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眼睛”斯里蘭卡:世界最大眼角膜捐獻國,逝者去世4小時後鄉村醫生騎摩托採集

2天9次爆炸310人死亡,讓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了一個原本寧靜安詳的美麗島國——斯里蘭卡。斯里蘭卡因其國土形狀被稱為“印度洋的眼淚”,很多遊客也用它來形容這個國家的迷人風光。然而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國家還是“世界的眼睛”。

斯里蘭卡擁有一項令人驚歎的世界紀錄——全世界最大的眼角膜捐贈國。2100萬的總人口中,有110萬人志願捐獻眼角膜,每一屆總統都是志願者。斯里蘭卡已累計向全世界57個國家和的確捐獻眼角膜逾7萬片,其中也包括中國,使至少14萬人因斯里蘭卡人的無私捐獻而脫離黑暗。

>>數讀“世界的眼睛”

2100萬:斯里蘭卡的總人口數

110萬:捐獻眼角膜志願者

57:接受眼角膜捐獻的國家、地區數

14萬:接受捐獻後重見光明的人數

390:西安使用該國眼角膜的數量

>>推動者

年輕醫生捐贈母親眼角膜

每一屆總統都是志願者

斯里蘭卡這個南亞小國為何會成為最大眼角膜捐獻國?這還要歸功於斯里蘭卡眼角膜之父哈德遜·席爾瓦博士。

“世界的眼睛”斯里蘭卡:世界最大眼角膜捐獻國,逝者去世4小時後鄉村醫生騎摩托採集

斯里蘭卡眼角膜之父哈德遜·席爾瓦博士

據英國BBC報道,曾經斯里蘭卡的眼角膜捐獻情況並不樂觀,有一段時間其唯一的來源是死刑犯,這讓很多失明者失去重獲光明的希望。1958年,席爾瓦還是一個貧窮的醫學院學生,親眼目睹很多眼疾病人因缺少眼角膜而導致失明,他很是痛心,於是就進行了第一次對於角膜捐贈的呼籲。在報紙上,他與自己的妻子和母親共同發表了一篇文章《人死眼猶生》,他告訴大家,即便中有一天我們的生命消散,但是我們可以幫助他人恢復光明。即便有一天我們不再存於這世上,但是我們的眼睛還能看看風景。席爾瓦力勸斯里蘭卡國民“為死去的眼睛賦予生命”,但並未引起多大關注。

1959年,眼科醫生席爾瓦終於收到了第一份眼角膜捐贈,但是沒有儲存條件,他只能將其儲存在自己的冰箱裡,“與雞蛋和黃油相伴”。然後在1960年,他的母親去世了,他把母親的眼角膜移植給一位貧困的農民並讓他恢復了視力,而正是這件事讓他贏得了全國人民的心。

於是, 在席爾瓦的不懈推動和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下,越來越多的斯里蘭卡人接受了捐獻眼角膜的想法,他們認為這是一種善行,是一種“佈施”。如今,斯里蘭卡2100萬的總人口中,有110萬人自願捐獻眼角膜。並且作為表率,斯里蘭卡每一任總統都捐獻了眼角膜。

為感謝席爾瓦,在科倫坡的斯里蘭卡國際眼庫大樓前,就矗立著席爾瓦的金色人像。據介紹,最初,眼庫就設在席爾瓦的家裡,席爾瓦家裡的冰箱除了保存食物外,還得用來保存捐贈而來的眼角膜,條件相當艱苦。1985年,在國際友人的資助下,才修建了這棟高樓。

據眼庫的工作人員介紹,眼庫新成立時也曾遇到一些障礙,比如志願者簽了協議,但當工作人員去取眼角膜時,有的家屬會驅趕他們,甚至揮舞著拳頭。如今,這裡幾乎每天都有新增的眼角膜送進來,最多的一天接收過50枚眼角膜。

>>捐贈者

幫助他們有一個更好的來生

“死後還能通過別人的眼睛看世界”

