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儿子轻生拦都拦不住:父母不能做到共情,是孩子最大的痛

近日,一则新闻揪住了大家的心。

上海卢浦大桥上,一男孩突然跑下车,迅速跳桥,动作敏捷连贯,前后不超过5秒,紧跟着的女子想拼命抓住他,但未能如愿,男孩的生命从此定格,永远17岁。

据悉,男孩是某职校二年级学生,紧跟着他的女子,是其母亲,当时正驾车载着男孩。儿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心情特别不好,希望得到母亲的理解,扑面而来的却是严厉的批评。

男孩一时行为过激,120到场后确认,已无生命体征。

儿子如此慷慨赴死,母亲追悔莫及,放声痛哭,也许下半辈子,她将在自责中度过,永远无法弥补。

人都有求生的本能,年仅17岁的孩子能死得如此决绝,必是绝望到了极致。

目睹儿子轻生拦都拦不住:父母不能做到共情,是孩子最大的痛

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也是最信任的人,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遇到了不顺心的事,第一时间都想得到父母的接纳,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是有人爱的。

而这个男孩,非但没能如愿,还要承受母亲的指责,雪上加霜,让本已脆弱的心灵再次受到重压和伤害,于是,一个年轻的生命就此凋零,让人唏嘘痛心。

相信大多数父母都是真心爱孩子的,他们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但大多体现在生活上,忽略了对孩子心理的关注和情感的尊重,也就此关闭了孩子向自己打开的心门。

这个局怎么破?

这就需要父母有共情的能力,所谓共情,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孩子的情绪,感同身受,与孩子建立情感连接。

如果这个男孩的母亲,不批评不说教,而是说一句,“孩子,你怎么了?你看上去心情很不好。”也许这个悲剧就会避免。

当孩子的情绪有了宣泄的出口,他会觉得如释重负,也许就不会做出那么极端的行为。

目睹儿子轻生拦都拦不住:父母不能做到共情,是孩子最大的痛

1、不要让孩子认为自己是被人嫌弃

成人的童话《小王子》一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每一个大人都曾经是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有心理需求和渴望,希望能被看见。孩子的心都是相通的。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真爱是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真实需求,并帮助孩子实现他们的需要。

而父母只有具备了共情能力才能够实现对孩子的真爱,否则只能是对孩子的伤害,甚至会造成孩子一生的悲剧,虽然不是出自本心,但责任却无法推脱。

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一直渴望得到父亲的重视和关爱,却可望而不可即。

因为妹妹常年生病,父亲把大多数的精力都给了妹妹,对待松子,总是显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这让松子心里非常失落,为了引起父亲的重视,她就常扮鬼脸,以博一笑,而父亲却视而不见。

目睹儿子轻生拦都拦不住:父母不能做到共情,是孩子最大的痛

蒙台梭利说过,儿童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无意间烙下的。

父亲的漠视,让松子对爱产生了极度的渴望,以至于她成年后,毫无原则和底线地追求爱情,一方面放低自己取悦对方,一方面备受伤害,还越爱越勇,形成了恶性循环。

观众们对这个盲目痴情的姑娘,既佩服又心疼,佩服她寻爱的勇气,心疼她,为爱毁了自己一生。

她忍受作家男友的家暴,做有妇之夫的情妇,从浴场按摩女到杀人犯,为了爱情,她似乎拿命在拼,而这背后的原因是,她心中有一个填不满的坑,这个坑缺爱,所以她要用一生去填补,而挖这个坑的人就是她的父亲。

由于父亲不能与松子共情,使得松子的情感账户永远欠费。她没有被爱的感受,当然也不能获得爱的满足感,所以终生都在追求,付出任何代价在所不惜。

正所谓缺什么,补什么。看片名就知道,被嫌弃的松子,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看似被一个个男人嫌弃,实际上一开始就被父亲嫌弃了,因为父亲不能体会松子的感受和需要,并给予满足,早就为松子悲惨的一生作了铺垫。

目睹儿子轻生拦都拦不住:父母不能做到共情,是孩子最大的痛

2、父母与子女一场,其实是一种爱的探索。

大人总是希望培养出别人家的孩子,懂事,省心,学习好,却不去思考别人家孩子的父母是怎样的?父母需不需要学习?怎样才能使自家的熊孩子发生改变?

