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為什麼諸侯都瞧不上秦人?

盛世九道


春秋戰國時期,有兩個國家一直受到中原國家的輕視,這兩個國家就是秦國和楚國。

中原國家的人都稱楚國為“蠻夷之國”。楚國國君也常常因為這個,和周王室,和中原地區的國家鬧矛盾。從西周開始,周王室就已經和楚國發生了不少戰爭。春秋時期,諸侯開始爭霸的時候,也拿楚國來說事。齊桓公的所謂“尊王攘夷”,這裡的“攘夷”,所要攘的,多半是楚國。齊桓公甚至帶著眾諸侯衝到楚國的邊境上,屯兵示威。

除了瞧不上楚國外,中原國家也瞧不上秦國。中原國家稱楚國是“蠻夷之國”,稱秦國則是“虎狼之國”。文獻中有非常多這方面的汙衊性的稱呼。如《史記》中,屈原就曾對楚懷王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等等。

(屈原劇照)

孔子在周遊列國的時候,一直沒有去秦國,這也被一些人認為是瞧不上秦國的表現。

由此可見,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確實對秦國是有偏見的。那麼,他們的偏見是怎麼來的呢?

一、秦國做大來歷不正。

秦國原來是西邊的一個邊陲小國,它之所以會成為一個大國。主要得利於兩個時間段內。

一是在周平王東遷的時候,秦國一邊幫助周平王東遷,一邊佔領周王室在西邊的大片土地。讓周王室的“王畿之地”變得非常少。這一點,諸侯們都看在眼裡。雖然說其實跟諸侯們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大家心裡都很不服氣。

二是在秦穆公時期,攻打西戎地區,佔領了西戎的大片土地。本來秦穆公是想往中原發展的,但由於受到晉國的阻礙,打不到中原來,只得往西邊打。這樣一來,雖然秦國也擁有了一個龐大的國土面積。但是它也就被混同於西戎這樣一些民族。我們知道,所謂逐鹿中原,只有在中原地區獲得天下,大家才認可,你佔領周邊的國家,就算你的面積很大,大家也沒有把你當回事兒。

秦國雖然是大國,但是它做大這個過程,讓大家不服氣,所以大家也不怎麼認可他。

(秦穆公劇照)

二、秦國不尊周朝禮儀。

在整個西周時期,一方面秦國是一個小國,另一方面它又處在邊陲地區,所以它一點兒也不引人注目。秦人也很少學習周朝的禮儀,整個禮儀制度在秦國並沒有建立起來,秦國處於一種沒有教化的狀態。

春秋開始,秦國在做大後,加強了和中原國家的交流。本來它是有機會學習禮儀的。但是,這時候開始了諸侯爭霸。諸侯爭霸,就要有爭霸的本領。齊國、宋國、晉國可以打著維護周禮的幌子,發展自己的經濟和軍事。秦國本身就缺乏周禮,所以找不到這個藉口。再說了,找這個藉口也沒用,這樣是不能把國內的經濟和軍事搞起來的。因此,只能利用兵家、法家等,實施有利於國內經濟發展的那些措施。

秦國之前沒有禮儀,國民沒有教化,後來又直接拋棄禮儀那一套,利用兵家和法家進行國內改革。在中原國家看來,秦國這是走了偏路,走了邪路。因此,中原國家的人瞧不上他們的作為。

(白起劇照)

三、秦國倡導暴力美學。

秦國從開始發憤圖強那天起,就堅持暴力美學。一方面,秦國對內實施嚴刑峻法,嚴格管控國人。這樣做,固然可以起到很好的管理作用,但是這種缺乏道德教化的管控,連親情都有可能喪失掉。比如,秦國由於規定了連坐責任。這種父子之間為了保護自己,告密傾軋的情況,非常普遍。

