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2000句临终遗言:他们死前讲的故事暗藏玄机

解密2000句临终遗言:他们死前讲的故事暗藏玄机

其实,临终遗言并不是电影中演的那样,那不是病人死的时候的样子。很多著名的临终遗言都是被浪漫化包装过的遗言。

在临终时,人主要的互动都是非语言式的,因为身体机能已经停滞,临终者根本没有身体力量和肺容量去进行长时间的对话。临终者只能悄声说出简短、单个的词语。所以,很多人是在沉默中去世。

而对那些还有语言能力的人来说,他们的临终遗言也都大同小异。一位在养老院工作的护士表示,人们死前的遗言都差不多,“至少每个人最后都在喊‘妈妈’。”

解密2000句临终遗言:他们死前讲的故事暗藏玄机

摩特·菲利克斯在染上流感时,会开玩笑地提醒妻子,要在他临终前播放贝多芬的《欢乐颂》。但到了2012年,当他妻子的生命在77岁结束时,他正躺在加州伯克利家中的书房里,深受癌症所扰,意识因为吗啡而混乱不清。

他对音乐不再有兴趣,并拒绝进食。直到三周后,他也离开了人世。

菲利克斯是一位临床心理学家,在生命的最后三周时间里,他说了很多话。他说,“把我从这里放出去吧。我已经失去了我的形态。”

让他的家人更惊讶的是,菲利克斯这位终身的无神论者,居然开始出现有关天使的幻觉,并抱怨明明空无一人的房间太过拥挤。

解密2000句临终遗言:他们死前讲的故事暗藏玄机

菲利克斯53岁的女儿丽莎·斯玛特记录了他临终前的言辞,她注意到一个常见的模式,是父亲用了很多类似“它”和“这”的代词,却明显没有具体的指代对象。

有一次他说,“我想要实现这些事……我不知道……不应该受到约束了。”“这些事”到底指代什么?

他似乎已经失去了空间感。“我得往下走到那里去,我必须得往下走。”尽管他下方什么也没有。

父亲还会无意义地重复单词和短语。“绿色维度!绿色维度!”患有阿兹海默症、经历谵语状态的人说话时都经常重复。丽莎·斯玛特发现这种重复通常要表达的是感谢或不想死。

解密2000句临终遗言:他们死前讲的故事暗藏玄机

科学研究表示,临终时的常见情况与不同年龄段的人在手术后陷入谵语状态有些相似,通常是脱水和麻醉过量的标志。

半数从术后谵语状态恢复的人还能记得那种神志不清的可怕经历。一则瑞典研究中提到了一位病人的回忆,“手术之后,我确实觉得很累……我不知道我在哪儿,只记得一切都变得雾蒙蒙的……轮廓变得不再清晰。”

有多少人在死前也是这种状态?我们只能猜测了。

解密2000句临终遗言:他们死前讲的故事暗藏玄机

对父亲临终遗言产生好奇的斯玛特分析了181位将死之人的2000个句子,她惊讶地发现,这些将死之人的言语似乎会在几天之内进一步展开。

一名男士前几天还在说一辆停在车站内的火车,几天之后就说起火车正在维修,几周之后就说起火车正在向北行驶。

“如果你在房间里走走,就会听到你爱的人在说‘噢,我的床边站着一盒香槟’,这听上去就像是某种幻觉,”斯玛特说,“但随着时间推进,你看到他穿的衣服、做的事情,你就会发现他所说的确实是有故事的。”

她发现,当这些故事变得越来越确切时,这反映的或许是人们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向尽头了。

解密2000句临终遗言:他们死前讲的故事暗藏玄机

在《最后的拥抱》一书中,养老院护士克拉兰和克莉写道,“临终者经常会用旅行作为比喻,来告诉他们身边的人自己快要死了。”他们在书中引用了一位17岁癌症患者的故事,她因为找不到地图而忧心忡忡。“如果我能找到地图,我就能回家了!地图呢?我想回家!”

斯玛特也发现了这一类与旅行有关的比喻,她写道,临终者似乎整体来说都很喜欢使用比喻。

不过,也有科学家表示,临终遗言代表着一个时代对死亡的担心和迷恋,而不是“有记录意义的史实”——临终遗言并不能告诉我们太多关于临终之人真实交流能力的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