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都有一個人設嗎?

對於我們這種三十多的人來說,過節是個必要的社交時刻:要去拜訪別人,還可能有“不得不去”的飯局。

但我們新來的 95 後同事卻講,他們早不這麼 social 了:

不太和老同學聯繫感情,但跟隊友遠程吃雞還是必須的;

微信三天可見,卻恨不得每個人都看過自己拍的 vlog。

他們一以貫之的社交原則,是外向型自閉:

在外人眼裡,他們大部分時間成熟穩重;但背地裡都省著勁兒,要和最有意思的人社交。

平時一個一個都不愛說話,一到了自己的舒適區,能浪出一朵花來。

也算是一種年輕人的有限自在吧。


我們 95 後,全是外向型自閉

前段時間有個熱搜,微信創始人張小龍說到關於朋友圈的一件事:

超過一億人設置了“朋友圈僅三天可見”。這個功能,也是微信裡使用最多的。

我就是這一億人之一。

還真不是把自己當個人物,也沒什麼見不得人的黑歷史。

主要是工作中要常加一些人,又不想太多暴露自己的真實性格,畢竟工作中的我,成熟穩重,但私下裡的我,非常活潑好動。

哪敢隨便給大家看朋友圈啊,都是老師長輩的。

就算是發,每次也得進行一番心理上的左右互搏,每條三問:

這值得發嗎?屏蔽乾淨了嗎?用詞有問題嗎?

但是不發朋友圈,不代表我不在其他平臺上說話。

我最害怕的,就是聽到不太熟的人問,“哎,你也玩微博呀,我們互相關注一下”。

真的想問一句:你就這麼缺我一個粉絲嗎?

要給社交工具分個類,

微信是我家客廳,微博就是我被窩。

做做客就行了,咋一上來就要和我睡覺呢?

微信上的我長這樣:話少、冷淡,關心藝術,聽陳奕迅。

偶爾不說人話,帶一點憤世嫉俗。輕鬆搞個文藝女青年人設。

但在其他平臺上,我就是放飛自我的少女。

加班了要發個圖,外賣不好吃要發個圖,攪下咖啡都要發個隨拍錄個小視頻。

微信三天只發了一首歌,轉發抽獎一小時我能抽三十條。

在我這裡天道酬勤的意思就是,轉發一次抽獎,真的不可能中。

但是我天天轉發天天抽,說不定哪天幸運女神就真的會眷顧我。

前幾天看到一句話:每一個不愛說話的人,都在你不知道的App裡隱蔽地成長著。

微博、抖音、QQ、Vlog……

全都有我活潑的身影。

95後交朋友,講究的不是日久生情,而是心照不宣。

往往一件小事就能和一個人“確認眼神”,一個小契機就能和她打成一片。

在上一家公司辭職時,我和同一時間要辭職的人迅速建立了群:

極速撤離小分隊。

每天都在聊——

找好下家了嗎?

和 hr 聊好離職時間了嗎?

老闆又苛待誰了,我們真的離開對了;

……

沒想到,以前在公司打個照面只點頭微笑的同事,竟然成了辭職後一起跨城約飯的姐妹。

討厭一類人,更能讓我們的關係極速升溫。

現在和我有著革命交情的閨蜜,沒少陪我徹夜罵過前任。

我控制不住感情想要和前男友在一起,她給我發來男友今天又給哪個小妹妹點讚了,留言了的截圖。

總在迷霧中給你方向,戳破我幻想的氣泡。

去年我還加入了一個粉絲群——

山口勝平見面會。

但見面會那天他航班因為雷雨延誤,我就開始在會場亂逛。

現場沒座位,逛了四個半小時後,我撐不住,掏出買的山口老師的海報水泥地上,空白麵朝上,坐了上去。

旁邊一個女生也坐在地上,看了我一眼,說:你也在等山口嗎?然後皺了皺眉頭說:換一張坐吧!怎麼能坐在偶像的臉上。

然後從包裡翻出一包 A4 印花信紙,抽出三張遞給我。

那一刻我們留了微信,聊得不多,但感覺像是老熟人。

一瞬間電光火石,這就是心動的感覺啊。

我沒什麼形影不離的好朋友,最多的是某一方面的“沙雕網友”,有時候網友比朋友還要熟。

做夢一夜暴富的大學朋友、一起打吃雞的開黑老鐵,還有互相鼓勵背單詞的群。

而當這個群有了群名,就好像立刻有了某種團魂。

馬雲內定的六大繼承人——

致力於一夜暴富群。

單身天團——

母胎單身二十多年的人已經不寄希望於自己脫單,而且希望朋友,室友都單身。

大家親切不分距離。

有時候別人乍一看,還真看不懂我們的暗號。

我加入了一個養生保健長命百歲群,搞得同事老問:你是加了一個推銷保健品群嗎?

不賣保健品,是個

歌唱會

意外嗎?

