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为何未能成为第二个南宋?

怣手边嘚螡秺


南宋和南明的前身都曾是统治中原的统一王朝,两个王朝都是在北方的游牧民族打击、灭亡下而被迫南迁而重建王朝。但是南明与南宋明显不同,南宋能够在金朝的接连打击下顽强的生存了一百多年,最终拖垮的敌国金朝,而明朝残余势力南迁后建立的南明却只坚持了十几年就在清朝的大举进攻下分崩离析,南明最终没有成为像南宋那样守住江南与清廷分庭抗礼的政权,这主要有四个原因:

一、相比南宋,南明缺少一个公认的正统性人物继位

金朝灭亡北宋时,京城汴梁的宋朝宗室皇族几乎全部被金人掳走,康王赵构成为了唯一的漏网之鱼,赵构凭借着宋徽宗庶子的身份和宋哲宗遗孀孟氏的首肯而称帝继位,宋高宗赵构继位的正统性和南宋政府的合法性在当时几乎是没有任何争议的,因为是宋朝皇室仅存的有资格继承皇位的男性,赵构在北宋皇族被一网打尽的时候能够做到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相比南宋,南明政权先后即位的几位“皇帝”们就实在有些让人大跌眼境了。除了弘光帝与明朝皇帝血脉较近,其余的唐王、鲁王、桂王,都是明朝远支宗室,旁系血统的身份,让他们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受到了普遍的质疑。封建王朝都讲究正统性,名不正则言不顺,得不到普遍的承认和拥戴使得南明政权始终无法做到政令统一,所以也就没能集中精力抗敌。



二、相比南宋,南明没有集中力量抗敌:

面对金人的南下进攻,南宋建立之初就制定了正确的抗敌策略,宋高宗虽然一路南逃,但是他委任岳飞、宗泽、韩世忠等“中兴四将”兵权,让他们有效的阻击了金朝的南侵,宋高宗虽然没有兴复宋室、还于旧都的志向,但是他也要保住淮水长江以南的王朝和自己来之不易的皇帝之位,宋高宗的底线就是与金人划江而治,为了维护这个底线,宋高宗也是不惜一切代价集中兵力抗金的。而南明从建立之时就没有能形成政令统一,东林党集团、宦官余孽和各路军阀互相勾结互相争斗,又互相拆台,面对清朝的重兵南下进攻,南明非但没有君臣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敌,反而内斗不断,互相倾轧,消耗了自身的实力,反而让清军有了可乘之机。


三、相比南宋,南明面对的对手清王朝更为强大:

金朝进攻南宋时,女真人处于由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型的的时期,女真人虽然骁勇善战,但是封建化程度较低,人口规模、经济、文化全面落后于宋朝,以至于金朝灭亡了北宋却无力管理北宋故土,故而先后扶植伪楚和伪齐等傀儡政权代其统治。加之金朝在南侵宋朝时又西征西辽,打击西夏,造成了兵力的分散,与此同时,金朝统治内部的契丹人、渤海人和汉族人又纷纷反叛,这些都让金朝不能去全力南下攻宋。而后来南明的对手清朝已经完成了封建化的转型,从皇太极继位起,清朝已经进行了二十多年的汉化改革,满洲人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发展阶段,与明朝差距缩小,同时清朝降服了漠南蒙古诸部,又征服了明朝藩属李氏朝鲜,彻底解决了南下攻明的后顾之忧,同时南明的对手八旗军队作战勇猛,转移快,机动性强,是十七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骑兵部队。



四、相比南宋,南明小朝廷更加奢靡腐败:

南宋建立后宋高宗虽然算不上节俭,但是历史上也并没有记载宋高宗在南宋建国后的初期阶段有任何奢侈腐败的现象,北宋虽然灭国,但是新建立的南宋政府当时掌握着北宋几乎最为富庶的江南地区,这一地区曾是北宋重要的赋税收入之地,并且该地区当时的富裕程度也高于明末。南明的统弘光帝称帝后在南京大兴土木,同时全国各地广召美女,充实后宫,在明军前线军费紧张的情况下依然每天纵情声色,挥金如土,朝野上下极度失望,南明朝廷的几任皇帝都失尽人心,南明建立伊始就已经露出了亡国之相。


