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恨不相逢未嫁時”的張籍真的是“流氓”詩人嗎?

Royal_往事隨風


張籍的"恨不相逢未嫁時"出自《節婦吟》,全文如下: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系在繡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描寫了一位忠於丈夫的妻子,經過劇烈思想鬥爭之後,拒絕了一位多情而出手闊綽男子的瘋狂追求。

單從字裡行間看,這完全是一首反映男女情愛的閨怨樂府詩。一位獨守空房的少婦,丈夫就在不遠的皇宮做禁軍。有位痴情男子,因為愛慕送她兩顆價值連城的明珠,這位妻子對男子的痴情表示感謝,但是說自己和丈夫是發誓要同生共死的,最後含淚歸還了明珠拒絕了男子的追求。"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一句成為千古名句,廣為流傳,後來蘇曼殊在《本事詩》中也改寫了這句話:"還君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表達哀婉之情。

讓我們結合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來看,這首詩的全名是《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由此可見這首詩是寄給李師道的。李師道是當時割據藩鎮之一的平盧淄青節度使,又冠以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的頭銜,其勢炙手可熱權勢熏天。李師道一直割據山東北部和河北南部,飛揚跋扈不聽唐朝廷指揮,曾囂張到派刺客刺死宰相武元衡,刺傷裴度,後來又公開起兵反叛,最後兵敗自殺。

當年李師道聽說了張籍的才能,而正好當時的張籍也鬱郁不得志,於是就用各種優越的條件來拉攏張籍。張籍作為韓愈的大弟子,他的主張和韓愈一樣,都是維護國家統一、反對藩鎮割據分裂。所以張籍根本不為所動,但是又不能得罪激怒跋扈的李師道,於是靈機一動,用比興的手法寫下這首詩來答覆李師道,把自己比作節婦,把李師道比作贈送明珠的男子,委婉的表達了自己依然忠於唐王朝的立場,巧妙的拒絕了鎮將的招攬。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張籍就把對李師道的婉拒寫成了一首抒寫男女情事的詩。這種詩在漢樂府中早有同樣題材的作品,比如《陌上桑》,只是張籍沒有表現的那樣決絕,他沒有像羅敷一樣直接說:"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當李師道表達出招攬之意"贈妾雙明珠"時,張籍首先是"感君纏綿意";當然他更沒有像《羽林郎》中的胡姬一樣硬生生地說:"男兒愛後婦,女子重前夫。"他甚至還將"雙明珠",輕輕地"系在紅羅襦",表達親近之意。

但在朝為官,切忌的是"牆頭草"行為,終歸必須選擇站隊,於是詩人說:"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我們家的高樓甚至連接到皇家的園林,我家的夫君"良人"也是執戟明光殿的衛士,身屬中樞。這是明確地表明自己是大唐朝廷的忠實臣子。緊接著又覺得拒絕的太硬了,於是再表達一下自己的內心矛盾:"知君用心如日月",感謝你的深情厚誼啊。但我打算"事夫誓擬同生死"了。也就是說我打算跟唐王朝同生共死了。既表達了自己的思想鬥爭,同時又表達了自己堅決的意志。

最後兩句一邊還君明珠,一邊流淚,詩人用了最巧妙的拒絕語言,我其實對你還是有情意的,但可惜我已經嫁人了,既然嫁人,就要忠於婚姻。既然選擇了朝廷,就只能拒絕李師道的好意了。這樣,全篇文章的意指就全面展現出來了。

統篇下來,張籍要表達的是:你雖然有一番"好意",我甚至也非常感動,但畢竟我已身有所屬,所以不得不拒絕。所謂"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情戀落花"差不多就是如此了。

閱讀古代詩歌,我們不能淺顯地只根據字面意思去理解,這樣太淺薄,我們至少應該聯繫詩人的人生經歷,去細細品味這其中蘊含的深意。尤其是我國詩歌自屈原以來,就有以香草美人比喻賢臣良君的傳統,後世各種比興手法層出不窮。張籍此詩的創作不是偶然其他此類的作品也有很多。

