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昌家族往事:遗物星散,意外找到仅见邓世昌木主像照片(上)

邓世昌家族往事:遗物星散,意外找到仅见邓世昌木主像照片(上)

“邓世昌在家的时间极少,自进入北洋水师后,回家时间只有三次,家中并没有留下太多关于曾祖的遗物。”邓世昌曾孙女邓立英说,“当年日军炸毁了虹口老宅,绝大多数遗物都化为灰烬。”

邓立英的父亲邓小鹏在1961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仅有的一些东西“还是出于偶然的机缘才保存下来的。”

在采访期间,获得数张与邓世昌有关的老照片。

其中就包括甲午战争结束不久,威海成山头邓公祠以及邓世昌木主像照片。

甲午史学者孙建军说,木刻的邓世昌像,可以抬出去游行。早年他在当地调查时,就已得知在邓公祠房间的西墙边有一线排开黄书、金瓜、木扇等仪仗,这些显然都是举行游行仪式之后留下的。

“这组照片还是首次看到。”孙建军说,当地人已经把邓世昌当作“神”了,这是老百姓对英烈最朴素的信仰和祭奠方式。

这张目前仅见的邓世昌木主像照片,记录了最原始的祭祀情景。

邓世昌家族往事:遗物星散,意外找到仅见邓世昌木主像照片(上)

邓立英写下:做人要正直、爱国、为民。邓立英说,这是曾祖给邓家留下的遗训。

拼接的遗照

如今邓立英手里,保存着三件有关曾祖邓世昌的遗物,一本是《哀荣录》,收录了当时社会各界写的祭文、挽联、挽幛,这份文献保存了很多原始信息,近年来受到很多研究者的关注;一本《海战实纪》,成书于1920年代,书中有“甲午战事纪”和“邓壮节公事略”。这本书的作者叫池仲佑,他与邓世昌渊源颇深,早年作为文案曾随同丁汝昌、邓世昌等一行到英国接收超勇、扬威舰。民国年间池仲佑进入海军部,搜集各方史料,撰成该书。当时很多甲午海战的亲历者,以及像邓世昌之子邓浩乾这样的海军后裔也在海军部供职。

这两本书是邓浩乾生前交给侄子邓小鹏的,邓小鹏又留给女儿的邓立英。

邓立英保存的第三件遗物是一张邓世昌着便服的照片,照片上拼接的痕迹,隐含了一段历史。

邓世昌家族往事:遗物星散,意外找到仅见邓世昌木主像照片(上)

邓立英保存的邓世昌照片,这是目前能看到的唯一一张邓世昌便装像。

文革期间,邓立英在上海的家被抄了,因为父亲已经去世,邓立英在包头,另外两个妹妹在外工作,只有母亲一个人在家。

“我母亲当时非常害怕,把家里的照片、纸,不管是啥,全都给撕掉了。其中就有数张邓世昌的照片。连祖上留下的一些香港有价证券都撕了。”邓立英说,当时她自己也被当作清朝的残渣余孽而受到批判,“当时大家不知道邓世昌是个民族英雄,我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是残渣余孽。”

这些撕毁的照片,随即被烧掉,但只有这一张照片保存了下来。

照片上,邓世昌坐在一张藤椅上,斜靠着。在照片的两旁写有那幅知名的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还有一排横字“邓壮节公像”。

也许太过有名,确实能表达人们对邓世昌崇敬的心情,这幅对联直到现在依然有人说是光绪皇帝亲撰的。

其实在这幅照片上,落款就写着“高邕”。高邕是清末的书画家,也有人说他是邓世昌的好友。另外,在《哀荣录》里也收录了这幅挽联,署名也是高邕。

“当时撕了,但是没有扔也没有烧,保存下来了。”邓立英说,但这张照片如何传到自己手上,她已经记不清楚了。

“好象我哪一次回上海,发现了这张照片,就给保存了下来。此外家里什么都没有了。”邓立英说。

邓立英的母亲是在1973年去世的。而这张照片是目前仅见的邓世昌着便服的照片。

邓世昌“标准照”来源

此外,还有另外一幅遗照保存在邓世昌长子邓浩洪养女邓素娥手里。

1982年第二期的《图书馆杂志》上发表了邓素娥的口述文章《邓世昌遗事及有关文献》。

邓素娥在口述中提到:“邓公当时遗照原存我处,并配有清帝光绪所撰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原件也已毁失,现我提供《图书馆杂志》的,乃是幸存的复印小照片。

封面新闻记者找到这期杂志,在上面看到了配发的照片。照片的格局同邓立英保存的类似,只是邓素娥保存的这幅邓世昌着官服,照片上邓世昌的形象后来被广为传播,这应该就是后来教科书等处邓世昌“标准照”的来源。

邓世昌家族往事:遗物星散,意外找到仅见邓世昌木主像照片(上)

邓素娥发布在《图书馆杂志》上的照片。

记者注意到,这张照片外框的挽联字体跟邓立英保存的照片一样,但没有高邕的落款。因此邓素娥等邓家后人早年都误认为这幅对联为光绪帝所撰,又经由他们的说法造成广为流传的讹误。