改变孩子先从提升自己开始,提升自己先从与孩子共情着手。

共情是一把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是一座通向孩子心扉的桥梁。

说白了也就是先在情感上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才能让你对他说的话管用。

作家林清玄的父亲在这方面是个高手。

学生时代的林清玄成绩不好,经常不及格,有一次,好不容易考到了60分,他很高兴,把这个喜讯告诉了家人。

众所周知,这个成绩很烂,哪个家长会高兴?

可林爸爸却棋高一着,他非但没有责骂,反而哈哈大笑,跟孩子的心情一样。

如果仅仅是高兴,并不能显示出林爸爸的高明,好戏还在后头。

林爸爸接着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找一个接班人,现在终于找到了。”

他一听,“坏了,爸爸是农夫,向上三代都是农夫,我不要做农夫,所以后来就用功读书。”

站在孩子的立场,与孩子同喜同悲,让孩子放下抵触情绪,你的话,他才能听得进。这只是共情前奏。

目睹儿子轻生拦都拦不住:父母不能做到共情,是孩子最大的痛

有一位爸爸看到孩子回家后大哭,问道:“你很委屈,很生气吗?”

“是的,我讨厌他,我要报仇。”孩子说。

“那你打算怎么做?需要我帮忙吗?”爸爸接着问。

“我要找个棍子,不,我要像电视里一样,用剑刺他。”孩子生气地说。

“好,很解气,爸爸帮你准备一下。”说完后,孩子的哭声越来越小。

过了一会儿,爸爸抱着衣服和被子下楼了。孩子不解。

“你不是去拿棍子吗?怎么拿这么多衣服?”

爸爸说:“如果用棍子,那你会被带到少管所,至少要住上一个月,带几件衣服去换洗:如果你用剑的话,那就长时间住那儿了,肯定要给你准备被子呀。”

“真的吗?”

“对,我们国家法律的规定是这样的。”

“那我们算了吧。”

“你不生气了吗?”

“我也有错,我不去了,我去跟他道歉。”

从此,孩子学会了冷静面对问题并承担后果。

爸爸就这样,用共情的方式,先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风平浪静后,不急不躁地对孩子进行正面引导。

这才是完整的共情。

目睹儿子轻生拦都拦不住:父母不能做到共情,是孩子最大的痛

3、家长如何才能达到真正的共情?

被不良情绪包裹的孩子,犹如一个充满气体的密闭罐子,想避免安全隐患,先要放气,如果此时再训斥孩子,或者用大道理捆绑他,只会爆炸,如同那个17岁的男孩。

共情是父母和孩子建立良好联系的方法,那么,家长该怎么做呢?

首先,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不要先指责,甚至打骂孩子,更不要跟孩子说什么大道理。切记,切记!

孩子被负面情绪包围时,大脑负责思考的部分已经无法正常工作,此时说得越多,越没用,甚至会起反作用,引起孩子的反抗,甚至自我毁灭。

其次,学会倾听,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并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

家长要放下自己的主观判断,去感受孩子的感受,做换位思考,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安全的,是被家长接纳和爱护的,这样就打通了父母与孩子交流的通道。

最后,在孩子心情平和之后,潜移默化地对孩子进行正向引导。

我们都知道,人在生气的时候智商等于零。孩子在生气的时候,即便是对他进行引导性的语言,也很容易被抛诸脑后,不如等孩子冷静下来之后,心情平和的时候,再以朋友的身份对孩子进行正向的引导,孩子也许更能接受。

共情不是一味地偏向孩子,不是对孩子同情心泛滥,而是在风调雨顺的时候,对孩子进行正能量的输送,让有些长歪的小树苗慢慢复位。

目睹儿子轻生拦都拦不住:父母不能做到共情,是孩子最大的痛

《为何家会伤人》中曾说到,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如果父母学会共情,如同掌握了一把尚方宝剑,在与孩子爱的探索中,避免很多伤害,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

我是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喜欢我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 ,也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帐号:陪宝宝写日记,共同探讨育儿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