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九子奪嫡時哪些阿哥沒有參與?他們的結局又如何?

尼克狐365


對於九子奪嫡的這一段歷史,可能會有些複雜。沒有參與到奪嫡事件中的這十五名皇子有三種,第一種:康熙期間就夭折就有四位皇子,第二種:雍正期間病死的皇子有三位皇子,第三種:乾隆期間由於身體原因病故的八位皇子。



康熙時期夭折的四位皇子是讓人聽到心中打顫的那種,在世上的時間非常短暫,並且他們的死因都不清楚,猜測可能會是死於宮廷鬥爭,但他們都沒有活到成年,這聽了讓人心裡不禁心酸,想想古代封建社會是多麼的黑暗,無辜的孩子當做她們的鬥爭品,真是令人惋惜。

那麼我們再來談談雍正期間病死的三位皇子,五阿哥、七阿哥、十五阿哥。五阿哥曾經得到雍正對他很高的評價,秉性溫和,謙虛謹慎,具有樂善之風。可見五阿哥是一個性情中人,心地善良。但由於病故,這個病故很有可能是被氣死的,九阿哥是雍正的眼中釘,五阿哥很怕和九阿哥沾上關係,生活十分謹慎小心,他並沒有參與到奪嫡的事件中。

七阿哥沒有參與到此事件中據記載主要由於自身身體原因以及自身地位並不高的原因,當然七阿哥也得到過雍正的讚賞恪盡職守,謹慎小心。做人很有分寸,很小心,自己深知自己的地位不是很高,也不去參與到紛紛爭爭中。


關於十五阿哥的話,據記載也是因為病死而去世的,十五阿哥的母親據記載是漢人,在當時地位不高,爭寵的希望幾乎是零,但是十五阿哥和雍正的關係還是不錯的,性情溫和,彬彬有禮。總而言之五阿哥,七阿哥,十五阿哥都是屬於有氣質的一類人,不會為了什麼名權去爭去搶。對雍正的皇位並沒有構成威脅。

那麼,乾隆時期病死的八位皇子,可能就會有些複雜了。十二阿哥多次想參加到奪嫡的事件中,但由於母親對他嚴格的管教,沒能讓他參加到其中。十六阿哥表面上並沒有參加到事件其中,但是從之後的雍正對他的獎賞,不得不讓人感到懷疑,他是支持雍正的。


十七阿哥和十六阿哥是一個性質,因為會戰隊,做對了選擇,所以下場還是好的。二十阿哥的話雖表面上看起來有些二,但是最後也是上終。二十一阿哥的話為人低調,具有文化氣質。二十二阿哥是最不出眾的一個,所以他沒有參加到其中。二十三阿哥具有良好的心態和理智,但由於自身地位地下,一生平淡。二十四阿哥的話就是所有皇子中最小的一位,並沒有那麼多的心思來考慮這些事情。所以二十四阿哥也沒有參與到此次事件中。

總而言之,九子奪嫡事件沒有參與的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所以我們遇到選擇的時候一定要堅定自己的立場,表明自己的態度。為了自己能夠有一個好的下場。


夏目歷史君


齊桓公作為春秋時期齊國第15位君主在位42年,他知人善任,重用管仲,勵精圖治,銳意進取,扯出“尊王攘夷”的大旗,聯合諸侯,南攻北戰,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可這樣一位雄心不已的霸主,在晚年重病之際,其五子卻忙於爭奪大位,致齊桓公活活餓死,死後60多天無人問津,導致屍體生蛆。晚年的康熙目睹皇子們對爭奪儲君之位也暗流湧動,每每慮及齊桓公的下場,康熙也不禁心有餘悸,擔心自己身後也會發生血腥的奪嫡大戰。事實不幸被康熙言中,康熙晚年就發生了“九子奪嫡”,把康熙搞得焦頭爛額。



康熙在位61年,是我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帝王,同時也是清朝生育子女最多的皇帝。他在13歲時生育了第一個兒子承瑞,在64歲時還誕下幼子胤褑。康熙一生共生育了55名子女,其中皇子35人,女兒20人。在這35位皇子中,又有15位皇子未成年就早夭,所以長大成人的只有20位皇子。

九子奪嫡大約發生在康熙四十八年(1708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也就是從皇太子胤礽木蘭圍場被廢到雍正帝繼位十餘年的時間。在這長達十多年的奪嫡大戰中,共有九位皇子捲入其中,分別是:皇長子胤禔、皇二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三子胤祥和皇十四子胤禵。在太子胤礽二度被廢后,皇四子胤禛和皇八子胤禩成為皇位的有力爭奪者,其中皇十三子胤祥依附於胤禛,而胤禟、胤䄉和胤禵則是八爺黨成員。韜光養晦、忍而不發的胤禛取得帝位後,參與奪嫡的皇子們除了胤禛的鐵桿胤祥外,其餘皇子們的結局都很慘的。除了胤䄉和胤禵在雍正朝被囚,直到乾隆朝才恢復自由外,其餘參與奪嫡的皇子們均在雍正朝被幽禁至死。那麼還有11位皇子沒有參與奪嫡,他們的結局又如何呢?



