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学者认为:南明抗清的最后基地在四川和湖北交界处的房县

建都房县十七年 抗清舞台演绝唱 作者:杨立刚

台学者认为:南明抗清的最后基地在四川和湖北交界处。1978年,岳骞在论文中直接指出,南明抗清的最后一支武装是朱本铉的南明定武王朝,文章的题目就叫:“房县----南明最后的基地”。

说到房县在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人物和事件,不能不说到在房县建都称帝的朱本铉,以及他所领导的南明定武王朝的抗清活动。1644年清军入关进占北京,接着一路南下追杀农民军。明朝遗臣拥立皇族,在南方建立了弘光、隆武、永历、定武等几个小朝廷,史称南明。1646年,朱元璋第十九子韩宪王朱松的第九世孙朱本铉在房县建都,称为定武皇帝,领导鄂西川东地区的抗清活动。1664年,清军在先后攻占巫山、归州、兴山和房县等地,消灭了定武皇帝麾下的武装后,基本上统一了全国。建都房县的定武王朝,是最后一个失败的抗清政权。

一、明朝的封藩和清朝入关

草根出身的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把皇权看得很重,为了保持朱家天下的长久,他称帝后即杀功臣、徙富户、建都城,并大行分封诸王。朱元璋生前分封了21个儿子1个侄儿共计22个藩王,26个儿子中除了太子和早夭者外都封了王。朱元璋分封诸王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分封诸子以卫王室,巩固明王朝的长治久安;二是加强边防,特别是加强对北部蒙古的防御力量。

明朝初期藩王的权力都很大。从地域范围上来说,地域广大并且都处在战略要地,一般统辖数十个城邑。从军事力量上来说,诸王都拥有庞大的军队,光藩王府就拥有两个护卫甲士,每个护卫编制是5600人。宁王朱权竟拥有戴甲兵8万,革车6000乘。王可以节制所在封国内镇守的军队,并常率领大军出征。从行政权利上来说,在藩王专制的王国中,藩王可以节制文武官员,设置官署,处理封国内的军事、民政事宜。从享受的礼仪及俸禄上来说,诸王是皇帝之下的最高等级,公侯大臣都得跪拜诸王。朝廷规定诸王岁供是粮5万石、钞25000贯、锦40匹、丝300匹、冬夏布各千匹、茶1000斤及其他物品。

朱元璋死后,其长孙朱允炆当了皇帝。面对权重位高的王叔们,只能重演汉代的削藩故伎。于是便发生了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的“靖难之变”,胜利后的朱棣成了明成祖。明成祖对封藩制度威胁皇权这个问题是再清楚不过了,他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废革诸藩,或大幅度地削减他们的军力,或强迫迁徙“藩王”的封地,或被废为庶人。朱棣以后的皇帝,一再加强对宗藩的监视、约束和限制,逐渐形成了“藩禁”制度,并且愈演愈严,愈演愈密,旨在从各方面加以制约。

明末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时,各地藩王受“藩禁”制度的约束和自身利益的考量,绝大多数困守愁城,或被捉或被杀或被迫流亡。朱元璋分封藩王时希望出现的保卫朝廷的“勤王之师”,几乎没有在藩王中出现。相反的是,诸多藩王隔岸观火,各自为政,甚至坐拥大量钱粮,而不愿为抗敌的队伍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大明王朝在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多重打击下,兵败如山倒,很快便丢失了都城北京和北半个中国。

多尔衮在吴三桂等人的配合下,率领清军进入山海关。他们势如破竹地迅速击败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夺取了北京城。接着,清军在保定、大同、平阳等地挫败大顺军和明朝守军,占领了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大片地区。翌年(1645)正月,多铎在潼关击败大顺军,李自成率主力连夜撤回西安。清军一路猛追,李自成和张献忠均兵败被杀。1644年,朱由崧在应天建立弘光王朝,第二年即被清军所灭。此外,潞王朱常淓在杭州、鲁王朱以海在绍兴、益王朱慈炲在抚州先后建立了多个南方小朝廷,但都很快灭亡了。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封第十九子朱松为韩宪王。 永乐二十二年(1424),朱棣将朱松的藩地封到甘肃平凉。两百多年后的

崇祯十六年(1643),朱松的第九代孙韩王朱本铉在藩地平凉被李自成的起义军活捉。不久,朱本铉觅得机会逃离了起义军,辗转来到鄂西北山区的房县躲藏起来。第二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不久,清军入关,起义军主力败亡。南明小朝廷竞相成立,旋又纷纷败亡。

