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中醫五行,做好養生保健

善用中醫五行,做好養生保健

前段時間開始學習中醫,讀了一些書,聽了一些名家訪談,看了一些公眾號裡的文章,對中醫模稜兩可中有了一些認知,越學越喜歡。

但總感覺需要找到一些點去突破,需要明白人幫自己答疑解惑,希望能夠更加融會貫通一些,就像武俠小說中的任督二脈,或許打通了就是一個質的飛躍。

《曲黎敏精講》這本書就是這樣一個契機,全書精講了《素問》中的“上古天真論”和“四氣調神大論”兩篇。

讀完全書我最大的感覺就是,中醫不僅是治病救人,更是一門深刻的生命哲學,簡單的陰陽五行、生長化收藏,字裡行間都是大道理。一名真正的中醫人必然也會成長為一名更貼近宇宙自然、生命本真的人,著實令人羨慕。

非常喜歡書中這樣一段話:道法自然就是叫你別較勁,只是用一顆安靜的心,去聽、去觀、去照、去覺知,而盤腿啦、調呼吸啦,只是為了提升你觀和照的能力,而不是修行必需的,因為,修行的目的不是你會盤腿了,而是你要通過觀、照等,達到覺悟。

許多人總喜歡去拜上師、找名家,喜歡一些形式主義的東西,殊不知在宇宙自然面前我們都是無明的個體、大隱隱於市,真正的核心不在他處,只在自己和宇宙萬物間。

類似這樣帶給我諸多思考的段落在書中有許多,既有治病原理,也有生命哲學,其中收穫最大的當屬關於木火土金水的認知。

原來肝心脾肺腎與木火土金水不是盲目的對應關係,原來生與克是相輔相成的,當我明白了其中原理,中醫於我來說彷彿變的高了一點、活了一些,有點開朗、有點透亮,因此將這份收穫分享給同樣愛好中醫的你。

1 五行內涵

書中講到,《尚書》是最早論述五行的書籍,它說“木曰曲直,水曰潤下,火曰炎上,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如此讀來有點晦澀,其實總體原則就是在告訴我們,木火土金水不僅是五種物質,而且是蘊含在這五種物質中的屬性、運動趨勢等。通過木火土金水的屬性就可以瞭解肝心脾肺腎的運行規律。道法自然、萬事勿過度就是生命運行的最大真理。

具體來看:

(1)木曰曲直,直代表上升,曲代表橫向發展的力量,沒有曲,木生長太過,則易折斷。

在中醫裡,肝對應木,肝的運動方式就是“曲直”,倘若一味地生髮,就是“肝陽上亢”,人就會頭暈、目赤等。所以,肝不是越生髮越好,而是要有度。

(2)水曰潤下,下是水往低處流,潤在溫,不是水能潤人,而是水產生的氣潤人。

在中醫裡,水對應腎,腎在我們身體的下部,若腎水一直往下,人就特別容易腿腫、腳腫,但生命的本性是不允許這種病態的,改變這種病態的就是水的溫潤之性。

腎水升騰還有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腎液為唾”。現代人口乾舌燥,就是腎的潤上功能喪失,也就是陽氣不足,寒水不能潤。所以,乾燥症不是缺水,而是真陽虛,治療此症一味地滋陰就不對,而應扶陽。

(3)火曰炎上,上是火的動能往上走,炎是火的熱性。

在中醫裡,火對應心,心火的本性是上升,但如果一個勁兒的上升,生命就毀了。腎水下行,心火要下照腎水,如此才能夠心腎相交。

心腎若不相交的話,就是心火上炎、腎水下泛。心火上炎就會舌紅、頭脹、頭暈;腎水下泛就會腿腫、腳腫,人體就會得大病。這時候若用消炎藥,在上就殺伐了心火正氣,在下則損耗了腎精。

由此看來,火在正確位置發揮作用就叫正氣,而不在正確位置到處指手畫腳就是邪氣。那麼,它為什麼會離開正位變成邪氣呢?主要原因在於,有別的東西佔據了它的位置,如寒邪,如同鳩佔鵲巢,鵲只好到別處哀鳴。