皇五子胤祺生性純厚、為人樂善,並未參與奪嫡。胤祺生於康熙十八年,只比雍正皇帝小一歲。他的母親是康熙的宜妃郭絡羅氏,宜妃共生育三子,其餘二子分別為皇九子胤禟和皇十一子胤禌。

康熙皇帝對胤祺的仁厚深為讚許,在康熙四十八年時便把胤祺晉封和碩恆親王。由於胤祺並未參與奪嫡而得以善終,他在雍正十年的病逝,終年54歲。因他性情平和,雍正為他贈諡為“溫”。而他的同母弟皇九子胤禟因是八爺黨,被雍正圈禁致死。

皇七子胤祐生於康熙十九年,比雍正帝小兩歲,他的母親是成妃戴佳氏,是康熙品階較低的庶妃。胤祐生性謹慎小心,安於現狀,對皇位從無非份之想。他在康熙年間,最高爵位為郡王,雍正繼位後,把這位勤勉軍務,對自己毫無威脅的七弟晉封為和碩淳親王。雍正八年,胤祐去世,終年51歲。

皇十二子胤祹,其母為定妃,後由蘇麻喇姑撫養。他在二十五歲時與胤禟同封為固山貝子,雍正繼位後晉封多羅履郡王,後因事降爵,先降回到貝子爵位,又降到奉恩鎮國公。雍正八年的時候,胤祹又恢復郡王爵位。乾隆繼位後,胤祹晉封為和碩履親王。乾隆二十八年,胤祹辭世,終年77歲。

皇十五子胤禑,生母為庶妃順懿密妃,胤禑出生後便由雍正的生母德妃撫養。雍正四年的時候,胤禑晉封貝勒,後奉命赴景陵守陵,晉封郡王。雍正九年辭世,終年39歲。


皇十六子胤祿,他的生母也是順懿密妃,他和皇十五子胤禑是同母兄弟。他在雍正元年的時候,繼嗣莊親王博果鐸,承襲了親王爵位。乾隆繼位後,胤祿深受器重,任總理事務大臣。但在乾隆四年的時候,胤祿因受廢太子胤礽之子理親王弘暫謀反案牽連,被罷免都統。後又復出任議政大臣。乾隆三十二年,胤祿去世,時年73歲。

皇十七子胤禮,生母為漢人純裕勤妃陳氏。雍正元年晉封為果郡王,五年後又晉封為親王,掌管工部、戶部等,深為雍正倚重。雍正臨終之際,胤禮受命輔政。乾隆三年,胤禮辭世,因身後無子,雍正第六子弘曕繼嗣為後。

皇二十子胤禕,生母為庶妃高氏。21歲時,胤禕被雍正封為固山貝子,四年後晉封多羅貝勒。雍正十二年,雍正兩次指派胤禕祭陵而胤禕不從,被雍正連降三級,降爵至輔國公。乾隆繼位後,胤褘被恢復貝勒爵,並受命為雍正守陵。乾隆二十年,50歲的胤禕辭世。

皇二十一子胤禧,生母為庶妃陳氏。康熙去世的時候,胤禧只有12歲。他雖出生皇家,卻淡泊名利、與世無爭,寄情書畫。雍正年間晉貝子、貝勒。23歲時隨同胤禮協辦滿洲都統事務。乾隆繼位後,胤禧晉郡王。乾隆二十三年,48歲的胤禧病故,卒諡“靖”。



皇二十二子胤祜,生母為謹妃。雍正年間晉貝子、貝勒,乾隆九年病故,年34歲。

皇二十三子胤祁,生母為石氏。雍正八年封鎮國公,後晉貝勒。乾隆四十九年晉郡王,次年,胤祁病逝,終年73歲。

皇二十四子胤秘,生母為陳氏。康熙去世的時候,胤秘只有6歲。雍正對這個小兄弟很厚愛,在胤秘不到二十歲時,就便雍正晉封為和碩諴親王。胤秘25歲時,被乾隆任命為鑲白旗蒙古都統。乾隆三十八年,胤秘去世,年58歲。

從以上雍正各位弟兄們最終的結局我們不難看出,雍正作為一個雷霆萬鈞的鐵面君王,愛憎分明,對威脅他帝位的政敵毫不手軟,無情打擊;對對他毫無威脅的小兄弟們,總體來說還是不錯的。


歲月是一條河流


康熙朝時的九子奪嫡,就說明是九個皇子參與了奪嫡,分別是大阿哥,太子(排名第二),三阿哥,四阿哥雍正,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十四阿哥,而康熙一共有三十五個兒子。

其中有序齒(也就是有入皇室族譜玉蝶)的人共有二十四個,其中除去奪嫡的九個,另外還有十五個,那他們都叫什麼名字,結局又是怎麼樣呢?

五阿哥胤祺,宜妃所生,康熙三十八年被封為貝勒,康熙四十八年被封為恆親王,雍正十年病逝。

六阿哥胤祚,只活到六歲。

七阿哥胤祐,康熙三十五年,跟隨康熙徵葛爾丹,康熙三十七年封為貝勒,康熙四十八年封為淳郡王,雍正元年封淳親王,雍正八年病逝。

十一阿哥胤禌,活了不到三個月。

十二阿哥胤裪,康熙四十八年被封為貝子,康熙六十一年被封為履郡王,雍正二年被降為貝子,之後再被降為護國公,雍正八年恢復為履郡王,雍正十三年,雍正病逝,主持雍正的葬禮,被封為履親王。

乾隆時期,一些重大的祭禮都由胤裪代乾隆前往,乾隆十五年,被賜可坐轎上朝的禮遇,乾隆將自己的兒子永珹過繼給胤裪,乾隆二十八年,胤裪病逝。

十五阿哥胤禑,雍正四年,封為貝勒,守景陵,雍正八年,封為愉親王,雍正九年病逝。

十六阿哥胤祿,雍正元年,因為莊親王無後,所以就以胤祿襲莊親王爵,乾隆四年,因為與理親王弘皙(胤礽之子)來往詭異,所以被免,乾隆三十年病逝。

十七阿哥胤禮,雍正元年封為果郡王,雍正六年封為果親王,雍正十三年,雍正病逝,胤禮與允祿一起成為顧命大臣,乾隆元年,加親王雙俸,乾隆三年病逝,因為無子,乾隆之弟弘曕,過繼過去襲果親王。

十八阿哥胤祄八歲過逝,十九阿哥胤禝三歲過逝,二十阿哥胤禕被封為簡貝勒,二十一阿哥胤禧被封為慎郡王,二十二阿哥胤祜被封恭貝勒,二十三阿哥胤祁被封為誠貝勒,二十四阿哥胤秘被封為諴親王。


