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理財收益那麼好,還有人會去銀行定存?

琅琊榜首張大仙


有人想銀行理財收益高,為什麼有人還去存款呢?

根據銀保監會介紹,截至2018年底,我們國家銀行理財產品累計餘額超過32萬億人民幣,其中非保本理財產品高達25.38萬億元,約佔總理財產品的79%。而2018年6月,我們的住戶存款規模就已經超過了68萬億元。所以,還是存款的人多。

我們考慮投資理財,並不是僅僅看收益高低,應當參照收益率、安全性和流動性,來綜合考慮。因此,理財產品和銀行存款的差別主要在這麼幾個方面:

收益率

收益率的高低是人們選擇理財產品的一項重要因素。

根據融360監測的信息顯示,2019年3月15日至21日,銀行共發佈理財產品2371款,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4.3%。實際上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在2~4%之間的也不少。

銀行存款的利率差距不大。目前我們國家已經實現了存款利率市場化,國有大中型銀行定期存款利率是在基準利率上上浮20~30%,三年期定期存款能夠達到3.3~3.575%之間。大額存單由於起點是20萬元以上,利率上浮更大,利率能夠上浮40~55%,利率能夠達到3.85~4.26%。一些地方性小型銀行、民營銀行、網絡銀行,由於名聲不顯,吸儲壓力比較大,開出的優惠利率更高,能夠高達5~6%。

安全性

安全性是人們理財的另一項重要考慮內容。

根據銀保監會的介紹,2018年底的銀行理財產品餘額中,79%的銀行理財產品都屬於非保本理財產品,利率高對應的就是風險大。非保本理財產品不僅收益率不能夠得到保障,而且本金甚至也有虧損的可能。

銀行存款是更為安全的,不僅銀行倒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還有存款保險制度的保護。目前,我們國家只有海南發展銀行被央行要求破產。其他銀行還是非常安全的,而且央行的監管措施越來越嚴格。

根據存款保險制度的規定,存款保險的內容是儲戶所有賬戶內的存款和利息。存款保險制度實行限額償付,如果銀行破產存款和利息50萬元以內可以得到全額償付。所以,非常安全。

流動性

流動性平時人們考慮的不多,但也是一項重要的對比方式。

絕大多數銀行理財產品在封閉期內是不可以提前兌現的。多數理財產品並不是像餘額寶一樣,可以直接提取。細心的大家也可能發現,餘額寶即使直接提取也是有快速到賬和普通到賬兩種方式。快速到賬一般是兩小時以內,快的時候幾分鐘到就可以。普通到賬,一般是2~3個工作日以後,也是有延遲性的。

銀行存款,只要我們願意犧牲利息可以立馬轉為活期存款,立刻提現,非常方便於我們應急。而且有的銀行定期存款可以提前兌付一部分,能夠有效防止全額提現,導致全部存款的利息損失。

起購線

銀行理財產品和存款的起購線也是不相同的。

多數銀行理財產品的起購線是1萬元或者5萬元。收益率越高的產品起購線越高,有的能夠達到50萬甚至上百萬元。

銀行定期存款,一般沒有太高的起存線,有的是50元,有的是1000元,另外銀行大額存單起購線是20萬元以上。

綜上所述

總體來看,銀行存款還是有非常大優勢的。另外,存款是銀行掙錢的根本,銀行吃的就是貸款和存款之間的利差。銀行也會採取各種方式保證銀行存款的規模,理財產品和存款的收益相差不會太大。

所以,銀行存款也是會一直受大家歡迎下去的。


暖心人社


我在銀行裡上班,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銀行定存,就是銀行定期存款,是最安全的。天塌了也沒事,有國家罩著,50萬以內安全無憂。

理財屬於風險產品,這個錢是投資到別的產品上去的,比如債券,信託,理財,房地產REITS,風險級別高。

特別是銀行嚴監管以後,理財產品收益無保證,部分低風險愛好者傾向於存銀行定存。


桂了個平


銀行存款和理財產品的關係,就像皮與毛的關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也就是說銀行存款是基礎,理財產品是輔助,銀行存款仍然是吸引客戶資金的主渠道,無論理財產品收益多高,都不可能改變依賴銀行存款而存在的這種依附關係。

銀行存款是金融業的樞紐,地位不可能被動搖。

在整個金融體系中,銀行相當於金融業的樞紐,無論以各種形式存在的資產、資金、衍生品,最終會以現金的形式等值體現在銀行的賬務中。就像“孫悟空永遠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

比如我們購買理財產品,必須通過銀行轉賬,轉賬後的資金不會消失,假如這些錢用於投資黃金,黃金公司仍然會把這些錢存入自己的銀行賬戶,把等值黃金計入您的賬戶,等到您理財結束,再進行反向操作,現金和收益再次回到您的銀行賬戶。

