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着“奔驰漏油门”不放?不妨来看这些车企危机黑历史

整个4月,坐在引擎盖上维权的刘女士彻底把奔驰品牌推上风口浪尖。

与之前车企公关危机不同,刘女士极具逻辑性的“正义大旗”起到了很好的话题切入点,一石激起千层浪,伴随网络传播的效率,直上热搜。

果然,今年上海车展的奔驰展台又被盯上了,一名指着记者镜头,表情严肃保安,在一日之内疯传网络,大家似乎针对“引擎盖”和“奔驰漏油“紧紧不放,却忽视这次事件的起因:汽车缺陷,当我们谈论奔驰时,其他品牌就没有类似公关危机吗?

也许,历史上的车企公关危机会告诉我们答案。

缺陷:汽车基因使然

1969年1月28日 ,“元旦以来已有超过1000人伤亡”的报道传遍日本。这不是地震海啸,而是日常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伤。这些事故的“主谋”是当年日系品牌“缺陷车”,而“缺陷车”一词正是在那一年诞生的。

《朝日新闻》当时的头版着这样写的:“即使乌鸦也有不叫的时候,但‘缺陷车‘造成的事故没有一天不报道。” 直到当年5月,因“缺陷车”造成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上升至5000人,丰田、本田、日产等战后刚刚复苏的日本车企彻底陷入“缺陷车门“

盯着“奔驰漏油门”不放?不妨来看这些车企危机黑历史

本田N系列小型车时60年代日系“缺陷车”的代表之一

以本田N系列小型车为例,本田在当年缺陷车报告中指出9项安全隐患:方向机、齿轮箱、滤清器、制动器、减震、轴承上存在质量缺陷;化油器、线束以及转向轴直接不合格。

在1965至1969年,日本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日益剧增,产量与销量的飞速提升让日系车企开始耍起小聪明:一方面过度宣传“速度至上”,一方面汽车本身在制动系统存在极大隐患,仍然坚持出厂销售。

同年代,战后复苏中的宝马也推出“New Class sedans”紧凑轿车平台来博取销量,宝马1500是第一款该平台的“人气爆款“车型,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后轴半独立悬挂存在脱落风险,这是宝马在最初研发紧凑平台时的经验不足导致。

60年代汽车销量增加让它的缺陷愈发显而易见,促使消费者对这些“缺陷车“和车企的态度严苛起来。

盯着“奔驰漏油门”不放?不妨来看这些车企危机黑历史

第三代福特Mustang,光1984年一年内就有4起缺陷曝光

时间来到80年代初期,福特集团旗下车型出现停车后无故向后倒车的“溜车门”:车辆熄火停车后会无故倒车。直到修复前,累计造成1710人伤亡。再加上福特旗下车型自1980年以来几乎一半车型都有大大小小的缺陷,来自消费者和社会的舆论让福特一度陷入最高级别的品牌形象危机。

紧接着在80年代末期,稳步发展的奥迪也出现踏板设计缺陷,不少车主发现奥迪5000在行驶中会突然加速,原因却是刹车踏板和油门踏板的尺寸形状完全相同,容易产生误导。由于奥迪责怪驾驶员“没长眼”,造成奥迪“失信门”诞生,甚至奥迪整体销量在当年被拉低87.5%。

盯着“奔驰漏油门”不放?不妨来看这些车企危机黑历史

奥迪5000存在踏板设计缺陷

再看全球汽车销量剧增的21世纪,我们已经熟知的“高田气囊门”、大众“DSG变速箱门”、特斯拉“自燃门”、本田“机油增多门“等等,这些“门”的背后是汽车的永恒基因:缺陷,以及车企在产销量和质量把控之间难以平衡。

卡耐基说:人性没有最完美,只有最平衡。人亦如此,更何况需要上千道工序、满足消费者各方面需求的工业产品:汽车?

