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二百多年裡遷都三次,最頻繁的時候一年遷都兩次,究竟為何

明朝的壽命不算長,從1368年建國,到1644年被滅國,總共存活了276年。二百多年對於一段歷史來說並不算長,可偏偏就是明朝,能做到在這二百多年裡遷都三次。

更有趣的是,遷來遷去,都是在南京和北京之間徘徊。那麼明朝究竟為什麼如此頻繁的遷都呢?

第一次遷都:永樂遷都

朱元璋於1368年建立明朝,並定都南京。在朱棣出現之前,所有人都認為南京是帝國首都的不二之選。

明朝在二百多年裡遷都三次,最頻繁的時候一年遷都兩次,究竟為何

直到朱元璋去世後,放著一大堆兒子不用,卻把皇位傳給了長孫朱允炆——不僅如此,他還在去世前佈下了天羅地網,竟對自己的兒子們下了黑手。

時任燕王(封地在今天的北京)的朱棣(朱元璋四子)不肯坐以待斃,乾脆起兵玩了把造反的遊戲(史稱“靖難之役”)。結果是不僅自己坐上了皇位,還把自己那個親侄子給弄丟了——朱允炆的最終下落,至今都不甚明瞭。

明朝在二百多年裡遷都三次,最頻繁的時候一年遷都兩次,究竟為何

當了皇帝的朱棣,在心裡起了一個念頭:我要回家!

朱棣的封地一直都是北平,經營了這麼久,難免對它有感情。但是當時北平的政治、經濟環境極其落後,根本不可能作為都城。

於是在朱棣坐上皇帝的那一年,他就開始為遷都做準備——

1.永樂元年,改“北平府”為“順天府”,並稱為“行在”(就是陪都——副首都的意思)。

2.同年開始,強行從各地遷移百姓過去——除了各地流民以外,被遷移最多的是山西和江南富戶。

3.永樂四年,開始在北平修建皇宮——北平皇宮的標準,與南京皇宮一模一樣。

4.永樂七年,開始在北平修建帝陵——歷代皇帝的帝陵都是在皇宮附近,朱棣這樣做的目的,已經非常明顯了。但是直到現在,朱棣都從未提過遷都的事。

5.永樂八年,打通南北漕運,開始把南方物資向北方運輸。

明朝在二百多年裡遷都三次,最頻繁的時候一年遷都兩次,究竟為何

終於在他坐上皇位的第十四年,北平已經不再是以前的北平了,它成了一個富庶的城市。於是,朱棣第一次向大臣提出了遷都的想法。雖然大臣們在心裡早有準備,卻依然氣憤非常。直到朱棣將反對此時的人一一懲處(革職或殺頭),才算徹底將遷都之事坐實。

永樂十八年,正式遷都。該應天府為南京,代替原來北平的陪都身份,稱為“留都”。改順天府(之前北平改名為“順天府”了)為京師。

第二次遷都:仁宗還都

遷都後的朱棣還沒來得及享受自己的革命成果,第二年(1424年)就匆匆去世了。繼位的明仁宗朱高熾絲毫不喜歡這個“家”——朱高熾幾乎沒有在父親身邊生活過,多數時間都生活在南京。

明朝在二百多年裡遷都三次,最頻繁的時候一年遷都兩次,究竟為何

所以,朱高熾也產生了和他父親一樣的想法:我要回家!只不過對於他來說,家在南京,而不是北京。

於是就在遷都北京的同一年,朱高熾也下了一個遷都的命令——遷回去!

朱高熾的父親準備了18年,才達到遷都的目的;從下詔遷都到正式遷都,也準備了4年。此時的南京不比當初的北京,用不了18年,但準備上個三四年也是很正常的——朱高熾感覺自己等不了三四年,乾脆先收了北京六部的章,從政治上先遷了都。

明朝在二百多年裡遷都三次,最頻繁的時候一年遷都兩次,究竟為何

於是可笑的事情發生了——1424年,明朝遷都兩次。從南京遷到北京,又從北京遷回去。

可惜朱高熾沒有等到真正還都的那一天,僅僅10個月以後,朱高熾就離開了人世。

宣宗拖延

朱高熾死之前留下了明確的遺願——遷都南京!作為繼位的長子朱瞻基來說,違背父親的遺願就是大逆不道。

但對於朱瞻基來說,北京卻更像自己的家——朱瞻基從小隨祖父生活在北京。(明朝似乎非常流行孫子跟著爺爺生活,朱高熾跟著朱元璋住在南京;朱瞻基跟著爺爺朱棣住在北京。)

明朝在二百多年裡遷都三次,最頻繁的時候一年遷都兩次,究竟為何

於是他採取了一個策略——拖!你不是讓我遷都嗎?那我就慢慢修繕宮殿。這一修就修了17年,直到1441年,幾乎所有人都忘了南京才是現在的首都的時候,才下令:乾脆別遷都了,反正大家都在這裡住習慣了。

於是,在1441年後,才正式遷都回到北京,並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