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眼睛”斯里兰卡:世界最大眼角膜捐献国,逝者去世4小时后乡村医生骑摩托采集

2天9次爆炸310人死亡,让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了一个原本宁静安详的美丽岛国——斯里兰卡。斯里兰卡因其国土形状被称为“印度洋的眼泪”,很多游客也用它来形容这个国家的迷人风光。然而令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国家还是“世界的眼睛”。

斯里兰卡拥有一项令人惊叹的世界纪录——全世界最大的眼角膜捐赠国。2100万的总人口中,有110万人志愿捐献眼角膜,每一届总统都是志愿者。斯里兰卡已累计向全世界57个国家和的确捐献眼角膜逾7万片,其中也包括中国,使至少14万人因斯里兰卡人的无私捐献而脱离黑暗。

>>数读“世界的眼睛”

2100万:斯里兰卡的总人口数

110万:捐献眼角膜志愿者

57:接受眼角膜捐献的国家、地区数

14万:接受捐献后重见光明的人数

390:西安使用该国眼角膜的数量

>>推动者

年轻医生捐赠母亲眼角膜

每一届总统都是志愿者

斯里兰卡这个南亚小国为何会成为最大眼角膜捐献国?这还要归功于斯里兰卡眼角膜之父哈德逊·席尔瓦博士。

“世界的眼睛”斯里兰卡:世界最大眼角膜捐献国,逝者去世4小时后乡村医生骑摩托采集

斯里兰卡眼角膜之父哈德逊·席尔瓦博士

据英国BBC报道,曾经斯里兰卡的眼角膜捐献情况并不乐观,有一段时间其唯一的来源是死刑犯,这让很多失明者失去重获光明的希望。1958年,席尔瓦还是一个贫穷的医学院学生,亲眼目睹很多眼疾病人因缺少眼角膜而导致失明,他很是痛心,于是就进行了第一次对于角膜捐赠的呼吁。在报纸上,他与自己的妻子和母亲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人死眼犹生》,他告诉大家,即便中有一天我们的生命消散,但是我们可以帮助他人恢复光明。即便有一天我们不再存于这世上,但是我们的眼睛还能看看风景。席尔瓦力劝斯里兰卡国民“为死去的眼睛赋予生命”,但并未引起多大关注。

1959年,眼科医生席尔瓦终于收到了第一份眼角膜捐赠,但是没有储存条件,他只能将其储存在自己的冰箱里,“与鸡蛋和黄油相伴”。然后在1960年,他的母亲去世了,他把母亲的眼角膜移植给一位贫困的农民并让他恢复了视力,而正是这件事让他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心。

于是, 在席尔瓦的不懈推动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越来越多的斯里兰卡人接受了捐献眼角膜的想法,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善行,是一种“布施”。如今,斯里兰卡2100万的总人口中,有110万人自愿捐献眼角膜。并且作为表率,斯里兰卡每一任总统都捐献了眼角膜。

为感谢席尔瓦,在科伦坡的斯里兰卡国际眼库大楼前,就矗立着席尔瓦的金色人像。据介绍,最初,眼库就设在席尔瓦的家里,席尔瓦家里的冰箱除了保存食物外,还得用来保存捐赠而来的眼角膜,条件相当艰苦。1985年,在国际友人的资助下,才修建了这栋高楼。

据眼库的工作人员介绍,眼库新成立时也曾遇到一些障碍,比如志愿者签了协议,但当工作人员去取眼角膜时,有的家属会驱赶他们,甚至挥舞着拳头。如今,这里几乎每天都有新增的眼角膜送进来,最多的一天接收过50枚眼角膜。

>>捐赠者

帮助他们有一个更好的来生

“死后还能通过别人的眼睛看世界”

