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莜麥與莜麵飲食製作技藝——一部從土地到舌尖的寒涼史詩》

長不過個莜麥,圓不過個豌豆。

這句話無論說還是聽,都讓人覺得那麼生動。

其實更生動的還有莜麥的原生文化和創新勃發的莜麥全產業鏈。

“蘿蔔絲絲酸醃菜,就一筷子莜麵真不賴”。田舍炊煙,飄過時空。

在4月23日第24個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輯《莜麥與莜麵飲食製作技藝——一部從土地到舌尖的寒涼史詩》由遠方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

《莜麥與莜麵飲食製作技藝——一部從土地到舌尖的寒涼史詩》

一個地區,擁有歷史、資源、文化,這是該地區的幸事,也是驕傲。

“陰山燕麥甲天下”。歲月更迭,逶迤走來的武川莜麥已經將歷史、資源、文化與地域共同紐接而成為一種地標,一種品牌。當一種資源超越了本身的硬性價值而開始探討軟性價值的時候,其很多內在與外在的價值就會延伸,如莜麥,就從溫飽之物衍生到品牌、文化、消費方式和消費體驗的橋段。在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的今天,莜麵飲食製作技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能生動傳承,體現出莜麥紮根內蒙古後山寒涼土壤,有依託,有目標,有實踐,並有果實的文化沿襲。

《莜麥與莜麵飲食製作技藝——一部從土地到舌尖的寒涼史詩》

《莜麥與莜麵飲食製作技藝——一部從土地到舌尖的寒涼史詩》編委會主任、武川縣委常委、宣傳部長謝曲平介紹,為弘揚和傳承莜麵飲食製作技藝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踐行文化自信,從種植歷史、現實意義及製作技藝的文化傳承角度出發,利用和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價值,以地域種植產物和品牌為引領,推廣和提升莜麥的特色優勢,全面實現莜麥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積極推動武川縣依託莜麥產業脫貧的步伐,助力振興鄉村戰略在革命老區的順利實施,中共武川縣委宣傳部特籌備出版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輯《莜麥與莜麵飲食製作技藝——一部從土地到舌尖的寒涼史詩》一書。該書從“鄉愁記憶”“種植淵源”“文化解讀”“歷史衍生”“傳承紀事”“產業方興”等幾個章節,對莜麥種植、莜麵飲食製作技藝以及莜麥產業發展現狀,進行了一定解讀。謝曲平表示,燕麥,曾經是果腹功臣,現在是脫貧致富的引領產業,將來應該被經營成具有奢侈品段位和價值的產業。燕麥,在武川縣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大有可為。同時,燕麥對乾旱土地的適應性,反襯出燕麥對地區生態保護的意義 。

《莜麥與莜麵飲食製作技藝——一部從土地到舌尖的寒涼史詩》

中國是裸燕麥的原產地,迄今已有3000多年曆史。莜麵是大青山地區人民群眾最喜愛食用的農作物之一,在中國真正有關莜麵明確史籍的,是明代史學家楊慎在其《丹鉛總錄》中亦提到莜麥:“陰山南北皆有之,土人以為朝夕常食。”2008年11月,“武川莜麵飲食製作技藝”被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經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被正式列入內蒙古自治區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該項目由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呈報文化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莜麥與莜麵飲食製作技藝——一部從土地到舌尖的寒涼史詩》

《莜麥與莜麵飲食製作技藝——一部從土地到舌尖的寒涼史詩》

有史以來,武川縣因地理位置和長城成為屯兵之所。北魏時,武川正式建鎮,為北魏六鎮之一。清末設廳,民國立縣,草原漸次開墾,“三麥一薯”(小麥、莜麥、蕎麥和馬鈴薯)成為武川地區的主要農作物品種。目前,燕谷坊燕麥、西貝燕麥、興農泰華燕麥、燕蕎園麵粉、華貫蘑菇醬等一批特色綠色農產品深加工企業落地,有力地推進當地農產品的轉化升值,將武川綠色有機原生態資源優勢轉變為競爭優勢,成功進入大中城市,走進高端消費群體。

