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希特勒不打法國和英國,先對付蘇聯,那麼他會不會得到英法美的支持呢?

喬治85744078


這個問題不成立,因為是英法率先向德國宣戰的。

當然,也可以說這個問題原本就有答案:希特勒不會得到美英法的支持,因為英法已經用行動做出了回答。

咱們把當時的事件順序捋一下:德國和蘇聯東西夾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德國對英法宣戰。英法德之間的戰爭,是英法先動手的。所以不存在希特勒打不打英法的問題,因為老希沒的選擇,只能打。

二戰的事兒想弄明白,其實你必須得懂一戰。

一戰,英法戰勝了德國。為了防止德國以後再次崛起,再次威脅英法,英法兩國做了很多的預防手段,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波蘭復國。波蘭在此以前早就滅亡了,為了遏制未來的德國,在英法的扶植下,波蘭復國。在德國的背後打了個楔子。

波蘭,就是為了剋制德國而立起來的。

知道這一點,大家也就能明白了德國為啥要最先打波蘭了。因為它就是英法插在我背後的匕首。知道這一點,大家也就能明白德國打波蘭,英法為啥這麼激動,死活就是要跟德國玩命了。因為這個國家就是英法立的,就是為了這種局勢準備的:德國一崛起,波蘭在東面打,英法在西面打。

所以說,希特勒想獲得英法的支持也行,前提是你不能動波蘭。只要老希一打波蘭,英法也沒的選了,只能開戰。這都是21年前,凡爾賽和約裡就計劃好了的。

而且英國與波蘭有條約,如果波蘭遭到攻擊,英國是必須要管的。所以,對德宣戰,英國最為積極,是他逼著法國一起幹的。如果英國放任不管,屬於違約,背信棄義。

德國打波蘭,實際上引發一連串的:無奈。英法只能向德宣戰,而德也只能跟英法開打。都沒有選擇。

如果說想讓希特勒對付蘇聯,那就需要一個前提:英法背盟。

在德國侵略波蘭的時候,英法選擇背信棄義,不管波蘭,不向德國宣戰。如果出現這種局面的話,那希特勒幾乎會是100%的去打蘇聯。

因為這個問題依然有答案。

希特勒宣傳他的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應該是世界的主宰。但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間太狹小了,只能困在中歐這一片兒,施展不開。所以日耳曼人需要拓寬生存空間。這個生存空間往哪擴呢?往東歐,斯拉夫人的地盤擴。

希特勒認為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他對斯拉夫人的態度不是驅逐,而是肉體消滅。把斯拉夫人消滅了,空出來的地盤留給日耳曼人。這就是希特勒所說的爭取生存空間。

這些都是希特勒名正言順的寫在我的奮鬥裡,公開發表的。

而當時最大的斯拉夫族群就是:蘇聯。蘇聯就是斯拉夫人的總盟主。

希特勒想實現政治抱負,想消滅斯拉夫人,為日耳曼人爭取到生存空間,那就必須幹掉蘇聯。這也是必須滴。

他壓根沒有跟法國人爭空間的想法。是法國人非得幹、幹、幹。

然後再回到一戰。

一戰德國是咋輸的?還是有蘇聯的因素。德國軍隊在西線跟英法美拼命呢,背後首都工農鬧上革命了。而這股潮流就是從蘇聯的布爾什維克傳過來的。希特勒那可是一戰老兵啊,一級鐵十字勳章的獲得者,一心想犧牲做烈士,永垂不朽。結果莫名其妙的成了戰敗者。

希特勒以及德國的軍隊,輸的不服氣。也有很大的怨恨,他們恨的,就包括蘇聯。要不是你們在背後鬧騰,我們前線能輸嘛。

如果當初英法能忍一下,讓希特勒吞下波蘭,他下一步絕對會再打蘇聯的。要這樣的話,那是什麼局面?對英法來講是不是有利百倍?