二、建都房县,抗击清军十七年

正当南明政权形势万分危急之际,农民军余部出现在抗清斗争的最前线。李自成死后,农民军余部分为二支,一支由郝摇旗和刘体纯率领进入湖北西部,另一支由李过和高一功率领,进入四川东部和湖南西部。这些农民军余部同明朝湖广总督何腾蛟、湖北巡抚堵胤锡联合起来抗击清军。

郝摇旗原名不可考,他是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军的著名将领。参加起义军时为大旗手,每遇战斗他必摇旗呐喊,奋勇争先,人送外号郝摇旗。郝摇旗出名,还因为他有过一个杀妻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明崇祯十年(1637),李自成的起义军在潼关陷入明军的重围。突围前,作为先锋的郝摇旗为解除家眷的拖累,力保闯王脱险,决计忍痛杀妻。其妻张瑞莲深明大义,支持郝摇旗的决定,视死如归。后因闯王运用巧计突出重围,张瑞莲才幸免于难。李自成、张献忠死后,郝摇旗与其他武装进入鄂西川东一带抗清,史称这些武装为“夔东十三家军”。

清顺治三年(1646),郝摇旗等抗清义军拥立韩王朱本铉为皇帝,改元定武,建都房县。房县,成为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建都之地。

在“夔东十三家军”中,郝摇旗资格最老。他是李自成的部将,而李过和孙可望则是李自成的养子,他比李过、孙可望、白子选、艾能奇等人长半辈。加之其作战勇敢、忠义可鉴,所以在抗清义军中有相当高的威望。定武皇帝赐郝摇旗官名“永忠”,历史上郝摇旗和郝永忠是同一个人。后来,孙可望南下投靠永历皇,并取得了把持永历朝政的权利,但郝摇旗则始终效忠于定武帝。孙可望得志后曾派人招郝摇旗到贵州投靠永历皇帝,郝摇旗回信称孙可望为老侄,教训其说:“老侄年来举动,何以至是?”拥护定武帝的另外两支重要力量是李过和刘体纯领导的抗清义军。李过是李自成的侄儿,被定武帝赐名为“赤心”,李赤心死后,这支义军由其养子李来亨率领,他们主要据守在兴山和归州。刘体纯又名刘体仁、刘二虎,这支义军主要据守在巫山。定武帝的诸将中以郝摇旗的地位最高,以李来亨的力量最强。但他们始终精诚团结,忠于定武帝。不像孙可望那样飞扬跋扈,架空永历帝。

长期以来,正统史学家对定武王朝记述的很少。而编年体的南明史书《小腆纪年附考》,则更是错误地将郝摇旗等列为永历帝的将领,致使后人对定武帝和其将领不甚了解。《小腆纪年附考》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是因为永历四年(1651),永历帝赐给大学士文安之尚方宝剑,命其总督川湖诸路军务。封郝摇旗、王光兴、袁宗第、党守业、李来亨、刘体纯、马云翔、谭弘、王友进等人为公候。这是永历朝廷安抚定武将领,以显示正统的策略,并没有历史资料证明定武将领接受了永历朝廷封赏。《小腆纪年附考》给后人的印象是:隆武帝败亡后,南明只有一个永历帝,凡是明将皆属永历皇帝。

定武皇帝建都房县,诸将久困鄂西川东山区,这里地瘠民贫,师老兵疲,战斗力不强也是事实。清廷也可能看出了这支武装为患不大,所以集中全力解决永历帝,而将定武的队伍置于最后,这亦是定武朝廷能多延续两年的原因之一。

清顺治十六年(1659)正月,永历帝所派的川湖总督文安之因为得罪了孙可望,不敢回到滇黔,只好投靠定武大将刘体纯。文安之说服刘体纯、袁宗第、李来亨等十六营的队伍进攻重庆,声势颇为浩大。但因谭氏三人发生纠纷,谭弘和谭旨杀掉了谭文,并进而投降清军。在清军的进攻下,抗清的各路人马败散,永历帝也逃到了缅甸。顺治十八年(1661),清朝大军兵临缅甸,缅甸被迫交出了永历帝。永历被清军俘虏后,旋即被杀。

至此,大陆抗清势力仅剩下为于鄂西川东的定武朝廷了。

顺治帝殂后,康熙帝嗣位,鳌拜专权,决定剪灭定武小朝廷。鳌拜调动鄂陕川三省的清军前往鄂西川东进剿,同时,派出京城劲旅靖西将军穆里玛、定西将军图海等八旗军专师征讨。用兵之多,声势之大,前所未有。