為什麼那麼多的斯里蘭卡民眾自願捐贈珍貴的眼角膜?當然,席爾瓦醫生的宣傳和推動起到很大作用,但最主要的是斯里蘭卡是個佛教國家,佛教徒約佔該國總人口的3/4。在他們看來,捐獻眼角膜是一種善行,可以給患者帶去光明,也是一種“佈施”,可以幫助他們能有一個更好的來生。所以,越來越多的斯里蘭卡人在生前簽字表示死後自願捐獻眼角膜。從普通市民,到總統、勞工部長、衛生部長等,他們鄭重地簽下捐贈協議,承諾為他人無私奉獻。

“世界的眼睛”斯里蘭卡:世界最大眼角膜捐獻國,逝者去世4小時後鄉村醫生騎摩托採集

斯里蘭卡民眾簽署自願捐獻書

“世界的眼睛”斯里蘭卡:世界最大眼角膜捐獻國,逝者去世4小時後鄉村醫生騎摩托採集

斯里蘭卡民眾簽署自願捐獻書

據斯里蘭卡少女哈瑞塔斯描述,他們村子裡有幾十戶人家,據她瞭解,大部分人也簽了捐贈協議。這是他們的一種信仰,不僅僅是眼角膜,他們很多人都願意在死後捐獻身體其他器官,“這是我們的一種奉獻,奉獻自己,成就他人。我們雖然身體死了,但還能通過別人的眼睛,再次看到這個世界,這也是一種重生。”

科倫坡記賬員貝瑞迪也是眼角膜捐贈自願者,她解釋說:“不論我們在這一生做了什麼好事,這都會影響到下一生。當有人需要什麼幫助的時候,我們願意給予。沒有手,我們可以工作;沒有腿,我們也可以工作;可是如果沒有眼睛,我們還能做什麼?我希望自己的眼睛能幫助更多的人。”

>>運送者

逝者去世後4個小時內

騎摩托車的鄉村醫生上門採集

那麼多的志願者,他們的眼角膜是如何被送到眼庫大樓的呢?令人驚訝的是,這些遺體中的眼角膜竟由數以萬計的鄉村醫生騎上他們的摩托車、突突車送到這裡,再送往全世界。

報道稱,斯里蘭卡國際眼庫會在逝者去世後的4個小時內上門服務。為了保證珍貴的4個小時採集時間,國際眼庫在斯里蘭卡全島設有450多個聯絡處,幾乎每個鄉村醫生都在國際眼庫得到過專業培訓。為保證角膜捐贈效率,每一個聯絡處的醫生都有一輛坐騎,斯里蘭卡龐大的角膜捐贈網絡,正是由一個又一個騎在摩托車上的鄉村醫生構成。

在斯里蘭卡,常常能看到騎摩托車或突突車的鄉村醫生快速奔波在採集眼角膜的途中。一旦家庭中有人去世的話,消息會第一時間被送達到當地聯絡處,由鄉村醫生前往逝者家中採集。在逝者家中,醫生會用儀器撐開逝者的眼皮,用消毒後的剪刀把眼球周圍組織一一剪斷,再把眼球輕輕夾出來幷包裹起來,最後裝進一個小瓶。有時候還會用兩個小圓球分別塞進死者眼眶,再合上眼,以保證逝者面容不發生塌陷,做到對逝者的尊重。

科倫坡的一家葬禮公司一個月內就收到了十幾具沒有眼睛的屍體。葬禮公司主管哈桑說:“負責屍體處理的工作人員會用兩個眼睛大小的棉花球,把它們浸在防腐香料液體中,然後放進眼睛裡,最後再用一點兒膠水把眼皮合上。這樣,哀悼者就能在他們所愛的人轉世之前再看他們一眼了。”

>>受益者

北京女孩移植斯里蘭卡眼角膜

“我帶著你的眼睛來看一看你的家鄉”

據悉,眼角膜是最容易移植組織之一,因為捐贈者和接收者之間不需要進行配型。

從一個年長的人身上取下來的眼角膜也可以移植到另一個年輕得多的人身上。如果捐贈者超過80歲,那麼很有可能他所捐贈的眼角膜就不合適了,但是也曾經有報道稱,一位86歲老人的眼角膜捐贈給了一個9歲的約旦男孩。