南明没有能够成为像南宋一样立足于江南负隅顽抗数百年,其最主要原因实际上源于其自身,这里固然有清朝实力强大等原因,但是南明政治腐败,派系林立,政令不一等原因有关。


历史课课代表


信仰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思想教育是基础,民众所崇尚的精神导向直接决定一个民族的凝聚力,贯通力。明朝末年,腐败成风,文人几无气节可言,整日昏昏噩噩,争权夺利,

全然未感到危机来临。一些文臣毫无民族气节,对现有国度缺乏情感,认为明亡乃朱家之事,与我何干?满清统治,我亦能有所作为。的却如此,但苍生何为,一旦战火引入,百姓便会生灵涂炭,这难道就是古代士大夫所为。

古代为何宣传文人气节,我认为就是因为社会经常缺乏这种精神、这种气节,俗话说“缺啥补啥”,不知君以为然否?

宋朝推行程朱理学,崇尚忠君爱国思潮,而明朝末年却把阳明心学抛之脑后,东林党人只顾自身利益,不考虑社会和百姓利益,因此南明小朝廷不能与满清对峙。


知天道应民心


个人认为,一个民族只有敢于正视历史,才能够面对现实,面对未来。抗战时候有许多学者都在研究明末清初的历史,通过对南明历史的研究,找到自己的民族的问题。\r

明末清初的冯铨,官运恒通,寿命很长,在那个年代很少见。由于冯铨的官瘾很大,在喜峰口用巨额资金资助皇太极入关以获得在清朝作官的机会,后来导致袁崇焕被冤杀。\r

如果历史没有了出处,就成了历史虚无主义,如此一来,就会失去指责日本右翼历史虚无主义的理由,这是非常糟糕的。\r

下面这段话是在总结清朝为什么以很少的人口就征服了上亿人口的大明帝国,他以魏忠贤逆案为突破口,列举了其中对明朝灭亡起了重大影响几个事件,其中就有冯铨用巨额资金赞助皇太极入关。\r

臣按:【逆阉魏忠贤既诛,其从逆者先帝定为逆案,颁行天下,逆党合谋翻之。己巳之变,冯铨用数万金导北兵至喜峰口,欲以疆场之事翻案】;温体仁讦钱谦益而代之,欲以科场之事翻案。小人计无至,毅宗讫不可。大铖利国之菑,得士英而用之,然后得志。呜呼!北兵之得入中国,自始至终,皆此案为之祟也。丙寅,大仆寺少卿万元吉上封事。-《弘光实录钞》\r

明朝末年,魏忠贤入朝后,朝廷里面从此形成了阉党集团。首先在顺治朝主持《明史》编撰的就是洪承畴和阉党的冯铨,冯铨当年在喜峰口出资100000两白银为皇太极入关资助。当然,现代很多人认为冯铨此举顺应了历史潮流,但我并不这么认为。\r

我读了很多清朝的相关史书,都说冯铨用巨额资金资助皇太极入关,能识大体,是一个明智之举,为冯铨后来在清朝事业发展,以及晋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冯铨后来是顺治朝《明史》主编的总裁。与之相比的是,当时有很多不识时务的迂腐书生,困于门户之见,白白丢掉了性命。即使像史可法这样的处于极其优越的条件,死不投降,结果死得很惨。到现在还被很多当代的人骂不识大体,为了自己的名声害死了扬州80万百姓。\r

马士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如此重大的影响,但在后世却不甚知名,远不及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里面的人物出名,其中有原因是大清王朝为了显示其赫赫武功,不愿提及马士英,否则显得大清朝的天下来得太容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明史的编撰者冯铨为马士英洗白,直止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博学鸿儒科,聚集了天下的最优秀的知识分子,经过长期反复修正,才使得明史可信度大大提高,但是冯铨《明史》初稿仍然起了极坏作用。\r

我读了很多清朝的相关史书,都说冯铨此举能识大体,是一个明智之举,为冯铨后来在清朝事业发展,以及晋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冯铨后来是顺治朝《明史》主编的总裁。与之相比的是,当时有很多不识时务的迂腐书生,困于门户之见,白白丢掉了性命。即使像史可法这样的处于极其优越的条件,死不投降,结果死得很惨。到现在还被很多当代的人骂不识大体,为了自己的名声害死了扬州80万百姓。\r