歷史簡單說


俗話說兒多父苦啊,康熙一生育有子35人、女20人,其中35個皇子長大成人的有20個,康熙在位時間又長,他的許多兒子都已羽翼豐滿,都有各自的勢力,而皇帝就那麼一個位子,這麼多兒子都望眼欲穿,不掐起來才怪;所立的太子又不爭氣,兩立兩廢,無形加深了其他皇子的爭奪。(九子奪嫡圖)


皇長子胤褆、皇太子胤礽和八阿哥胤禩之間爭得你死我活、魚死網破,而四阿哥胤禛按兵不動、靜觀其變,他笑到了最後,最終繼位稱帝。

皇位坐穩的雍正就開始秋後算賬了,他敵友分明、區別對待,凡是參與奪嫡的就是政敵都要重罰,未參與的就是兄弟,一起有福同享。
先說說參與奪嫡的除雍正外其他八位阿哥的下場。大阿哥胤褆、二阿哥胤礽被康熙幽禁,胤褆死於雍正十二年,胤礽死於雍正二年。

三阿哥胤祉雖說是自動退出,但他還是支持八阿哥的,被雍正派去為康熙守陵,後被雍正幽禁而死。

八阿哥胤禩奪嫡的主要參與者,支持者最多,雍正繼位後,曾拉攏過他封他為親王,後來又收回封爵,對他進行清算,把他的名字改成帶侮辱性的“阿其那”,胤禩在雍正四年病死。

九阿哥胤禟,八爺黨最主要的支持者,被雍正清算,在監獄裡被折磨致死。

十阿哥胤䄉胤禩八爺黨的支持者,被雍正幽禁,直到乾隆年間才被釋放,後病死。

十四阿哥胤禵,雍正的同母弟弟,卻是八爺黨的支持者,也被雍正幽禁,在乾隆時被釋放,後病死。

十三阿哥胤祥,九子奪嫡中唯一支持胤禛的,鐵帽子王,由於他思想覺悟、立場堅定,胤禛對他大加封賞,雍正八年病死。


下面再言歸正傳,說說沒有參與爭奪的這些阿哥們的下場,這些人雍正都把他們當成好兄弟,該封的封,該賞的賞。

五阿哥胤祺由太后撫養,太后不會說漢語,所以胤祺的漢語也不怎麼好,就根本無法參與爭奪,被康熙封為和碩親王,死於雍正十年。

六阿哥胤祚是雍正的同母弟弟,五歲就夭折了。

七阿哥胤祐年輕時隨康熙打仗傷了腿,也就無法參與爭奪,被康熙封為多羅郡王,雍正繼位後封胤祐為和碩親王,雍正評價他“敬謹小心,安分守己”,死於雍正八年。

十一阿哥胤禌,十一歲死於康熙三十五年。

十二阿哥胤裪不怎麼出眾,僅僅只被康熙封為固山貝子,地位比較低,自然也就沒有能力參與爭奪,雍正對這個阿哥也不怎麼待見,直到乾隆時才被封為和碩親王,他以80多歲的高齡死於乾隆二十八年,他是這些阿哥們中最年長的。

十五阿哥胤禑由於和十四阿哥年齡相仿,自然和十四阿哥走得很近,也就不受雍正的待見,命他去受景陵,雍正八年封為愉郡王,死於雍正九年。

十六阿哥胤祿在雍正奪嫡的過程中,出過很大的力,雍正封他為和碩親王,乾隆三十二年去世,時年73歲。

十七阿哥胤禮,也是支持四阿哥的,雍正六年被封為晉親王,乾隆六年去世。

十八阿哥胤祄、十九阿哥胤禝都是不到十歲就死了。

到康熙去世時,二十阿哥胤禕只有16歲,二十一阿哥胤禧只有11歲,二十二阿哥胤祜只有10歲,二十三阿哥胤祁只有8歲,二十四阿哥胤秘只有6歲,都太小了只能打打醬油,對雍正也沒有威懾,雍正對他們也是禮遇有加。


反正能從雍正手裡活下來的兄弟不是超人就是超級凡人,有點本事有點手段的雍正不弄死都睡不著覺,最是無情帝王家,皇位面前六親不認,逆我者亡,順我者昌,世世代代如此。


遺產君


康熙晚年我們最熟悉的事件就是“九子奪嫡”,其是指清朝康熙皇帝的九個兒子爭奪皇位的歷史事件,九個兒子分別是大阿哥愛新覺羅·胤禔、二阿哥愛新覺羅·胤礽、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祉、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禛、八阿哥愛新覺羅·胤禩、九阿哥胤禟、十阿哥愛新覺羅·胤䄉、十三阿哥愛新覺羅·胤祥和十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禵。

那麼除了這九個兒子,康熙還有幾個兒子呢?康熙終期一生一共生了三十五個兒子,除了參與奪位的九個兒子,還有二十六個兒子沒有參與到奪嫡的事件當中。那麼他們的結局都是如何的呢?

一、早殤(15個)

皇子:承瑞,2歲殤,未序齒。

皇子:承祜,2歲殤,未序齒。

皇子:承慶,1歲殤,未序齒。

皇子:賽音察渾,2歲殤,未序齒。

皇子:長華,旋殤,未序齒。

皇子:長生,2歲殤,未序齒。

皇子:萬黼,4歲殤,未序齒。

皇子:胤禶,1歲殤,未序齒。

皇六子:胤祚,幼殤。

皇子:胤䄔,1歲殤,未序齒。

皇十一子:胤禌,1歲殤,無諡號。

皇子:胤禨,2個月殤,未序齒。

皇十八子:胤祄,8歲殤,無諡號。

皇十九子:胤禝,3歲殤,無諡號。

皇子:胤禐,出生當日殤,未序齒。

二、善終(11位)