比如唐朝詩人朱慶餘曾經寫詩向張籍行卷,想聽聽他的意見,以求幫助。於是給他寫了首詩:"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意思是說,昨夜拜了洞房,雙方修得共枕眠。第二天早晨,新媳婦向公婆問安,心中難免忐忑不安,於是低聲徵求老公的意見,我這梳妝打扮得是否得體呢,會不會給婆婆留下一個很好的印象呢。不明白箇中緣由,看到一個男人給另一個男人寫這等詩歌,你會感覺這裡面有龍陽斷袖之嫌,其實這首詩和張籍的《節婦吟》一樣,也只是一個優美的比喻。張籍本是個中高手,一看此詩,如何不明白朱慶餘的心情,於是立即寫詩作答:"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值萬金。"這首詩極其貼切地消除了朱慶餘的疑問,並高度讚美了他的才華,當時即傳為佳話。朱慶餘名聲大振,人氣迅速飆升,後來果然一舉登第。


一往文學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這首詩是唐朝詩人張籍的《節婦吟》,那麼張籍的這首詩所表達的又是怎樣的真實情懷呢?詩人的人生經歷又是怎樣的呢。


我們先看這首詩,從該詩的字面意思不難理解,所表達的是一個婦人的堅貞,她對愛戀她的那個男人說道:我已經告訴你了,我是有夫之婦,可你還是很任性的要送我這對價值不菲的寶珠。

感謝你對我的厚愛和綿綿的情意,我已經把寶珠系在紅羅短衫上了。但是我們家的境況你瞭解嗎,我們家高樓是連著皇家的哦,我的丈夫是在皇宮裡上班的公務員哦。

我雖然知道你是正人君子一樣的人,但我的心已經給了我的丈夫了,而且發過誓言要生死與共的。

所以你贈我的明珠我不能長留,掛一掛,表示一下就可以了,我對你的心意從我的淚水裡是可以感受到的,但遺憾的是沒有在我還沒有嫁人之前遇到你呀。

用今天的話講就是一個有錢人家的富二代,看上了一個公務員的老婆,想泡人家,於是出手非常闊綽。

結果這個美少婦採用了機智的辦法,沒有當場拒絕,給對方難堪,而是採用了延時降溫和亮家底的方式,加上感情的滋潤疏導,成功化解了這段單相思的護軌之事。

呵呵,難道這是張籍張大詩人的人生經歷(有太多的文人是喜歡把自己的經歷用詩文的形式記錄下來的),非也非也啦。


這只是此詩文字表面的意思啦,實際那是有暗喻的。這就要從詩人寫作這首詩的時代背景去了解了。

張籍字文昌,約766年出生於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進士及第後,在朝為官,是一個忠君愛國,為官清廉的進步文人。

由於安史之亂的影響,當時的皇家政權是比較弱的,藩鎮割據的現象很明顯。張籍的這首詩實質是拒絕當時的一個想割據分裂的節度使李師道的拉攏。

李師道是當時藩鎮之一的平盧淄青節度使,又冠以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其勢炙手可熱。

中唐以後,藩鎮割據,用各種手段,勾結、拉攏文人和中央官吏,因此會有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們。

從此詩的文字和當時的政治環境來說,張籍是有政治智慧的。既不能歸附又不能無情的拒絕,對著幹那是要帶來殺身之禍。

所以張籍就採用了寫這首詩的方式表達了他的政治觀點:李節度,你好,你是知道我是有夫(李家王朝)之人啦,怎麼還要用高官厚祿來拉攏我呀。


我知道你對我是厚愛的,考慮到你的感受,不好直接拒絕,那就拖延一下,讓你感覺我好像是想加盟你團隊的。

可是我還是要和你說一下哦,我不管怎麼說,也還是國家的公務員哦,當時考公務員時我可是發過誓的呀,違背了誓言老天爺那是要懲罰的啦,這可怎麼辦辦呢?

所以考慮到結果的嚴重性,我還是把你贈我的東西還你吧,誰叫我們沒有在我還是單身狗的時候相遇呢!