为什么那么多的斯里兰卡民众自愿捐赠珍贵的眼角膜?当然,席尔瓦医生的宣传和推动起到很大作用,但最主要的是斯里兰卡是个佛教国家,佛教徒约占该国总人口的3/4。在他们看来,捐献眼角膜是一种善行,可以给患者带去光明,也是一种“布施”,可以帮助他们能有一个更好的来生。所以,越来越多的斯里兰卡人在生前签字表示死后自愿捐献眼角膜。从普通市民,到总统、劳工部长、卫生部长等,他们郑重地签下捐赠协议,承诺为他人无私奉献。

“世界的眼睛”斯里兰卡:世界最大眼角膜捐献国,逝者去世4小时后乡村医生骑摩托采集

斯里兰卡民众签署自愿捐献书

“世界的眼睛”斯里兰卡:世界最大眼角膜捐献国,逝者去世4小时后乡村医生骑摩托采集

斯里兰卡民众签署自愿捐献书

据斯里兰卡少女哈瑞塔斯描述,他们村子里有几十户人家,据她了解,大部分人也签了捐赠协议。这是他们的一种信仰,不仅仅是眼角膜,他们很多人都愿意在死后捐献身体其他器官,“这是我们的一种奉献,奉献自己,成就他人。我们虽然身体死了,但还能通过别人的眼睛,再次看到这个世界,这也是一种重生。”

科伦坡记账员贝瑞迪也是眼角膜捐赠自愿者,她解释说:“不论我们在这一生做了什么好事,这都会影响到下一生。当有人需要什么帮助的时候,我们愿意给予。没有手,我们可以工作;没有腿,我们也可以工作;可是如果没有眼睛,我们还能做什么?我希望自己的眼睛能帮助更多的人。”

>>运送者

逝者去世后4个小时内

骑摩托车的乡村医生上门采集

那么多的志愿者,他们的眼角膜是如何被送到眼库大楼的呢?令人惊讶的是,这些遗体中的眼角膜竟由数以万计的乡村医生骑上他们的摩托车、突突车送到这里,再送往全世界。

报道称,斯里兰卡国际眼库会在逝者去世后的4个小时内上门服务。为了保证珍贵的4个小时采集时间,国际眼库在斯里兰卡全岛设有450多个联络处,几乎每个乡村医生都在国际眼库得到过专业培训。为保证角膜捐赠效率,每一个联络处的医生都有一辆坐骑,斯里兰卡庞大的角膜捐赠网络,正是由一个又一个骑在摩托车上的乡村医生构成。

在斯里兰卡,常常能看到骑摩托车或突突车的乡村医生快速奔波在采集眼角膜的途中。一旦家庭中有人去世的话,消息会第一时间被送达到当地联络处,由乡村医生前往逝者家中采集。在逝者家中,医生会用仪器撑开逝者的眼皮,用消毒后的剪刀把眼球周围组织一一剪断,再把眼球轻轻夹出来并包裹起来,最后装进一个小瓶。有时候还会用两个小圆球分别塞进死者眼眶,再合上眼,以保证逝者面容不发生塌陷,做到对逝者的尊重。

科伦坡的一家葬礼公司一个月内就收到了十几具没有眼睛的尸体。葬礼公司主管哈桑说:“负责尸体处理的工作人员会用两个眼睛大小的棉花球,把它们浸在防腐香料液体中,然后放进眼睛里,最后再用一点儿胶水把眼皮合上。这样,哀悼者就能在他们所爱的人转世之前再看他们一眼了。”

>>受益者

北京女孩移植斯里兰卡眼角膜

“我带着你的眼睛来看一看你的家乡”

据悉,眼角膜是最容易移植组织之一,因为捐赠者和接收者之间不需要进行配型。

从一个年长的人身上取下来的眼角膜也可以移植到另一个年轻得多的人身上。如果捐赠者超过80岁,那么很有可能他所捐赠的眼角膜就不合适了,但是也曾经有报道称,一位86岁老人的眼角膜捐赠给了一个9岁的约旦男孩。