1.皇五子:胤祺

胤祺的母親就是我們熟知的《康熙微服私訪記》中的鄧婕扮演的宜妃,其在康熙三十七年被封“多羅貝勒”,康熙四十八年被晉封為和碩親王,賜號為恆親王,康熙評價其“心性甚善,為人敦厚”,雍正十年去世,享年54歲,雍正在為其立的碑中稱其“秉性和平”。

2.皇七子:胤祐

生母成妃戴佳氏,康熙三十七年晉封貝勒,康熙四十八年晉封多羅淳郡王,胤祐可以說在康熙晚年非常受重視,在當時正藍旗滿洲都統延信出征西陲之時,他奉命管理正藍旗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事務,可謂皇恩甚重。雍正元年晉封和碩淳親王。雍正八年卒,終年51歲,雍正刻碑稱其“敬謹小心,安分守己”。

3.皇二十一子:胤祹

母定嬪萬琉哈氏,他的養母是我們所知的孝莊太皇太后最為倚重的侍女蘇麻喇姑,她也是康熙帝的啟蒙老師。康熙四十八年封固山貝子,康熙五十六年被任命署理內務府總管事,康熙五十七年掌滿洲蒙古漢軍三旗之事,康熙六十一年封多羅履郡王,但是在雍正二年因為犯錯,被雍正從多羅郡王降至固山貝子,六月因將聖祖仁皇帝配亨儀注及封妃金冊遺漏舛錯,被奪貝子爵,“授奉恩鎮國公”,此後雍正八年五月二十八日雍正恢復胤裪多羅履郡王爵,雍正十三年奉命負責辦理大行雍正帝喪儀,十月,乾隆命其管理禮部和宗人府事務,同月被乾隆封和碩履親王。乾隆二十八年,胤裪薨世,享年77歲,他可以說是康熙兒子中最長壽的皇子,而且深受乾隆皇帝的寵愛,乾隆皇帝不僅將自己的兒子永珹過繼給他,後期更是被任命軍機處議政大臣上行走,掌管軍政大事。

4.皇十五子:胤禑

母順懿密妃,雍正四年五月,封貝勒,命守景陵,雍正八月,晉愉郡王。雍正九年卒,終年三十有九歲。

5.皇十六子:胤祿

母順懿密妃王氏,與十五字胤禑是同母的兄弟。雍正元年三月,被過繼給莊親王博果鐸,承襲莊親王爵位,在雍正年間,他曾掌正藍旗、鑲白旗和正黃旗的旗主。乾隆元年,任總理事務大臣,兼管工部事務,食親王雙俸,乾隆二年,獎其總理事務的業績,加封一鎮國公,乾隆三年,攝理藩院尚書,可以說他是乾隆一朝最受恩寵的親王之一。乾隆三十二年卒,終年73歲。

6.皇十七子:胤禮

這位說名字大家恐怕不認識,但是說他的爵位大家肯定知道,就是之前熱播的由孫儷主演的《甄嬛傳》中的果郡王。母純裕勤妃,雍正元年封果郡王,管理藩院事;雍正六年進親王,七年管工部事,八年總理戶部三庫,十一年管戶部雍正帝臨終時,命允禮輔政,乾隆即位,允禮任總理事務,管刑部,乾隆三月薨,享年41歲。果郡王是雍正乾隆兩朝最為倚重的親王之一,其地位僅次於皇十三子胤祥,在雍正年間在甚至被允許在私邸中辦事,隔幾天進宮一次即可,而這在當時是非常特殊的待遇,同時在乾隆年間,他去世之後乾隆甚至親臨其喪,並給他加祭一次,且還將雍正帝第六子弘曕過繼於他,可謂是極受恩寵。

7.皇二十子:胤禕

母襄嬪,雍正四年封貝子,雍正八年晉貝勒,雍正十二年,因稱病不去祭陵,而被降為輔國公。乾隆元年,復封貝勒,守護泰陵。乾隆二十年卒,享年五十歲。

8.皇二十一子:胤禧

他清朝皇室中僅有的畫家、書法家和詩人,著有《花間堂詩抄》8卷、《紫瓊巖詩抄》3卷等多部詩文著作,其詩氣韻高古,王室中詩人罕可匹儔。雍正八年二月封貝子,五月封貝勒,雍正十一年,授鑲黃旗滿洲都統,雍正十三年授宗人府左宗正,及正黃旗漢軍都統。乾隆元年封慎郡王,乾隆三年,擢任議政,乾隆五年授正白旗滿洲都統。乾隆二十三年薨逝,享年48歲。允禧稟性淳厚,生活儉樸,雖貴為郡王,但能禮賢下士,好學不倦,可以說是皇室中少有的賢王。

9.皇二十二子:胤祜

母謹嬪,雍正八年封貝子,雍正十二年晉貝勒。乾隆九年卒,享年34歲。

10.皇二十三子:胤祁

母石氏,雍正八年二月十八日封鎮國公,雍正十三年十月,晉貝勒,但不久因犯事,降貝子。乾隆四十二年,再犯事降鎮國公,乾隆四十五年九月,復晉貝子,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再晉貝勒,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加郡王銜。乾隆五十年卒,享年73歲。

11.皇二十四子:胤秘

康熙活下來的最小的兒子,由於年紀最小,所以極受雍正的喜愛,雍正十七年,雍正給宗人府諭旨“朕幼弟允秘秉心忠厚,賦性和平,素為皇考之所鍾愛。數年以來在宮中讀書,學識亦漸增長,朕心喜悅,著封親王”,乾隆十七年命掌正白旗,乾隆十八年掌御書處,乾隆二十八年屬理宗人府事務,乾隆三十一年總裁玉牒館事務。乾隆三十八年辭世,享年57歲。


澳古說歷史


要說現代人對中國古代哪一段歷史最有印象,恐怕第一名的就是清朝的雍正和乾隆時期了。

前幾年,電視劇《宮》的熱映,連不喜歡歷史的女孩子們都知道,四爺的存在,這四爺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