在當時李師道可謂是稱霸一方的藩鎮高官,詩人是不能得罪他的、更不能讓他沒面子難堪,因此寫了這首非常巧妙的有寓意的詩去回拒了他。

從詩文中不難看出,此詩的文字是淺白的,但所表達的含義是很深的,正所謂言在意外,委婉而又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政治立場。

詩文中除了表現的是詩人君子坦蕩胸懷的這一因素外,還有就是在詩文藝術上的高超造詣,最終使這首詩成為了千古的名篇。

歷史的結果是,張籍在這次事件中,安全著陸,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因這首情詞懇切的詩,據說,在李師道讀到這首詩時,深受感動,最終沒有再勉強張籍,可見文采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呀,有時還真是一個硬通貨。


那麼張籍的詩文功力是怎樣煉成的呢,說來倒是有些荒唐了:據說大詩人張籍在還沒有成為大家之前,讀書那是用功非常呀,經過多年的苦讀後,詩文的水平大增。

但在當時的詩壇還是不能夠出類拔萃,因中唐後,律詩成為了詩壇創作的風向標,那麼誰又是律詩中的頂尖大家呢。

無疑,非杜甫莫屬啦,於是,張籍就把杜甫的詩作從頭到尾啃了個遍,但收效還是甚微啦。這當如何是好,突然一天,張籍突發奇想,你道他怎麼做的。

他的做法是把杜甫的每一首佳作都燒掉,把燒完的紙灰拌上一些蜂蜜,跟吃中藥一樣,七天一個療程,每天一劑,每日三匙,早間服用。

正當“服藥”期間,有一天早上,他的一個好基友來訪,張籍也沒有避諱,就當著這位好基友的面,攪拌起了杜詩紙灰就吃了起來。

他的這位好基友,看著有點丈二和尚啦,忍不住問了張籍。“呵呵,張老弟,你這是搞啥西呀,怎麼把老杜的詩燒掉,還拌上蜂蜜吃了呢?”

“嘿嘿,不滿你老弟,這是我多年研究的詩文提高秘籍,那就是,讀詩不如吃詩啦,所謂吃什麼長什麼呀,你看,吃了老杜的詩,我就可以寫出和他老人家一樣的好詩啦!”張籍的這番話聽的這位好基友是哈哈大笑呀。


我們這位張大詩人的軼事還多著呢,自科舉考試以來,在科舉制度中盛行的“行卷”之風愈演愈烈。

所謂的“行卷”就是在考試之前,考生就要向這次的考官、權貴或者當今的文壇名人先提交文章作品,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事先得到他們的賞識或者舉薦,這樣你的科考被錄取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強了。

有一次科舉考試中,時任水部員外郎的張籍也出任了主考官,當時有個叫朱慶餘的士子來京城應考,他也知道這個潛規則,所以沒能免俗。

於是就決定也走一走這個捷徑,給自己增加錄取的可能性。他就給時任主考官的張籍寫了如下這首詩:

近試上張水部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朱慶餘的這首詩和張籍的《節婦吟》一樣都是要看他的深意,此詩的用意不難理解,作者借用古代的風俗,即新娘要在第二天早上拜見公婆的。

用問丈夫自己化妝的合適與否來表達自己文章是否可以及第的探問,吃過杜詩灰的張籍當然心領神會啦。


其實,他們倆以前就相識啦,而且張籍是很欣賞朱慶餘的。但今日角色變了,再加上張籍是一個為官清廉為人正直的人,平日裡可以詩文唱和,但為國家選拔人才那可是馬虎不得。

這一點朱慶餘是知道的,但沒辦法,當時的風氣就是如此。但結果如他所料呀。後門的可能是沒有地,有詩為證:

酬朱慶餘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

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因為朱慶餘是越州人,就用越女來比喻,你朱慶餘是先天素質上乘,再經過後天的刻苦學習,自然是德才兼備。

那些華而不實表面的東西是不值得看重的,你朱慶餘不是這樣的人,你的文章很有價值,我很欣賞,進士及第你是有這個實力的呀。

縱觀張籍的詩文可以看出他的風格,他的詩文大多語言通俗淺近,經常以口語入詩。時常在行文中加以隱意,達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諷刺效果。