这位先生又在胡说八道了。你说当时全国人民都编造同样的事实,你说的这些东西有什么依据?明末清楚的史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丰富,如果这些文件全部都是伪造的编造的,那中国历史还有什么可以相信啊?否认基本的历史事实,是彻头彻尾的历史虚无主义。就会失去指责日本右翼历史虚无主义的理由。\r

按照明朝末年的情形,在马士英像疯狗一样宣称敢于议论防守清兵就要被杀死的命令之下,上百万精锐部队基本上不做任何抵抗,成建制的投降清军。这样的的情形,在没有马士英巨大破坏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先例,从逻辑上分析都是不可能发生的特殊事件。明朝史书《南渡录》和《甲乙事案》是清朝的禁书,可信度相当高。刘宗周说:马士英亡国之罪不用言矣。明朝史书《甲乙事案》:有明之失,不在他人,实士英一人耳!这是当时人们最普遍的评价!就是明朝的灭亡,实际就是马士英一个人造成的,这才有了后来的清朝全民一个剃头令,.这种说法现在看来很片面!但代表了当时人们普遍的看法!只是后来的统治者不太宣传!清朝的人不爱讲,就像曾国藩说的清朝的天下得来太容易了\r

当时的人们,就是明末清初,那时候的人们认为要是没有马士英,清兵能够统治整个中国简直不可能的。要知道清兵之前,直到1644年,花了几十年都攻不下一座宁远城。\r

一说起少女破处的事,让人联想起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南渡录》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据《南渡录》记载,朱由崧是被马士英勾结宦官黑的。弘光皇帝的荒淫根据李清《南渡录》所记载并非是真实的,据记载马士英勾结宦官把那些接蹱而死的宫中女人(估计是被马士英一伙虐待死的)都说是弘光皇帝干死的,抓蛤蟆的事也是马士英制造的谎言。\r

根据李清《南渡录》所记,弘光皇帝整日以泪洗面,很少接近女色但是很爱喝酒。有一次马士英告诉他要是不听话,就把他皇帝位置废了,弘光皇帝听了以泪洗面,痛哭不已,从此一切权力都任由马士英把持。\r

南明时期马士英借皇上选皇后和妃子的机会,大肆搜刮美女,在传统戏曲《桃花扇》中,都有所反映,由于他只要没有结过婚的美貌少女,很多被抓进宫的少女,都被糟蹋死了,害得少女人人自危,有的投井自杀,连这些少女的母亲也自杀了,有的到处拉郎配找男人。这些在史书上都有记载。从历史上看,有了权力的人找女人还真是不得了。\r

实事求是的说,明朝末年的党争剧烈,东林党和复社最痛恨的是阮大铖,阮大铖的名声极坏,东林党人周延儒要找一个名声比较好的人,于是他把马士英提拔了,东林党人对此普遍能够接受,毕竟,马士英又不是阉党集团的,为人又很好而且名声也还算不错。最后的事实证明,心狠手辣的马士英比阮大铖有过之而无不及,阮大铖好歹还写过《防江疏》,对长江的防守提出过很好的建议,而马士英则把说真话的侦察兵关起来毒打,而重赏那些吹牛逼的亲信,完全把私人感情置于一切之上。马士英和阮大铖一起,把那些东林党人往死里整,这使得有些东林党人不得不写信给左良玉求救。在弘光政权的最后时刻,在几乎所有人都强烈反对的情况下,在甚至包括马士英提拔起来的关键人物都强烈反对的情况,硬生生的把江北4镇的主力从前线调去对付左良玉,皇帝和史可法以及群臣的反对都无效。到最后大家才明白 ,这个马士英才是最最可怕的。\r

