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王安憶,費了這麼大的勁,就是要寫一部“難讀”的書

《匿名》:王安憶,費了這麼大的勁,就是要寫一部“難讀”的書

《匿名》:王安憶,費了這麼大的勁,就是要寫一部“難讀”的書

聽到過這樣一種說法:一部小說如果沒法改編成影視作品,就不是好小說。的確,繁忙浮躁的當下,與其選擇靜讀一本小說,很多人更願意選擇看一遍作品改編的電影,既呈現概貌、又不失生動,還節約時間。這一觀點混淆了小說與故事的區別。好故事往往能被較為容易地改編,好小說則不一定。相較於單純的故事,小說的涵義豐富得多,而這些不同層面的豐富感,很難在影視中復現。比如作家王安憶的長篇小說新作《匿名》,似乎就是一部很難以影視方式呈現的作品。

《匿名》:王安憶,費了這麼大的勁,就是要寫一部“難讀”的書

從一個普通老頭被錯當成他人而遭綁架開始,《匿名》擁有一個故事性非常強的開端,王安憶卻完全不打算把它寫成一個“好看”的小說。在以往許多作品中,我們習慣了聽她將生活中那些支離破碎和無可奈何娓娓道來,但從《匿名》甚至更早開始,王安憶已經不滿足於講故事,從對外在世界的書寫逐漸轉向對內,卻並不是簡單地面向內心世界,而是站在個人的角度闡釋和再現文明的漫長演變。

《匿名》:王安憶,費了這麼大的勁,就是要寫一部“難讀”的書

因此,老頭不具姓名,從某某某成為綁匪錯以為的吳寶寶,被拋棄在荒山野嶺後艱難求生,漸漸失憶和失語,成為和綁匪之一啞子類似的不言語的“啞子”,在被人拾獲,去往小鎮後被叫做老新,後又重新與劫案聯繫起來而又成為吳寶寶,直至最後尋回了自己的名字。自始至終,老頭一直處在被命名的過程,並且在這期間經歷著一場自然文明與社會文明之間的角力。

《匿名》:王安憶,費了這麼大的勁,就是要寫一部“難讀”的書

可以說,這並不是一部以故事和情節取勝的小說,在情節發展間隙中,王安憶詳細描述了老頭那些逐漸湮滅又重新生髮的思緒:冰磧層如何生成?流星暗示著瞬時還是永恆?文字何以成文字、意義又怎麼被賦予意義?這些碎片化的思考,恰恰在整體上形成了他一度被抽離文明,後又被重新教化的全過程。同時,在老頭的經歷中,啞子、二點、小先、鵬飛等人物先後出場,他們都是我們慣常意義上的“不健全人群”:啞口、智障、先天性心臟病、弱視和白化,而正是這些被社會遺忘的人、生活在時空夾縫中的人,擁有著不完全社會化的獨特性。

《匿名》:王安憶,費了這麼大的勁,就是要寫一部“難讀”的書

有人說,《匿名》是一部精神分析作品,但我認為,以精神分析來定義《匿名》,是沒有讀懂王安憶。她並非為了呈現一個人的內心,而是以這樣一個普通的、失去身份和合法性的人,去承載人類文明生髮和流變的過程。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這部容量巨大的小說,切切實實是王安憶對自己以往寫作所發出的挑戰。

《匿名》:王安憶,費了這麼大的勁,就是要寫一部“難讀”的書

對於許多形成自己寫作路途的作家來說,沿著現有道路繼續開掘,寫鄉村的繼續寫鄉村,寫情感的繼續寫情感,這既使作品在某一方向能夠持續深入,又符合讀者群體的期望。在許多人仍以為王安憶正沿著《長恨歌》的路途走時,她已經在寫《天香》,而當人們開始接受《天香》的書寫路徑時,她又寫了《匿名》。王安憶曾坦言,現有的小說形式已經無法滿足她對於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匿名》:王安憶,費了這麼大的勁,就是要寫一部“難讀”的書

很多人。每一個人,哪怕只是十七八歲的孩子,身上都承載著豐富故事。這和失蹤者本人以及他的家庭成員,以及和如我一樣的許多讀者,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的生活經歷,真的太過平順,平順到讓你沒有立場去評論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平順到你以為自己經歷了很多,其實根本就不值一提;平順到有一天你僅僅是從溫室裡探出頭來,就足以不知所措,只能向命運求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