張籍

軒轅

未嫁還珠守本真,

三匙杜紙幾多聞。

菱歌一曲歸正道,

喚醒迷途卷第人。



軒轅說文史


首先,我來看下這句“恨不相逢未嫁時”的來源。

這句話來自張籍張水部的《節婦吟》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整首詩,你讀起來,乍一看就是活脫脫的,勾引有夫之婦的詩。在追求中,有夫之婦也動了心,但是誰讓我們相遇的不是時候,我都結婚了,雖然愛你,但是不好意思,不能答應。讀起來就是很有意思也很有料的婚姻愛情故事內容。

其實不是,古人很喜歡這樣打啞謎,寫隱晦的詩。總體來水古代隱晦的古詩詞分這幾種:

1、宮怨詩

王昌齡喜歡寫宮怨詩,李白也寫過,其實就是以宮中遭冷落的嬪妃的視角去寫宮中冷落的悽楚。比如:

西宮夜靜百花香,欲卷珠簾春恨長。

斜抱雲和深見月,朦朧樹色隱昭陽。


這首詩,就是寫冷落妃子獨自消磨無聊時光的寂寞與憂愁。那你能說王昌齡是個宮中失寵的妃子?其實這就是來表達自己不被重用的鬱悶之情。寫太直白,估計皇帝看看了,自己會被關監獄,所以只能這樣咯。


2、閨怨詩

閨怨詩也很多,晏殊、歐陽修、柳永都寫過,其實也就是藉著閨怨,來表達心中的鬱悶,道理都是一樣的。


3、如這首《節婦吟》的婚戀詩

回到這首《節婦吟》,這首詩其實也是張籍的小心思。通俗講,他其實就是藉著這麼一個有趣刺激的故事,來婉拒挖他的HR。


張籍的時代是中晚唐了,節度使權利還是很大,牛氣得很。其中有一個節度使:李師道。


李師道,當時的淄清節度使,也就是山東一帶的軍政一把手,這是藩鎮割據的唐朝中期,節度使就是地頭蛇,皇帝的話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

曾經有一個宰相武元衡跟他們作對,就被他們給暗殺了。

李師道就是這麼一個人,牛氣的很。

張籍為什麼給他寫詩呢?

因為李師道給他寫信想挖他到自己身邊做事,可張籍不想去啊,但又不敢得罪,怎麼辦?就寫了這麼一首詩來拒絕人家。

意思就是說我有工作了,我的老闆對我很好,謝謝你的好意,再見。

就這麼簡單。

所以不要只看這一首詩,說張籍流氓,如果他來人家泉下有知,估計會哭笑不得的。


每天讀詩詞


他有一個怪癖:吃杜甫的詩灰

在唐詩這個圈子裡,杜甫是詩聖,他擁有很多資深粉。

身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寫詩讚道:“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在俺心裡,天下要屬李白、杜甫二位才情最高,他倆豈是無知小兒瞎評判的?

江西詩派開山鼻祖黃庭堅,將杜甫奉為祖師爺,頂禮膜拜,甚至幻想杜甫是自己的前身。

大詩人元稹,在男女感情上雖有“渣男”之嫌,杜甫能從名不見經傳到名揚天下,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元稹所寫的墓誌銘。

還有甘拜下風的蘇東坡、將杜甫作為精神領袖的文天祥、直言“平生結習最於詩,老杜真堪作我師”的乾隆皇帝……

各有各的痴迷,各有各的瘋狂。

在眾多粉絲當中,還有一個人,他叫張籍,韓愈的大弟子,許是受老師影響,他同樣喜歡杜詩,追捧的方式非常神經質:

五代期間,有一本叫《雲仙散錄》的書,專門記錄前朝名士與隱者的軼事逸聞。其中就有一則關於張籍的短文。

說的是,張籍有一個怪癖,他不但喜歡誦讀杜甫詩作,讀完之後,還把詩稿一首一首燒掉,然後,將紙灰拌了蜂蜜,每天早上服用三勺。

有一天,朋友登門拜訪,恰巧遇上張籍的“詩灰時間”。朋友困惑不解,便問何故。張籍答道:

“吃了杜甫的詩,我便能寫出和杜甫一樣的好詩咯!”