那些白道黑道都来的官僚,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克星。顾炎武的圣安本纪记录马士英手下的官吏通过盘剥百姓巧取豪夺居然豢养了10万打手部队,而清军入关的八旗铁骑总数才6万,马士英居然对此行为大加褒扬。马士英手下打手无数,实在骇人听闻。江南的老百姓卖儿卖女去逃荒,人间天堂,变成了人间地狱。 马士英是明末那个时代的产物,明末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就是贿赂公行党争剧烈,朝廷中,不问是非善恶只看是不是自己人,早年马士英曾经因为挪用公款打点上司,受到处分,是明末那个时代给予马士英飞黄腾达的机会。马士英的情商非常高,能够笼络了很多好朋友,非常适应那个年代不分是非曲直的特征,从而将明王朝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他大肆迫害罗织罪名迫害,滥用权力是它的基本特征。 看一看明史中明朝对西方的战争。就知道,到底清朝是退步还是进步?马士英阮大铖当时在方国安的部队中 ,渡钱塘江后不久,在马士英等人的唆使下,这个超过10万人的部队不战而降,并且扣押了鲁监国朱以海,方国安和马士英准备把鲁监国朱以海献给清朝,作为晋升的阶梯。张国维赶来救援,方国安和马士英带兵阻断过桥,在桥墩上上书五个大字:方马止此矣。后来,看管鲁监国的生病了,朱以海逃脱登舟入海。后来马士英没抓住朱以海,觉得投降过去也没多大意思,自己出了家,在浙江的寺庙里,很快被清军活捉。这个在众多史料中都有记录,阮大铖和方国安都投降了,这支超过10万的部队,很多都被清朝杀降了,马士英哪里在组织抵抗?。 史书上记录的很清楚。1645年4月27日,马士英的胡作非为:毒打说真话的侦察兵,而重赏牛皮的亲近,使部队完全丧失了斗志,清军才欢快的漂流过了长江。郑军部队逃入海中。史书记录的郑鸿逵的水师部队,普遍皮肤漆黑,身手敏捷,精于水战。但是马士英毒打侦察兵,重赏吹牛皮的亲近的做法,让这些士兵完全失去了作战的动力。1645年5月9日,清朝大军将马捆绑在木筏上,清朝大军是用木筏漂流过长江的 ,明朝方面有郑氏集团的至少数万福建精锐水师,还有很多其他的地方部队,由于马士英的胡作非为,用花剌子模的方法,毒打侦察兵,而重赏吹牛皮的朋友,使部队完全丧失了斗志,清军才欢快的漂流过了长江。 我觉得,一个民族的灵魂包括其文化传统,历史是这个民族的一个重要部分。历史虚无主义,实际上是彻底否定这个民族的根本性方法。明朝末年的马士英并非阉党分子,但他给阉党翻案,重修三朝要典。备受当时的人们批评。在马士英的唆使下,方国安的超过10万人的部队不战而降,这支部队是南明军队的主力,王之仁、王思任、张国维都殉国而死,据顾炎武的《圣安本纪》记录当时有大批的阉党分子不失晚节,也殉国而死。后来马士英和方国安劫持鲁监国朱以海,以此作为投降清朝的晋升阶梯。张国维赶来营救,方国安和马士英率领大军阻断石桥,上书五个大字:方马止此矣。但后来看管朱以海的官员生病了,朱以海由此逃脱,登舟入海。马士英后来觉得没有抓住朱以海,投降了清朝也没啥意思,就在浙江的一家寺庙出了家,很快就被清军搜查出来,马士英被处死。\r

人是很难从表面上看出来的,有些表面上看起来很好的人其实很可能是恶魔,而那些被很多人排斥打压的人,极有可能是无辜的。明朝末年的中国人的经历就证明了这些。\r

顾炎武,圣安本纪卷之六: 馬士英伏誅。士英渡江後,黔兵逃散,乃潛居天臺寺中。其家丁某縛之以獻貝勒,貝勒數其罪惡誅之;剝其皮,實之以草,用快眾憤。時人有以周、馬作對者:『周延儒字玉繩,先賜玉、後賜繩,繩系延儒之頸,宛同狐狗之屍;馬士英號瑤草,家藏瑤、腹藏草,草裹士英之皮,遂作犬羊之鞹。\r