三、 定武忠臣PK清朝悍将

靖西将军穆里玛、定西将军图海等人的队伍兵分三路,气势汹汹地向鄂西川东地区压来。一路进攻房县、竹山的郝摇旗和袁宗第;一路进攻巫山的刘体纯;一路进攻归州、兴山的李来亨。

巫山之战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康熙二年(1663)二月,由湖广提督董学礼督率郧阳总兵穆生辉、襄阳总兵于大海、辰常总兵高守贵,统率官兵三万人。他们翻山越岭来到李家店,与明军刘体纯万余人遭遇,双方一场恶战后,刘体纯败走,总兵宋口被擒,清军也遭受了一定的损失。第二阶段发生在十个月以后,清军在援兵的支持下,进入刘体纯部的腹地陈家坡。明军殊死抵抗,但终因势力不济而大部分被歼灭。刘体纯带领少数人退至天池,不久兵败身亡。

东路清军在七月遭到了郝摇旗、李来亨等部的联合反击。明军英勇作战,清军董学礼指挥的三万官兵被杀得抱头鼠窜,一直逃回到彝陵(今宜昌)。东线初胜后,郝摇旗和李来亨又联合袁宗第、党守素等部约5万明军乘胜西上,准备一举击破四川清军。四川总督李国英一面向清廷告急请求援兵,一面积极鼓舞清军的士气,严厉督率部下官兵负隅顽抗。后来清军发现了明军的运粮通道,截杀了明军的运粮队,使攻城明军陷于饥疲交困之中。九月初七,李国英在黎明时分突然开城出战,已成强弩之末的明军猝不及防,阵亡达7千余人,各部被迫于次日撤退。

李来亨的主要部队活动在房县南部和兴山县北部一带,1664年后,该部抗击着三省清军和八旗兵共约10万人。清靖西将军穆里玛领兵到达李来亨最后的据点----兴山县北部的茅麓山下后,明军凭借地理优势予以迎头痛击。八旗兵伤亡惨重,镶红旗副都统贺布索、一等阿达哈哈番桑图、穆里玛的儿子苏尔马都被打死。穆里玛、图海、李国英等观察了地势,看到当地山谷陡峭,粮食等物资运输困难,因此他们决定采取长期围困的战术,达到困死明军的目的。六月十五日,李来亨亲自率领总兵五名、精兵数千名正面进攻清军防线,另派三名总兵迂回侧攻,但被清军击退。闰六月初九夜晚,李来亨再次率领数千名士卒向清军阵地发起猛攻,明军再次被击退。两次突围失败后,李来亨仍大义凛然地决心与阵地共存亡,并把清方派来招降的叛徒李有实处斩。八月初四,李来亨烧毁山寨,然后自缢身亡。

李自成一门四代抗清,且都鄂西北的房县、竹山、均州一带转战过,时间长达半个世纪。李自成----李过----李来亨----来亨之子,均同仇敌忾,视死如归,壮烈牺牲。关于李来亨的儿子抗清的事迹史料记载较少,鄂尔泰主编的《八旗通志--穆理玛传》在记载茅麓山战役时说:“来亨子率四千余贼筑城垛,排列枪炮挨牌拒敌”。后来,在吴三桂反清时期,还有人自称是李来亨的后人,打出“反清复明”的旗号带兵响应。李自成家族五十余年抗清不止,祖孙四代在房县、竹山、均州等狭小山区转战,可谓是战争史上的奇观。

早在清顺治三年(1646年)二月,房县就有三千余众的武装响应定武帝的号召起事抗清,他们在老寨顶上扎下营盘,派人与“一只虎”李锦联络,双方配合攻占了东河、九金池、白马洞、黑虎寨等地。“威占远近各寨”,“抢劫武当庵厂”。次年,王光兴起兵破谷城、均州、郧阳,转战房县。顺治九年(1652),郝摇旗、刘体纯等部活动于襄阳、郧阳、归州之间。次年,郝摇旗据房县,克均州。据襄阳推官刘执中撰《兴复武当碑》载:“壬辰岁无端烽火遥自千山中突来,房县备猖厥之态。大岳八百里罄断人烟,竞为蹂躏场矣。”顺治十五年(1658),清军为防止郝摇旗从房县攻均州,在武当山地区设兵防守,其中,千总陈国贤防守太和山天柱峰,千总许小峰防守老营宫,治标效用薛忠贤防守南岩宫、蜡烛涧。