德國侵略波蘭,法國本來不想管。英國內部也有爭議。這裡面張羅最歡的是丘吉爾,他是強烈的主張打。他先在英國張羅好了,再去鼓動法國,跟德國宣戰。

當時世界第一的軍事強國是大英帝國,有著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殖民地總人口超過4個億。是丘吉爾帶領英國第一個衝上去,跟德國沒完沒了的打,最後兩敗俱傷,把世界第一的位置拱手讓給了美國。二戰結束,英國自己也是元氣大傷,再也無力維持龐大的殖民地。最後海外殖民地紛紛獨立,日不落帝國也就變成了現在的福利國家,美國的小弟。

丘吉爾是為了爭這一口氣,直接導致了大英帝國的破產。你參戰可以,別打頭陣啊。等希特勒打了蘇聯,你再從西面下手,那啥效果?


銳視覺何老師


這個問題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希特勒很聰明,但其他人不是傻子!

作為歐洲的十字路口,德國的地理位置相當不利,尤其是爆發世界性大戰時,德國的位置註定了只能是兩頭受氣。

所以自1871年德國走向統一,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破解兩線作戰的困局。

但是很不幸,兩次世界大戰,德國東西方向都是對手而且兩個對手還結為盟友,德國幾乎是毫無意外的成為被夾擊的對象。

對於這一點,希特勒肯定是非常清楚的,如無意外,崛起的德國,將會受到來自西方的英法以及東方的蘇聯夾擊,而最後走向失敗。

所以希特勒必須想方設法讓蘇聯和英法對立起來,起碼一方為我所用。

不過英法和蘇聯誰都不是傻子,納粹德國的威脅讓他們不得不有所行動,英法的行動是推行綏靖政策,使勁兒將德國向蘇聯方向推,甚至犧牲德國東部的盟友也在所不惜。

而斯大林則不斷向英法示好,企圖聯合英法將納粹德國扼殺在搖籃之中。

不過沉迷於綏靖政策無法自拔的英法兩國,對於蘇聯的好意視而不見。畢竟他們的目標就是讓德國攻打蘇聯,如果和蘇聯結好,就背離了他們的初衷。

此時的蘇聯,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共產主義國家,幾乎是所有國家、所有制度的死敵。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恨蘇聯,法西斯也痛恨蘇聯,蘇聯幾乎成為世界的棄兒。

在仇視蘇聯這個問題上,英法和德國是有共同利益的。某種程度上說,納粹德國的崛起就是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默許和支持的。

1929年資本主義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後,資本主義國家深受打擊,包括美德英法等世界主要國家。

經濟危機的巨大沖擊,不僅是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經濟失靈,失業率飆升,社會陷入動盪。更導致了沒有遭受經濟危機衝擊的蘇聯極力膨脹,蘇聯膨脹的方式就是瘋狂向外輸出革命,將紅旗插滿整個資本主義陣營。

在這樣的情況下,作為全球政治舞臺中心的歐洲成為抵禦蘇聯的第一線。而此時的歐洲各國,在經濟危機的寒冬中一蹶不振,尤其是德國,失業人口高達800萬。魏瑪共和國政府在經濟危機中表現乏力,引起德國上下的普遍不滿。

尖銳的社會矛盾使納粹勢力上臺成為可能,希特勒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登上了德國總理的寶座。

而由於德國身處歐洲十字路口的位置,夾在蘇聯和西歐國家之間,在位置上非常適合作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屏障,因此對於希特勒的上臺英法等國並沒有干涉,並且對於希特勒的發展壯大還進行了一系列支持,比如默許德國和奧地利合併,慕尼黑會議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等。

可以說英法等國的目標就是將希特勒的勢力引向東歐和蘇聯決戰。而希特勒也非常識趣的將共產主義視為最重要的敵人。1936年,德國和日本意大利簽訂《反共產主義協定》,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表明姿態。

