胆识,还必须要具备极强的心理素质。说穿了,在巷战中,士兵们的武器装备似乎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只有拥有战斗意志的人,才能够真正笑到最后。

根据苏联的官方统计,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巷战中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小时。就连军官,也只能活3天左右。巷战的惨烈可见一斑。

(曾经发生过激烈战斗的巴甫洛夫大楼)

“巴甫洛夫大楼”在当时还只是城中心的一座普通大楼。但由于这是周围地区的一个制高点,其战略意义重大。因此,苏军中士巴甫洛夫接到命令,务必要占领并守住这座高楼。

当夜,巴甫洛夫带着5名士兵侦察并占领了这座高楼。而德军则是晚到一步,他们只能组织突击队进行突击。在最开始的两个昼夜里,巴甫洛夫6人顽强地击退了德军的进攻,但却已经精疲力尽。

幸运地是,随着增援部队的先后赶来,这座大楼中的苏军人数达到了23人。再加上大楼中地下室避难的30多个居民,这座大楼已然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据点。

为了更好的镇守这座大楼,巴甫洛夫带领避难居民,开始挖掘通往汽油库和面粉厂的交通壕。并且还在大楼多个位置,布置了火力点。重机枪、反坦克燃烧弹一应俱全。由于交通壕进展顺利,因此大楼的物资资源也比较丰富。到了后来,苏军甚至还在地下设置了列宁室,不仅可以进行政治活动,甚至还有供居民娱乐的跳棋、骨牌等设施。

一直到将德军赶出周边地区为止,这座大楼几乎每天都要承担着狙击德军、反突击等重要任务。它成为了斯大林格勒巷战中,苏军的重要据点之一。

(苏联军队冲锋旧照)

看到这里,不少人可能会产生疑问。既然靠突击拿不下这栋楼,为什么德军不直接用坦克或者迫击炮进行轰炸呢?

事实上,在德军攻城前最开始的轰炸中,斯大林格勒就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到处都是残砖断瓦,坦克能够到达的地方,实在有限。

而之所以不用迫击炮,则是由于双方士兵的争夺实在过于激烈,甚至当时经常会出现同一栋大楼里,双方士兵每房必争的情况。由于士兵距离太近,因此通常情况下,双方对迫击炮这类杀伤性武器的使用,都比较谨慎。因为攻打别人的时候,很可能也打到了自己。

不过,就在德军将要撤离的时候,“巴甫洛夫大楼”还是遭到了炮火的攻击。但这座大楼却神奇地保留了完整的混凝土结构,依然屹立不倒。看起来,它似乎预示着苏联的未来命运。

(参考资料:《东进:苏德战争1941-1943》)


张生全精彩历史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这个背景,再来瞅瞅题主的问题。

背景

当年,小个子希特勒,仗着德国人的严谨,加上普鲁士浓厚的军国主义思想,将整个德国武装到了牙齿。随后就龇起了大黄牙,一腔的口臭就喷向了整个欧洲大陆,跟着拿着先进的俩板砖,用了39天的时间,将号称军事强国的高卢雄鸡掐着脖子,踹出了欧洲大陆。

一个大耳瓜子下去,一天的时间,丹麦就从地图上磨平了。这个,好吧,咱还是严谨一点4个小时战斗就结束了。荷兰这个昔日的海上霸主,五天就被碾成了飞灰。

波兰这个两头冒尖的家伙,一头左右都喂不熟的白眼狼,确实还是有点实力,耗时一个月,也没了。

这个期间,大胡子斯大林继承了老毛子的一贯优良传统,喝着伏特加,夹着长长的雪茄烟拉了个小板凳蹲在西伯利亚的高原上,瞅着欧洲乱成了马蜂窝。按照一贯的思路,欧洲乱成这样,那些个斗败了的家伙一准就得找外援,这外援除了他老毛子,就剩下装腔作势的英国佬了。

所以大胡子斯大林准备事态差不多的时候,做个和事老指不定还能上去捞上一笔。

这个小九九还没打出来,小个子希特勒一顿骚操作,欧洲这就安静下来了,大胡子斯大林惊的雪茄烟都掉在了地上。

小个子希特勒拿着一张破纸片子交给大胡子斯大林,大胡子斯大林一瞅是一封两国互不侵犯条约。

大胡子斯大林竖着大拇哥:“你牛!”得这章可就盖上了。大胡子斯大林这协议在手,心也放到了肚子里了。

小胡子希特勒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乐呵呵的撸起了坦克新出厂的炮管子就搞了闪电战,冲进了老毛子的地盘。