孔子當年說,父親偷了羊,當兒子的應該幫他掩飾。我們可能覺得這樣做是違法的。但是,孔子舉的這個例子,想要表達的,是以親情為基礎的人倫關係的重要性。

秦國除了在國內奉行暴力美學外,更嚴重的,就是在國際上奉行暴力美學。固然,中原的國家都在稱霸,都在努力擴大自己的版圖。但是這種稱霸,是要有說辭的。獲取別國的土地,在春秋及戰國早期的時候,都是要找到理由才去打。而且對待俘虜,也沒有那麼殘忍。秦國自從實施軍功獎勵制度,按照所獲得的首級數目來計算戰功後,大肆屠殺俘虜的現象就出現了,白起甚至一次性坑殺了40萬人。

顯然,這種殘酷的暴力美學,也是中原國家的人不能接受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還得從秦人的起源說起!

據一些遠古典籍記載以及一些專家的考證,秦人應該是咱們華夏族的一支,其在商朝時期西遷到了當時的西戎之地。而西戎這樣的族群在當時是不被華夏所認可的,他們被認為是蠻夷,是外族,當然也經常和商朝進行戰爭。

而在這個過程中,秦人擔當到了一個先鋒抗敵的角色。後來商朝敗亡,秦人被周王朝給征服,成為了為周天子軍隊管理馬匹的馬伕。當時秦國還不是諸侯國,只是周王朝的附庸,算是殖民地或者藩國,兩者沒有宗親關係。

周王朝是利用其來戍邊對抗西戎,並沒有把他們當作自己人。不過後來因為戍邊有功,為周朝開拓了疆土,周王室便把這些原本就是秦人打下來的地盤,封給了秦人,這便是秦國立國的基礎。

再後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鎬京被犬戎攻破,西周滅亡。周平王東遷洛陽,秦人因為護送有功,被周平王封為諸侯,允許他們建國。

周平王曾經允諾秦襄公:“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與誓,封爵之。

<strong>

所以,秦國真正建立成為諸侯國之一,已經是在東周時期了。此時的周王室已經遠沒有曾經的威望,其封爵賜土的含金量和說服力自然也就小了許多,以至於許多諸侯,根本就沒有把秦國當作自己的一員。他們認為秦人是馬伕,身份低賤,且常年居住在西部蠻荒之地,與戎族為伍,沒有文化,是蠻夷。


所以他們打心底裡就看不起秦國。不過,在春秋戰國那個禮樂崩壞的時代,血統論已經不再是最重要的,實力才是關鍵。秦人歷經數代努力,終於擊敗戎族,稱霸西戎,並不斷擴張,國力日漸強盛,位列春秋四大國之一。秦穆公時代更是與晉國聯姻,爭霸中原。

那個時候的秦國,沒有人瞧不起他們,至少嘴上不敢說瞧不起。

不過,當歷史的車輪轉動到戰國時期的時候,秦國已經不復當年之勇,他們落後的制度在歷經改革之後東方強國面前顯得不堪一擊,曾創下五十五秦軍不敵五萬魏軍的恥辱記錄,由於連連被魏國所擊敗,秦國喪失了大片土地,國家積貧積弱。這樣的秦國自然沒人會看得起,被三晉壓得死死的。當時的東方諸侯們根本看不起秦國,甚至連諸侯會盟都不讓秦國參加。

當然,後來秦國變法圖強,逐漸成長為超級大國,再也沒有誰敢忽視他們。

其實,比起秦國來,同為春秋四大國之一的楚國才是被歧視的最慘的那一位,楚國比秦國建國早,周朝初建之時,他們就已經存在了。因為幫助周朝滅商有功,被奉為諸侯,當然了,這個爵位可是非常低的,“子”爵,位列“公侯伯子男”第四等。在諸侯會盟的時候楚國因為是南方蠻夷之地來的,所以一樣被瞧不起,根本沒有資格參加會盟,只能在門口幫著守火堆。

不過楚國人確實夠硬氣,他們也懶得搭理周王室,後來乾脆自立為王,和周王室對著幹,他們自稱“蠻夷”,“不與中國之號諡”。幾經興衰之後,最終到了春秋戰國時代,楚國已經成為了雄踞南方的超級大國,無時無刻都在想著稱霸中原。

關於這段歷史,推薦大家去看看央視紀錄片《楚國八百年》,你會回來感謝我的!