但是希特勒深知,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英法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手裡。法西斯體制作為一種應急和過渡性質的體制,不可能成為國家發展的主要模式。這就意味著,一旦希特勒緩解了德國國內的經濟危機,並向蘇聯發動大規模進攻,將蘇聯打得奄奄一息,完成了歷史使命,那麼接下來希特勒面臨的主要對手將會從蘇聯轉向英法。

也就是說,無論希特勒能不能消滅蘇聯,只要能夠保證蘇德兩國兩敗俱傷,英法等國就可坐收漁翁之利。

所以希特勒要想不死,就不能聽從英法等國的安排,和蘇聯鬥個你死我活。

不過話說回來,作為小國的德國,想要獲得長遠的發展必須要有廣闊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而這隻能由蘇聯提供給他。因此進攻蘇聯是德國的既定目標,但不能是首要目標。

在斯大林遭到英法拒絕,心灰意冷之際,希特勒向斯大林拋出了橄欖枝。於是1939年8月23日,蘇聯和德國在莫斯科秘密簽訂《蘇德互不侵犯協定》,將兩國在東歐的勢力範圍進行了明確劃分。

希特勒此舉完全出乎英法等國的預料。在英法等國以為拋棄了波蘭這個盟友,希特勒下一步就要進攻蘇聯時,希特勒卻突然調轉槍口橫掃西歐,打了英法等國一個措手不及。

應該說希特勒橫掃西歐,進攻英國的做法,達到了出其不意,穩固後方的效果,為徹底消滅蘇聯打下了堅實基礎。

但是希特勒低估了英國以及蘇聯的潛力,在希特勒瘋狂進攻英國時,美國為英國送來的溫暖;而在希特勒瘋狂進攻蘇聯時,英國和美國都雪中送炭。

也就是說為了消滅膨脹的納粹德國,昔日尖銳對立的蘇聯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開始結成同盟,德國再一次陷入兩線作戰的無解境地。

況且,無論德國先打蘇聯,還是先橫掃西歐,膨脹的德國都打破了英國大陸均勢的政策,因此英國和德國的對立是必然的。

而在確定希特勒橫掃西歐後,德國已經成為蘇聯赤化歐洲的最大對手,所以斯大林為了在接下來的蘇德戰爭中佔據更多主動權,瘋狂地向西拓展領土,使希特勒惱羞成怒,不得不選擇先發制人,於1941年6月22日發動對蘇聯的閃擊戰。

所以可以得出結論,無論希特勒先掃西歐還是先打蘇聯,希特勒最終的結局都是失敗。不僅僅是因為法西斯體制的先天不足,更是因為膨脹的德國,本來就是蘇聯以及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巨大威脅,所以德國面臨東西方向的聯合絞殺似乎是歷史的宿命。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德國是絕對不會得到英法美的支持的,相反,英美法更有可能會在蘇德打的不可開交時,在背後捅上德國一刀。雖然蘇聯和英美法一直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但是再次新生的德國卻對英美法的威脅更大,尤其是對英法的威脅。德國的目的是要打破由英法兩國所主導的凡爾賽——華盛頓條約的限制,在重新建立一個由德國主導的新的世界體系的同時,再一次重新瓜分世界。而蘇聯又恰巧因為某些原因被排除在凡華體系之外;所以相對於蘇聯來說,德國才是英法最大的威脅。因此,與其讓德國和蘇聯拼個兩敗俱傷,倒不如在蘇德兩國激戰正酣之際,向背後捅德國一刀,好將這個新生的威脅扼殺在搖籃之中。

其實,英法要維持綏靖政策,將戰爭的禍水引向蘇聯,實際上就是為了維持凡華體系的存在。一方面,英法害怕直接與德國發生戰爭會直接導致凡華體系的崩潰,諸如美國,蘇聯等國家將會趁機取代英法世界領導者的地位(尤其是蘇聯);另一方面,英法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來讓蘇聯解決德三這個禍害,這樣不僅會保證凡華體系能夠繼續存在,還可以藉此大幅度削弱蘇聯的實力,一舉兩得。