周延儒、马士英都被《明史·奸臣传》列为有明一代六大奸臣。在马士英执政期间,批评马士英就会遭到严厉的打击,连《让马瑶草》的作者,在马士英逃跑以后,马士英已经很大程度失去权力的时候情况下,都做好了遭到白道黑道的威胁的准备,《明史·奸臣传》称马士英日事报复,就是一天到晚就整人害人像恶魔一样。左良玉在讨伐马士英的檄文中,指出江南人民如果批评马士英就会被搞死。东林党实际上是处于被打压的地位,执政的机会并不多,他们执政的共同理念包括:减税、平反冤假错案、制止东厂和锦衣卫刺探臣民隐私,以及全民参政,比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风声雨声雷电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朝末年的东林党和复社的人出资几万两白银,资助周延儒再度出山,当时的周延儒因为减税以及平反冤假错案,制止东厂和锦衣卫刺探臣民的隐私,使得当时明朝的内患大为减轻,被时人称为救时之相,但他提拔了马士英,因此被明史和马士英一起列为有明一代六大奸臣。小人是很难从感性的角度看出来,一般的人往往会把小人当成很好的人。人性就是这么复杂,看起来非常好的人其实可能坏的要死,而看起来被大家都排斥迫害的人极有可能是无辜的。实际上在明朝末年,马士英非常讨人喜欢,朋友圈极广,给人一副精明强干的印象。周延儒就是东林党的著名人士。明朝末年,党争剧烈。崇祯14年,周延儒为了复出接受了阮大铖赠送的万金,作为活动经费。但阮大铖作为阉党分子,东林党人都不接受。马士英不是阉党分子,跟周延儒的关系也很好。后来马士英当政之后,周延儒有一个弟弟家的亲家的亲戚,找到马士英,马士英对这个周延儒家的亲戚赠送了大量金钱,又封官又改名。马士英对周延儒的感激之情,那是不用说的。阮大铖被江南的士大夫们视为小人,也就是叛徒。主要是因为阮大铖当年当时曾经背叛出卖过不少的江南士大夫,使得他们有的坐牢,有的失去了性命。后来阮大铖企图缓和双方的关系,比如他出钱3000两白银给侯方域去为李香君开苞,侯方域已经答应和解,但李香君坚决不同意,阮大铖就构陷罪名准备逮捕侯方域,侯方域逃跑了,但后来还是被阮大铖关了起来。这就是明朝末年的党争。对于马士英大家都没有意见,都愿意接收马士英。开始的时候,大家对马士英的印象还很好,不少人还认为他是于谦再世,能救民于水火之中,挽救大明朝。当马士英把他的妹夫越其杰派到开封去担任河南巡抚的时候,大家都没有意见,尽管越其杰先前因为贪腐被处理过。本来,马士英是把河南巡抚拿给阮大铖当的,如果这样的话,阮大铖远离这个是非之地,似乎后来会少了很多故事。 \r

马士英的抗清似乎很难成立。你没看见马士英统帅的江北四镇其主力基本都投降了清朝,唯一跟清军主力多铎统帅的南征大军作战的是左良玉所统率的部队。有一次在扬州北面的江苏盱眙,左良玉正在进攻多铎的大军,激战之时,史可法就在附近,左良玉邀请史可法一起进攻,说趁敌军尚未站稳脚跟,正是进攻的大好时机,但史可法害怕打不过就没过去打。从《续明纪事本末》这一段看出来,史可法的性格有点软弱,过于谨慎和胆小。


e_listen141814398


提起南明,满纸都是汉人的血泪。与文弱却享国一百多年的南宋相比,南明却是一盘散沙,坚持不过30多年。从表面看,南宋和南明的开端颇有相似之处。都是前面的大一统王朝被外敌入侵京城被占,都是宗室成员退居南方半壁江山试图卷土重来,但结局却大不一样。个人认为,以下方面因素决定了这一结局。

一是崇祯皇帝归天后法定接班人未能顺利接班,导致拥立人选难定,抗清力量分散。崇祯皇帝归天前没有及时将太子朱慈烺送往留都南京以备不测,在城破前夕才将三个儿子送出城,但为时已晚,除了皇三子侥幸逃脱隐姓埋名多年,太子朱慈烺及皇二子均遇害。这就使得留在南京的群臣找不到法定接班人继承大统,群臣各怀心思,提出福王潞王桂王等多个方案,没法提出能统一人心的皇帝人选,假如太子朱慈烺能成功来到南京即位,其在法统上最正统,可以有效凝聚民心,团结抗清力量。反观南宋,由于康王赵构是唯一逃出生天的宋徽宗儿子,拥立其为皇帝在法统上无可争议,可以较快地收拢力量,整顿军备。