在斯里蘭卡一家醫院,繃帶覆蓋住了麥靈格姆的右眼,一滴眼淚在他的左眼中打轉。“我以為自己這一輩子都只能用一隻眼睛了。”這個幸運的男人激動地說。他在當地經營一家店鋪,一次意外讓他被鋼絲割傷了眼睛。去年,同一隻眼睛又因一片木頭受了傷。在這兩次受傷的經歷之後,一位捐贈者的眼角膜拯救了他的視力。

中國擁有超過13億人口,眼角膜捐獻的數量遠遠不能滿足醫用。每年中國需要進行角膜移植手術的患者有300多萬人,但實施手術僅為5000例。 斯里蘭卡國際眼庫自1961 年成立以來,1964年開始將眼角膜捐贈往外地,至今已捐出67000多隻角膜,遍佈57個國家和地區、140多個城市。僅2014年,斯里蘭卡眼角膜捐贈中心就向國外捐贈了2551枚眼角膜,其中中國佔1000枚。

一個北京女孩在斯里蘭卡旅行時講述了自己的故事——“2016年10月, 我在體檢時發現左眼無法看清東西,無論如何調整度數都無法看清,後來被診斷為圓錐角膜,這是一種遺傳疾病,偶發於青少年,患病率1/1000。2017年2月,我接受了左眼角膜板層移植手術。在手術檯上,醫生告訴我,這枚陌生人的眼角膜來自於遙遠的斯里蘭卡。如今,我的眼睛已經恢復如初,我帶著你的眼睛來看一看你的家鄉。”

>>西安獲贈

4年獲贈390片眼角膜

從斯里蘭卡空運過來

迄今為止,斯里蘭卡國際眼庫已和中國多個城市眼科醫院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遍佈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成都、西安、哈爾濱、長沙、宜昌等地。4月23日,華商報記者採訪了西安眼庫主任銀勇,他講述了斯里蘭卡國際眼庫與西安眼庫的淵源。

“世界的眼睛”斯里蘭卡:世界最大眼角膜捐獻國,逝者去世4小時後鄉村醫生騎摩托採集

空運的眼角膜

據銀勇介紹,西安市眼庫成立於1991年,2014年4月開始與斯里蘭卡國際眼庫合作,簽署戰略合作備忘錄。截至2017年,斯里蘭卡國際眼庫已向西安市眼庫提供了390片眼角膜,這些眼角膜已全部移植給當地的眼病患者。2017年12月28日,原國家衛計委發佈通知,禁止使用境外來源的人體血液(包括血漿及其他血液成分)、組織器官用於臨床醫療用途。禁令一出,從斯里蘭卡運送眼角膜的合作就暫停了。

這些眼角膜是如何千里迢迢從斯里蘭卡運回來的呢?銀勇說,在斯里蘭卡國際眼庫,工作人員會先對眼角膜進行專業處理:將角膜從球體上摘離,切成指甲片大小後,放進裝滿專用營養液的小玻璃瓶內,以便於保持眼角膜的活性,但最多隻能保存14天。然後,工作人員會將眼角膜從斯里蘭卡空運過來,運送到西安後會儘快進行手術移植,能早用就早用。

2015年1月21日,銀勇親自將17枚珍貴的來自斯里蘭卡的眼角膜從香港轉機帶回西安。眼角膜的保存期在14天左右,原則上越早使用越好。為了讓患者用上最“新鮮”的角膜,銀勇剛回到醫院,眼角膜就被送往手術室。銀勇說:“醫院安排了4位專家同時進行角膜移植術,從下午6時至晚上9時,共有9位患者換上了角膜,另外8位病情較輕的患者第二天進行手術。”

銀勇表示,西安市的眼角膜捐贈數量與實際需求差別還很大,2018年總共接收了412片眼角膜,但在西安市第一醫院排隊登記需要眼角膜移植手術的患者卻是數以萬計的,呼籲更多的志願者捐贈眼角膜。如果西安市民想捐獻眼角膜的話,先到西安市眼庫領取捐獻志願書,由捐獻者和家屬簽字,在捐獻者病情危重時,家屬要及時通知眼庫工作人員做相關準備工作,以便在捐獻者去世後12小時內摘取眼角膜。 華商報記者 郭霽

本文由樹木計劃作者【華商報】創作,在今日頭條獨家發佈,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