而希特勒雖然將入侵俄國作為”擴張生存空間“的暫定最終目標,但是要入侵俄國,前提就是要衝破凡華體系的限制。在大幅度擴軍備戰的同時,消滅或是儘可能避免來自西線的威脅。而德國若要入侵蘇聯,首先要先入侵併佔領波蘭,而佔領波蘭就必然會導致英法對德宣戰;這樣一來,只要英法想進攻德國,隨時都可以進攻。對德國來說也是一樣,只要德國想入侵法國,也可以在任何時間內進攻。倘若德國先入侵蘇聯。那麼誰又能保證蘇聯一定能打垮德國呢?而蘇聯一旦戰敗,誰又能保證德國不會再將槍口轉向法國呢?所以我個人認為,為了能夠達成徹底消滅德三這個目標,英美法不僅不會支援德國,反而還會支援蘇聯;以此來保證蘇聯始終比德國多一口氣,最終實現借刀(蘇聯)殺牛(德國)的目的。

當然了,倘若英美法三國真的腦瓜不清,稀裡糊塗的去支援德三而不是蘇聯,那麼蘇聯也不一定真的會戰敗。如果真如題主所說,英美法教唆希特勒去打蘇聯並提供支援,那麼在入侵波蘭的背景下,此舉絕對會引起蘇聯的警覺;要知道,蘇聯在蘇德戰爭前期引發大潰敗的原因之一便是由於準備非常不充分,當時甚至還出現了十幾萬蘇軍連槍都沒拿到就被德軍俘虜的情況。等到了那時,德軍面對的可就不是手無寸鐵的蘇軍了,而是全副武裝,隨時準備烏拉衝鋒的蘇軍了;想想蘇聯那可怕的戰時工業產值和強大的動員能力就知道了。恐怕到時候被人海戰術和鋼鐵洪流碾壓的可就不僅僅是德國了,估計英法兩個幫兇也難逃蘇聯的鐵騎之下。


二戰吐槽君


英美法,與德國存在利益矛盾,他們不可能支持德國入侵蘇聯。假如德國拿下蘇聯,掉過頭來就會打英法,英法即使搞綏靖,但不是傻子,他們豈會坐視德國坐大?因此,最有可能的結果,是英法在背後給德國捅刀子,讓蘇德兩敗俱傷,然後坐收漁翁之利。

這一點,希特勒肯定也想到了,他搞軍事冒險,就是為了試探英法的底線,即便挑起戰爭,但希特勒非常自信,認為可以打贏。首先,法國一直採取防守策略,在邊境修建馬奇諾防線,將其視作制勝法寶。如果法國人有信心,怎會採取防守策略呢?這就意味著,法國人在心氣上,已經輸了,向德國暴露出自己的膽怯和無知。其次,英美兩國的態度,讓希特勒感覺他們很心虛,英國搞綏靖,目的是什麼?就是希望德國不要和英國作對,把禍水引向蘇聯,讓蘇德開戰。美國人搞綏靖,一方面是無心干預歐洲,另一方面是沒有能力干預歐洲,此時還未從經濟危機中緩過勁,哪有能力管歐洲的閒事?因此,希特勒和他手下的將軍們,有信心打這一仗。

問題在於,希特勒又如何保證,蘇聯不會在背後捅刀子,向德國發起進攻?這一點,希特勒也想到了,他成功化解蘇聯和英法的同盟關係,所採取的手段,就是搞軍事冒險,既然英法的動機不純,一直希望蘇德開戰,如果他們對蘇聯一片誠意,就肯定會顧及小國利益。如果出賣小國利益,就坐實了其真實動機,難道蘇聯人會看不出來?果不其然,英法再一次賣隊友,暴露出其真實面目,讓蘇聯感到心寒。在無奈之下,蘇聯與德國簽署條約,換取了暫時的和平。這樣一來,希特勒在短期內確保了東線的和平局勢,必然可以放開手腳對英法開戰。

對於美國來說,英國要比法國重要,而對於英國來說,法國要比德國重要。但是,對於德國來說,要想取得霸權,就必須佔領法國,擊敗英國,如果與英法結盟,就如同放棄霸權,這絕不是希特勒想要的結果。退一萬步講,德國社會中的復仇主義情緒越來越強烈,主要的仇人,就是英法美,如果希特勒與仇人結盟,他的位置還會坐穩嗎?肯定不會。

文 / 圖維坦


圖維坦


悟空問答,寅哥解惑。支不支持先不說,最起碼消極反德肯定是板上釘釘的!

