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为何要毒死自己的父亲?

历史一书生


司马炎毒死司马昭这个事情,没有任何可靠的资料能够证明,基本上属于后人按照阴谋论脑补出来的。

司马昭265年死去的时候,享年56岁,他哥哥司马师去世的时候48岁,司马炎本人去世的时候55岁,年龄都不算太大,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年龄也不算小了。诸葛亮去世的时候也就54岁,像司马懿这种活到73岁的,在当时来说算是很少见的情况。

司马懿的原定接班人是司马师,对司马师也是一直当成接班人进行培养的,出仕也比较早,是司马家真正的二号实权人物。从他的婚姻到仕途,都是司马懿进行政治利益勾兑的重要筹码。比如司马师的两个老婆,就是典型的政治婚姻。

司马师早期和夏侯玄、诸葛诞是齐名的名士,在曹叡时期受到浮华案的打击。在曹叡去世后,司马师在司马懿的安排下出仕,并且提升得非常快。在司马家的地位很快就超过了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成为二号实权人物。

在曹爽当政时期,为了和曹爽进行政治利益交易,司马懿同意由曹爽的亲党夏侯玄出任征西将军,驻守长安,成为关中地区的最高军政负责人。曹爽的代价则是,原本由夏侯玄担任的中领军职务,改由司马师继承。

相比之下,司马昭并没有当成接班人培养,所以出仕和仕途相对来说都没有司马师那么明显。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是毫无疑问的接班人,马上就顺利接班了。但司马师在平定毋丘俭叛乱回师的路上突然死去,当时司马家的第一选择并不是司马昭继位,就有人提出过让司马孚先去领军的方案。

司马师没有儿子,所以司马昭把他的二儿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为嗣。但司马师死的时候,司马攸才只有七岁,所以并没有能够顺利接班,而是由司马昭接班。所以司马昭曾对人说,天下是司马师的天下,他只是暂时代管,将来是要交给司马攸的,也就是交给司马师一支。

但在司马昭的幕僚劝说下,司马昭基本上逐步放弃了这个想法,确定由司马炎接班。而且,到司马昭去世的时候,司马炎已经三十岁了,而司马攸只有十八岁,还不能算完全成年。在这种局面下,大事未定之际,司马炎自然是比司马攸更合适的接班人。

而且,当时虽然司马家已经完成了曹魏内部的异己势力清洗,也做好了篡位之前的一切准备,也已经消灭了蜀汉,只剩下了孙吴尚在东南一隅负隅顽抗,但因为司马昭掌权时,司马懿一系的其他人的地位都还不算太高,所以司马师、司马昭掌权时期,司马家的二号人物一直是威望隆重的司马孚。

因此,在司马师去世的时候,有人提出由司马孚继位,就是因为司马孚地位更高,而且政治经验更丰富,更是因为对司马昭不信任,因为司马昭之前的功劳还不够显著。在司马昭去世的时候,司马炎更是不被看好,所以又有人提出由司马孚继位。

以资历论,甚至司马孚的次子、过继给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为嗣的司马望的资历和威望都在司马昭和司马炎之上。因为司马望比司马师还要年长三岁,到司马昭去世的时候,他已经61岁,正担任征西将军,持节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政治和军事经验都很丰富。

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在265年这个时候,司马昭去世,司马炎并没有完全的把握成为司马家的第一顺位接班人,司马孚、司马望都有可能排在他的前面。而且,司马家中司马孚一支的实力这时候远在司马懿一支之上,司马炎并没有把握能够完全控盘。

在司马炎继位后,分封宗室的时候,受益最为明显的并不是司马懿一支的后人,而是司马孚一支,一时之间一门十王,司马孚被封为安平王,食封四万户,成为最为显赫的宗室。一直到272年司马炎重新调整宗室分封的时候,司马孚一家的地位才下降了。这就是因为,司马炎在继位后必须安抚号司马孚,否则他也没有能力控制住局面。

如果只是从司马炎个人的角度看,最稳妥的方式并不是在265年下毒害死司马昭,自己继位,再来受禅为帝,而是先协助司马昭完成篡位的过程,先让司马昭当上皇帝,确立司马炎为太子,并加快对他进行培养,才能保证他最后顺利接班当上皇帝。


萧武


怎么会有司马炎毒死自己父亲的谬论?司马炎身为司马昭的嫡长子,继承晋王之爵乃是名正言顺的事情,他需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毒杀自己的父亲吗?真是荒唐之至。




