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青春期到來,越來越多家長開始感嘆:孩子對自己教育的漠視與不聽勸導。“孩子總是逆反,不管說什麼,他總是和我唱對臺戲”“你努力與他溝通,他總不耐煩,‘老媽,你又來了,煩不煩呀’?”……這樣的“一說就反”“一說就煩”現象頻頻出現。
如何與青春期孩子有效溝通?心理特級教師、盧灣高級中學副校長梅潔看來,好的關係勝過好的教育,好的傾聽勝過好的說教,家長需要讀懂青春期孩子的心靈需要。
“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
一個10歲女孩給母親寫下挑戰書:你生育了我,但我不是你的奴隸,我是個自由的人。從今天開始, 你想要我這個女兒,你要做到以下10條:不許動我的書包、抽屜;不許看我的聊天記錄、日記;不許強迫我穿超級難看的衣服;不許攔截我的電話;不許當著親戚朋友的面說我不如人家的孩子……如果你做不到其中任何一項,我寧可露宿街頭,去做小偷,也要毫不猶豫地離開這個家,讓你永遠也找不到我!我說到做到!
不少青春期孩子的家長不明白:為什麼乖巧可愛的孩子變得桀驁不馴、難以控制?順從聽話、清純陽光的孩子容易情緒衝動、難以捉摸?到底是什麼阻礙了溝通?
對此,梅潔分析說,這是家長與孩子兩代人因生活經歷閱歷價值觀的差異而產生的代際衝突。不少青春期孩子喜歡說:“跟你說了也白說,反正你也不關心”“說了你也不懂,沒有共同語言”,實際上,青春期孩子內心傳遞的聲音是“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
家長與孩子經常為了壓歲錢的自主支配、升學選課、學校專業,甚至孩子的交往對象產生分歧,這一系列衝突事件的背後,都反映了隨著青春期到來,孩子自主意識發展,自主性發展需求與家長對孩子的呵護產生了控制性之間的衝突。
多些傾聽,少些嘮叨
孩子放學後,家長下班回到家;孩子半躺在沙發上,漫不經心地翻看著手機;茶几上堆放著孩子的期中試卷,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張考得很差的數學試卷……家長該如何與孩子溝通?有的家長說:“把手機放下,立刻回房間做功課!這麼爛分還有空在這裡玩手機啊!”也有父母說:“又考這麼爛成績!下次再考這種壞成績,休想再玩手機,把手機沒收!”
青春期因為情緒的不穩定和衝動性,如果父母此時不懂孩子的心理需求,缺乏溝通技巧,不擅長與孩子交流,容易造成孩子與父母情緒對立、言語衝突,甚至身體衝突等。
如何重塑親子溝通關係,掌握家庭中的社交密碼,避免情緒衝動性衝突?
“讀懂青春期孩子的心靈需要,不僅要讀懂孩子的情緒,並積極回應,比如:理解、接納。當孩子的這種能量被理解接納時,他就會產生一種力量感、安全感。”梅潔說,此時的方式不是安慰、建議、說教,更不是訓斥、指責或威脅,因為這些方式只能激化情緒,相反,家長需要做的是理解、回應、共感他的情緒,相信孩子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把解決問題的責任留給孩子,讓他在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和過程中,發展自己的能力。
隨著孩子青春期到來,自我意識迅速發展,家長在溝通交流中一定要順應孩子青春期心理發展特點。日常交流中,家長多些肯定,少些否定,謹慎“但是”性的轉折詞點燃情緒爆發的導火索;多些傾聽,少些嘮叨,警惕不合時宜的嘮叨說教讓溝通瞬間停止。
此外,還可以多些選擇,少些指令。當孩子正專注於手機或電視時,不要只有簡單的命令——“看書去或關上電視!”家長要學會機智地讓孩子去作出選擇——“是你自己關上電視,還是我來關上電視?是現在就關呢,還是過5分鐘後再關?”梅潔提醒,讓孩子多一份自主感,少一份控制感,多點“我認為、我希望”的表達,減少“你應該、你必須”的家長式命令性傳達。
好的關係勝過好的教育
如何掌握青春期心靈溝通的藝術?一則來自網絡的最新調查顯示:對於孩子最怕聽到的話,家長千萬重視,不要讓自己愛的殺手鐧斷送了與孩子關係。
與青春期孩子溝通交流中,梅潔給家長4點建議:
◎好的關係勝過好的教育
◎好的傾聽勝過好的說教
◎好的方式勝過好的內容
家長需要掌握傾聽孩子的技巧。傾聽是一種理解,也是一種支持。有時候,孩子抗拒家長的並不是教育內容,而是家長給予孩子的教育方式。“家長需要學會變‘諷刺挖苦’為‘事實描述’,變‘批評指責’為‘提示提醒’,變‘命令專制’為‘提供選擇’,變‘講大道理’為‘提供討論’。”
梅潔說,比方說,當孩子告訴家長“又要數學考試了,我不想考”,如果家長回應的是事件背後的情緒——“我知道,你在擔憂數學考試,怕自己考不好”,孩子會從此產生一種力量感、支持感,變得願意與家長溝通與交流。
理解是最好的教育。與青春期孩子溝通,家長需要學會理解,讀懂對方的心靈需要;學會傾聽,聽懂語言背後情緒和感受;學會表達,掌握溝通中的表達藝術。成功的家教源自融洽的親情關係,和諧的親子溝通塑造孩子健康人格,成就美好人生。
閱讀更多 小於兒育兒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