大胡子斯大林这个没注意,这老腰子可就闪了,小胡子希特勒的连个豁口都没有的炮管子,就已经顶到了列宁格勒肚脐眼上了。

这么说吧,这是个有信仰的年代,老毛子的大头兵,上到每个军官下到每个士兵都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斯大林格勒的每一栋建筑,都成为了抵御小个子希特勒野心的堡垒。

在这场战役中,士兵的生命值根本就来不及补充,24小时就挂了,军官还好一点,但也超不过三天。

一栋楼,第一层是德国人的阵地,这第二层就是老毛子的阵地,或者一个客厅就是双方的阵地前沿,这场战斗岂止是惨烈,挂掉的尸体都成了极好的掩体。

这巴普洛夫大楼就杵在了这片烧焦的土地上。

巴普洛夫大楼

这巴普洛夫大楼其实就是一栋普通的四层居民楼,坚守在这里的是23名正牌苏联红军战士,11个俄罗斯人,其他6个乌克兰人(从前的情如兄弟,现如今……世事难料啊),剩下的还有格鲁吉亚人(大胡子的老乡)、塔吉克人、乌兹别克人,哈萨克人,鞑靼人以及一名犹太人。

当然还有十几个来不及撤走的武装平民,少量的妇女同志,好吧,他们的人员就这么多了。

人员虽然不多,但这栋大楼却是很坚固的,秉承了老毛子的一贯特征,粗糙但绝对耐用的特点,混凝土浇灌的地基,还有一个露出地面半拉脑袋的地下室。

还有就是周围更为坚固的汽油厂和面粉厂的工业级别的建筑,乘着闲暇的时间,他们居然将这三个点用隐蔽的沟壕连通了起来,每个人都可以从三个地方流动作战。

当然这还不算,您要是去旅游,那负责解说的老毛子一定会喝着伏特加告诉你:“我们不打没有准备的仗!”

好吧!咱们说劳动人民的指挥是晶莹剔透般的结晶,瞧见没,现在的遗址上没有一块玻璃,当然那不是德国人子弹打破的,是他们自己在开战前就敲掉了,仅仅是为了打仗的时候,别划伤自己,瞧想的多周到。

地面都用沙子铺好,你说是为嘛?很简单,这房子很坚固,坚固到一炮打过来总有讨厌的渣子飞起来伤人,这些可爱的沙子可以起到缓冲作用,而且防火,即使有了小火苗,一捧沙子就解决了,你说不行,那咱就再来两捧管够。

也不知道是哪个士兵或者平民想到的主意,我们居然全票通过,在外墙上画了伪装的射击孔,你要是问效果,我怎么知道,你得问对面的德国佬。

当然铁丝网是必须的,加固到了第一层的每个窗口,要保证比手雷小一点东西都钻不进来就成。

至于地下室搞了两个出口,如果只有一个,就是拿脑壳砸也要再砸出一个,当然要注意出口的隐蔽。

当然老天爷并没有遗忘他们,安排来了三支不比炮管短多少的反坦克狙击枪,还有两门迫击炮都做好了特别的隐藏。

这还不够,每个房间,每一层包括地下室都被打通了,还装了简易的梯子。

有人就要说了,要知道整个斯大林格勒被德国人拆掉的建筑就有800多座,为何这么一个就没有拆掉呢,德国人的炮呢?

大毛他也有,而且这栋楼的大毛和其他的地方的不一样,每人一只莫辛纳甘,波波沙只要你喜欢管够,一挺马克西姆重机枪,当然子弹同样管够,因为大毛的后勤补给线就在这栋大楼的后边,还可以呼叫一把炮群的支援。

德国人有炮,俺们大毛也有。所以这个地方他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一个有着辅助支撑的点,前文也说了,他们是三个点互为犄角,再加上丰富的后勤补给。