從德國1939年閃擊波蘭開始,英法就對德國宣戰了,但奇怪的是德國一個月滅亡波蘭的過程中,英法根本就採取了靜坐的態勢!只是表面上的宣戰,可見英法對德國的忌憚有多深!希特勒的野心和強勢都不是張伯倫之流能夠駕馭的!在看美國,打蘇聯不會影響到美國的國家利益,美國的利益主要在西歐,太平洋地區,觸動不到它的利益,也就沒有後來的支持蘇聯對抗德國了!

但是先打蘇聯不符合德國的利益!先不說貿然進攻蘇聯收效不大,蘇聯的地域廣闊和天氣都是德國的大敵!就算英法支持,德國也不會被人當槍使!德國不會放任英法在自家後院,誰也不會把自己的後背放心的交給別人。

英法為自己的綏靖政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這也打醒了英國,為二戰同盟國的形成起到了積極作用!這可能也要歸功於希特勒吧!半小時耕耘換您三分鐘品讀!我是寅哥解惑,感謝您的的閱讀!歡迎大家的關注!




寅哥解惑


這倒是有可能的,叫做“禍水東引”。看看那一段時間的歷史軌跡,就能有個靠譜的判斷。

一戰時,俄國發生十月革命,很快沙皇被推翻,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宣佈退出一戰,這樣,在一戰中俄羅斯即不是戰勝國,也不是戰敗國。

一戰結束,德國戰敗,英法聯手對戰敗國進行了瘋狂掠奪,還簽了一大堆監管和限制協議,企圖壓迫得德國永世不得翻身。這也是德國與英法結下深仇的重要原因。

一次世界大戰,並沒能通過戰爭後的資源再分配和壓力釋放,而解決資本主義發展累積的深層次政治、經濟問題,在戰爭結束後,很快還是爆發了經濟危機,英法經濟遭受重創,連大洋彼岸的美國都進入了大蕭條,英法美實力大減。

而德國因為戰敗,本身國家命運就跌到了谷底,全歐洲的經濟蕭條讓英法加緊催要德國戰爭賠款,雖然讓德國雪上加霜,但本己低無可低,反而讓德國民眾加深了對英法的恨意,促進了德國民眾的團結。應該說在希特勒上臺前,德國民眾的復仇情緒己是全國上下一大堆乾柴,遭上希特勒這個火星,自是一點就燃。這就是希特勒發動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民意基礎。

而蘇聯,在渡過了政權建立初期的戰爭和動盪後,開始推行社會主義制度,在當時,社會主義本身就是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了資本主義弊端後,由列寧和斯大林領導的大規模社會實踐,它克服了資本主義很多固疾,在蘇聯取得了巨大成功,使蘇聯經濟快速發展,工業化飛速進步,綜合國力極大提升。短短二三十年間,就讓蘇聯成為歐洲最大、世界第二的經濟體。

因為社會主義就是針對資本主義的相反政治經濟理論,是資本主義的掘墓人,而且列寧、斯大林都推崇暴力推翻資產階級統治,消滅資產階級。蘇聯強盛後,又向世界推行社會主義,對蘇聯的鄰國更是親自派兵去推翻當時政權,呈現出極強的擴張性。英法自是又怕又恨,可以說恨之入骨。苦於地理和實力所限,只能望洋興嘆!這時,如果己復甦過來的德國要於蘇聯發生大規模戰爭,英法一定會支持德國。讓德國去當炮灰與蘇聯對耗,正是英法求之不得之事。