除汽车本身,还有这些因素

除了汽车本身缺陷基因使然的危机,一些车企也在近期爆出“造假门”。

2015年9月爆发的大众的“排放门”危机直到现在还余波未尽,主因是大众涉嫌在汽车车载电脑内安装尾气测试作弊软件,从而隐瞒真实排放情况。与此同时,宝马、奔驰和奥迪也相继曝出“排放标准造假”,甚至连一向低调的斯巴鲁也出现类似造假事件。虽然有分析称:排放造假的动机是逃避日益严苛、无法达标的排放法标准,但“造假“则是车企侥幸心理的体现。

盯着“奔驰漏油门”不放?不妨来看这些车企危机黑历史

大众“排放门”自2015年10月爆发,至今余波未尽

汽车引发的危机之外还有人为危机。

近期爆发的“戈恩事件“则是日产-雷诺-三菱联盟CEO戈恩在个人问题上谎报收入、公款私用引发的品牌危机。福特集团也有类似人为危机事件,只不过涉嫌高管的“作案目标”不是钱财而是侵犯女性权益,致使整个福特品牌人设“局部崩塌”。

盯着“奔驰漏油门”不放?不妨来看这些车企危机黑历史

卡洛斯·戈恩被指控公款私用、谎报收入,让日产、雷诺和三菱陷入品牌危机

这些负面的车企危机周而复始,循环播放,说公关危机是车企的基因一点不为过。

“门”的背后,车企都做了什么?

面对汽车缺陷,最基本的解决方法是召回修复,但也是成本最高的。

80年代初期福特“溜车门”后的召回,对福特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7亿美元。2009年丰田、雷克萨斯“踏板门”的召回事件,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亿美元。由“高田气囊门”引发的召回更是涉及日本、欧美等多个汽车品牌,截至今年年底预计有超1亿辆汽车召回,也牵涉到1亿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盯着“奔驰漏油门”不放?不妨来看这些车企危机黑历史

高田气囊缺陷是:触发后伴有金属碎片飞向驾驶者

虽然召回费时费力,但确实能弥补汽车本身的缺陷。

另一种方式是转移视线,取巧但不治本。

2013年10月2日,特斯拉踏进“起火门”,CEO马斯克称:“每年有15万起汽车着火事件,而美国人每年要开3万亿英里。也就说每2000万英里就有一辆车起火,而特斯拉开了1亿英里,才有一起起火事件。这意味着驾驶传统汽油车遭遇起火的概率要5倍于驾驭特斯拉。

盯着“奔驰漏油门”不放?不妨来看这些车企危机黑历史

2013年10月的特斯拉起火事件被巧妙的“概率论“平息

”这起被堪称“教科书式”的概率学处理,没直接解释为什么会起火这一事实,至今仍未能保住消费者呼吁的杜绝自燃现象。

最后一种方式是迫于压力的妥协。

今年上海车展的大众展台以电动车为主的发布正是“排放门”的压力所致,而陆风展台那辆原创设计感满满的SUV也是陆风与路虎之间由陆风抄袭路虎引发的“官司门”产物。没有危机就没有转变,这是一种被动式成长。

车企处理危机的方式有许多,但态度只有正反两面。车企对待公关危机的态度即能证明其对社会责任感的认同程度。

危机过后应理性主导

历史并不能给出明确答案,但历史是警钟,而我们总是健忘,以史为鉴我们不难总结出车企公关危机发生后需要“理性主导”,而非不经思考的“感性”。

此次“奔驰漏油门”的后续是以“和解“的方式收场,奔驰方赔付刘女士一台全新的奔驰CLS、补办错过的生日、享受十年VIP待遇。看似皆大欢喜的危机处理结局,实则暗流涌动。车展上再次挑起奔驰漏油话题就是最好例子,在针对某一品牌时,我们都忘了去追问:就奔驰一家有缺陷?

面对缺陷危机,车企公开透明的处理才是最有说服力的解决方式,此次奔驰方虽然做了“善后”处理,但截至目前还未对漏油原因做解释,一味逃避主因、着重做公关并不是一个有责任感车企的长久之计。

当缺陷不可避免,危机轮回触发。我们更愿意看到危机处理是由车企、消费者的理性共同主导:车企从危机缘由出发,公开透明,把精力放在解决缺陷而不是公关掩盖或者转移话题。

消费者也应理性维权,拒绝诋毁,没必要针对某一品牌。增加知识面和历史观,购车时把选车精力放在自身需求和车辆特点的结合上。

说到增加知识面和历史观,以史为鉴方能辨析当下,关注我们上海汽车博物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