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琴”們放棄自救:人生苦短,何必活得太正確

“李雪琴”們放棄自救:人生苦短,何必活得太正確

“李雪琴”們放棄自救:人生苦短,何必活得太正確

俗世間,天才從不被理解,卻一直被模仿。

連同他們的“病”,不管是生理上還是心理上的,但凡能模仿,瘋狂的人們拒不落下。

而往往越是瘋狂的人,越無限接近天才。因為在成為天才之前,你得敢先成為“瘋子”。

不信你看,在載入史冊的天才圈裡,其實有一種“流行病”,叫梅毒。

梅毒是毒,也是藥。

什麼藥呢?令人高潮不止的春藥。

“李雪琴”們放棄自救:人生苦短,何必活得太正確

梅毒,似乎是天才們的心頭好,能讓他們瞬間達到顱內高潮。

就像給大腦插入了電極,再給它個高潮按鍵,它會一直按著那個鍵直到死。

但梅毒的毒性會讓人沒命的,到底是什麼使天才在性命攸關的事上這麼隨便?

放蕩的生活太爽,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梅毒的確能刺激到天才。

因為梅毒後期會出現麻痺性痴呆,此時患者會出現一些詭異的行為:妄想症,狂喜,易怒,瘋狂地尋歡作樂,性情大變……

精神會極度不穩定,內心世界會更加綺麗詭異,所有想象力的瓶頸、卡殼紛紛被打破,天才的靈感不斷湧出。

諸如文學家莎士比亞、福樓拜、莫泊桑,哲學家尼采、叔本華,音樂家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舒曼,藝術家馬奈(不是莫奈)、梵高、高更……

他們都是梅毒患者。這些天才們,在極度痛苦之時仍堅持創作,為全人類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後生步著前輩們的後塵,於是迷信梅毒能激發出人最好的創作能力。

“李雪琴”們放棄自救:人生苦短,何必活得太正確

比如莫泊桑在確認自己感染梅毒後,大聲歡呼:

“我得了梅毒,終於!真的是梅毒。”

所以你看,天才也曾為了成為天才,進行致命的模仿,這無異於瘋狂自虐,把自己的命搭進去也在所不惜。

平凡如我們,世界上大部分人對致命的疾病都是避之不及的。更何況,談到性病,全世界都覺得不光彩。

當梅毒在歐洲大陸肆虐時,意大利人怪法國人,叫它是“高盧病”;法國人怪意大利人,叫它是“那不勒斯病”;俄國人怪波蘭人,叫它是“波蘭病”;波蘭人怪德國人,叫它是“德國病”。

總之,全歐洲每個男人臉上都寫著“受害者”三字。

可等等,細想之下,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

“李雪琴”們放棄自救:人生苦短,何必活得太正確

每個人都在試圖觸碰“天才的邊緣”,所以哪裡都會有人不小心受到傷害。

我們與天才的差距其實是在,他們不但敢想,還敢死磕到底。

毫無疑問,假如他們之中有人想當耶穌,那人肯定敢把自己釘在十字架上。

不過我們的受虐傾向並不比天才低,但虐得太狠,我們受不了,便會自救。

而天才是一群放棄了自救的傢伙。

“李雪琴”們放棄自救:人生苦短,何必活得太正確

“放棄自救”是很多標籤的核心。

佛系,道系,邊緣人等,這些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自救,放棄了許多“我本可以”的東西。在世人眼中,這些人已經足夠自虐了。但其實面對生活,大多數人都極其相似:

你是否曾在深夜學習或者工作,感到更加亢奮呢?

你是否平時不合理分配時間,等到迫在眉睫或者堆積如山時,才著手解決?

你是否有過,傷心到噁心,心痛到嘔吐,胸悶到窒息,才肯放下一段錯誤的感情?