可歷史卻沒這麼演繹,原因一是德國並沒有把握能打贏蘇聯,二是壓榨戰敗後德國的是英法,而英法這時卻極其衰弱,德國民意的基礎就是找英法尋仇,希特勒也無法違背,這就讓德國鋼鐵戰車,必然先壓向英法。正是應了那句話,出來混,總是要還的。英法種下仇恨,自當有此一劫。





淨月暖陽


文史頻道第28期之禍水東引


筆者認為如果希特勒先對付蘇聯,那麼英美各國會繼續實行“綏靖政策”。

希特勒在德國內憂外患的時候,建立了納粹黨獨裁統治,希特勒的宗旨就是反共反社會主義。


作為資本主義制度的英國和美國,在希特勒吞併了波蘭和奧地利以後,沒有采取行動進行制裁。

因為希特勒對外主張是消滅歐洲的共產主義,對抗蘇聯的意識形態,所以張伯倫認為希特勒並不具備進攻英國和法國的條件。

1940年5月份,希特勒下令德國軍隊進攻法國,從這個時候英法才意識到,希特勒並不是反對蘇聯,而是要稱霸歐洲。

希特勒在佔領了法國以後,開始和英國爭奪歐洲的霸主地位。

他派軍艦在海上封鎖英國的軍艦,空軍對英國本土進行炸彈襲擊,目的就是讓英國人屈服,然後向東進攻蘇聯。

但一向軟弱的張伯倫下臺,主戰派丘吉爾成為英國首相,他號召英國人不要屈服德國,因為英國人才是歐洲的老大。

進攻英國的“海獅計劃”陷入了停滯狀態,希特勒無奈之下,抽調了500萬軍隊,實施了他的“巴巴羅薩計劃”。

毫無準備的蘇聯人,被希特勒的閃電戰打的措手不及。

蘇聯首都莫斯科已經在德國人的視野中,眼看著就要摧毀斯大林的抵抗意識。

這個時候的美國參與到歐洲戰場,羅斯福認為如果讓希特勒繼續下去,那麼整個歐洲將會成為德國的殖民地。

英國,美國,法國和蘇聯這四個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希特勒。

在進攻英國和蘇聯受挫以後,希特勒喪失了戰爭的主動權。

1945年5月,反法西斯同盟佔領了德國,希特勒自殺,歐洲戰場以英國和蘇聯的勝利結束。

如果希特勒不去進攻法國和英國,直接向東進攻蘇聯,歐洲戰場形勢將會改寫。

希特勒可能會成為拿破崙以後,歐洲最偉大的霸主。


只可惜希特勒不可一世的性格,讓他最終自食其果,淪為了蘇聯和英美圍攻的對象。

—End—



文史頻道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這個猜想基本上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德國爆發起二戰的最大原因就是英國和法國,主要就是因為英法兩國在一戰後對於德國的剝削太過於苛刻。德國國內通貨膨脹,經濟奔潰,說句大白話就是,德國人已經活不下去了。說以除了奮起反抗他們沒有任何的辦法。所以德國想要奮起反抗的首要敵人就是英國和法國。除了歷史仇恨之外,英國和法國對於德國來說就好像是一條封鎖線一樣,德國想要向外發展擴張,就勢必要影響英法的利益。怎麼都繞不開英法兩國。所以德國率先攻擊英國和法國的必然的。


在戰爭初期,英法兩國還沒有介入戰爭的時候,也想要禍水東引把德國引導到蘇聯方向,讓德國和蘇聯死拼。但是蘇聯沒有上當。蘇聯在德國初期佔據優勢的時候便和德國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意思就是說你們打你們的別管我,德國也不願意多線開戰所以也就同意了。而蘇聯的想法就是要德國和英法兩國死磕,等他們打的差不多了,蘇聯再介入戰爭,既可以收穫最大的利益,又能順勢進入一直想要進入到歐洲世界。簡直是一舉兩得。