好吧这些准备,让这些个人守了58天,不是题主说的三个月,这栋大楼原本也不叫巴普洛夫大楼,而是胜利以后用一个中士的名字重新命名的。

好了,就写到这里,喜欢的加个关注,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巴普洛夫大楼,是一座位于斯大林格勒的四层红砖建筑,正好在一个十字路口,所以是个绝佳的观察所,而且距离这里不远的地方,有一个苏军由东岸向西岸进行补给的重要哨所,重要性不言而喻,原本已经落入德军手中,只是他们认为没什么重要性,所以防卫松懈,又被苏军夺了回来,这是苏联卫国战争中是一个重要的据点,当时守着这座建筑的是23名苏军战士,和数倍于自己的德军浴血奋战,并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因为当时带领他们而一名叫巴甫洛夫的中士,所以最后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这座大楼。



斯大林格勒的每一栋建筑,都成为了抵御德军的堡垒,士兵的生命平均不超过24小时,军官也不超过三天,双方可能一个在厨房,另一个在客厅,就这么近距离射击,尸体都成了掩体,伤亡惨重,而德军的重型武器也根本无法在巷战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只能硬攻。

而巷战是战争中最惨烈的一种战争方式,斯大林格勒战役就是二战著名的巷战,这里原本就有很多工厂,所以建筑大多是混凝土加石头,比较坚固,而且这栋大楼底下的地下室,为了安全,至少有两个出口,同时用来作指挥所,弹药和补给储藏室,而且当时留在这里的30多个居民,挖通了这里和周围汽油厂,面粉厂的通道,指挥官每天都会通过这些通道过来指挥战斗。



为了能更好的进行战斗,他们把整栋打楼的玻璃被全部拆下来,避免交战时,里面的人被玻璃碎片划伤,一层也都加了铁丝网,以防止德军从外面向里面扔炸弹。

地面也做了处理,用沙子铺起来,避免被崩起来的碎石块崩伤,在楼的在墙上画一些伪装的射击口,用来误导德军,而反坦克炮,则放在地下室通风口处,低矮隐蔽。迫击炮则放在阁楼视野开阔处,同一楼层的每个房间都被打通,方便进出,不同楼层之间也打了洞,然后做一个简易梯子可以上下活动。

经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防御,来自不同民族的二十三个苏联士兵,在这幢建筑里苦苦支撑了三个月,堪称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


风云一点通


巴浦洛夫大楼之战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一个缩影,苏军以一个排的兵力坚守了两个月的时间,直到援军的到来。在坚守期间,德军曾多次进攻巴浦洛夫大楼,但在苏军的拼死抵抗下德军始终未能前进一步。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这座四层居民楼也就成为了苏联军民顽强抵抗德国法西斯的象征,也成了苏联人的骄傲!

巴浦洛夫大楼是一座四层居民楼,它背靠伏尔加河岸又控制者多条城市道路,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要地,因此这里也成了苏德两军争夺的焦点。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德军曾在一日内发起数次进攻,甚至还曾派出坦克支援步兵的攻势,但这座大楼依旧牢牢被苏军所掌握。纳粹德军的战斗力众所周知,那为何还就久攻不下巴浦洛夫大楼呢?

巴浦洛夫大楼虽然原本是一座民居,但自从苏军夺回这座大楼后,它早已被改建成了一座坚固的堡垒。大楼附近遍布地雷和铁丝网,而且各个楼层也都架设了火力点,机枪、反坦克炮以及迫击炮也都一应俱全。此外,苏军还挖了一条连通后方的战壕,以运送补给和援兵。在苏军大“打造”下,大楼早已变成了一座要塞,德军除非使用大口径重炮或者召唤飞机轰炸,否则很难摧毁巴浦洛夫大楼。在如此坚固的防御工事面前,德军的进攻自然会屡屡受挫。

巴浦洛夫大楼这种楼房改造成的堡垒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十分常见,在激烈的巷战中,它们成了苏军抵抗入侵的有效手段。巷战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残酷的战斗,由于地形的限制,重武器几乎毫无用武之地,故而巷战也成了最难打的战斗。巷战的特殊性直接导致德军的战力锐减,因此德军对巴浦洛夫大楼的攻势也变得束手束脚。

坚固的防御工事以及顽强的精神让苏军成功挡住了德军的进攻,这也是德军两个月都攻不下巴浦洛夫大楼的根本原因。在众多“巴浦洛夫大楼”前,德军耗尽了最后一丝气力,这为德军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战情解码


下。1940年,二战爆发,纳粹德国在此期间可谓军力鼎盛。希特勒迅速占领多个国家,德军不但实力强劲且军心强盛,德国军队整体越战越勇,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二战期间,德军不仅士兵实力强大且装备精良,配备有当时世界上水平最高的机枪,用“绞肉机”来形容德军的武器装备一点也不为过。另外,德军还大范围配有摩托车,这也使行军速度大大加快,火箭筒的使用也有效对抗坦克的攻击,使当时世界上很多国家对其束手无策。既然德军拥有如此优良的装备也有出色的作战指挥,再到士兵意志坚定,那么为何一座小小的巴普洛夫大楼却让德军攻打三个月而攻不下呢?