因此,治療邪氣的方法不是殺伐,也不是簡單地用寒涼藥滅火,而是應該引火歸元,將寒氣驅逐出去,把虛火、邪火引回本位,讓浪子回了頭,變邪氣為正氣,才是治本之策。

(4)金曰從革,從是一個人跟著一個人為從,革是革命、改變,所以金有兩個相反的特性,要麼肅殺、要麼保護,猶如金屬武器既可以保護自己,又可以抵擋外邪。

在中醫裡,金對應肺,肺主皮毛,皮毛對生命、陽氣是一種保護;而肺又主肅降,就是指肺的肅殺之氣。

(5)土爰稼穡,稼就是種植,穡就是收割,有種就有收,有去就有回,這就是土德的創造性和再生性。

在中醫裡,脾對應土,就是隻要你吃飯,它就會化成精華來滋補你的生命,守護你的生命。

善用中醫五行,做好養生保健

2 五行生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許多人可能都會背誦以上的五行生剋,但究竟什麼是生,什麼是克,可能理解的就不到位了。

書中講到:生,是讓你生命成長的東西,生者為母,被生者為子,母親都要耗散精力給孩子;克,是保護你生命的東西。

舉個簡單的例子,所有人都講補腎,但補腎須知肺金是腎水之母(金生水),所以要想腎強大,就不只能在腎上做功夫,要懂得強肺,母壯子肥。

同時,土生金,強肺要從脾胃入手,脾胃生氣血,氣血足了,肺也就有勁兒了。再者,土克水,脾土強大了,對腎的保護作用增強,也就固攝住了腎精。

五行的核心就在於中庸,過和不及都不可。太過收不住,不及提不起來,只有恰到好處,才是生命的最好狀態。

書中還舉了關於心臟病的一個例子,說:西方人發現一個秘密,凡是犯心臟病的人,牙齦都先出問題,他們不知道原因,但從中醫角度來講,火生土,也就是心是脾之母,若兒子脾先病重,則母親的日子必然不好過。脾的外象就是牙齦,所以牙齦不好早晚會造成心臟問題。

現在很多人的心臟病都是因為先誤診為脾胃病,老覺得心窩底下有掣痛,但到醫院去,又一律按胃病治,而忽略了心臟的問題。

中醫認為人的身體就是一個整體,任何地方出現問題了絕不是一個點的事兒,要善用五行生剋,站在整體角度,尋根溯源,綜合提升。不治已病治未病,當已病發生時,要先固攝未病、固攝先天元氣,元氣足後,自然出兵解決。

善用中醫五行,做好養生保健

3 五行養生

結合五行生剋原理,在四季養生中,要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春天養脾。肝木克脾土,春天主生髮,木氣過,則傷脾,黃色益脾胃,因此春天好好吃糧食就是養脾胃,如黃色的小米粥。

夏天養肺。夏天是心火,火克金,肺為金,火氣太旺,就傷肺。同時,夏天天氣熱,氣機都散在體表,裡面不足,脾胃弱,因此夏天最忌諱喝冷飲,喝冷飲就是寒上加寒。白色潤肺,夏天可以多吃一些白色的食物。

秋天養肝。秋天是肺金,金克木,所以秋天要養肝氣。青色養肝,適當吃酸可清肝瀉火。

冬天養心。冬天腎水當令,水克火,所以冬天要養心氣,紅色補心。

元氣藏於腎,四季都應該固攝腎精,黑色補腎。

當然以上只是在我們身體健康時的一些基礎養生方法,適應四季四氣養生可能會事半功倍。

但是當身體出現疾病時呢?我認為書中有一種理念很好,那就是要先發病,當鳩佔鵲巢之時,只有把鳩先趕走,鵲才能迴歸,各種滋補方法也才能夠發揮作用。寒邪不走,營養到來,運化不了,就有可能慢慢積聚出一系列實證,如囊腫、結石,甚至癌症等。

中醫學實在是博大精深,閱讀中醫、學習中醫就是一個瞭解生命哲學、自然奧秘的過程,既強身健體又愉悅身心,實屬人生一大幸事。

以上就是我閱讀《曲黎敏精講》一書的收穫,對五行生剋有了初步瞭解,也明白了養生要巡道而行。春夏秋冬,生長化收藏,適者才能夠生存。

人生不過氣血二字,氣血旺則身體健。養生很簡單,“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好心態、好氣血,就會有好身體。

感恩遇見中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