少小離家,北漂一族

張籍,字文昌,出生在項王自刎的地方,安徽烏江。總歸是門第微寒,上世宗譜、生平資料都無可考,連出生與離世的年份都帶了一個“約”字。

為謀學業,張籍小小年紀就離開故鄉。山東鵲山、河南漳水,都有他求學的足記。後來,與年齡相仿、也是窮人家出生的王建性情相投,志同道合,同窗十年,結下“出處兩相因,如彼衣與裳”的情誼。

求學結束後,張籍決定做一名北漂,去追求詩與遠方。

他一路向北,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寫,所見所聞所感化成筆下諸如《涼州詞》《隴頭行》《北邙行》系等一列遊記詩作。

走著走著,孤單的人兒動了歸鄉之心。回到家,又是怎樣呢?

“骨肉待我歡,鄉里望我榮。 豈知東與西,憔悴竟無成。 ”骨肉至親見我歸去甚是歡欣,父老鄉親期盼我榮歸故里,可是,我這麼多年,東奔西走,竟一事無成,實在慚愧啊!

沒臉繼續在家待下去,也沒臉面見江東父老,於是張籍又出發了。

這一次,他一路向南。同樣是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寫,所見所聞所感,寫諸筆端,成為一首首描寫民風民俗、百姓苦難、徵人怨女的詩作。

求學十年,羈旅十年,最終還是一事無成。要說有,便是這一路不知不覺當中積累下來的大量現實主義詩作。

走過的艱難路,成就他的樂府詩

在這世界上,有人信邪,有人不信邪,就像《天下無賊》中,信邪的王麗活得時驚時險,不信邪的傻根卻是無知無畏。

不管是不是吃多了詩灰的緣故,張籍的詩作似乎得到了詩聖的真傳:

“水淹手足盡有瘡,山虻繞身飛颺颺。桑林椹黑蠶再眠,婦姑採桑不向田。”

農忙時節,為了插秧,手腳長時間浸泡在水裡,都生了瘡,昆蟲繞著人飛來飛去。水稻該種了,春蠶也該上山了,婦人們忙著採桑葉,都沒時間給田間勞作的家人送飯。

“歲暮鋤犁傍空室,呼兒登山收橡實。西江賈客珠百斛,船中養犬長食肉。”

年底了,忙活一年,只剩下鋤頭犁耙靠在牆頭,只好叫孩子上山撿些橡子回來充飢。江面有船駛過,上面的商人,他有成百上千的珠寶,連養在船上的狗也長年吃肉。真是窮的窮死富的富死啊!

“紫陌旌幡暗相觸,家家雞犬驚上屋。 婦人出門隨亂兵,夫死眼前不敢哭。”

藩鎮戰亂,道路兩旁的旌旗在風中兀自觸碰,因為受驚嚇,百姓家裡雞飛狗跳,逃難中的女人看丈夫死在自己面前,都不敢哭出聲。老天,這是啥世道?

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沒有白寫的領悟。

張籍東飄西蕩的生活,成為寫作生涯的積累。艱苦歲月,讓他接觸到底層人民的生活。

這些詩,隨著他的足跡流傳開來,並且獲得文壇一批名家的讚賞和分享。

韓愈稱道他:“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不但力透紙背,那力道簡直能扛起千斤大鼎。

白居易贊他:“尤工樂府詩,舉代少其倫。”張籍最擅長樂府詩,當代文人難有出其右者。

王安石誇他:“看是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正所謂,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