相比於秦國用奮鬥來讓別人刮目相待的方式,楚國這種“關你屁事,關我屁事兒”的道系態度,顯得更加有趣!


白話歷史君


我認為戰國時期的東方六國不是瞧不上秦人,而是畏懼秦人,所以才站在道德的危巖上說秦人是虎狼。春秋晚期和戰國初期,東方六國是真瞧不起秦人,因為秦國又窮又弱還與中原文明程度上有相當大的差距;至於春秋早期與中期,諸侯們根本沒有瞧不起秦人,因為秦國是東周的開國諸侯,實力強勁,巴結還來不及,何談瞧不起一說?因此真正的諸侯卑秦只有春秋晚期與戰國初期,其它時候秦國都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高山仰止啊!

很多人說秦人是西戎人,其實秦人是華夏族的一支,在山東地區生活,他們在周朝開國後才遷到西部地區的。因為秦人替周王室養馬,鎮守西部邊境,故與戎人相互雜居,有不少戎人的習俗,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趙國胡服騎射後,很多習慣跟匈奴一樣了,咋沒有聽人說趙國是胡人呢?秦國強大後消滅了六國統一了華夏,秦亡後部分六國後人就開始詆譭秦人了,如何詆譭呢?最好的詆譭方式就是從血統上和道德上說事,這並不是什麼新招式,從古至今的詆譭都只有血統和道德這兩個套路,在此我不反駁,有識之士自明。

王都鎬京被戎人屠戮,血流成河,鐵蹄之下天子六師潰敗,周天子哭哭涕涕沒有諸侯敢來救(歷史上說是烽火戲諸侯,故諸侯不來救)。當此之時秦人迎頭痛擊戎人,千里護送周王室東遷洛陽,因勤王得力,護駕有功,故秦人被周天子允許建國,且國土就是被戎人佔據的關中平原。秦國作為東周的開國諸侯,深得周王室依重,沒有錢糧了就找秦國要,被別人打了就找秦國打回來。秦國在春秋中期東平晉亂,西霸戎狄,地廣三千里,戰車上萬乘,天下諸侯畏懼秦國還來不及,何來瞧不起一說?

周天子被弟弟趕出了王都,天子找晉國幫忙,晉國又找秦國幫忙,秦晉聯軍平定了子帶之亂,復迎周天子歸國。楚國被吳國攻破了國都,楚國大夫跑到秦國不吃不喝哭了七天七夜,秦國才出兵擊退了吳軍,收復了楚國故土(楚國將商於之地給秦國作為出兵費用)。另外我正告諸君,孔子不入秦,並不是他不想入秦,也不是秦國不讓他入秦,而是孔子沒有錢糧作為路費入秦了。要知道孔子名為周遊列國,其實就是在各國逃命,經常吃了這頓沒有下頓,窮困潦倒之下,如何千里西進入秦呢?

因此在春秋中期,秦國的國際地位還是很高的,很多西部小國都是秦國的附屬國。春秋晚期,秦國四代亂政,這時魏國崛起,攻佔秦國河西之地。秦獻公繼位後,與魏國血戰二十餘年,收復了河西,但是秦國打窮了打得要跨了。秦孝公繼位後,將河西之地又讓給魏國,與魏國停戰求和,這時的情況是:六國會盟而謀秦,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秦孝公之後的秦國就不是各國看不看得起秦國的問題了,而是爭相事秦,如事君父了。


大秦鐵鷹劍士


與其說是瞧不上,不如說是畏秦如虎的酸葡萄心理作怪,這種情況在中國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屢見不鮮,比比皆是~一:秦本為華夏一支,並非西戎蠻夷

