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哲:新教學支持系統

楊曉哲:新教學支持系統

  • 楊曉哲 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教育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專家組成員


本文內容整理自楊曉哲博士在“首屆中國基礎教育‘新教學’觀摩研討活動(小學語文、初中語文專場)”作的主題報告《新教學支持系統》,略有編輯。文末附現場報告完整視頻。


眾所周知,我們正處在一個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吸引著人們的注意力,也分散著人們的注意力。互聯網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也在改變著我們的教育。

過去,知識的傳播方式是金字塔模式,現在則是網狀模式。

過去,知識生產方式主要是傳統專家,現在社交媒體發達到幾乎人人都可以是知識的生產者。

過去,知識的本質主要是書本文字,現在則是網絡信息,隨著新技術發展應用,知識更深入到連接本身。

楊曉哲:新教學支持系統


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我們怎樣來回應時代之“新”呢?這是一個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

楊曉哲:新教學支持系統


在座的大多是語文老師,對語言文字非常敏感。我想大家會發現生活的變化。比如過去我們常說“你吃了嗎?”現在我們則經常問“這裡有WiFi嗎?密碼是多少?”等諸如此類,說明我們的語言環境已經離不開網絡,但是你還會看到我們的語言環境還在變化。近幾年出現的更多是另外一句話,比如小朋友去菜市場買菜,他問大媽:可以用支付寶或微信支付嗎?很多賣菜的阿姨都會說“可以”。

楊曉哲:新教學支持系統


再舉個例子,這張圖畫了智能手機、滴滴打車等很多應用程序。

楊曉哲:新教學支持系統


通過這張圖,我想告訴各位老師,七年之前,包括我,都沒有機會接觸到智能手機、硬件軟件,但是七年之後的今天,我們都把它們作為常態化的使用工具、軟件和平臺。時代就是這樣子,我們必須面對它。

對教育者來說,我們必須把學習者置於真實的情境之中,而基於真實的對話,我們不應該逃避這個世界。

現在還有一個嚴峻的問題,可能就像朱司長所說的,我們正處於一個人工智能時代,各種各樣的機械化,自動化。機器人無處不在且能力驚人。

機器人可以在兩天時間裡完成房子打造,可以充當快遞員,可以生出兩千多道不同的菜餚,還可以自動駕駛,甚至可以看到一個看起來很誇張的預測,到了2045年,人工智能將超越人類整體智能的總和,它意味著奇點時代即將到來。對此美國時代雜誌也給出了報道,它在一篇文章裡提到,到2045年,不僅奇點將到來,人類也將獲得永生。

楊曉哲:新教學支持系統


基於現實環境,所以,讓今天的學習者具有“可持續的學習能力”與“創新精神”,就成了一件非常具有使命感、非常迫切的事。這是我們需要不斷面對的話題。這對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的影響是深刻的。教師的教學設計,決定民族的未來。對此我們項目組有三個追求,概括為三句話:1、素養為本的單元設計;2、真實情境的深度學習;3、線上線下的智能系統。

01素養為本的單元設計


核心素養,已經納入課程標準,它是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三維目標的整合與提升,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後逐步形成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

楊曉哲:新教學支持系統


素養為本的單元設計,以學生的學習作為中心,通過大單元、大任務、大主題實現單元設計,這是我們特別關注的一條主線。

大單元的學習不是碎片化的,不是目標的堆砌,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指向核心素養,圍繞一個核心任務或核心問題,在真實情境中展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活動。

要實現這個大的學習活動,離不開一些重要的單元設計元素,比如要有名稱與課時、單元目標、評價任務、學習過程、作業與檢測以及教學後的反思等。我們的很多案例就圍繞這些元素來設計,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例如這個生物案例,基於前幾個月出現的社會熱點“基因編輯兒童”事件,我們的老師設計了一系列的任務群:

楊曉哲:新教學支持系統


還有更細化的任務:

楊曉哲:新教學支持系統


這些活動特別強調學生的自主實踐學習,比如有個任務活動,小朋友在學習人的血液循環時,就是讓他們在做具體任務的過程中去學習。

02素養為本的單元設計


楊曉哲:新教學支持系統


教學過程要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符合認知發展規律的真實情境,突出項目學習和問題解決方案。要讓學習成為質疑和反思、交流與討論、探究和創造的過程。