這段歷史因為各大電視劇的傳播為人所熟知,也是歷史上精彩的皇位爭奪戰。

在這出戏裡,兄弟和親情全都靠邊站,只有權力才是唯一目的,參與者是康熙的九個兒子,史稱“九子奪嫡”。

這場爭奪,有四個派系,分別是大阿哥派,太子黨,八爺派和四爺派。

首先要提到太子,胤礽。出生的時候老媽難產去世,因為他母親和康熙帝感情非常好,所以被冊封為太子,從小寵愛有加。

胤礽也不負重託,自幼聰明和好學,文韜武略都做得非常好,深受康熙喜愛。

但是人要是長期生活在光環之下,心理就會變得不平衡,這種養尊處優讓胤礽面對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和政治鬥爭時,顯得很幼稚。

特別是太子黨人經常說一些恭維的話,胤礽變得更加驕縱和蠻橫,忘記了當太子其實處境是最危險的教訓。

這期間發生了幾件事:

1、康熙帝在巡幸途中,剛滿七歲的皇十八子患了急病,康熙是滿臉擔憂,然而當哥哥的太子卻無動於衷,康熙覺得胤礽沒顧念親情。

2、在一次出塞途中,康熙生病了,作為太子的胤礽依例前去探望,但是見到父親,胤礽沒有絲毫擔心的表現,反而是一同前來的弟弟表現得很哀傷。康熙覺得,這孩子連孝順都沒有。

3、歸途的時候,康熙還發現,太子總是在夜晚窺探他的帳篷,似乎有弒君謀逆的想法,這可就讓康熙大為惱火了。

之後不久,康熙終於痛下決心,廢除了太子胤礽。

由此,權力之巔的爭奪拉開序幕,各路皇子紛紛上演精彩橋段。

接下來出場的是康熙的大皇子胤褆,雖然是長子,但是母親是庶出的妃子,按照封建禮法,不能為皇太子。

但是胤褆內心對皇位是非常渴望的,畢竟皇帝的兒子,對權力有著天生的崇拜感。

加上胤褆聰明能幹,還長得挺帥,時常跟隨康熙出征。

據說出征的時候,胤褆幫父親分擔了不少事情,深得康熙信任。

後來太子被廢后,胤褆奉命監視,認為時機已到的胤褆,向父親提出殺掉太子的想法,此舉引發康熙反感。

所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皇三子胤祉告發胤褆陷害太子,康熙知道後憤怒至極,斥責其為亂臣賊子,並將其囚禁。

被囚禁的胤褆時年三十七歲,沒想到此後再也沒有出頭的機會,一直到六十三歲離世。

接著說一說告發胤褆的三阿哥胤祉,妥妥的文藝青年,文學和書法是眾多皇子裡的翹楚。

還曾經跟隨康熙一起出城打獵,秀過技能,被封為郡王。

說實話,文藝範十足的胤祉本來也不想去爭奪皇位,反倒是用心在編寫書籍,主持編撰了《律例淵源》和《古今圖書集成》兩部書,學問很深厚。

要是做一位普通的大臣,那胤祉這一生可能會是出色的文化家,可惜生在帝皇家,沒辦法獨善其身。

雍正繼位後,知道胤祉和前太子關係不錯,就發配到遵化去給康熙守陵,後被奪爵,幽禁至死。

八皇子胤禩,十七歲就被封為貝勒,是所有兄弟中封爵最早的皇子。

為人非常隨和,待人處事很溫順,所以和許多阿哥的關係很好。

太子被廢時,胤禩和其同黨躍躍欲試,想要爭奪儲君。

要說這八爺長相確實也有霸氣,就有人說八爺是繼承大統的面相,估計也是胤禩故意藉此給自己炒作。

結果康熙知道後很生氣,覺得這老八太會裝神弄鬼,在康熙心裡形象大受影響。

讓八爺完全失去當太子希望的是,有一年康熙外出巡視,胤禩託太監送了一隻老鷹給康熙,結果一打開老鷹奄奄一息,康熙覺得這是胤禩在詛咒自己,由此八爺失去了屬於自己的機會。

八爺和四爺的關係是最差的,所以等到雍正繼位,八爺的好日子也算到頭了,最後被囚禁至死,也有說法是被找藉口殺掉。

那為何八爺跟四爺關係很差呢?

前面說到太子被廢后,皇子們都處心積慮想要爭奪儲君,這個時候就形成了兩個派系。

其中九阿哥、十阿哥和十四阿哥是八爺黨,十三阿哥是四爺黨,兩大勢力明爭暗鬥。

先說十四阿哥胤禵,是雍正帝同母的親兄弟,曾經作為西征統帥,保衛西藏安全,戰功顯著。

但是卻加入了八爺的陣營對抗自己的親兄弟,實在令人不解。

本來作為親兄弟,雍正不想為難胤禵,但是想到胤禵在軍中的聲望,還是將其囚禁。

直到乾隆繼位,胤禵才重獲自由。

老九和老十是八爺的忠實擁護者,其中老九胤糖為人重情重義,也很聰明。

但是沒跟雍正一個陣營,被雍正所記恨,最終被毒殺,死時才三十七歲,可見帝王家的兄弟感情真是薄如紙!