就史書記載而言,秦人先祖本是山東人,因為非子養馬有功而被周王封在西岐舊地,而剛剛受封之初,也還是有爵位而無封地的,直到周平王動遷,鑑於秦君有大功於社稷,為了酬答功臣,便將已然淪落胡人之手的岐、豐之地盡數賞賜給了秦君,秦國正式成為堂堂正正的諸侯國。

要說國家之正,天下莫過於秦,因為秦的封國本事周部落的舊地,是周王朝的龍興之所,“鳳鳴岐山,天下歸心”說的就是這個地方。所以,在平王東遷之初,周的太史就曾預言,五百年後秦國將統一天下,後來果不其然。

二:國家文化導致了秦與山東諸侯的差異

在華夏正統觀念之中,秦、楚兩國向來備受山東六國的敵視,究其原因,無非是“周禮”和“禮記”在作怪。自周公確立“正統”以來,原本屬於“淮夷”一支的楚人就被徹底逐出中原諸侯的陣營,所以楚王最早稱王,以示不忿之心,而天下也莫之奈何。

到了後來,王室板蕩,周王東遷,秦君受封。為了恢復國土,歷代秦君都是崛起戰陣之中,百戰餘生的主,於是偌大個秦國充滿了輕剽敢戰,悍不畏死的氣質。這種暴烈與兇悍與山東六國的衣冠文明顯得格格不入。

由此也就被山東六國排除在天下諸侯,衣冠正統之列。成了天下人眼中的戎狄之屬,備受歧視。

三:酸葡萄心理作祟的山東六國

自古文人相輕,國與國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隨著兼併戰爭的深入,天下諸侯被秦、楚兩國的橫暴氣息壓得喘不過起來,不得不有所取捨成為其附庸。但肉體的屈服不代表精神的妥協,身為中原正統、衣冠主角的尊嚴迫使他們不得不經常性的自我安慰,為自己的趨炎附勢尋找冠冕堂皇的藉口。以此達到精神上的平衡。

這種精神特質,在中華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從未消失,在近代史上更是被演繹得淋漓盡致。明明是被夷洋的堅船利炮轟開了國門,迫於敵人的洋槍大炮簽下的喪權辱國的協議,卻偏偏要自我安慰,說什麼“賞賜”“恩遇”。殊不知的這種自欺欺人的方式,除了貽笑大方,自取其禍,其他根本沒有任何好處。

雖說世殊事異,但有些精神特質卻有著非比尋常的穩定性。從山東六國的自欺欺人到滿清王朝的“君子見機”。除了透漏出不敢正視現實的懦弱,還有什麼呢?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敬請聯繫作者


狐筆春秋


呵呵,春秋戰國有兩大蠻夷,一個是楚國,一個是秦國。

沒辦法,楚國是不屬於黃河流域,古文明發源地的區域,所以被視為蠻夷。

而秦國就簡單了,天下諸侯不是姓姬就是功臣後裔,秦國的祖先只是周天子的一個養馬的,豈能和這些皇親國戚和顯貴們相提並論。

給秦國祖先一塊封地,無非就是要其戍邊。

所以秦國的地位不算很高,即便獲得封地也只是部落模式,在周幽王救援才獲得封國,混上了公爵,更叫人不爽。

出身低微,成國晚,那些自視甚高的諸侯當然瞧不起秦國。

況且秦國的文化曲樂發展並不如那些諸侯國,更是叫諸侯國鄙夷。


鴻哥iouyh福小鋪


秦國以“弼馬溫”身份起家,簡直就是齊天大聖孫悟空另類的發家之路。周天子看到秦國先祖鞍前馬後地效勞那麼多年,直接就說,給你一塊地養老吧。最後確實劃了一塊最靠近西戎少數民族的地方。可僅僅是“畫大餅”,需要自己打下來才算是你自己的地盤。秦人也是“人狠話不多”硬生生撕下一塊地盤,作為秦國先祖發源地,創業基地。秦國那時還上不了諸侯排名榜。