你看,生活重複驗證著,其實我們都在選擇自己喜歡的痛苦。

人啊,先是自虐,然後自救,一向如此。

魯迅曾說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

但極致的悲歡應該是共通的。

“李雪琴”們放棄自救:人生苦短,何必活得太正確

我們或許和天才的精神一樣崇高,但我們不一定捨得自己的美好肉體去受罪。

然而大家都是肉體凡胎,我們無法達到天才的極致,天才也無法達到所謂的完美。

人間充滿了執念,但聖人早就告訴我們一個大慈大悲的道理——中庸

需濃烈但不致於殞命,需平淡但不致於絕望。

可惜沒幾個人能做到啊。

天才們被疾病消耗至死,而日常“頑疾”讓我們蹉跎一生。

我們該勸勸自己,改掉這些毛病嗎?

“李雪琴”們放棄自救:人生苦短,何必活得太正確

曾幾何時,不上進的意思等於懶惰,現在,

不上進的意思是放過自己。

“不讀了,讀不動。”

“不讀了,不想讀。”

這兩句話多是那些放棄中考放棄高考、出來混社會或讀職校的青年會說的。

但實際上呢?現在許多剛跨入大學的青年也有這種心境,只是不敢宣之於口。

每年依舊有許多大學生直到畢業,才發現大學四年原來平平無奇。

沒有人告訴那些大學生們,“讀不動”和“不想讀”也可以是他們的選擇。

但沒人會否認的一句話是:“等你出到社會,你會發現沒幾個人的專業是對口的。”

這句話後來變成了一句調侃:大學時幾乎沒人選到自己喜歡的專業。

就像抖音的網紅李雪琴,她是北大的,但也做不到選擇自己喜愛的中文系,於是退而求其次選了新聞。

“北大很多同學,其實他也不喜歡自己學的專業,不知道學了有啥用,但是好學生當慣了,不能接受自己比別人差。我跟他們是反的,我想的是我終於不用當好學生了,我在北大,身邊這麼多牛逼的人,我終於可以理直氣壯地考倒數了。”

以上來自李雪琴的自述。

“李雪琴”們放棄自救:人生苦短,何必活得太正確

|網紅李雪琴

李雪琴認識到,自己是不用一直厲害的,所以她沒朝著既定方向去努力,也沒朝著規定方向去生活。

像大多數人一樣,上大學前的李雪琴也是一直緊繃的。上大學後,李雪琴才發現自己有抑鬱症,原來自己一直過得不快樂。現在的李雪琴頭頂北大的光環,成天當個嘻嘻哈哈的網紅,倒覺得比成為精英活得更有滋味。

越來越多像李雪琴這樣的人打開了我們的心結。

當我們為眼前的生活感到心累,反覆質疑自己時,不要陷於自責與痛苦之中。因為生活會向所有人開炮,但只要你勇敢面向它,站定,你會發現自己頂多是一時的灰頭土臉。

“李雪琴”們放棄自救:人生苦短,何必活得太正確

人生中有許多“正確”的事,它們組成五彩的糖衣炮彈,不斷投向我們。

既然人生不能缺少痛苦,我們何不去“自找苦吃”呢?

只要你想,你可以“不務正業”。你可以學習搭配,學習化妝,去做義工,去跳舞,去繪畫,去彈小時候沒機會拿起的樂器,去做奇思妙想的夢,去認真談戀愛也好啊。

“李雪琴”們放棄自救:人生苦短,何必活得太正確

我記得高中三年有個特精英意識的男生說:

大學四年不談戀愛,談戀愛浪費時間。

結果他復讀考上大學的第一個學期就戀愛了。

畢竟人生苦短,青春不再,誰真正做到為了精英生活而割捨七情六慾呢?

不為一些難以捨棄的毛病糾結,才是真正對自己好。

“李雪琴”們放棄自救:人生苦短,何必活得太正確

你有沒有想過?正是因為這或多或少的毛病,我們這一生活得漫長而瀟灑,幸福很均勻,痛苦也很均勻。

蕭伯納說:“人生有兩出悲劇,一是萬念俱灰,另一是躊躇滿志。”

我們便在悲劇的中間,有過無限的希望。

真的,大多數人只要感恩戴德地活在世上,做一生自己想做的事,就敢大聲說自己很幸福了。

“李雪琴”們放棄自救:人生苦短,何必活得太正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