《莜麥與莜麵飲食製作技藝——一部從土地到舌尖的寒涼史詩》

《莜麥與莜麵飲食製作技藝——一部從土地到舌尖的寒涼史詩》

《莜麥與莜麵飲食製作技藝——一部從土地到舌尖的寒涼史詩》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庫成員、內蒙古群藝館調研部主任武俊平認為,創新無處不在,傳統飲食推陳出新,新消費方式融入生活。從客人們吃莜麵到動手做莜麵,也在詮釋一種創新理念,即在文化旅遊開發中,相關部門需要由靜態的文化展示向動態的文化創意轉化,以觀光覽勝為主要動機演變為觀光與休閒體驗並重的格局,使其融入旅遊中的吃、住、行、遊、購、娛。通過發展旅遊業,使“地下的東西走上來、書本上的東西走出來、僵的東西活起來、靜的東西動起來”,成為時尚消費產業。在這一點上,“武川莜麵飲食製作技藝”是一個很好的範本。

《莜麥與莜麵飲食製作技藝——一部從土地到舌尖的寒涼史詩》

《莜麥與莜麵飲食製作技藝——一部從土地到舌尖的寒涼史詩》

《莜麥與莜麵飲食製作技藝——一部從土地到舌尖的寒涼史詩》

《莜麥與莜麵飲食製作技藝——一部從土地到舌尖的寒涼史詩》編著者趙慧萍說,武川是北魏重鎮,也是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之一,歷史積澱深厚,在全域旅遊,四季旅遊的時代背景下,有著積極的發展趨勢。莜麵飲食與製作技藝作為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地域的文旅相攜發展中可合理規劃,在旅行觀光中,既瞭解了歷史,又品讀、體驗了文化,還能享受到美食,讓大青山北麓雖寒涼而不“寒涼”,莜麵飲食雖小眾而不小眾,一枝獨秀,別有根芽。

《莜麥與莜麵飲食製作技藝——一部從土地到舌尖的寒涼史詩》

她說,當然,文字的表達,可能簡單,踐行這些軟實力的東西,事實上,也是需要硬實力的支撐,所以,產業的穩健與前景是文化和旅遊跟進的基礎和前提,漸行中,會相互積極影響。這一切,是對燕麥資源和產業的賦能,這種賦能,說到底,還是地緣和資源的價值彰顯,與品牌的必然爆發力。她表示,這本書僅是對莜麥及其文化的一種初步的總結和挖掘,很多研究和觀點還需繼續關注和思考。

歷史縱深感、多元的信息呈現、文化情懷、時代思考以及深厚的關切,圖文相輔,共同組成這部作品的架構和沉實。編著者趙慧萍自己說:“成熟的莜麥是一種低調的飽滿,只有春季播種的人知道收穫的季節是否來臨。《莜麥與莜麵飲食製作技藝——一部從土地到舌尖的寒涼史詩》其實一直在路上,它的成熟期在未來。”

《莜麥與莜麵飲食製作技藝——一部從土地到舌尖的寒涼史詩》

[ 趙慧萍,資深媒體人、文化作家,曾獲內蒙古黨委宣傳部頒發的宣傳內蒙古獎先進個人獎。出版作品有新聞作品集《行走的聲音》,劇本《大青山烽火》。

部分獲獎情況:

新聞作品《資源:怎樣看這份驕傲?》榮獲中國首屆節能減排環保新聞大賽金獎;

新聞作品《將眼界航行成產業》獲第27屆中國經濟新聞大賽評論類三等獎;

新聞作品《尋訪諾和木勒:草原絲綢之路橋頭堡記憶與依然堅守的“工匠精神”》獲第30屆中國經濟新聞新聞獎深度報道類三等獎;

新聞作品《企業重獎 客戶可入學清華北大》獲第11屆內蒙古新聞獎二等獎;

新聞作品《七月,與狗有關的自律規定》獲第14屆內蒙古新聞獎評論類三等獎;

新聞作品《寫在第20個世界讀書日——翻過一頁嘆息》獲第24屆內蒙古新聞獎三等獎;

新聞作品《甘州城北水雲鄉,每至深秋一望黃——生機處處話張掖》榮獲張掖市人民政府頒發的張掖旅遊全民宣傳行動三等獎;

劇本《大青山烽火》獲2018年內蒙古自治區優秀電影劇本三等獎;

論文《如何避免公共文化資源在村鎮虛置化》獲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群眾文化論文評選一等獎;

論文《試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民間滲透》獲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群眾文化論文二等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