理財產品是以銀行存款為基礎,並受供求關係影響。

理財產品是以銀行定期存款為基礎定價的。銀行理財產品可以看成是一種變相的“貸款”,是一種非貸款的融資模式,它的風險收益水平是參考銀行定期存款做出的。

眾所周知,理財產品的風險是高於銀行定期存款的,根據風險定價原則,收益也會高於銀行存款,否則沒有人去購買理財產品。

但是,理財產品如果收益非常好,安全性、方便性、靈活性又能達到或超過銀行存款的水平,理論上就不會有人去存銀行定期。

如果這樣,銀行存款全部轉入理財產品,在供求關係的作用下,理財產品的收益將大幅下降。更關鍵的是,市場上沒有這麼多的理財產品。

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貨幣基金,貨幣基金收益率曾經達到6%,風險又很低,所以餘額寶、零錢通大行其道,結果收益率從6%降到4%,再降到的2.3%左右,但是,期間銀行存款利率幾乎沒有變化,根本原因就是任何理財產品都不可能替代銀行存款。

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不容忽視

投資者一定要有風險意識,銀行理財產品也好,貨幣基金也好,都是屬於風險投資,雖然全局性、系統性風險不會發生,但是局部的、單產品的風險是存在的。

就好比出門選擇交通工具,汽車、火車、飛機都可以選擇,但是風險是不一樣的,飛機雖然能提高效率,但是一旦出問題就是災難性的,投資也是相同的道理。

理財產品風險程度也不一樣,存款利率雖然低,但是最安全的理財方式,也是最大眾化的理財方式,所以總會有很多的人去存銀行定期。


互金直通車


實事求是的講,如今的理財收益並不好,並且收益率呈現持續下降趨勢。


一方面資管新規實施後保本理財產品逐漸減少,再有一年多的時間就會徹底退出市場;另一方面隨著貨幣寬鬆央行降準,市場流動性充裕,不差錢後理財收益自然會下降。


我們先來看看最新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變化情況:

近期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基本在4.3%上下浮動。


對於多數人來說,理財會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存款變保險是很多人的夢魘,正因為此類事件高發,使得消費者對於保險、理財都充滿警惕,進而對理財產品敬而遠之。一些銀行誘導儲戶購買非保本理財產品造成本金損失,也大大降低了消費者購買理財產品的意願。


如今三年期大額存單年收益率已經跟理財產品基本相當,以按月付息的三年期大額存單為例,年利率4.18%,拿著利息繼續理財,綜合收益率就能超過4.40%,已經穩穩跑贏理財產品。


除了大額存單,還可以購買三年期國債,年利率也能達到4%。很多銀行還有智能存款類產品,年利率也在4%以上,顯然越來越多保本保收益的選擇下,預期收益較高,實際收益不穩定的理財產品並不是最好的選擇。


熟悉互聯網理財的朋友大多知道,當下民營銀行五年期存款利率比較高,多家銀行年利率都超過了5%,最高甚至達到6%,這已經是當下保本保收益的最高標準了。


在債務違約高發,各種P2P平臺紛紛爆雷的當下,選擇銀行定期存款是更安全的選擇。


財智成功


無論理財產品收益如何波動,對於選擇銀行普通定期存款的人來說,都是沒有多大影響的,因為理財產品不僅沒有保本承諾,甚至可能面臨著虧損的風險。何況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和貨幣市場基金等收益率都面臨著較大下行壓力,而部分銀行的定期存款和大額存單反倒是成為攬儲重要工具,且能提前鎖定收益。

尤其是在資管新規實施後,要求所有“保本”型理財產品退出歷史舞臺,這讓所有普通投資者更加謹慎。畢竟大多數普通投資者都是看重本金百分之百安全性。

就拿中老年人來說,手頭持有的現金都是自己的一生積蓄,只有放到銀行的定期存款才能安心。對於他們而言,並不奢求有多麼高的理財收益,但前提是本金絕不可以虧損。

相信這個很容易理解,在投資理財產品時,肯定要結合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及偏好來定,如果是穩健型投資者,是不會敢於冒風險選擇收益率較高的理財產品,因為大家都知道高收益高風險。

現在的定期存款也不再是過去的那麼單一,推出了像智能存款這類創新型金融產品,本質上屬於銀行1-5年期定期存款,但又支持隨存隨取,且提前支取時可以採用靠檔計息的方式,比起傳統銀行定存更划算更給力。



總之,購買理財產品並不是每個人都會選擇高收益高風險的產品,也同樣不適合所有普通投資者。眾所周知,定期存款納入存款保險條例的保護範圍,50萬元以內100%保護。

舉個例子,儲蓄國債收益率五年期票面年利率也只有4.27%,為什麼那麼多老年人排隊搶購呢?原因很簡單,無非就是市場上適合他們的靠譜投資方式不多,而低門檻、高性價比的國債就成為廣大市民的首選。


