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全球共贏之路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於4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舉行,這次會議是中國今年最重要的主場外交,也是一次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國際盛會。6年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親自倡導和推動下,“一帶一路”建設取得豐碩成果,正在成為我國參與全球開放合作、改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繁榮、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贏之路。

搭建戰略對接平臺,共享發展機遇。“一帶一路”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積極推動與沿線各國在發展戰略、建設願景、總體規劃等方面進行有效對接,鼓勵各國結合實際情況,探索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共同探討和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一帶一路”倡議推動建立合作共贏的協同發展模式,謀求同沿線國家合作的最大公約數,契合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需要,為中國與世界各國搭建了分享發展經驗、共享發展機遇的多方合作平臺。“一帶一路”建設贏來越來越多的信任與讚譽。英國著名歷史學家、牛津大學學者彼得·弗蘭科潘在其著作《絲綢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寫道,“一帶一路”倡議是為了造福天下這一共同事業而提出的,是一個“深度合作的黃金機遇”。

彌補基建融資短板,加強互聯互通。“一帶一路”倡議深度聚焦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問題,成為中國工程企業“走出去”、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拓展國際合作空間的強大動力。作為“一帶一路”建設負責任的行動者,中國積極推動構建長期、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多元化融資體系,為推進“一帶一路”的資金融通、深化與相關國家和地區互利合作發揮了積極作用。中國工程承包企業最早獲得國際化經驗,在沿線地區擁有較強的競爭力,在參與海外基礎設施建設中普遍獲得了良好和穩健的經濟回報,與沿線國家實現了共贏。截至2018年,全球已有60多個國家和地區將人民幣納入官方外匯儲備貨幣,28個國家和地區開始使用人民幣作為結算貨幣;亞投行的成員數達到87個,在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中的支撐作用日益顯現,有效帶動了社會資本的投入。

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深化貿易往來。“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有效推動了中國與沿線國家的產能合作,也促進了經貿往來的不斷深化。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更加多元化和富有包容性,“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與中國的經貿往來中,更有機會承接來自中國的產業轉移,有效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就業,擴大出口,加速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2018年,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外貿進出口總額為8.37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3.3%,與25個國家和地區達成了17個自貿協定。2018年11月,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吸引了172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參會,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累計意向成交47.2億美元。“一帶一路”倡議有效推動了現代貿易模式下的優勢互補和深度合作,改變了傳統模式下發展中國家作為外圍參與國際貿易體系的格局,促進了產業轉移和升級過程中全球價值鏈的優化組合,為推進國際產能合作、擴大多邊貿易往來注入了新的動力。

超越傳統發展援助,增進民心相通。“一帶一路”作為全球治理創新模式的積極探索,更加註重沿線國家渴望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的實際訴求。中國的實踐經驗表明,以教育促就業、以產業促發展,才能真正幫助受援國擺脫貧困,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大量惠民工程已在沿線國家產生積極社會效果,如中國援建的穆桑澤職業技術學校成為盧旺達北方省最大的職業技術培訓中心;雲南民族大學與騰衝共建的瀾湄職業教育基地,為湄公河五國培養了上萬名專業技術人才,有效提升了當地的勞動生產力水平。截至2018年,“一帶一路”已經為沿線國家創造了數十萬個就業機會,創造了幾十億美元的稅收,為沿線國家的經濟增長和民生改善做出了顯著貢獻。

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機遇和成果屬於世界。事實證明,這一倡議順應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契合各國追求開放、聯動發展的共同願望。

文章選編自《紅旗文稿》第3期:《“一帶一路”:拉動經濟全球化的新引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