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前的紅河州,昔日商埠蒙自道


八十年前的紅河州,昔日商埠蒙自道


本組圖片系滇越鐵路的外國工程師拍攝,拍攝地為民國時期蒙自道地區;拍攝時間為1938年。民國二年(1913年)置靖邊行政區(今屏邊縣);同年廢府州廳改縣,建水、臨安、蒙自、石屏、阿迷、箇舊、廣西、彌勒等縣屬臨開廣道,次年改蒙自道。

八十年前的紅河州,昔日商埠蒙自道


蒙自道道尹依法管理行政事務,負責滇越邊境事務和涉外事務談判。民國初期,道尹負責中央、省級法令的具體實施;其職責關係到地方社會的治理和安全;道尹也是邊境地區基層治理的參與者、決策者。民國十八年(1929年),蒙自道各縣直隸省府。

八十年前的紅河州,昔日商埠蒙自道


1957年9月6日,蒙自專區和紅河哈尼族自治區合併,設立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州政府駐蒙自縣;同年11月18日正式成立。本世紀初,雲南省計劃打造蒙自、開遠、箇舊三位一體的滇南中心(面向東南亞)城市;隨後,紅河州政府回遷蒙自。

八十年前的紅河州,昔日商埠蒙自道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哈尼語:Haoqhoq Haqniqssaq Haqhholssaq Ziiqziifzel,彝文:ꉼꉸꉳꆃꁈꆃꁈꊨꏦꍓ),簡稱紅河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下轄的自治州,位於雲南省南部,以紅河(元江)橫貫州境而得名。紅河、南盤江、藤條江、甸溪河、李仙江等流經境內。

八十年前的紅河州,昔日商埠蒙自道


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蒙自建縣。大量漢族軍、民、官、商自明代開始移居蒙自,此地的儒家文化得到發展。明清時期,有書院五座,私塾學宮數十處;先後出:文進士三十二人、武進士八人、翰林六人、封疆大吏四人。有尹氏“三代四翰林”的美譽。

八十年前的紅河州,昔日商埠蒙自道


蒙自是明清時期雲南和越南貿易的樞紐。清朝光緒十一年(中法戰爭後)法國獲得了保護越南的權利,清廷開放雲南蒙自、廣西龍州通商。清朝光緒十五年八月,蒙自海關在東門外的南湖正式設立。此後,雲南進出口商品大部分集中在此地進行集散,每天進出的貨物約有五、六千馱。

八十年前的紅河州,昔日商埠蒙自道


當時,進口物資以菸草、棉織品為主;出口物資多是鴉片、錫。雲南最早的領事館、電報局、郵政局、銀行、賽馬場、洋行等在東門外(蒙自)出現,外國機構有三十多個,形成了外僑聚居地。國內的商人也開有四百多家各種店鋪。

八十年前的紅河州,昔日商埠蒙自道


蒙自道(包括臨安開廣道)存在的十八年裡,早期道尹(觀察使)的任命須經中央;後來改由省府任命。由於當時匪患猖獗、軍人掌握實權;故道尹中很少出現政績卓著者。

八十年前的紅河州,昔日商埠蒙自道


清末,法國設計並僱傭(中國)勞工修建了滇越鐵路(最長的窄軌鐵路)。鐵路全線有南北兩段;南段稱越段(在越南境內),長近四百公里;北段在中國境內,從越南老街(跨越紅河)進入河口,到達昆明(滇段),長四百六十多公里。

八十年前的紅河州,昔日商埠蒙自道


民國初期,雲南赴歐美的(公費)留學生,多數是通過滇越鐵路出境的。民國四年(1915年)年底,蔡鍔自鐵路北上,和唐繼堯發動護國運動。抗戰時期,鐵路是與國外聯繫的陸上通道。【雲南蒙自及周邊,1938年。攝影:埃貢·馮】

聲明 : 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