可見,張籍的詩,是真好。

雖有才情,窮苦一生

那個時代沒有自媒體,做文寫詩並不能賺錢,讀書人要吃飯,還得走仕途。

張籍雖然有才,卻一生窮苦,到了老年,疾病纏身,連買藥治病的錢都沒有。

“長安多病無生計,藥鋪醫人亂索錢。 ”本就沒有經濟來源,一年三百六十日,不在病中就是在愁中。這不,藥鋪的人又上門來討錢了。

“家貧常畏客,身老轉憐兒。 ”家裡實在太窮,老擔心有客到來,沒有什麼招待啊。

“君為天子識,我方沉病纏。無因會同語,悄悄中懷煎。”有一次,張籍在寫給白居易的信中發了兩句牢騷,樂天兄弟你有幸為老闆賞識,而我卻被疾病糾纏,唉,唉唉……

張籍進士及第歸鄉後,又等了好幾年,才輪到一個太常寺太祝。這個九品芝麻官的職務,讓他一做就是十年。直到五十來歲,才成為員外郎。

一個有才的人,為什麼會這樣呢?

除了時代局勢、命運不濟的因素,最根本原因,大概在於他的為人處世。白居易在寫張籍的文章裡,有這樣兩句:“所以讀君詩,亦知君為人。”

張籍是怎樣一種為人呢?

他在詩文中自稱“性樸直”,做事疏懶,有了空地就修籬種竹,沒有水池也要養鴨養鵝,優哉遊哉。

小事可見情調,大事可見情操。下面要說的兩件事,可見張籍的性情。

說話太直,容易得罪人

韓愈是很多人的伯樂,和張籍也是亦師亦友。

聽說張籍的才情後,韓愈派人將他接到自己府上。經過一番交談,便將張籍留下,讓他安心讀書應試。

第二年,韓愈為汴州考官,張籍進士及第第一名,之後去京城考試,再次及第。“公領試士司,首薦到上京。一來遂登科,不見苦貢場。”在公務員考試中順風順水,除了自身才華,自然少不了貴人關照。

在當時的文壇,韓愈德高望重,對自己更是有知遇之恩,張籍卻連寫二封信,毫不客氣地指出對方“無實駁雜”“博塞之戲與之競財”“商論之際,或不容人之短”這些寫文和生活方面的問題。

如果換一個人,可能就把對方得罪了,“張籍,你不掂量掂量自己幾斤幾兩,我怎麼做,還需要你來教?”

但是韓愈在忙於公務之餘回了信,對張籍提出建議表示感激,說自己讀完來信,好似陳年老病一下子消散那樣輕鬆。不過呢,對於信中批評,有些能夠接受,一些還是不願苟同的。

與人交往,多的是錦上添花的泛泛之交,怕的是陽奉陰違的狐朋狗友,難的是敢於直接批評的真心諍友。

之所以難,是因為懂得的人少,喜歡聽好話的人多。

張籍很幸運,遇到的是胸懷寬廣的韓愈。可是,像韓愈這樣聽得見逆耳忠言的,名利場中能有幾人?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很多人將這一聯作為愛情詩,實際上它是張籍的明志詩。

有一年,張籍已接受某個單位聘請,有個叫李師道的節度使,用厚禮請他去自己麾下,大概還給出了高薪優待的條件,說白了,就是挖牆腳。

俗話說,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些都可以作為另謀高就的理由,張籍卻婉拒了這個機會。他給李師道做了一首詩:

《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表面上看,是寫男子用“雙明珠”追求一位有夫之婦,她對此有所心動,也有感激。後來想到自己的身份,最終還是把珠寶歸還,同時給出態度,明確拒絕。

有對明知故犯的指責,有對情深意切的感念,有對當下所擁有的珍惜,不卑不亢,又不傷及對方顏面。

但凡李師道不是太蠢笨,自然明白詩文背後的寓意。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說的應該就是張籍這種傻氣吧。而這種傻,恰恰是現在很多企業文化倡導的忠誠。

崇拜詩聖,吃了很多杜甫的詩灰,東飄西蕩,走了那麼多的路,人在囧途。老了老了,還活成“老大登朝如夢裡,貧窮作活似村中”的窮酸。

張籍的一生,雖然沒有活得世俗意義上好,卻讓我想起《菜根譚》裡的一段話: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

依阿權勢者,淒涼萬古。

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後之身,

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淒涼。


十點讀書


悔之亦真,痛之亦切。恨只恨它滄海

難為水!


釋廣法


最喜歡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這兩句,但其實是這並不是真正寫男女的,只是看起來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