所以我們運用了很多方式來推進真實情景下的深度學習,也在融合技術的元素中促進學生素養的提升。當然,一個又一個小小的設計可能不一定產生深度學習,但它可以產生聯結,比如很多老師開始開放使用搜索引擎,

不過,開放搜索引擎雖然是一個學習環節,但還不足以稱為深度學習。但答案越容易找到,是不是就越容易引發新的問題?面對現實情境,當找到的答案質量越高,提問就顯得越重要。所以就需要教師一步一步引導學生通過基於真實情境的任務群的方式實現深度學習。

比如老師可以拋出這樣一張圖和學生探討。

楊曉哲:新教學支持系統


人類第一次拍到了黑洞,學生們很好奇為什麼能拍出來,接著設置任務讓學生打開引擎搜索,你會看到答案是五花八門的。他們各有各的解釋,老師需要引導他們進一步探索。有學生質疑我們是如何拍出這張照片的,是不是虛擬出來的……學生們不斷髮現更多不同維度的信息。

楊曉哲:新教學支持系統


這是學生去探索黑洞找到的視角和角度。所以從搜索開始,我們可以不斷深入深度學習。

這是一片漆黑,我在夜空中發現有一顆星,它特別亮,原來是我們一直想去的地方,叫火星。我們打開星空這個軟件就能找到。

楊曉哲:新教學支持系統


比如,這些形形色色的花花草草,因為有了形色這個軟件,我們都能知道它的名字。這棵不起眼的竟是蚊母樹。

楊曉哲:新教學支持系統


例如這是一個熱的小火鍋,只要加水就能自己加熱的小火鍋,我們的學生是否用它來思索化學的問題?是否用它模擬地理的火山?……

楊曉哲:新教學支持系統


如此把真實生活與情境勾連一起。基於搜索,又超越簡單的搜索。它們引起我們不斷探索,納入到真實的情境。但有一天我們的學生髮現,我們的真實情境不再是老師給他創設的真實情境,不再給他設定好問題,他都能在不確定的環境中自覺運用時,他就獲得了可遷移的核心素養。

所以一個個真實情境的問題解決,能很好地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比如我們項目組以地理學科舉的一個例子,就是做事的出發點。當然,任務的層級又是不一樣的。

楊曉哲:新教學支持系統


設計了四個任務:

1.請你擔當導遊,向遊客介紹你的家鄉。對象是遊客。2.請你錄製一段視頻,發佈到網絡上,吸引海外遊客到你的家鄉。對象是海外遊客。對象有所轉變。3.請你規劃家鄉的城市建設。這需要綜合利用地理衝擊帶等知識,不是隨便就能做好的。4.家鄉準備申請世界文化遺產,請小組合作撰寫一份申請報告,並製作一張海報。這個出發點又不一樣。已經超越了純粹的地理學科知識。


地理老師通過非常巧妙的設計,讓一個又一個看似獨立的小目標融為一體,變成一個任務群,它就覆蓋了整個地理學科的知識、觀念、素養,這是深層次的嵌入。

在項目組,這樣的設計越來越多,有意思的例子不斷冒出來,老師們也越來越上手。例如根據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中“我的文學三國”這一主題,就有三個情境任務:一是十大經典場景PK,一是三國英雄排行榜,一是史料與小說人物對比。

為了完成這三個任務,學生開始整本書閱讀。這需要學生高投入的學習才可能完成任務。

任務雖然一開始就確定了,但老師還要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讓目標和任務保持一致。

03線上線下的智能系統


很多老師還在猶豫是否在課堂開展智能系統的教學,但是我想,我們已經來到了5G時代。這是高寬帶、無延時、萬物聯的時代,從文本、圖片、視頻再到虛擬現實等不斷迭代,我們不應該讓課堂還停留在0G時代。

這是我們項目組在廣州的一所學校開展的教學,這是小學一二年級的孩子,他們之前很少接觸這樣的學習方式。在課堂上每兩個學生使用一臺平板電腦。結果他們非常適合基於真實情境的學習來完成線上線下的挑戰,這樣的線上線下交互式混合學習,極大地突破了傳統教學的侷限,能與時俱進地提升孩子們的學習能力和必備素養。