司马懿共有九个儿子,但只有司马师和司马昭属于人中之龙,在父亲身边历练很多年,两人能力都很突出,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人才。高平陵之变后,太傅司马懿独揽大权,他的两个儿子都被安排了重要职位,司马昭因功被封为新城乡侯。司马懿死后,长子司马师继承父业。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试图摆脱司马氏兄弟的控制,打算令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发动政变,废除司马师,欲改立太常夏侯玄为大将军,可惜计划泄露,三人被司马师诛杀。同年,曹芳被废,改立曹操之曾孙高贵乡公曹髦为帝,不想曹髦同样是个硬骨头,坚决不受司马家族的摆布,不听臣下苦劝,率领一班乌合之众兴师讨灭司马昭,结果反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使偏将成济刺死,在这之前,司马师因眼伤复发病死,魏国大权已尽落司马昭之手。




司马家“兄终弟及”的权利传承在当时来说是最佳的选择。司马师没有把权利移交到其他兄弟的手上而是给了弟弟司马昭,正是考虑到当时复杂的政治形势,唯有司马昭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使大权不至于旁落,老谋深算深谙权术之道的司马昭是最佳的人选。而且司马昭也不负众望,在处理了曹髦后,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魏国三路大军并进,邓艾偷渡阴平,后主刘禅献成都投降,蜀汉亡,司马昭因灭蜀有功被晋封为晋公,加九锡大礼。魏景元五年(264年),魏元帝曹奂加封司马昭为晋王、相国、九锡大礼如旧。至此司马家族完成了最后的政治累积,离篡国自立不过一步之遥了,此时的东吴早已成为强弩之末,已经不足为虑。




司马家族两代荣光,地位显赫,发动高平陵事变族诛曹魏宗室曹爽,不惜犯下“弑君”大逆之罪指使成济杀害魏帝曹髦,灭蜀首功累积了巨大的政治资本,司马家族走的每一步都可谓胆战心惊,但三次冒险皆成功无疑更加稳固了司马氏的地位。作为第三代的司马炎,顺利接班是完全没问题的,但是他的接班之路却并不见的有多顺利。





毕竟司马昭不是只有司马炎一个儿子,在最初,司马昭其实更中意的是司马炎的同母弟,次子司马攸,并有意让司马攸继承晋王之位。然而,自古以来,“长幼有别,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司马炎和司马攸都是文明皇后所生,都是尊贵的嫡子,自然是“长幼有别”了。司马炎身为嫡长子,尽占优势,而且司马昭的心腹何曾、贾充等人都支持司马炎,司马炎完全不用担心坐失世子之位,晋王之位始终还是由他来坐。




咸熙二年(265年)在众臣的强烈要求之下,司马炎被册封为晋王世子,名分有了,地位自然也稳固了许多,之后针对司马炎晋王世子的身份再无异议,司马炎所要做的就是做好他的王世子不要犯错就行。同年八月,55岁的司马昭中风猝死,司马炎顺利接班,受封晋王和相国之位。咸熙二年(266年)十二月,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继帝位,改国号为晋,中国进入晋朝时期。


因此,什么司马炎毒死父亲司马昭之说完全是无稽之谈,捕风捉影。司马炎身为嫡长子,占据最大的优势,更何况当时几乎所有的朝臣一边倒的支持他,他根本不可能冒着被废的威胁去做“弑父”的大逆之事。


大国布衣


自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之后,司马家彻底掌握了曹魏朝廷的权力。司马师废掉魏帝曹芳,先后立曹髦,后立曹奂为皇帝,司马师和司马昭成为魏国的实际皇帝。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一人独揽大权,封晋王。咸熙二年,司马昭中风而死,享年54岁。

关于司马昭之死,《晋史》中是这样记载的:“秋八月辛卯,帝崩于露寝,时年五十五。”

司马昭死后,儿子司马炎于 265年,废魏帝,自称皇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统一了全国。

怀疑司马昭被儿子毒死,主要是因为,《三国演义》上有一段话,引人深思:

“昭心中暗喜;回到宫中,正欲饮酒,忽中风不语。次日病危,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司马荀顗及诸大臣入宫问安,昭不能言,以手指太子司马炎而死。时八月辛卯日也。”

为什么有这样的怀疑呢?依据主要有:

1、司马昭并不喜欢司马炎,而是偏爱司马攸,司马炎见司马昭要废长立幼,便起了杀心,有意在酒中下毒,司马昭饮酒之后,中毒而亡。

2、司马炎想当皇帝,司马昭活着就是一个障碍,所以司马炎对司马昭起了杀心。司马炎五月被立为世子,八月司马昭便离奇死去,死的也太巧了。

3、司马炎在登基之后,司马师被追封为景帝,而司马昭却没有捞到皇帝的名号,可见司马炎父子的感情不好。

4、正史的记载只说司马昭中风,但司马昭去世前几天还临幸了一个宫女,身体一直健状,突然病死,未免让人浮想联翩。

司马炎

司马炎真的把自己的父亲给杀了吗?