即使你的推論成立。戰爭初期德國拋開英法和蘇聯作戰。那為什麼呢?以什麼理由呢?蘇聯沒有壓迫過德國,蘇聯也屬於新興國家,在世界上不具備霸權。德國沒有理由和蘇聯開戰。即使德國先對蘇聯開戰,英法兩國也只會作壁上觀。而不會幫忙。說不定也會和俄羅斯一樣搞個和德國的互不侵犯條約,等他們打的差不多了再出來佔便宜。

況且德國不傻。德國對英法發起戰爭是名正言順。對蘇聯根本沒有任何道理。蘇聯德國和美國都屬於當時的新興國家,都想要從英法兩國分一部分世界利益。可以說他們的利益是相同的。不管是在盟國還是軸心國。共同點就是要把英法兩國拖入戰爭,進而重新劃分世界利益分配。而且就算德國想先打蘇聯。但是德國旁邊的兩個鄰居英國法國虎視眈眈的 德國也不敢冒險啊。萬一這邊正和蘇聯打著呢。後邊英法直接偷襲把德國後路切斷。那不就抓瞎了嘛。所以德國率先攻擊英法是正確的戰略部署,也是必然的。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


小小小百科全書


得到支持不可能,但英、法、美等國會非常樂意看兩虎相爭,這是他們的一貫政策。

就不說慕尼黑協定了,即便是1939年9月1日德國攻打英、法的盟國波蘭,英、法兩國不也是呆在西線看熱鬧嗎。

記得以前看過一張記者在西線拍的照片,就在德國入侵波蘭的時候,一群法國兵正在西線打撲克。

他們這麼做的意思已經很明白,禍水東引。讓德國和蘇聯大幹一場,即便犧牲掉自己的盟友也是值得的。那麼,難道英、法不知道德國最終會進攻自己嗎?

其實他們是知道的,只不過為了禍水東引,所以裝聾作啞罷了。因為,他們以為德國在打完波蘭之後會進攻蘇聯。

(德軍和蘇軍在波蘭會師)


實際上,當二戰爆發後,德國雖然沒有與英、法兩國在陸地上交戰,但是在海上其實已經大打出手。

當時德國潛艇已經對英國開始了破交戰,大西洋上的英國商船時刻在德軍的威脅下,經常有船隻被德軍擊沉。所以,當時英國海軍出動了三艘航空母艦前往搜尋,可以說在海上已經勢同水火。然後,英國人由於大意,一艘航母被德軍U-29潛艇擊沉,嚇得剩下兩艘趕緊溜回了英倫三島。

即便如此,在陸地上英國還是沒有刺激德國。吃這麼大虧還能忍下來,不得不說英國為了讓德國早日和蘇聯大打出手真是付出了很大代價的。


英法美做夢都希望德國攻打蘇聯,但是他們不會給德國人實際支持。

英法美對蘇聯一直極為忌憚的,當年蘇聯的成立激勵了世界各國無產階級革命者,給資本主義國家以巨大的衝擊,所以各國對這個具有極具代表性的國家是懷有極大恐懼的。假如這個國家能夠被滅掉,那麼工人階級運動一定會進入低潮,這樣就很有利於資本家壓榨工人,獲取更大的利潤。

在這種情況下,英法美三個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很支持德國攻打蘇聯,但是,給實際支持就不可能了。

原因是各國對蘇聯忌憚,對德國也很忌憚,普法戰爭,法國人連皇帝都被抓起來了。一戰法國大多數時間都被德國陸軍壓著打,要不是德國後院失火,還指不定誰贏呢。所以,很多德國人對一戰的戰敗是不服氣的,二戰納粹的興起和這也有很大關係。



(被德國人視為一戰英雄的魯登道夫,他就是納粹的支持者)