春秋初期,黃河流域作為古中國地區的文明發源地,晉國等國家都是周天子同宗同族或是周朝貴族後裔,商朝後裔的封地。仍然被中原地區的諸侯國所看不起。因為就像外地蠻荒之地來到大城市貴族家中,自然而然認為無法上得了檯面,門不當戶不對。中原地區諸侯國認為秦人不習周禮,是未開化的民族。怎麼能夠與我們同桌吃飯,祭祀都是打雜的角色。秦襄公時期率全族之力護送周天子,護駕有功,才被正式賜封為秦。才成為真正的諸侯國。那時真的是瞧不上秦人。

春秋中後期,秦國一直認真地按照周朝周禮來規範國家的管理體制,秦穆公時期,消滅西戎地區十二國,開拓疆土千里,成為春秋時期的“五霸”之一,正式擠入整個時代的隊伍中。那時候秦人被成為“虎狼之師”,諸侯國開始重新認識這位西陲地區走出來的青年國家,又害怕又故意散播謠言,打壓秦國的聲譽地位。這時真的害怕秦人。

戰國時代,各諸侯國害怕這位西陲地區的秦國走出來打破天下格局,魏國率先攻佔河西之地後,秦國又退回洛水以西,地位又退一步,一直到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猶如脫胎換骨般的新生,國力大提升,軍力大攀升。秦惠文王時期,北掃義渠,南下平巴蜀,攻佔商於之地,打下秦國東出函谷,爭霸天下的基礎。秦惠文王相王盛舉,諸侯國感覺到恥辱,但又諂媚於秦國。

秦昭襄王時期,白起戰神時期,最著名的長平之戰,滅東周與西周國,正式宣告周朝滅亡。秦昭襄王要六國諸侯王相王,遷九鼎定咸陽,成為天下雄主,正式發出一統六國的聲音。諸侯國感覺到心驚膽戰,如鯁在喉,做好亡國之君。

秦始皇時期,一統六國,完成七進一的淘汰賽制,諸侯各國相繼滅亡,無力迴天。


歷史伴讀小二


歷史問題幾乎沒有準確答案,畢竟時間太過久遠。

不過對於這個問題我還是有個人觀點的,歡迎討論。

首先是秦國的建國。

老秦人的祖先是周天子的放馬人,也就是弼馬溫。出身低微,而周超又是個禮治時代。看人不看能力而是看出身。周朝的老牌諸侯國基本上都是和周天子有親屬關係的,屬於皇親國戚身份尊貴。這些出身高貴的皇親國戚哪能看的起放馬的秦人。即使後來秦人出兵護送動遷的周天子允許建國,在老牌諸侯國看來秦人還是那個放馬的馬伕。

第二是文化。

周朝時期看一個國家是不是文明國家不是看民族而是看文化,當時被中原各國瞧不上不光有秦國,還有地處南方的楚國。秦國和楚國都是邊緣國家,受中原文明影響較小。楚國以奪地滅國為信條,而秦國又在西北和各遊牧部族打的昏天黑地異常慘烈。這又於中原國家春秋時期的戰爭模式大相徑庭,所以就被中原視為蠻夷,戰國後期秦國被各國視為虎狼之國也不是什麼褒義詞,虎狼之國說白了就是禽獸之國。

第三就是人的原因了。

眾所周知秦國在春秋末期出了個了不起的國君——秦穆公。秦穆公在位時期勵精圖治打敗了強大的晉國、稱霸了西戎,成為了春秋時期的最後一個霸主。中原各國對秦國也開始正視起來。可是,秦國成也穆公敗也穆公。英明一世的秦穆公在臨死的時候卻犯了糊塗,他把輔佐他的那些賢臣猛將都拉去陪葬了。

陪葬的習俗在天下各國都有,但陪葬的人員大多為奴隸。秦穆公拿賢臣猛將陪葬被中原各國視為徹頭徹尾的野蠻行徑,而秦國也再一次的被視為蠻夷之地。

其實秦國被視為蠻夷戎狄不光是秦穆公的原因,秦國的百姓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秦國為了保持百姓的勇武,對百姓實施了極為寬鬆的管理模式,百姓私鬥成風,而秦人又講究個血債血償,以致到後來每個村都結了仇,仇人又不能相互同婚,這直接導致了秦國的姑娘不能嫁到外村去,而本村又都是親戚。這在現在看來都是不折不扣的亂倫,就更別說當時那樣禮治社會下的觀念了。