司马昭在以前跟着父亲,后来跟着哥哥四处征战,这才有了司马家现在的地位。如果不是爷爷和伯伯、父亲,司马炎算哪根葱?而且司马炎是世子,这个位子不出意外就是他的,他犯得着用危险的办法去害死老爸吗?相反,把位子给自己那么小的弟弟才是不负责任。

再看看司马炎的为人。

司马炎在位20多年。他曾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司马炎

他建立晋朝后,一方面继续执行和平国策,一方面休养生息,推行仁义的《泰始律》爱护百姓,扩大生产。他下诏在全国释放奴婢,并组织起来代替士兵军屯,增强了国力。在曹魏奢靡腐败的基础上,司马师治理了军队的贪腐,晋武帝要求百官廉洁,并且采纳了尚书胡威要求严管三品官员的建议。晋武帝推崇节俭,史称:"承魏氏奢侈刻弊之后,百姓思古之遗风",提倡恭俭,他的廉洁也得到包括唐太宗等古代政治家的赞许。陆云在给吴王的上书中,也提到晋武帝即位二十六年,没有再修建宫殿,多次下诏严格禁止奢靡,陆云批评在晋惠帝时期蔓延的腐化作风。晋武帝对百姓是仁慈的,在国家统一后,他继承了司马昭优待蜀国君臣百姓的政策,也优待吴国君臣,并且提出对江东百姓免除二十年的赋役,得到百姓的拥护。

所以司马炎在历史上的评价总体来说是比较好的,他杀父篡位只是个谣言。


宰少


司马炎即晋武帝,是晋朝开国皇帝。也是司马昭嫡长子。

而根据正史记载其父司马昭于咸熙二年八月病死,葬于崇阳陵。这里并没有说是司马炎毒死他的父亲的,而根据记载,同年十二月,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想来这个问题更多是来自于《三国演义》和一些野史,在这些记载中,确实描写的是司马昭是被司马炎毒死。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描写(猜测)呢?

其一、司马炎是嫡长子,理应具有继承权,但是司马昭偏爱司马攸,这会让司马炎有废长立幼的猜疑,如果为了避免这样的状况,要么杀了司马攸,要么除掉司马昭。

其二、虽然之前一直是司马家人掌控大局,但是没有称帝,而司马炎很明显有称帝的心思,毕竟其父刚死就称帝,确实有些不符合当时礼仪,既然如此,为了称帝,除掉上一任也就是他的父亲不无可能。

其三、一些野史之中记载司马昭去世前几天还临幸了一个宫女,判断其身体一直健状,突然病死有所存疑。

但是,真的如此吗?毕竟除了历史记载,我们也可以看一下司马炎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来做个判断。

司马炎以礼制经义治国,秉性宽容,施政有方,分八公架空三公九卿,以三省六尚书三十五曹代为施政,奠定三省六部制雏形,颁布第一部儒家法典《泰始律》。

他还对士族高门宽容但不盲从,如“举寒素”优拔寒士,傅玄、张华皆由寒门而致显位。又选用马隆、王濬等寒门人才,西平鲜卑叛乱,南灭东吴一统,结束三国争乱,书同文,车同轨,大力休养生息。早年提倡节俭,以身作则,后期颇有崇尚奢靡、君臣斗富之举。

其实可以看出来,他应该是一个仁厚的学者型,这样的人遵守礼法,真的会对父亲下毒手吗?