一戰時期德國海軍也把英國人嚇一跳,日德蘭海戰,英軍的損失遠大於德軍,事實證明,假以時日德國海軍一定會打敗英國海軍,只不過當時德國資源有限,在面對陸地上英法俄三國的圍毆拿不出資源來與英國在海上爭霸,要不然英國早就被德國從霸主的位置上拽下來了。



(波瀾壯闊的日德蘭大海戰證明英國海軍除了綜合實力強於德軍,其他的完全被碾壓)

最重要的是,德國在攻打法國之前,已經有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半個波蘭,統治的總人口將近1個億,軍隊548萬人,其中空軍100萬人,陸軍440萬人,還有10萬黨衛軍,其軍隊數量和蘇聯相差無幾。憑藉這個實力,德國在攻打蘇聯的時候,如果再有英法美等國給予的實際支持,一定會將蘇聯完全擊敗。於是德國就變成了一個人口3億,擁有強大工業實力,豐富資源的世界第一大帝國。

這根本不符合西方各資本主義國家的利益,所以他們是不會對德國有實際支持的,否則真成了養虎為患了。

各國最希望的是,強大德國和強大的蘇聯在戰爭中兩敗俱傷,而他們漁翁得利。


遊者走天下


1934年,成為德國國家元首後再無人能夠束縛的元首,開始帶領德國重整旗鼓,他不斷突破了《凡爾賽合約》的限制,不但整軍備戰,而且開始的一步步對外侵略。德國先是兵不血刃的佔領了奧地利、吞併蘇臺德地區,後又直接將捷克斯洛伐克全境佔領。

二戰前夕的德國

面對德國咄咄逼人的侵略行徑,以英國、法國為首的西方老牌列強卻採取了綏靖政策。他們對於德國的步步緊逼一步步後退,甚至宣戰之後依然宣而不戰:在德國閃擊波蘭之後,迫於條約要求,英國和法國雖然向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但是,兩國卻始終沒有實質動作,坐視波蘭被德國和蘇聯瓜分。

英國和法國之所以縱容德國的侵略行徑,除了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巨大的傷亡心有餘悸,不太願意招惹德國之外,很大原因是希望禍水東引,妄圖使德國和蘇聯之間爆發戰爭,他們坐收漁翁之利。因此,如果如英法所願,元首沒有打英國和法國,而是先對付蘇聯,英法是否會支持元首呢?

巴巴羅薩計劃

並不一定會,或者說,要看德國在與蘇聯的戰爭中處於什麼形勢了。

如果在蘇德戰爭中德國節節勝利,一路高歌,那麼德國不但不可能獲得英美等國的支持,反而會受到英法等國的百般阻撓。英法等國重兵威脅德國西部邊境、經濟封鎖、大量援助蘇聯,乃至於赤膊上陣,對於德國的西線發動進攻,使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惡劣局面,都極有可能。

元首

而如果蘇德戰爭陷入僵局,或者德國居於劣勢,那麼,德國就會有很高的概率被英法支援。原因也很簡單,在英國和法國等老牌列強看來,無論是共產主義的蘇聯,還是後起之秀、試圖挑戰他們的德國,都不是什麼好東西,這兩國拼的兩敗俱傷,乃至於同歸於盡才是最好的局面。

因此,為了進一步消耗兩國的戰爭潛力,在蘇德戰爭中,無論哪一方居於劣勢,英法都將提供支援,從而使戰爭繼續進行下去,使兩國筋疲力竭。最終,坐山觀虎鬥的英法,自然能輕輕鬆鬆的打掃戰場,以最小的代價掠奪最大的勝利果實。

蘇德戰爭

而元首對於英國和法國的這種心態也洞若觀火。吸取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教訓的元首也十分清楚的明白,德國並不具備兩線作戰並戰而勝之的能力。

因此,在閃擊波蘭之後,德國並沒有如英法所願與領土接壤的蘇聯爆發戰爭,而是掉過頭來閃擊法國,直接將試圖坐收漁翁之利的法國消滅,隨後又對英國發動了規模空前的空襲——海獅計劃。自以為能坐山觀虎鬥的英法,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