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宏Or顏寧,知名企業家年輕科學家,一場誰更適合入選院士之爭

李彥宏Or顏寧,知名企業家年輕科學家,一場誰更適合入選院士之爭
李彥宏Or顏寧,知名企業家年輕科學家,一場誰更適合入選院士之爭

清華美女教授顏寧

時下,圍繞知名企業家代表李彥宏、年輕科學家代表顏寧,引發了眾多網民——“誰更適合入選院士”的一輪激烈爭議。

1

4月30日,百度CEO李彥宏因“新興交叉領域工程技術創新管理”而一舉榮膺中國工程院院士提名,創下了“民營企業家入選院士”的先例。

時間幾乎相差無幾,美國國家科學院5月1日公佈今年新選出的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顏寧(也就是在中國科學院2017年院士的增選投票結果中,意外落選的清華39歲美女教授)當選為外籍院士。

這兩則雷人消息無疑是觸動了眾人神經,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迅速在互聯網上引發了軒然大波。

4月30日,中國工程院公佈了2019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名單,最終確定的有效候選人共531位,其中來自企業的候選人有114位。

此次來自企業的候選人,比2017年的90位有大幅上升。比如,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百度高級副總裁王海峰、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王堅、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比亞迪董事局主席兼總裁王傳福等來自產業界的科技專家。

這說明為社會創造更多財富貢獻的企業家群體,正在受到國家層面的、越來越多的重視和關注。

李彥宏Or顏寧,知名企業家年輕科學家,一場誰更適合入選院士之爭

李彥宏等人入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名單

2

為何百度李彥宏之類的不少企業家,此次居然能順利入選院士?

以李彥宏為例,與其說因為李彥宏所在的百度是目前國內首屈一指的、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2018年營收超千億的排名前三的“互聯網獨角獸”巨頭,倒不如說他是今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辦法改革的直接最大受益者。

中國工程院在一份關於提名 2019 年院士候選人的通知中,對院士提名提出了 " 三個注意 ":在堅持標準條件的前提下,要特別注意對長期工作在工程技術第一線及在民營企業技術創新中作出重大成就和貢獻的工程科技專家的提名;注意對優秀中青年工程科技專家的提名;注意對交叉、邊緣、新興學科以及尚無院士的學科、地區、部門的工程科技專家的提名。

啥樣的人能當選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辦法》提了一個必要條件,即在工程科學技術方面做出重大的、創造性的成就和貢獻。

何謂在工程管理領域做出 " 重大貢獻 "?主要是指:候選人在重大工程建設、重大技術創新、重大裝備與新型產品製造、重大工程與新興產業戰略研究等領域,具體組織並參與工程項目的實踐,創造性地發揮管理科學的作用,取得同行公認的重大成就;或在工程管理理論上有重大建樹,並通過實踐取得具體業績。

支持李彥宏當選院士的觀點是,作為百度創始人的李彥宏,從 2010 年起帶領百度佈局人工智能領域,登上了《哈佛商業評論》的 " 全球最受關注的十大 AI 領軍人物 "榜單,並且李彥宏名列前茅(第三),成為唯一上榜的中國面孔,被稱為 " 中國 AI 行業的啟蒙者與設計師 ",等於是在“在工程科學技術(人工智能搜索引擎領域)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創造性的突出成就和貢獻。因此,李彥宏當選院士名副其實,符合新增院士候選人條件,更是無可非議。

而此次作為一名研究者出身的企業家能直接入選院士候選人,也在一個側面表明,李彥宏在推動科技創新及信息產業進步方面作出的巨大成就和成就,在一定程度上贏得了國家層面的認可。

反對李彥宏當選院士的看法認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榮譽稱號,然而近年來,李彥宏和其創建的百度公司,卻打著“人工智能搜索引擎”的幌子,背地裡暗搞唯利是圖的“廣告競價排名”,尤其是轟動一時的“魏則西事件”,讓百度醫療廣告競價排名的醜陋做法大白天下,廣泛引發了社會對百度搜索引擎公正性的質疑和批評。

李彥宏Or顏寧,知名企業家年輕科學家,一場誰更適合入選院士之爭

李彥宏在演講

李彥宏Or顏寧,知名企業家年輕科學家,一場誰更適合入選院士之爭

3

而70後清華大學美女教授顏寧,意外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卻出人意料被當選為美國院士,引發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思考和爭議。

美國國家科學院近日公佈今年新選出的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單。中國疾控中心主任、國家自然基金委副主任高福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結構生物學家顏寧當選為外籍院士。

客觀公正地講,顏寧教授的學術貢獻超巨,蜚聲國際,有目共睹,不容忽視。

2014年,由中國37歲年輕科學家、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顏寧率領的80後、90後科研團隊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和工作機理。美國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羅納德.魁百克對此予以了高度評價——

“學術界對於GLUT1的結構研究已有半個世紀之久,而顏寧在世界上第一個獲得了GLUT1的晶體結構!從某種程度上說,她戰勝了過去50年從事其結構研究的所有科學家。”

該成果在《自然》雜誌發表後,立即引起世界科學界的關注,充分肯定這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科學成就。

然而,在中國科學院2017年院士的增選投票結果中,清華美女教授39歲的顏寧卻意外落選,不得不說是一個頗大的遺憾。

一項統計數據表明,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平均年齡為74歲,大大高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平均年齡58歲。

據美國《僑報》報道,在5月1日公佈的84位新晉美國科學院院士名單中,年僅40歲的華人女科學家莊小威當選,這也刷新了最年輕美國科學院華人院士的紀錄。

引人注目的是,今年美國科學院院士的平均年齡僅為58歲,比去年下降了3.5歲。

如果顏寧能順利入選,不僅可能成為最年輕的中國院士,而且猶如一個候選風向標、一股活力四射的清流,更可以推動、改善中國院士的年齡結構,提升中國科學技術的持續國際競爭力。

中國工程院能在院士增選方面進行革新調整,以期吸引更多對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傑出企業家。

那麼,中國科學院是否也能在院士增選年齡結構方面做一下 “與時俱進”的調整,目的是能吸引更多年輕的、蜚聲國際的科技新秀,不斷加入到院士隊伍中來呢?

李彥宏Or顏寧,知名企業家年輕科學家,一場誰更適合入選院士之爭

顏寧在演講

李彥宏Or顏寧,知名企業家年輕科學家,一場誰更適合入選院士之爭

顏寧教授

李彥宏Or顏寧,知名企業家年輕科學家,一場誰更適合入選院士之爭

年輕科學家顏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