只要有人在群裡開個頭,底下就會有人接著。

唱的歌可能不好聽,但一定少不了人誇。

還會把為你唱一首歌當做禮物,很鄭重地送人。

有次群裡一個人說女兒特別喜歡聽我唱歌,一聽到就拍掌,我就唱了首張懸的《寶貝》給她孩子。

誰沒有這麼幾個可愛的網路熟人:

一起吃雞,打王者的,那就算是過命的兄弟。

曾經跟朋友一起吃雞,我瘋狂地“哈哈哈哈哈”,“別開槍”“趴下”“我擦,我頭沒了”“快來救我”“我已經死了”,全程特別激動亢奮。

結果當時我正實習做 hr,開著麥接了一個候選人電話,全程溫柔小聲:“瞭解”“嗯”“明白了”,隊友們笑瘋了。

背地裡的我有多瘋癲,明面上我就能多正經。

在遊戲裡說朋友們啥都懂,就算沒那麼好笑大家也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的好像很好笑,這種感覺太幸福了。

不知道你們聽過沒,95 後社交三大寶——

有事直說,提問前可以現在網上查一下,不要忘記說謝謝。

大家可以一起玩,但還是要有適度的距離。

我難受或者焦慮的時候,就最怕朋友突然的關心。

期待他們別追著我問,讓我緩緩就好。

有一次我因為實習心情有點差,一起吃飯的朋友發現了,愣是要過來安慰我,讓我講講到底是為什麼。

講吧,覺得這點事自己消化一下就好了,前因後果也挺長的。不講,又要被她說不真誠。

其實真沒多大事,我自己待一會兒就好了,她愣是要讓我去她的家裡住。

我要承她的情,她要分我的擔,有時候說出來也不能解決,反而會讓朋友也心煩。

我們同享樂就好,無需共患難。

當然也無需時時刻刻在一起。

一個研究生師姐,沒談戀愛,研究生時間又多,就經常打電話讓我陪著她一起。取快遞一起,吃飯也天天喊,我就覺得很麻煩。

這是什麼高中女生友情啊,上個廁所還要拖著手的那種?

好朋友也要保持一定的距離,不光是生活裡的。

認真講,還有不 judge 朋友。他們做什麼決定,我都支持。不用“我都是為了你好”這種話,來綁架彼此。

但要是撞了南牆疼了,我一直都在。

我的朋友不光有界限,還有期限。

我的朋友都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

高中的好朋友,到了大學也就是過生日的時候郵個禮物;

大學也是,畢業可能就是人最全的時候了。

我剛上大學的時候,半夜夢到高中舍友醒來還哭了一場,在共同群裡說,“我特別想你們。”

後來那個群也不怎麼說話了,最近一次說話是兩個月前一個舍友訂婚,我們在群裡給他發了紅包。

大家都很流動,不可能一直在一個地方。唸書啊工作啊,就不可能一直保持一個頻率。

一開始覺得有點失落,到後來慢慢也就習慣了。

高中時我最鐵的哥們是一起偷偷去上網的兄弟:

我在好學校,一週只能出去一兩次,QQ上約了時間地點,晚自習直接翻牆出去和他匯合。

後來被教導主任抓了一次喊了家長,我在家門口跪了一下午,也不敢去了。

之後就沒怎麼見面了,再後來我上了大學,他學了藝術當了老師,聯繫就更少了。

現在在他朋友圈裡時不時能看到他彈琴的小視頻,也挺好的。

過年回去吃早飯的時候還碰到了,打個招呼。

“這麼巧”

“是呀,這麼巧”

“你啥時候回來的”

“這兩天剛回來”

“那挺晚的”

“是啊,回來看看老人”

“那我先走了”

“嗯,再見”

我們也不是絕交,只不過是沒有以前那麼密切,

大家總能遇見更好玩的朋友,誰都不可能一直陪伴在你身邊。

但也沒關係,“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


相比起“冷淡”,我更願意用“自由”來形容現在的年輕人:關係隨緣,也隨心。

真正舒服的社交,其實就是允許我們放心做自己。

可以不用矯飾,毫無負擔地把每個閃光的瞬間隨拍分享給親密的人。今年,頭條專門為年輕人準備了一款的密友聊天 App ——多閃。在多閃,你可以放下人設和最親密的人暢聊,把真實有趣的生活分享給最志同道合的人。

多閃,你可以隨心所欲,拋開人設自由表達,用隨拍功能記錄每天的閃光生活,分享、參與到朋友們的精彩生活中。吳亦凡的另一面,吳青峰的笑容考試,楊洋的收工驚喜,盡在多閃“世界”;還有宋茜、大張偉、張欣堯、摩登兄弟...精彩的“世界”內容等你解鎖。現在來多閃參與連續七天的“鬧元宵”,還能分享一億紅包。來多閃,“有話,小視頻說”。

希望你的每次心動,都傳達給了最值得的人。

轉自新世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