時間進入戰國時期,戰國時期的秦國秦穆公的負面影響依然沒有完全消退,再加上四代亂政,秦國在中原人眼中已經是一個不折不扣蠻族了。好傢伙,別的國家亂政不是沒有,可人家一般都是一代,連續兩代的都少,秦國一下給來了個四代。到了秦獻公即位時秦國的財富土地已經空前流失國力幾乎跌到了低谷,秦獻公的幾十戰爭努力不僅沒有奪回失去的土地,常年的戰爭直接把秦國這個破罐子打成了花灑。

秦獻公之後的秦孝公即位時秦國已經成了一片廢墟,國力在這個時候已經到了冰點。秦孝公想要變法圖強也因為秦穆公的負面效應而招不到人才,誰知道秦孝公會不會像秦穆公那樣吧賢臣猛將拉去陪葬呢!直到商鞅的到來才有所好轉,但眾多士子還是在觀望,觀望商鞅會不會被拉去陪葬。最後商鞅沒有被拉去陪葬秦國才開始又一次的被中原人正視了起來,之後的張儀公孫衍等能人異士才會進入秦國,秦國也就是在秦惠文王后期才真正的再一次被中原各國認可。

從崛起於西北高原到一統天下,秦國在這場充滿荊棘的道路上足足走了五百五十二年。從被天下人鄙夷到俯首稱臣,秦人在這條路上嚐遍了辛酸苦辣。然而,光芒散盡,留給我們這些後人的卻是無數的謎團。

以上便是我個人的一些看法,歡迎前來討論。記得不要抬槓呦😜


哦鬥斧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這首詩出自我國第一部詩集《詩經》中的《國風·秦風·無衣》,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長袍。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戈與矛,殺敵與你同目標。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內衣。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我那矛與戟,出發與你在一起。 誰說我們沒衣穿?與你同穿那戰裙。君王發兵去交戰,修整甲冑與刀兵,殺敵與你共前進。

這裡的君王指的就是周天子,相對於其他諸侯國的勾心鬥角,秦人應該是最忠誠的,從這首詩中就可以看出對於周天子的尊敬。

秦人一向以大局為出發,敬天子、尊周禮。但是一但有外敵入侵,必將奮起而爭。久而久之,各路諸侯在吃虧之後,便稱秦人為“虎狼之秦”,再加上以訛傳訛,與其說是看不起,倒不如說是害怕。

《大秦帝國》大家都看過吧,這裡有著名的一首歌詞,充分的顯示了秦人的英勇與頑強。

但就是這樣一支虎狼之秦,在諸侯們的圍攻之下,臥薪嚐膽,變法圖強,終有一天行東出之志,一舉統一天下。


我最欣賞《大秦帝國》中秦王的一句話:

哪就滅了他六國吧!


大唐神都


一是出身問題吧。秦國立國也比較晚,本來是為西周天子養馬的。後來被封了幾里土地,成為西周附庸。後來烽火戲諸侯以後,幽王被殺。秦國擁立護送新君到洛陽,周天子於是給了秦國空頭支票,說咱們很多領土被西戎佔領了,你要是能奪過來,這些土地就封給你。於是秦國開始了漫長的與西戎的鬥爭。

二是地理問題。秦國遠離中原地區,與中原文化接觸較少,長期與西戎打交道。而且早期晉國強大,扼住了秦國東出的通道。戰國初期,魏國稱霸,並重用孔子弟子建立西河學派,壓制秦國。

三是秦國兵士作戰勇猛。秦軍作戰勇猛兇狠,殺戮性強。諸侯都說虎狼之秦。


觀政工部


因為秦是一個雜交部落,秦人都是和戎雜交出來的雜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