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要是没有邬思道,胤禛夺嫡会成功吗?

小说:要是没有邬思道,胤禛夺嫡会成功吗?

(专栏做成了连载,为表歉意,全部免费)

只从电视剧《雍正王朝》来进行分析,撇开真实历史不谈,因为历史上根本就没有邬思道这个人。就算是二月河原著小说《雍正大帝》,所谓的邬先生与四爷胤禛也就有过一面之缘,无从谈起为胤禛夺嫡出谋划策。

电视剧中的邬思道宛如在世诸葛,神一般的存在,可以说为四爷胤禛继位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么,如果没有邬思道,情况会怎么样?四爷胤禛能夺嫡成功吗?让我们一件件剥去事件原始外衣,细细分析一下。

一,胤禛是否对邬先生真的言听计从?第一件事,追比国库欠款。邬思道即刻怂恿胤禛接手此事,因为康熙从此时起,需要一名真正为君父分忧之人,追回多少不是问题的关键,谁有这份心才是关键。八爷党没有看清楚这个问题怕得罪人溜边了,从此也就失去了一次机会。那么,胤禛难道真是听从了邬先生的怂恿才接这活儿的吗?绝对不是。从江南赈灾筹款之时,胤禛就明白了国库之空虚带来的重重困难,西北因此而无法用兵,胤禛本就想做些实事来为康熙分忧,加之他冷面王的性格,决不会象八爷那样袖手旁观。这说明了一个帝王的成功,做事的态度,做事的能力,做事的决策,做事的出发点和目的,都应了一句话:天道酬勤。胤禛的成功一开始从选择这件事的出发点就决定了他的未来。邬某只是推动者之一。第二件事:刑部冤狱案。很显然这是一件连着太子的大事,胤禛最初的想法其实与追比国库欠款基本相同,为正刑事风气而准备大干一场,结果邬某阻止了,原因很简单,在世人都认为他老四与太子是一党的时候就应该选择回避,这是个基本法则,胤禛难道不知道?他当然知道,只是当时气急之下的冲动而已,所以把自己弄感冒了回避了这事,也并非是沿邬某之意而行事。第三件事,烧了任伯安的《百官行述》,是胤禛自作主张,没邬某什么事儿。第四件,举荐废太子。其实这事稍微想一下,稍微聪明点都不会举荐八爷和他自己,因为康熙恨朋党无人不知,要打击老八,十三爷早从隆科多那里就能知道,你说举荐自己吧,肯定被人唾弃,反正这个废太子无论如何就是个废物了,干脆先举荐一回把时间稳住,以后慢慢来。后来还有很多事,其实有没有老邬结果都一样。

二,为什么要加个邬思道?四爷需要一个心理上的定海神针。编剧创造一个邬思道,除了让戏精彩一点,让四爷胤禛的形象更丰满一点外,更重要的是,让胤禛的夺嫡之路有一根心理上的定海神针。怎么讲呢?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做决策时,并不是都能具有十分的把握,有时往往自己虽然觉得应该怎么做,但其实心里拿不定主意,心里的自己总是举着对和错两块牌子,不停的晃悠,不是对压下错就是错压下对。邬思道其实就是胤禛心里那块对的牌子,每到胤禛决策的时候压倒错的那个牌子。从上面若干件事情分析来看,其实都是胤禛早就决定的事,并不见得就是邬思道之计谋。如果胤禛连这些个事情都难想透,那他怎会自作主张烧毁《百官行述》呢?他又靠什么去夺嫡呢?要知道,胤禛并非刘邦。

三,邬思道还算是个好老师。如果非要给邬思道安上个功名的话,那就是教胤禛儿子们读书,还算是个好老师,比如教弘历那段,将康熙选择一个皇孙的事与夺嫡结果连接起来了。如果是一个好老师,因材施教,几个儿子都会教好,结果弘时就走了偏路,老邬还八个不耐烦,所谓他还算是个好老师,是因为他运气良好,恰恰就教了弘历“康熙是最大的巴图鲁"这句话,居然还给用上了,但这也不是邬思道的什么功劳,而是弘历聪明,善于引用。除此之外,邬思道干的事,高勿庸都能办。

所以,不要迷信邬思道,他不过是胤禛心理上的一颗镇定剂罢了。与夺嫡成功与否并无多大关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