倒數第二個出場的是跟對人的十三阿哥胤祥,和雍正帝關係最為親密。

雍正登基後,被封為親王,又出任議政大臣和總理戶部。

因為對雍正治理國家的功勞很大,所以爵位可世襲,被稱為鐵帽子王。

去世後配享太廟,併成為有清一代不用避諱皇帝諱的大臣。

最後的贏家,就是四爺啦!皇四子胤禛,繼承大統,年號雍正,史稱雍正皇帝。

雍正真正是個治國奇才,更是工作狂,據說在位期間批閱的文字多達幾十萬,整頓吏治,完善財政。

特別在治理貪汙腐敗這一塊,非常出色,有“雍正一朝無貪官”的佳話。

吸取了康熙的經驗,雍正認為立太子容易產生矛盾,使得兄弟間內鬥不斷。

為了防止這種慘劇再次出現,從而實行秘密制度,不公開太子人選,將詔書放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後面,直到駕崩才由顧命大臣打開宣佈繼承人。

以上就是九子奪嫡的大致過程,在權力面前,親情都沒有分量,只能靠邊站。

這在中國古代屢見不鮮,兄弟相殘的慘劇頻繁出現。

其實現代也會看到這種現象,只不過從權力的爭奪,變成了金錢利益的糾葛。

特別是權門豪門,一旦涉及利益分配,兄弟間相愛相殺那是一幕接一幕。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惡戰,給止疼藥也好,給巴掌也罷,最終都是要單槍匹馬練就自身膽量,誰也不例外。


林達講故事


“九子奪嫡”是康熙王朝發生的重大事件。之所以會發生兄弟鬩牆、骨肉相殘之事,“劍雄品評”先分析一下,造成此次事變的歷史原因。

第一,康熙帝太牛B。康熙除了文韜武略、開疆拓土厲害外,在位時間也太長了。8歲即位,14歲親政,在位61年,熬得太子胤礽受不了。胤礽從2歲被封太子位,至康熙帝薨時,中間如沒有“九子奪謫”的慘烈、也無廢廢立立的心酸,太子鳳凰涅槃、羽化成蝶繼位大統之時,都年近半百了。以滿清皇帝的平均壽數,這皇帝估計也是久久上去、匆匆故去。

康熙的超長待機,客觀上就造成了康熙帝可以有充裕的時間,去觀察太子黨的所做所為。以康熙大帝的天賦神智,不是特別優秀的阿哥,僅憑一己的智商和品行,歷時這麼久是扛不過去的。自然會有結黨營私之事的流露,並威脅到皇帝的權威。

所以,康熙47年,就有了康熙下旨訓斥太子,“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之詞,和康熙王朝的首次廢太子。也就有了史上震古爍今的“九子奪謫”之事。

第二,眾阿哥也牛B。康熙帝,可以說是有清一朝最完美的帝王,後人甚至稱膺玄燁為“千古一帝”。這個夠不夠格,暫且先不評論。但在滿清諸帝的坊間口碑中,打個優評,算是名至實歸。這樣的牛帝,培養起皇子來,自然是會有一套的。

在行政方向的培養上,2、4、8阿哥應該比較優秀(2阿哥即太子);在軍政方面的培養上,13、14阿哥也頗有歷練;其他的皇子們也各有千秋,能力都是鋼鋼的。

這麼多個牛人齊聚一堂,再加上康熙朝尚受到清初皇位傳承的“傳賢不傳謫”的推舉制傳統的影響。一旦廢儲君之事出現,整個滿清皇宮之內的熱鬧和血拼,是可想而知的。步步殺機有木有?

第三,牛B外臣集團的站位。比如早早站位太子黨的索額圖。當初康熙擒鰲拜方得親政,索尼、索額圖家族,是為康熙朝立過大功的。但最後明珠一倒,索額圖又是太子黨,遂被康熙囚禁餓死。外臣見有奪謫機會,肯定會紛紛劃邊站位。這加劇了“九子奪謫”的複雜性和侵害國制的程度。

鑑於“九子奪謫”對國制的危害,雍正帝登基之後,便設立了“密儲制”,比較完美地避開了這種無次序搶奪皇位,對國家造成的危害。同時,也完全消除了清初“傳賢不傳謫”推舉制的影響,一舉將圈定儲君的大權,徹底集中在皇帝的手中。

康熙一生生有24子。在“九子奪謫”中,除了第1、2、3、4、8、9、10、13、14子,參與了爭奪皇位外,加上早夭的第6、11、18、19子,餘下其他各皇子的結局分別如下(注,以下各人名中之“胤”字,因康熙第4子胤禛,登基為雍正帝后,均為避諱改為“允”字):

皇五子允祺 康熙18年生,心性和善,誠正敦厚。徵葛爾丹時,領正黃旗大營隨父出征。累封貝勒、恆親王。雍正10年卒,諡號“溫”。

皇七子允佑 康熙19年生,有殘疾。康熙褒其心善,行舉親和。徵葛爾丹時,領鑲黃旗大營隨父出征。累封為貝勒、淳郡王。雍正8年卒,諡號“度”。

皇十二子允祹 康熙24年生。封貝子晉履郡王。曾署內務府總管事務,雍正元年,降貝子,再降鎮國公,雍正8年復晉履郡王,乾隆即位,復晉履親王。乾隆28年卒。雖未爭謫,一生卻起起伏伏,終以親王離世,諡號“懿”。

皇十五子允偶 康熙32年生。雍正4年,封貝勒,命守景陵,8年,晉愉郡王,9年卒,諡號“恪”。

皇十六子允祿 康熙34年生。因莊親王死後無嗣,雍正命他繼嗣襲封。乾隆32年卒,諡號“恪”(資料如此,與第15、24子諡號同為"恪")。

皇十七子允禮 康熙36年生。9歲後常隨康熙出塞外,雍正元年,封果郡王,署理理藩院。6年,晉果親王。歷管工部、戶部諸事。12年赴泰寧,送達賴喇嘛還西藏,沿途巡閱各省駐防及綠營兵。乾隆即位時,位極輔政大臣,並總理事務,兼主刑部。乾隆3年卒。乾隆帝親臨,並加祭一次,諡號“毅”。這是康熙諸子中,結局最好的一個。

