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群眾眼裡的“修理工”

“辦公室的電線、網線都是他修理規整的。”

“我家門前的光纜掉了,是他來修理的。”

“我家屋裡的電燈開關是他幫著換的。”

……

近日,在思南縣合朋溪鎮深度貧困村蕎子溪村,筆者認識了群眾心中的“修理工”——下派黨支部書記李俊。

“修理工”的由來

在脫貧攻堅戰中,31歲的李俊於2016年從思南縣政府辦到合朋溪鎮,先後任掛職副鎮長、副鎮長、下派深度貧困村黨支部書記。

“身份轉變,任務轉變,初來蕎子溪村,一切都還很陌生,那就從認人開始吧。”李俊回憶說,“於是開始進村入戶,一家一家地走,一戶一戶地看。”

在此過程中,他發現一些家裡電燈不亮、電插板損壞的現象比較普遍,究其原因,就是留守老人和小孩都不會修。於是,他隨身攜帶修理工具,碰到了就修一修。

“那個小夥子很熱情,有一條光纜掉在我房子上,跨過院壩,整天在頭上晃盪,過往很不方便。”蕎子溪村蕎子溪組70多歲的村民徐必安說,“幾個月了都沒人來整,他來看到後,打了幾個電話,就找來樓梯,重新把光纜掛到了電杆上。”

下派駐村幹部為群眾修開關、接插座、換燈泡的事,在群眾中慢慢傳開。有人悄悄議論說“我們這個下派支書當修理工比當支書合適”。“修理工”的外號由此在群眾中傳開,漸漸地也傳到了李俊的耳中,他也不以為然。認為,如果能通過自己的的勞動為群眾提供方便,如果能修理好社會關係、修理好發展路子、修理好鄉風文明,這不正是他的工作目標嗎?

“修理工”的執著

他決心當好“修理工”,在脫貧攻堅工作袋裡,又補充了電筆、絕緣膠布。每到一家,首先詢問有沒有用電不正常的情況,如果有就現場修理。在此過程中,與群眾拉家常、擺龍門陣,瞭解社情民意。將每一戶的家庭情況、當前困難和打算等一一記錄在冊。

通過走訪,李俊很快便掌握了每一戶的基本情況和全村的社情民意。蕎子溪村位於合朋溪集鎮北面9公里處,轄9個村民組1200餘人。全村呈南北向條狀分佈,山高坡陡,只有一條攔腰而過的通村公路,過境里程不到1公里,而北端楊村壩、南端後壩共7個村民組不通公路。落後的水電路設施嚴重製約著發展。

“要想富,先修路。”李俊打算在村裡修建一條南北貫通的公路,但他的想法遭到了一些老黨員的反對,認為難度太大,不切實際。

李俊堅持自己的想法,進一步宣傳脫貧攻堅政策,樹立群眾發展信心;帶領黨員群眾實地勘察線路,協調公路佔地,對接交通管理部門落實項目,組織勞動力參與建設。最終,一條4.5米寬的通組公路貫穿南北,連接原有的通村公路,徹底改變了該村7個組不通公路的歷史。接著,他還帶領群眾修建了支路、連戶便道,實施了“四改一化”,使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根本好轉。

“修理工”的夢想

群眾要致富,產業是支柱。為群眾建好具有穩定收入來源的長效產業,是李俊的夢想。

幾年來,他帶領脫貧攻堅工作隊、村兩委和黨員群眾進行了探索和實踐。他們把產業發展的“第一炮”定為短平產業——烤煙。

蕎子溪村是傳統農業強村、貢米生產基地,群眾對傳統農業有很強的依賴性。標準寸頭、娃娃臉的李俊帶隊到蕎子溪村做群眾思想工作,要求大家把稻田放幹改種烤煙。有人說,這個“娃娃領導”不穩重,沒有工作及社會經驗,政府派他來用爛田種烤煙,蕎子溪村怕是要“水”了,一定要阻止這個事情。

為了給群眾樹立發展產業的信心,李俊與村兩委團結一致,向群眾打包票:在保證群眾收入不減的前提下,租用田地,由幹部借款集資搞產業,種了第一季烤煙。年終算下來,不但群眾收入有較大提升,村裡還有了結餘,為產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接下來,他又爭取國家脫貧攻堅產業發展基金項目,流轉土地,以村集體經濟名義種植花椒290畝。還套種辣椒、蔬菜等,保證群眾有工做、有收入。

2018年,該村各產業項目共支付農戶務工工資27萬元,帶動66戶273人就業,切實提高了群眾收入。

經濟是基礎,在穩定增加群眾收入的同時,李俊把環境整治、美麗鄉村建設、精神文化生活等也逐步提上議事日程。圍繞脫貧攻堅“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補齊短板,修理完善群眾“小康路”。

目前,該村文化活動廣場、村級活動陣地、體育活動設施、健身器材、廣播等一項項事關民生福祉的事件件都記在“修理工”李俊的筆記本上,正在逐一落實。(雷冠凌 吳勇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