在斯里兰卡一家医院,绷带覆盖住了麦灵格姆的右眼,一滴眼泪在他的左眼中打转。“我以为自己这一辈子都只能用一只眼睛了。”这个幸运的男人激动地说。他在当地经营一家店铺,一次意外让他被钢丝割伤了眼睛。去年,同一只眼睛又因一片木头受了伤。在这两次受伤的经历之后,一位捐赠者的眼角膜拯救了他的视力。

中国拥有超过13亿人口,眼角膜捐献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医用。每年中国需要进行角膜移植手术的患者有300多万人,但实施手术仅为5000例。 斯里兰卡国际眼库自1961 年成立以来,1964年开始将眼角膜捐赠往外地,至今已捐出67000多只角膜,遍布57个国家和地区、140多个城市。仅2014年,斯里兰卡眼角膜捐赠中心就向国外捐赠了2551枚眼角膜,其中中国占1000枚。

一个北京女孩在斯里兰卡旅行时讲述了自己的故事——“2016年10月, 我在体检时发现左眼无法看清东西,无论如何调整度数都无法看清,后来被诊断为圆锥角膜,这是一种遗传疾病,偶发于青少年,患病率1/1000。2017年2月,我接受了左眼角膜板层移植手术。在手术台上,医生告诉我,这枚陌生人的眼角膜来自于遥远的斯里兰卡。如今,我的眼睛已经恢复如初,我带着你的眼睛来看一看你的家乡。”

>>西安获赠

4年获赠390片眼角膜

从斯里兰卡空运过来

迄今为止,斯里兰卡国际眼库已和中国多个城市眼科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遍布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成都、西安、哈尔滨、长沙、宜昌等地。4月23日,华商报记者采访了西安眼库主任银勇,他讲述了斯里兰卡国际眼库与西安眼库的渊源。

“世界的眼睛”斯里兰卡:世界最大眼角膜捐献国,逝者去世4小时后乡村医生骑摩托采集

空运的眼角膜

据银勇介绍,西安市眼库成立于1991年,2014年4月开始与斯里兰卡国际眼库合作,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截至2017年,斯里兰卡国际眼库已向西安市眼库提供了390片眼角膜,这些眼角膜已全部移植给当地的眼病患者。2017年12月28日,原国家卫计委发布通知,禁止使用境外来源的人体血液(包括血浆及其他血液成分)、组织器官用于临床医疗用途。禁令一出,从斯里兰卡运送眼角膜的合作就暂停了。

这些眼角膜是如何千里迢迢从斯里兰卡运回来的呢?银勇说,在斯里兰卡国际眼库,工作人员会先对眼角膜进行专业处理:将角膜从球体上摘离,切成指甲片大小后,放进装满专用营养液的小玻璃瓶内,以便于保持眼角膜的活性,但最多只能保存14天。然后,工作人员会将眼角膜从斯里兰卡空运过来,运送到西安后会尽快进行手术移植,能早用就早用。

2015年1月21日,银勇亲自将17枚珍贵的来自斯里兰卡的眼角膜从香港转机带回西安。眼角膜的保存期在14天左右,原则上越早使用越好。为了让患者用上最“新鲜”的角膜,银勇刚回到医院,眼角膜就被送往手术室。银勇说:“医院安排了4位专家同时进行角膜移植术,从下午6时至晚上9时,共有9位患者换上了角膜,另外8位病情较轻的患者第二天进行手术。”

银勇表示,西安市的眼角膜捐赠数量与实际需求差别还很大,2018年总共接收了412片眼角膜,但在西安市第一医院排队登记需要眼角膜移植手术的患者却是数以万计的,呼吁更多的志愿者捐赠眼角膜。如果西安市民想捐献眼角膜的话,先到西安市眼库领取捐献志愿书,由捐献者和家属签字,在捐献者病情危重时,家属要及时通知眼库工作人员做相关准备工作,以便在捐献者去世后12小时内摘取眼角膜。 华商报记者 郭霁

本文由树木计划作者【华商报】创作,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