位于斯大林格勒的巴普洛夫大楼是一座4层红砖楼房,在当时它不仅仅只是一座普通的大楼那么简单,而是苏联重要的防守据点。战争期间,几十名战士与居民居住并守护此楼,他们配有较为先进的枪支与大炮。另外,苏联军队在此大楼外掩埋大量地雷防止敌军侵入。从大楼到汽油库和面粉厂,苏军挖通战壕,又在大楼周围设置火力点,保证防守系统完备。可也就为德军对巴普洛夫大楼久攻不下提供了客观条件。德军在二战期间对苏联进行猛烈的攻击,成片的飞机在苏联城市进行轰炸,导致苏联地区废墟一片,甚至没有一条完整的公路,德国军队因此无法将坦克等大型作战设备开入苏联。

再有,斯大林格勒地区冬季严寒,所以当地房屋大多墙壁厚重,德军的一般军用设备也就无法对次地区的建筑造成太大伤害,加之苏联军队意志坚定,爱国热情高涨,猛烈的炮火攻击使德军无法靠近巴普洛夫大楼。其实,德军曾在当年9月份占领巴普洛夫大楼,但在德军占领后,苏联军队意识到大楼的重要性,拼尽全力将大楼抢回并在此后加强大楼防守,使得德军无法再次占领。


军武小咖


前面大家讲的挺多了,巴甫洛夫大楼,原本是一个面粉厂的宿舍楼。巴甫洛夫奉命找一个火炮观测的制高点,结果他就找到了这里,此前,苏德双方都没有意识到这个大楼的重要性,直到苏联占领大楼后,德国组织了两次反扑都没有得手。

这座大楼的地下有地道,连接着附近的磨坊厂和面粉厂,苏联的援军就是从这里增援大楼的,工兵带着地雷,在战斗间歇时埋在大楼周围。反坦克小组把反坦克步枪架设在上面两层楼。炮兵把反坦克炮架设在一楼的缺口。机枪兵把机枪架在一楼二楼。整个大楼就变成了一座要塞。

还有通讯兵,他们接到的命令一般都是,把某某情报送到大楼,然后你就听大楼指挥官的指挥,不用回来了。

我曾采访过一位参与大楼保卫战的苏联老兵,他说德国人为了抢回大楼,曾一天不分昼夜地发动了六七次进攻,想用持续进攻疲惫我们并且攻下大楼,那一天很多战友都倒下了。


4455886699


巴普洛夫大楼,位于斯大林格勒,二战时期,是一座4层红砖楼房,是苏军防守的一个重要据点。

战争期间,先后有巴普洛夫中士等23名战士,以及30名左右的当地居民居住守护此楼,配有波波莎冲锋枪、莫辛-纳甘步枪、1挺马克沁重机枪、3支反坦克枪、2门50毫米迫击炮等武器。

在此楼附近苏军埋了大量地雷,从大楼到汽油库和面粉厂大楼,苏军挖了交通壕,在大楼周围设置了不少明暗火力点,由地道和大楼相连,苏军一名连长几乎每天都从面粉厂大楼到巴普洛夫大楼指挥作战。

最终,大楼被德军炮火摧毁,但混泥土结构依然完整,直到将德军赶出此区域,大楼一直是苏军的重要支撑点。

巴普洛夫中士率领苏军战士和居民,一直战斗在1月9日广场上这座4层楼房,打退了德军无数次突击。


斯大林格勒的残酷巷战,震惊了交战双方,都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苏军与突入市区的德军,几乎在每条街道、每座楼房、每家工厂都发生了激烈的对抗,双方为争夺每座建筑物,都拼尽了全力。