東震木


理財也是有行情的,只要風險沒有爆發,那麼就可以賺錢鉅額的利潤,這就好比股市一樣,一旦到了牛市,賺錢的人都已經紅眼了,但是風險一旦爆發,那麼收益的情況十分不樂觀。

同樣地,看似理財收益那麼好,其實可能也是一樣,只是因為理財風險尚未爆發,如果爆發和股市一樣,收益都會受到不一樣的影響,而銀行定期存款就不一樣了。

銀行定期存款是風險非常小的儲蓄產品,銀行會進行剛性兌付,發行定存的銀行只要還存在,那麼本金和利息就可以得到,這是有保障的。

存在即合理,理財也是一樣

任何的理財產品既然可以在市場上立足存在,必然有他存在的道理和原因,銀行定期存款的安全性和穩健性很難被替代,這是它獨特的優點。

更何況,除此之外,定期存款還有著廣泛的並且固定的買入者,不少的中老年人都是喜歡在銀行辦理定期存款的業務,而且他們也不會主動尋求和了解其他的理財產品,這也是理財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

收益和風險對稱

收益只要高,那麼風險必然會高,理財就是這樣,每個人都想通過理財賺取更多的收益,但是絕對不可以忽視這背後的風險,為什麼很多人都會遇到P2P暴雷並且損失慘重呢?主要的原因就是看中了高額收益,卻未看巨大隱患,所以才釀成了鉅額的理財損失,可能有些人本來是想著要到10%的收益率,結果卻把本金全部賠進去了。

這個事情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論多麼看似美麗的收益率,不可以忽視風險,理財收益是高,但是背後的風險一般來看都比定期存款大。

具體如何選擇呢?

想要高額的收益,卻擔心風險發生可能造成損失,那麼這怎麼辦呢?我覺得理財應該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根據自己的承受風險能力而定,比如你不能承擔超過10%以上的本金虧損,那麼就不適合炒股。

首先根據自己可以承受的風險,挑選出符合自己風險的產品,然後再擇優選擇幾個,進行適當的理財配置。

更多投資理財,盡在這裡,歡迎關注我。


財商來啦



俗話說得好,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儘管理財收益普遍高於定期銀行存款利率,但定期存款保本保息固定收益,極低風險,支取靈活等特點還是會吸引部分投資者,只是比例較小而已。

定期存款仍然是保守型投資者的首選。2018年4月,隨著資管新規的出臺,理財產品加速向非保本淨值型轉變,2020年底將成為最後期限,意味著過去懶人理財,躺著賺錢的時代即將成為歷史。徹底打破剛性兌付,發行機構不再對產品保本兜底,風險由投資者自行承擔,這對於厭惡風險投資者而言,一時是難以接受的。而定期存款不僅保本保息固定收益,而且還有50萬以內的最高限額償付,受到存款保險條例保護,這對於普通大眾投資者而言,也具有一定吸引力。畢竟在五花八門的理財產品市場中,各種暴雷違約事件頻出,其實口碑效應並非想象的好。



理財產品不僅具有風險屬性,收益隨行就市,而且還有門檻條件。在銀行定期存款市場中,以城商行和農商行為例,大額存單利率高達4.2625%,部分小銀行5年期利率也在4-5%區間。而銀行系理財產品最新平均預期收益率現在已經降到4.3%左右,與小銀行定存利率已相差無幾,但風險顯然高於定期存款。而所謂的高收益理財產品,無非是網貸平臺理財和信託集合理財等。對於前者雖然預期收益率可以達到6-8%,但違約頻出,確實令投資者難以放心。至於後者,雖然預期收益率在8-10%區間,但起投門檻高(一般100萬起投),且普通投資者的抗風險能力是與其不匹配的。在風險測評中,肯定不是合格投資者,不能投也投不了。

定期存款不可能走向消失。選擇定期存款的原因是多樣化的,不僅僅是安全可靠,口碑情懷,資產多元化配置等的需要,還有避風港和儲錢罐的作用。曾經一路高歌猛進的天弘餘額寶總規模摸高2萬億,可是隨著監管趨嚴和資金市場流動性變化,僅2018年三個季度規模就縮水4400多億。而當年全國居民住戶存款高達72.44萬億,比2017年末增加7.24萬億,增速達到10.2%,連續三年實現持續增長,再次證明銀行定期存款的不可或缺。


龍門山財經


首先,要知道每個人對待風險的偏好是不同的,比如你去銀行要理財,那麼銀行一定先要給你做一個風險偏好測試,這個是你對投資中風險和收益的看法,有的人會傾向於保本保收益,有的人會傾向於浮動收益,有的人則會接受一定得損失。

那麼銀行儲蓄為主的人,一般是保本的保守心態。

第二,資金量不同也導致了風險承受能力的差異。比如你有100萬,你50萬儲蓄,剩下錢裡30萬保本理財,20萬風險投資,如果你虧了這20萬對你來說無疑是個打擊,但是對你的消費能力損失不大。

但是有的家庭,可能只有50萬,這種情況下,即使損失10萬,對家庭的消費也是降級的,因此,越低的資金量,風險承擔能力越低。

第三,銀行理財不用操心,適合一些精力不夠以及對理財沒有了解的人。


諮詢師天生


安全穩定的政府項目,10%年收益。

磨刀不誤砍柴工!理財是個技術活!不懂投資理財的話,還是找個專業人士,瞭解各種理財渠道,避開投資理財的陷阱,在安全的前提下提升你的資產收益,全方位為你提供諮詢服務,年費才2千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