而且在继位早年间,他并没有急着对曾经与他争储的齐王司马攸下手,还一直委以重任。

只可惜,司马攸长年结连大臣造势,一心想兄终弟及。哪怕如此,也只是让司马攸和其他亲王一样离京就藩,为此增益封地,加封济南郡,又特封其一子为北海王。

这样的情况下看来,或许真的当年司马昭只是病死的可能性更加大一些吧。


井夫子


司马炎毒死其父司马昭的说法来自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杀父的动机是司马昭不喜欢司马炎,而偏爱次子司马攸,并有意立司马攸为世子,因此司马炎起了杀心,故意在酒中下毒,司马昭饮酒之后,中毒而亡。死前双目直视酒杯,指着酒杯还没来得及说话便死去,而此时司马炎在一旁侍奉,并无半点伤心,由此判定司马炎杀父。

正史上记载是司马昭是中风,中风的原因是司马昭灭蜀国俘虏了后主刘禅,为试探刘禅是否有野心复国,当刘禅说出:“此间乐,不思蜀”时,司马昭看到刘禅的窝囊相,禁不住哈哈大笑,突然身到地。文武官员看他时,他手指司马炎还没言语便死亡了。

咱们虽不是史学家,但是通过资料看,我倾向于中风而死。理由是:如果中毒一定有呕吐物,或者是七窍出血,现场有异味,这些资料没有记载。而中风的迹象符合临床经验。

再是司马炎毒死其父的动机尚存疑点。司马炎是司马昭的长子而司马攸是次子,就算司马昭喜欢司马攸,此时司马攸已经过继给司马师为继子。司马昭在世时并不是帝位,只是大将军毒死其父于篡权夺帝的意义不大,反道是引起魏国其他人的反感,就是司马炎的部下也不会饶恕他的罪过,不会辅佐杀父的叛逆贼子。

事实是司马炎继承司马炎的晋王位后威逼魏帝曹奂,曹奂禅位给司马炎。自称皇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最后灭了吴国统一中国。


海纳百川233699882




司马炎是西晋的开国皇帝,他是司马昭的长子,司马懿的长孙,真实历史他的父亲司马昭是正常死亡。【咸熙二年(265年)八月,司马昭病死,葬于崇阳陵】。

《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在书中用隐晦的写法暗示司马昭是司马炎害死的。

【昭遂立长子司马炎为世子……,回到宫中,正欲饮食,忽中风不语。次日,病危,太尉王祥、司徒何曾及诸大臣入宫问安,昭不能言,以手指太子司马炎而死】这就是司马炎毒死自己父亲的出处。

其实司马昭没有说儿子害死了自己,手指司马炎有可能是另一番意思呢?有可能让这些臣子辅佐儿子呢!怎么手指司马炎就是说明他下了毒呢!这里面可以有许多说法和解释,罗贯中布下了谜团,故意让后人去猜测。



▲司马炎

其实我们可以分析下这个问题,司马炎有必要毒死自己的父亲吗?

当时司马昭并不是皇帝,他不过是魏国的大将军,换言之,就相当于当初曹操的位置。司马昭有两个儿子,长子司马炎,次子司马攸,次子从小过继给了哥哥司马师为继子。

司马昭确实应该感谢哥哥司马师把大将军的职务留给了自己,他原来确实喜欢次子司马攸,司马昭受封晋王时,想立次子司马攸立为世子,但是在属下劝说下,放弃了“废长立幼”的念头,最终立了长子司马炎为世子。

司马昭即便篡位,他也会把世子司马炎立为太子,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如此看来,司马炎没有理由毒死父亲。这太子早晚是自己的,他何必冒天下之大不讳?



▲司马炎

更何况司马昭始终没有篡位,司马炎的皇位是魏帝曹奂禅让而得来的。再者说了,世间“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畜生尚且如此,何况人乎?所以说司马炎毒死父亲司马昭之说是无稽之谈。


秉烛读春秋


我不认为司马炎会毒死他父亲,任何事情都是有动机的,他把司马昭弄死,他反而更不容易。司马昭是因为自己寿终正寝了。如果司马昭还活着,他就可以像曹操一样更多的铲除异己,更多的稳控国家,然后再交给司马炎,就像曹丕一样就可以顺利的称帝,这样的话,阻力会小很多。而司马炎如果早早的把司马昭毒死未必能够稳得住,而其他曹家的反叛,以及其他势力更是不好稳住。司马炎完全没必要毒死司马昭。


心中的档案


司马炎乃司马昭长嫡子,习马懿之长孙。曹魏之国终究成司马之家;司马懿有篡位之心,但终究是曹魏之臣不敢造次;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终究中风去了篡权之心;司马炎是众官“劝说”之下登基,建国初期对农民耕有田,织有衣及工商兴隆起到一定作用;但晚期还是走不脱皇家的宿命。据史料,司马昭是中风而死,与司马炎无关。司马炎害死父亲不大可能,因为司马炎在曹魏朝中虽有死党,但天下已是司马家的了,害死父亲不见得这么顺当登基。


沛然61


司马昭不是中风死的吗。


白起106_54043


不管演义还是正史,都没有这一说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