在斯大林格勒,随处可见巴普洛夫这般楼房,尤其是工业区的建筑物,多以钢筋混泥土和石材为主,非常坚固,可以抵御大口径炮弹的轰击。

巴普洛夫中士率领的战士们,采用了许多典型的防御战术,有反坦克枪打击轻型坦克,或攻击持通用机枪的德军机枪手,室外交通壕,可作为外部防御和突击阵地。


马克沁重机枪,一般放在窗台上,用沙袋作掩护,射界开阔,能阻挡步兵的冲锋。

大量的单人射击掩体,适合步枪手射击,冲锋枪手射击更是灵活机动,从而发挥出自动枪械的火力优势。

楼上各窗口,包括开挖的射击孔,都适合士兵扔手榴弹,手榴弹是巷战一宝,另外一宝,就是冲锋枪,两者都能在近距离内给对手以极大的杀伤。

狙击手和观察哨位,都在最高层,或楼顶(如果可以爬上去的话),此处,也是迫击炮理想的阵地,及炮手绝佳的观察位置。


苏军的防御,从地下室开始,一直到楼顶,层层设防,处处是阵地,每个窗口都是战斗位置,窗口玻璃全都拆除,防止玻璃碎片伤人,步枪、冲锋枪、重机枪、反坦克(枪)炮、迫击炮、手榴弹等,步战武器除了大口径火炮外,几乎都不缺了。

指挥所、弹药室、食物、饮用水等都设置在地下室,巴普洛夫大楼甚至设置了列宁室,备有跳棋、骨牌和各类书籍,政治活动也在此进行。

苏军将每座建筑,都改成了坚强的堡垒,此类象巴普洛夫这般楼房,除非轰炸机投掷航空炸弹,或者用地面152毫米重型榴弹炮轰炸,否则,单靠步兵手中的枪械、迫击炮等是极难攻克的。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国平军史


一九四一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由此发生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的一次最惨烈的战争。

继一九四一年的莫斯科会战中苏军击退了进犯的德军之后,残酷激烈的苏德战争在第二年又转向了苏联西南方向的斯大林格勒地区。



战役自四二年的6月28日开始,至一九四三年的2月2日为止,共历时228天。

战场纵深面积达一百多万平方公里,战斗在最激烈时交战双方共保持二百多万以上的军队。

交战最后的结果是以纳粹德国的最后战败而告终。

本标题所说的巴甫洛夫大楼这个卫国战争中的英雄故事,在整个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只是一个小小的插曲。


但就是这个小小的插曲,对能够激发苏军的战斗意志并最后赢得伟大的卫国战争起到了一个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有着太多太多的故事在流传,如击毙德国狙击精英科宁斯的瓦西里,还有坐镇指挥的叶廖缅科将军、崔可夫将军等。

在这里我们简述一下关于巴甫洛夫中士的故事,也就是所说的巴甫洛夫大楼!

当战役进行到德军突入斯大林格勒城内时,这时的交战双方进入到了胶着状态,这时的飞机和坦克等重型武器已不再起多大作用,唯一起作用的是步兵在拼命厮杀,交战双方都在不停的往瓦砾之中派兵渗透。

机枪、地雷、步枪成为了双方杀敌的利器,德军在一步步逼进,苏军在拼命的死顶。

在战斗中由一名叫巴甫洛夫的中士率领着共23名战士死守一座城内4层高的大楼。

这23名守卫大楼的战士除了一名战士身份未查明之外,分别有11名俄罗斯人、6名乌克兰人、其它6名战士分别是格鲁吉亚人、塔吉克人、鞑靼人、哈萨克人和犹太人。

他们虽然是来自于不同的民族,但都是属于一个国家、一个团体,都叫苏联人!

他们团结一致,用自身携带的重机枪、反坦克枪、迫击炮等武器,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拼杀。

有时德军占领了一层,他们就在二层坚守不退,战斗十分的激烈。

德军最终没有彻底占领这座大楼,直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最后胜利!