皇二十子允褘 康熙45年生。累封貝子、貝勒。雍正12年,帝命其祭陵,允禕稱病不出,降輔國公。乾隆即位後,復封貝勒,守泰陵,乾隆20年,卒。諡號“筒靖”。

皇二十一子允禧 康熙50年生。允禧字謙齋號紫瓊,頗有文才,書畫尤工。雍正8年,封貝子,晉貝勒。乾隆即位,晉慎郡王。乾隆23年,卒。諡號“靖”。

皇二十二子允估 康熙50年生。雍正8年,封貝子、晉貝勒。乾隆8年死。諡號“恭勤”

皇二十三子允祁 康熙52年生。雍正8年,封鎮國公、晉貝勒,後降鎮國公,復封貝子、又晉貝勒、晉郡王。乾隆50年,卒。一生跌宕起伏,諡號“誠”。

皇二十四子允秘 康熙55年生。忠厚平和,學識蘊厚。雍正11年,封緘親王。乾隆38年,卒。諡號“恪”。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作為一個史上在位時間最長記錄的皇帝,康熙在六十一年的執政生涯裡,前後共生育55個子女。其中包括35個皇子,20個公主。奪嫡之男人的事情,所以理論上這35個皇子都是奪嫡大戰的參與者。但是在這35個皇子中,有的人生來就是帶掛的,也有的人生來就是打醬油的。當然,也有極少數是來湊數字的,因為他們剛出生就夭折了,他們的降生就是在皇帝的子嗣名冊上多佔個位子。康熙的35個皇子,能夠長大成人的其實僅僅只有20人。這個“陣亡率”堪比一場規模化的戰爭。

康熙不光以在位時間長著稱於世,他在位期間,尤其是晚年,所製造的“奪嫡風波”,更是刷新了歷史上皇位爭奪的新紀錄,達到了封建王朝兄弟相爭的頂峰。習慣上,後來的史學家為了方便描述,將這場奪位大戰稱為“九子奪嫡”。那麼,是否可以理解為“九子奪嫡”就是九個皇子之間為了奪取大位而展開的鬥爭呢?當然不是。身在後宮,身在帝王家,只要你活著,就無可避免的要被捲入到這場奪嫡漩渦之中。也就是說,除了九個比較重要的皇子參與此事之外,還有其他人參與。他們又是誰呢?

首先,參與“九子奪嫡”的九個皇子分別是惠妃那拉氏所生的皇長子愛新覺羅·胤禔、孝誠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皇太子胤礽、榮妃馬佳氏所生的皇三子胤祉、孝恭仁皇后烏雅氏所生的皇四子胤禛,即雍正皇帝,以及雍正的同母弟弟皇十四子胤禵、良妃衛氏所生的皇八子胤禩、宜妃郭絡羅氏所生的皇九子胤禟、溫僖貴妃鈕祜祿氏所生的皇十子胤誐、敬敏皇貴妃章佳氏所生的皇十三子胤祥。這九個人是奪嫡風波的主要參與人。剩下的十一個皇子分別是:

皇九子胤禟同母哥哥皇五子胤祺。其人性格溫和,心底善良,不與人爭。雖然沒有證據表明他直接參與奪嫡風波,但是胤祺在康熙眼裡還是很收喜愛的,而且由於受封時間較早,所以地位並不低,我認為他暗中對於參與奪嫡事件的弟弟胤祺多少還是有所幫助的。只不過他最終還是得了善終。成妃所生的皇七子胤祐,因為母親地位低下,所以缺乏奪嫡的實力。在雍正即位後被封為和碩親王,終老而死。定妃萬琉哈氏所生的皇十二子胤祹從小受到蘇麻喇姑的照料,並未參與奪嫡風波。直到乾隆繼位被封為親王,87歲高壽而死。密嬪所生的皇十五子胤禑和皇十六子胤祿在康熙年間沒有獲封,康熙死後胤禑被雍正派去守靈,而胤祿則被封為總理大臣,最後善終。純裕勤妃所生的皇十七子胤禮,康熙朝沒有獲封,便是我們熟知的果郡王,他是雍正的支持者,所以雍正繼位後,待遇極好,直到乾隆繼位後才死去。襄嬪所生的皇二十子胤禕,因為年幼並沒有參加奪嫡事件,雍正死後,他為雍正守靈至死。皇考貴人石氏所生的皇二十三子胤祁,年幼,不參與。直到乾隆繼位後四十九年才去世,一生安穩。皇考穆貴人陳氏所生的皇二十四子胤秘,是康熙最小的一個兒子,年齡比乾隆還小,所以並沒有機會參加奪嫡,直到乾隆三十八年才去世。


木劍溫不勝


康熙三十五子。序齒二十四子,奪嫡九子,外十五子。未序齒夭折十一子。

我們先來看看“九子奪嫡”是哪九子。

大阿哥胤禔,詛咒太子,甚至要替康熙殺掉太子,謀求儲君之位,被康熙監禁,卒於雍正十二年。因為康熙前四子皆夭折所以為皇長子。

二阿哥胤礽,太子,兩立兩廢,雍正二年,幽禁中死去。

三阿哥胤祉,歷史本來有自己的三爺黨,比如李紱,電視劇《雍正王朝》略有提及,李紱監考案發後第一個找到就是胤祉。後來自動退出。雍正登基後被髮配為康熙守陵,後來被幽禁去世。

四阿哥胤禛,九子奪嫡的最後贏家雍正皇帝。

八阿哥胤禩,九子奪嫡擁護者最多。雍正年間遭到雍正清算,被改名為阿其那,雍正四年病逝。


九阿哥胤禟,八爺黨,雍正年間被清算,又改名塞思黑,在監獄被折磨至死。

十阿哥胤俄,八爺黨,幽禁到乾隆年間被釋放,後病逝。

十三阿哥胤祥,四爺黨,鐵帽子王,雍正登基後依然殫精竭慮,輔佐雍正。雍正八年病逝。

十四阿哥胤禵,八爺黨,雍正同母弟。雍正登基後不久被圈禁,乾隆年間被釋放,後病逝。



非奪嫡夭折十一人,未序齒(沒有按年齡大小排序)