康熙二年(1663)十一月二十九日,傅喀禅、杜敏带领的清朝满洲兵到达巫山。清朝四川总督李国英令自己统领的四川绿营兵,把马匹让给满八旗兵骑乘,“鼓励汉兵荷戈步走”。十二月初,穆里玛、图海带领的八旗禁旅进至房县,从北面向南面的兴山推进。清朝集结重兵一路猛攻,明军袁宗第部下的挂印总兵邓秉志、杨洵、赵云等哗变,投降了清军。郝摇旗、袁宗第等腹背受敌,只好且战且退,撤往巴东。明军各部在陈家坡、天池寨、老木崆等地与清军激战,均以失败告终。二十六日,清军追至黄草坪,郝摇旗、袁宗第两人带领兵丁拼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被俘。康熙三年(1664)十月十二日,定武将领郝摇旗、袁宗第、洪育鳌、朱盛蒗等在巫山县城被清军杀害。

历史再一次地上演了神奇的一幕:清军穆里玛、图海等八旗禁旅进至房县后,定武皇帝朱本铉如同上次逃离李自成的农民军一样,躲过了清军的追杀,成功地进行了又一次胜利大逃亡。抗清武装全部被消灭以后,清军反复搜查也没有发现定武皇帝的下落,他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直到现在,朱本铉仍然如迷雾一般,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四、众说纷纭的正史与传说

尽管在南明诸多小朝廷中,与定武王朝同时存在的永历王朝在史学家中记述更多、更被视作是抗清的主要力量。但和其他昙花一现的南明帝王相比较,定武王朝存在的时间最长。即使与以正统自居的永历王朝比,定武王朝也比它多存在两年。虽然东南沿海有被赐“朱姓”的郑成功,以及他的子孙郑袭、朱克塽等坚持抗清到1683年,但其不能称为一个王朝。对此,《辞海》等工具书有着权威的记载,《辞海》在“中国历史纪年表----清纪年表”中,对南明主要记载的是永历和定武两个王朝。永历王朝在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灭亡,而定武王朝灭亡于康熙二年(1663)年,定武比永历多延续了两年。

对于南明小朝廷里的传奇皇帝朱本铉,史家和民间的说法有很多。清朝初年的历史学家查继佐,在其记载明朝历史的洋洋巨著《罪惟录》中说,定武帝“系太祖第十九子宪王松之后,世封平凉。”柳亚子在《南明史纲·史料》“南明人物志 四 韩王本鉝传”里,则称其为“朱本鉝”。也有学者认为定武帝名字叫“朱亶塉”,不叫“朱本铉”。而顾诚在其著作《南明史》中,更是怀疑有“朱亶塉”和“朱本铉”这样的人存在。

南明各个小朝廷共计抗清二十年,定武王朝抗清十七年,而且坚持到最后的一个。如果不是南明内部时常发生内讧,从其多次占据优势的历史事实来看,完全有可能与满清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曾经盛极一时的南明之所以能够坚持抗清二十年,主要是依靠原来被他们认为是“大逆不道”的“流寇”,即大顺军、大西军。而所谓的“抗清英雄”史可法、何腾蛟之流,以前都是明朝重臣,是明朝的既得利益者,在抗清大业上他们本来应该做出更大的贡献。但是,后来满清御用文人在书写历史时,对那些真正的抗清英雄如李自成、郝摇旗、郑成功、李过、李来亨、袁宗第、刘体纯等却大肆贬低。而史可法和何腾蛟等消极观望,战斗不力者却一个个成了高大全的英雄。虽然这些人中确有保住晚节,坚决不降,以死殉国者。但他们所取得的抗清战果,同他们当时所处的高位和拥有的资源相比较,显得远远不够。倒是郝摇旗、李来亨、袁宗第和刘体纯等人,在房县这样的大山深处卧冰爬雪,流血牺牲,给清军以沉重打击,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定武王朝建都于房县,是史家和民间不争的事实。不过,在南明后期抗清的主要战场问题上,现在湖北宜昌、兴山、秭归、重庆巫山、奉节等地的历史爱好者却多有争论。

倒是定武都城所在地房县的历史爱好者对此很少发声,好像置身事外。

房县在南明抗清时的地位,台湾学者岳骞有着公正的看法。1978年,他在一篇文章中开宗明义地谈到这个问题,文章的题目就叫:“房县----南明最后的基地”。

港台学者认为:南明抗清的最后基地在四川和湖北交界处的房县

南明势力分布图(绿色圆圈处是定武王朝都城所在地)

港台学者认为:南明抗清的最后基地在四川和湖北交界处的房县

《辞海》缩印本1991年12月第一版第2401页《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有韩王朱本铉建立的南明定

港台学者认为:南明抗清的最后基地在四川和湖北交界处的房县

港台学者岳骞在1978年发表的文章“房县----南明最后的基地”

港台学者认为:南明抗清的最后基地在四川和湖北交界处的房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