邓世昌玄外孙叶 伟力表示,他们家也曾存有一套邓世昌的照片,其中就包括这张,但照片外是否有挽联因为年代久远家里老人记不清了,“文革期间很多照片被抄走了,这张照片被放到阁楼的夹层里才保存下来,1978年威海学者采访我爷爷和我姑婆的时候,这张照片交给了他们。”叶伟力说。

此外邓素娥也提到一份《哀荣录》。

“《哀荣录》…已裱成册页式的散件一大包,并未装订,亦无抄本,从未印过,其中也杂有邓公手书、杂记、履历等件,我至今默祷它或尚存于天壤间,但终我之生,恐不能再现了。我希望各地图书馆、文物单位在购藏和整理资料时,如发现《哀荣录》的册页式散件,务请妥加鉴定,勿使珍籍湮沿或毁于无知者之手。”

从邓素娥的口述中可知,她曾保存的这份《哀荣录》比邓立英手中的那本内容更加丰富,甚至还有邓世昌的手书、杂记和履历。但这本《哀荣录》在文革期间被抄走。

邓素娥在口述中还提到,她保存的邓世昌生前爱用的水盂以及盂中小羹匙一只当时也被非法抄走。

从几位后人的口述中可以看出,当时邓世昌的遗物是分给了几家后人的。

唯一确定的印章

关于邓世昌的遗物,大多已经散失,但如今仍能看到当年邓世昌用过的印章,现藏于上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

这枚印章的材质为水晶,上半部为墨绿发晶。

邓世昌字“正卿”,因此章上镌有阳文“正卿书章”,现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据该馆的纪念图册介绍,印章是邓世昌的长孙邓小鹏生前捐献,但未注明捐献时间。

1961年元旦前后,海军政治部文工团话剧团在上海艺术剧场演出话剧“甲午海战”,邓小鹏也去了现场。

当时上海《新民晚报》记者看到了邓小鹏送到后台的一些关于邓世昌的遗物:有关照片、《哀荣录》等有关文籍,还有他的遗墨四幅屏条。

后来邓小鹏又带记者看了更多的遗物,其中有一方印章,正是上述的“正卿书章”。

当时邓小鹏还用脚尖踹了几下地板,“其他东西都散失了,这地板下面倒还埋着先祖的一把剑。”

“唉,就是这一些东西,有些还是出于偶然的机缘才保存下来的。”邓小鹏对记者说,“就说那四幅屏条吧,还是先叔祖在杭州,偶然提起先祖,当地有个朋友将它作为珍贵纪念品璧还的,先叔祖临终前又交给了我。它能够完好地保存到今天,也算是幸事了。”

邓小鹏提到的先叔祖就是邓世昌的三子邓浩乾。当时这位记者还描述,邓世昌遗墨“贮藏在特置木匣中”。

邓立英说,当时父亲为了表示对先祖的怀念和对海政话剧团的感谢,把太公留下的遗墨、一口宝剑、一枚书章、有关照片和《哀荣录》一并交给海政话剧团,拜托他们转交给国家。

1964年邓小鹏去世,这批遗物的去向成谜。

邓立英说,他在1965年和1980年曾两次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和原中国革命博物馆写信,对方都回信说没有收到。

1982年,邓立英到北京找到了海政话剧团的有关人员,“他们承认看到过这些遗物,但他们说是给他们看看还是送给他们则记不清了。”邓立英说,看到先祖的印章已经在纪念馆展出,希望有一天其他遗物也能出现。

此外,邓素娥在1982年的口述文章也提到,她的家中曾有一方手指见方的白玉印章,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抄走,印章刻有“邓正卿印”字样,是邓世昌生前“珍若拱壁的怀中之物”。

后人记述邓世昌:“平日藏名书最多,尤好黄山谷(黄庭坚)笔法。治军海上,公余即以学自娱”。

此外,在广东省博物馆还能看到从邓世昌旁系后人手中征集到的几件遗物。

一是欧洲制造的铜座钟,高约20厘米,推测是邓世昌1880 年或1887 年前往英国接带军舰期间所购买。

另有丝绸被面一床,红色,绣花。青花小瓷碟1 件,碟底绘有三只蝙蝠,有“大清光绪年制”款。

此外,威海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还收藏有邓世昌使用过的雍正款青花瓷碗1件。

在广州邓世昌纪念馆的花园存有邓世昌手植苹婆树一株。另有对联和诗词各一幅,邓家人推测是邓世昌年轻时的手笔。

“先祖的遗物实在不多。”邓小鹏生前曾说,“先祖殉国后四年,我才出生,因此知道的事情也很少。据说先祖常年在外,连我的母亲也只看到他两三回。”

邓世昌家族往事:遗物星散,意外找到仅见邓世昌木主像照片(上)

网上购票

长按识别下图二维码

可网上购票哦~

刘公岛客运中心地址:

威海市海滨北路101-2号(威海二中老校区北邻)

刘公岛客运中心服务电话:

0631-5287807

爱来刘公岛:wh-lgdgwh

热门活动

1、回复“游船”查看游船时刻表。

2、回复“票价”查看刘公岛常规票价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