楊曉哲:新教學支持系統


平臺還有交互的系統,不僅用來傳遞信息,更可以當作設計教學任務、學習活動的環節,

楊曉哲:新教學支持系統


線上線下的智能系統具有情境資源層、互動學習層、個性化評價層這三個具有內在關聯的層次。

楊曉哲:新教學支持系統


老師如何使用好平臺資源呢?有幾個策略我們可以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完善。

策略1

從線性的資源支持到可沉浸的情境構建


平臺可以提供豐富多彩的情境建構。

策略2

從接收信息的載體到參與互動任務的工具


這樣一個平臺系統記錄學生的思考,幫助學生分享,讓學生創造,學生在此不斷深化理解。

楊曉哲:新教學支持系統


當然,還可以把創造的過程不斷演化,例如把作業變成作品,變成產品的設計,甚至組織產品的交易。

楊曉哲:新教學支持系統


楊曉哲:新教學支持系統


讓學生在創造中學習,在學習中創造;讓學生在同伴多元的評價中,收穫反饋與成就感。這是平臺優勢,並且過程是可記錄的。

策略3

從單向的師生交互到多向的單元協作探究


基於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要儘可能為學生創設整合的、情境化的、開放性的任務。

引導學生結合資源與工具,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基於互聯網的教學環境,讓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教師之間充分交流,平等交互,高頻互動。

建構開放的教學格局,拓展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協作能力,促進學科核心素養的建構和發展。

楊曉哲:新教學支持系統


策略4

從一次性流程設計到個性化教學評一致


在平臺中,學生學習的過程性數據、學習過程中的不同思考成果、過程中的提問與回答、學習同伴的交流等多種形式的數據得以收集。

教師能夠通過課堂內外的過程性學習數據,針對地設計不同教學引導路徑,個性化地幫助學生的思維發展以及更多個性化的調整設計。

素養為本的單元設計,真實情境的深度學習,線上線下的智能系統,這是我們項目組追求的三個原則,老師參與我們,可以展開更多的互動。我們真誠邀請與我們有共同理念的老師們加入項目組,一起推動中國基礎教育的發展,一起把以學習者為中心、素養為本的教學理念落到實處。我們是一個團隊,可以為老師提供一條系統成長的路徑。

楊曉哲:新教學支持系統


01專家團隊


我們專家團隊包括朱司長、陸志平老師等,可以為老師們提供“新教學”的學術指導。

02學習手冊和教師手冊


專家團隊不夠可操作性怎麼辦?項目組用兩年時間把理念變成了文本的形式,即學習手冊和教師手冊。這是成體系的單元設計。任務的設計、評價的設計,都可以在書中都找到。

03教師研修平臺


有老師問,學習手冊,教師手冊看不懂,不理解怎麼辦?項目組結合公司研發了一個研修平臺,錄製了一系列的新教學學科觀摩課、說課評課等視頻。也有專家三人行解讀新課標的通識課。

當你看不懂有疑惑的時候,可以和我們有更多的互動,這是一種開放的方式。希望老師來這個平臺積極活躍,不斷創造,這是一個共創共享、互助提升的社區。

楊曉哲:新教學支持系統


04教學平臺


當然,研修平臺,有老師說是不錯,但實踐中如何得到支持與指導?為此,我們項目組還設置了教學平臺,老師不僅在課堂可以使用,學生也可以使用。這是一個師生交互的平臺。

楊曉哲:新教學支持系統


楊曉哲:新教學支持系統


楊曉哲:新教學支持系統


楊曉哲:新教學支持系統


新教學系統資源▲

這個平臺有這樣一些資源,可以幫助老師提升專業能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但我想,這些還是次要的,最重要的還是你。我們期待每一個加入者,不僅是學習者,也是實踐者,更是引領者和推廣者。

最後我從技術角度再跟大家回顧之前提到的一張圖。

楊曉哲:新教學支持系統


我們可以看到七年的變化很大。過去七年不可思議,但未來七年可能更加不可思議。我想說的是,教育是迷戀人的成長。七年的變化,人的變化要比這些技術更加迅猛,更加快。大家可能已經不記得七年之前自己的模樣,我也不記得七年之前自己讀書的模樣,但我們都在不斷地成長。未來已來,可以見證,更可以創造。與大家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