承瑞,承祜,承慶,賽音察渾,長華,長生,萬黼,胤禶,胤禹,胤禨,胤禝,胤禐11人全部於3歲以前夭折,未序齒。

其他十五子

胤祺,未參與奪嫡,為人敦厚,被封和碩親王,雍正十年病逝。

胤祚,雍正同母弟,6歲不幸夭折。

胤祐,未參與奪嫡,為人謹慎小心,被封為多羅淳親王,電視劇《雍正王朝》四大鐵帽子王逼宮都羅的原型可能就是他。

胤禌,11歲病逝。

胤祹,和碩親王,乾隆二十八年病逝,一生起起落落,確是78歲高齡去世。

胤禑,未參與奪嫡卻備受康熙喜愛。雍正年間被派去給康熙守景陵。電視劇《雍正王朝》守景陵史實來源於這裡。雍正四年去世。

胤祿,比較低調,繼承和碩靖親王爵位,乾隆三十二年去世,73歲。

胤禮,因《甄嬛傳》大火,果郡王。乾隆元年去世。


胤祄,8歲病逝。

胤禕,乾隆二十年去世,心中對雍正不滿而不敢言,多次稱病抗旨,所以爵位最高貝勒,甚至被降為輔國公。雍正死後被乾隆派去為雍正守陵。

胤禧,不喜政事,醉心詩詞書畫,略有建樹,乾隆二十三病逝。

胤祜,九子奪嫡時還是個娃娃,乾隆九年三十二歲去世。

胤祁,一生低調,被雍正封鎮國公,乾隆五十年去世,73歲。


胤秘,序齒二十四子,最小的一位。對於最小的弟弟和最小的叔叔,雍正,乾隆都沒有為難。他乾隆三十八年去世,和碩諴親王。


紅雨說歷史


康熙的皇子如果按是否參予奪嫡來劃分,可以界限分明地分為兩個部分:從十四阿哥允禵往前,大部分都參予了奪嫡;從十四阿哥允禵往後,基本都沒參予奪嫡。

細數從大阿哥允禔到十四阿哥允禵的十四個人當中,有兩個人夭折:一個是孝恭仁皇后烏雅氏所出的六阿哥允祚,也就是雍正和十四阿哥允禵一母所生的親兄弟。允祚五歲夭折,死於康熙二十四年。還有一個是宜妃郭絡羅氏所出的十一阿哥允禌,也就是五阿哥允祺和九阿哥允禟的親兄弟。允禌十一歲夭折,死於康熙三十五年。

剩下的十二個人當中五阿哥允祺、七阿哥允祐、十二阿哥允祹都沒有參予奪嫡。五阿哥允祺雖然和九阿哥允禟一母所生,但性格大不相同。允祺從小是養在皇太后博爾濟吉特氏宮裡的,康熙四十八年廢立的太子被複位的時候允祺和四阿哥胤禛一起被封為和碩親王。允祺的一生比起起伏波瀾的弟弟允禟來說可以說是太平淡了,一直非常平靜地活到雍正十年,終年五十四歲。允祺的諡號是“溫”,稱“恆溫親王”,就從這個“溫”字也能看出來允祺的性格。雍正也說他秉性和平,持躬謙謹,頗具樂善之風。宜妃郭絡羅氏有允禟這樣的兒子是大不幸,有允祺這樣的兒子又是大幸。

七阿哥允祐是個更平淡的人,史載他有殘疾,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所以自知無望而不參予奪嫡。不過封爵從來沒少過允祐的份兒。康熙年間兩次大封皇子,第一次是康熙三十七年,這一年允祐是和四阿哥胤禛同時被封為貝勒的。第二次大封皇子是康熙四十八年,允祐又被封為多羅郡王。雍正一繼位,就把允祐的爵位提升到了和碩親王。康熙年間允祐也奉命管過旗務,非常克盡職守。允祐死於雍正八年,終年五十一歲,諡號“度”。“度”這個諡號的含義已經說明問題了,心能制義,進退可軌,雍正也說評價這個弟弟說他“敬謹小心,安分守己”。

還有一個沒參予奪嫡的康熙十二阿哥允祹歷經康、雍、乾三朝,這個人的經歷可謂是起起伏伏,但越往後越受到禮遇。康熙年間允祹不怎麼出眾,一直到康熙四十八才被封為固山貝子,也沒管過什麼事。康熙末年允祹管過一些旗務,也做過一些代父祭祖陵,到太廟代父皇行禮這樣的差使。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被剛繼位還沒改元的雍正升職為多羅郡王。但雍正二年又被降爵到固山貝子,後來還一度降到鎮國公。一直到雍正八年,又被恢復了履郡王的王爵。侄子弘曆繼位成了乾隆皇帝,覺得允祹這個人實心辦事,又是叔父輩最年長的,就把允祹的爵位提升成了和碩親王。允祹在乾隆年間掌管宗人府,還經常代乾隆前往太廟行禮或是代祭天、朝日、祀月時行禮,祭社稷、祭先農等。一直到乾隆二十八年,將近八十高齡的允祹壽終正寢。順便提一句,允祹的生母,康熙的定妃瓦琉哈氏活到乾隆二十二年,享壽九十七歲。

雍正對兄弟按是否參予奪嫡來對待,對政敵大刀闊斧地整治,對於沒參予的都按兄弟對待。雍正的弟弟裡除了格外優待允祥,對於允祿、允禮都很寵愛,還有允禑也先封貝勒,後封郡王。那些年齡小的弟弟雍正也都賜了爵位。二十阿哥允禕先封了貝子後封貝勒;二十一阿哥允禧,因為得到允祥好感,也被雍正封了貝子;二十二阿哥允祜封了貝勒;二十三阿哥允祈封為鎮國公;最小的二十四阿哥允秘在宮裡讀書,雍正覺得他秉心忠厚,賦性和平而格外喜歡他,封為諴親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