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吾心自有光明月

【王陽明心學】吾心自有光明月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各種娛樂手段層出不窮,人們愈來愈注重物質享受和感官享樂,久而久之,就迷失了真正的自我,對生命的意義也無從瞭解。

在享樂至上的觀念下,人們的心靈被物化了,將生命的價值歸結為及時行樂,認為人生在世,無非是賺到更多的錢,獲得更大的權,享盡人間榮華富貴而已。

人生真的就是如此簡單嗎?一個人滿足了自己的物質慾望後,就真的得到了想要的幸福了嗎?

這個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可以看到,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擁有鉅額財富、衣食不愁、生活非常奢侈的人,其精神卻非常空虛,人生中沒有了追求,便靠參與賭博、吸食毒品來刺激自己的感官,以找到所謂的“快樂”,過著行屍走肉般的生活。

人們都在高喊尋找自我,尋找真正的幸福和快樂,他們以為擁有了名利地位,就能達到自己的目標了。其實他們搞錯了方向,真正的幸福和快樂存在於心中,與外在的物質無關。如孔子稱讚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孔子對自己的學生讚不絕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始終沒有改變他自得其樂的精神,真是太高尚了!

也許有人要說,在這個商品社會中,如果混到顏回那樣窮困的境地,那真是太慘了!

當然,在現在這個時代,在處處講經濟的社會里,像顏回那樣生活是不現實的,也無法生存下去。那麼,難道在如今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里,要擁有自己想要的幸福就不可能了嗎?

好在王陽明在五百年前就告訴我們:即使在複雜的環境中,一樣可以修煉自己的心,找回真正的自我,擁有人生的幸福,同時還能夠獲得異於常人的大智慧,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如有一位下屬官員常聽王陽明講學,他說:“先生的學說的確很好,只是我日常工作太繁重,沒時間跟你學習。”

王陽明聽了對他說:“我什麼時候讓你放棄日常工作懸空去研究學問了?你既然日常需要斷案,就從斷案的事上學習,這樣才是真正的‘格物’。譬如你審一個案子,不可因為原告、被告任何一方的發言禮數不周,就憎惡他;不能因為厭惡他的請託,而故意整治他;不能因為對方哀求,而典意寬容他;不能因為自己工作繁重,而草率結案;不能因為旁人詆譭羅織,而按別人的意思去處理。以上講的情況都是私心雜念,只有你自己知道,必須仔細反省體察剋制,唯恐心中有絲毫偏倚而枉人是非,這就是格物致知。處理文件與審理案件,無不是實實在在的學問。如果離開了具體的事物懸空去做學問,反而是空談、不著邊際。”

正因為王陽明的心學是一種強調在“事上磨鍊”的學問,所以他的弟子遍佈各個階層,既有當朝大官,也有朋友下屬,更多的是各行各業的普通人。其心學既強調涵養心靈,又不失進取精神,是解決修心與事業衝突這一矛盾的最好方式。

在漫長的人生之路中,王陽明無論是身居官場、地位顯赫之時,還是蒙冤下獄、被貶至“瘴疫之地”——貴州龍場的時候,或是擔任地方軍政大員,揮軍用兵時,都沒有停止自己正心修身的功課。甚至在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進行決戰的時候,他都還給弟子和朋友們在軍營中講學,可謂指揮若定。

平定了宸濠之亂後,王陽明對學生講學時感嘆說:“我自用兵以來,致知格物之功越來越覺得精透了。”大家都認為王陽明軍務繁忙,忙都忙不過來,怎麼還有時間做致知格物之功呢?也有人不理解,認為王陽明乃迂腐之輩。

面對大家的疑問,王陽明解釋說:“致良知的要點在於格物,正是使心之本體面對外在境界有感而應的時候,為著實用力的地方。”

我們平常沒有什麼事的時候,精神是懈怠懶散的,等到了策劃軍務、運籌帷幄之時,情況非常危急,可以說呼吸之間便決定生死存亡、國家社稷的安危,要從非常細微的一念中、鎮定的心境中自照自察,一絲一毫也容不得猶豫或放縱。不要有自欺欺人的想法,也不可遺忘、疏漏哪怕一條很細微的情報,根據具體情況做出最正確的反應。這就是良知的妙用,順應萬物的規律,而不將我們的主觀願望加於其中。

“人的心靈本來就有著很神奇的功用,能按照自然的規律思維運行,如行雲流水般變動周流於萬事萬物之中,反映著各層事物的客觀規律。如果人能靜下心來,自然就能發現其中的規律,而把事情做得十分完美。

“我們心靈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只是由於它被各種詆譭、讚譽等利害關係遮蔽了。如果能摒棄‘自我’的束縛,保持我心不動,順應萬物之自然,對待各種事情,心靈就能根據其客觀規律,做出自己精準的判斷,將在別人看來異常神奇的良知妙用發揮出來。

“而當我面對常人難以想象的利害、譭譽時,一不小心,就會陷入身死事敗的境地。這時我如果有一點激憤之心,有一點偏激之言,機密稍有外洩,此身恐怕成粉末了,如何能等到今日!如果有一點假借之心,動作稍有不慎,或判斷有一點失誤,什麼事都辦砸了,如何有今日平叛成功!”

可以說,鎮定自若的心境,是能力和智慧的源泉。

王陽明一生用生命踐行“良知”,用生命來探索並實踐成聖之道,並在各方面都獲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晚年的時候,他寫了一首詩,以詩言志,可作為他一生行程和心靈境界的寫照:“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山河大地擁清輝,賞心何必中秋節!”

我心坦蕩澄澈,宛如一輪皎潔的明月,無生無滅,無欠無缺,永放光明。此時心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山河大地無不在我心光明的普照之下,心中的明月隨時可見,又何必等到中秋節呢!

王陽明的學說,是一種身心之學,也是一種“救世之學”,注重實踐,要求從自我的身心修養做起,處理好各方面的關係,在人生中具有強烈的進取精神,為人們在完善自我、為人處世和修身立業上提供了哲學智慧。

今天,我們在各方面都應該汲取、運用陽明思想中的哲學智慧,學習他不畏難難、勇於奮鬥的精神,這對於成就自己的事業、找到人生的意義是很有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