其实,以巴甫洛夫中士为首镇守的这座大楼,之所以取得最后的胜利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它是得到了来自多方的支援,协调和配合。

它只是整个的斯大林格勒城内激烈战斗的一小部分,他的确是尽到了自己的战斗责任,同时它的成功也为其他地方的战斗起到了积极配合的作用。

如果德军攻占了斯大林格勒全城的话,它还是守不住的。

它的存在是因为整个城市苏德两军都在不断的拼杀,其它阵地的存在也为巴甫洛夫中士坚守大楼提供了保障。


无论如何他们都是好样的,他们是应该受到全体苏联人民的尊重。

整个的苏德战争是规模巨大的,他们只是其中的很小的一部分。

但也正是因为这无数的一小部分,才真正的汇集成了一支赢得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的一支大军,并最终在一九四五年打进德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东方中华不败


说起来,苏联的这座大楼还挺传奇的,当然,传奇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在这里固守的苏联士兵,虽然他们是不同民族,但是却因为共同的原因在这里汇集,这23名士兵中,人数最多的是俄罗斯人,有11个人,剩下的就是格鲁吉亚人,乌克兰人,哈萨克人,鞑靼人,犹太人,乌兹别克人以及塔吉克人,大楼的名字也是战后以士兵的名义命名的。



当时苏德战争打的如火如荼,一个叫巴普洛夫的苏军中士,带领着少数的苏军士兵,在这里和数倍于己的德军打仗,地点就在斯大林格勒列宁大街和苏维埃路之间的一座四层楼红砖建筑,后来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这座大楼。



这里是苏军抵抗德国的重要据点,曾经被德军占领,巴普洛夫经过多方侦查后,觉得此楼位置非同一般,它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向西,南,北地区有开阔的视野,是一个绝佳的观察所,在它的东边,伏尔加河上只剩一个由东向西补给的码头,拿下它对战争的胜利有极大的好处,而且德军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座大楼的重要性,所以守卫很松散,戒备不严,在九月底的一个夜晚,他带领6个人占领了大楼,并且连续两昼夜击退德军的冲击。



他们的作战方式就是让藏在地下室的居民帮他们挖战壕,挖通大楼到汽油库和面粉厂的通道,并且利用大楼的制高点优势,设置了很多火力点,情况紧急的时候居民也参加作战,后来来了增援部队,带来了一挺重机枪,三把反坦克枪,还有两门50毫米的迫击炮。



德军的进攻凶猛异常,有一次他们都打进了大楼,但是很快就 又被苏军楼顶的反坦克步枪击退,德军对这座大楼也是深恶痛绝,开炮把它轰炸了,但是其主体结构因为是混凝土的,所以没有完全塌掉,直到苏军反攻之前,他一直是近卫42团的重要支撑点,二十多名苏军战士在这里坚守了近两个月,还无人伤亡!


琅琊利剑


1941年,巴巴罗萨计划开始后,德军势如破竹。在中线战场,德军中央集团军在莫斯科城下遭到了挫败,而在南线,南方集团军从开战伊始,除对克里米亚的进攻外,一路上也是高歌猛进。希特勒为了弥补在莫斯科城下的损失,决定攻打南线较有政治意义的斯大林格勒。


图为激烈的巷战


1942年6月,希特勒下令实施“蓝色计划,”仅仅在第一个月,苏军抵抗德军的四个方面军就阵亡或牺牲了370522人初尝甜果的希特勒立即下令由保卢斯指挥的德国第6集团军向斯大林格勒进发。


当德军兵临斯大林格勒城下时,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已经给斯大林格勒外围面向德军集团军方向的苏军沉重的打击。紧接着德国空军第4航空队司令里希特霍芬又下令对斯大林格勒进行持续轰炸。此时的斯大林格勒已经成了废墟。德军的坦克在这样的废墟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德苏两国的步兵在瓦砾之间争夺着每一寸土地。


苏军战士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中作战


1942年末是苏军最艰难的日子,德军的不断进攻已经把他们逼到了伏尔加河边。此时德军的空军和炮兵一直在对伏尔加河不断炮击,可苏军仍旧源源不断的登上斯大林格勒。


一名名为巴甫洛夫的中士曾带领第42近卫步兵团的一个营守卫一座位于列宁广场的四层高的大楼。在9月末,这位中士带领的部队骁勇善战,连续两昼夜抵抗德军的进攻。后来战局越打越局,第42近卫步兵团团长叶林上校一直下令派兵加强该大楼的防御。而原驻防部队先是在临近的几座楼里挖交通壕,后来一直挖到汽油库和面粉厂。在大楼周围也加筑了火力点。他们以这座混凝土结构的大楼为中心,构成了一个火力网。


巴甫洛夫大楼原址


后来,在德军的不断炮击下,该大楼最终还是被炸的面目全非。可幸存下的主体结构直到现在一直用以告诉人们苏军士兵的英勇。


欢迎关注本号,提供更多的军武知识科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