二是南明面临的对手清政权战略更成熟,打算更长远。金朝君臣最初只是在北宋身上大捞一笔,甚至最初没有长期占据中原地区的打算,仅打算设立缓冲区,扶持了一个傀儡政权——张邦昌的伪楚政权。在汉人文臣指点下的清朝政权打算更加长远,其目的就是入主中原,不但马上迁都北京,还极力笼络归降的汉族文臣武将,让他们成为自己南下的前驱马前卒,还趁南明君臣内讧之际,果断南下展开统一天下的战争。这样出于上升期又有成熟战略长远打算的对手实在是南明最不想遇到的。

三是明朝灭亡前夕的国势糜烂程度早已难以挽回。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前,明朝国势早已处在“抽心一烂”的地步,文臣武将与皇帝离心离德,文臣不肯为国分忧,甚至还有与李自成和后金政权暗通款曲,武将拥兵自重,不能听从指挥。众多文臣武将都抱着投奔新主的打算,缺乏与国共荣辱的信念。而北宋灭亡前,文臣武将效忠宋室的信念还很浓厚,还能很快地聚集在赵宋的旗帜下。宋高宗赵构南渡后,可以很快地整顿军备,很快出现了以“中兴四将”为代表的优秀将领和以“岳家军”为代表的强大军队有力地保证了南宋政权的维系。

总得来看,与南宋相比,南明政权不但根基差得多,人心涣散,对手也比南宋遇到的成熟强大得多,虽然期间一度形势大好,有收复南京划江而治的可能,可惜内部没有统一的主心骨,最终一败再败,使得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成为绝响,留下“崖山之后无中华,明朝之后无华夏”的叹息。


沧海拾遗录


因为明朝的官场和士林从根子上烂掉了,满清之所以做大,皆因为明朝士林以及武人低下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士林忙于斗嘴掐架,武官则在掐架的文官前委曲求全,索性就不停的要饷银,虚报军功,不一而足。明朝本来在南京有套完整的朝廷架构,在北京攻破后,依然是不休止地政权,文武皆如此。


为什么南明不能像南宋一样延续

敌方的原因:灭亡北宋后,女真人对于南下有些犹豫,一度在中原一带树立张邦昌,建立齐国,表明他们并不是非常渴望占领中原(前期的金国统治者和后期的金国统治者想法不同)。对于南宋并没有集中全力。而清朝不一样,多尔衮一入关就迁都北京,对待南明毫不妥协,基本是集中全力在打。

本方的原因:南宋很好地处理了武将的关系,稳固了江淮防线;但南明一直没有建立起像样的防线,南明最重要的几个军事集团(四镇:高杰、高德功、刘良杰、左良玉)不仅出身复杂,面对清军三心二意,还不断发生内讧、叛乱,南明中央也没有建立其绝对的权威。事实上这南明四镇面对清军几乎没有抵抗,最后除了高杰,其余全部投降了清军。

当然还有别的很多原因,但我认为这就是根本原因。


南宋南明面对同一个民族,为什么南明不如南宋 宋朝宗室,太祖系打了多年酱油,太宗系只剩下一个高宗,而高宗是徽宗的儿子,钦宗的弟弟,又是天下兵马大元帅,身份地位和声望那是那些差不多沦为平民的太祖系子孙可比的,文臣武将都围绕在他的周围,虽说不是团结一致吧,但大家都是同一个利益集团里的人,大敌当前,将就着合作吧,总比陪着皇帝北狩强。

反观明朝,正牌的皇室嫡系不知所踪,造成各个利益集团纷纷推出自己的代言人,为了个谁是正统的皇帝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全然不顾大敌当前,国家生死存亡,徒耗了明朝最后一点复兴的火种。


茶靡微凉66


宋朝不管对士大夫还是百姓都比较宽容,所以人心所向。而明朝不管对士大夫还是百姓都刻薄寡恩,明朝王室去极其腐败,全国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财政收入都用来供养了朱家王朝,而各地农村却民不聊生,估计大多数人都不愿意真心为明朝卖命。清朝主要是头发服装难看,如果不是这个事情,估计更多人会倒戈。


星空学渣


1 明朝跑出去活着的王爷们太多,能力又太差。

南宋的高宗能力很强,而且真能跑,都跑海上了

2 明朝没什么大将在南方,如果吴三桂在南线,历史有可能改写。

3 清朝不是突然兴起,已经在关外经营很久,蒙古朝鲜都拿下了,吸收大量汉人,特别明朝降将。是有文化有武装的团队,还带着吴三桂的明朝主力部队。

金当时突然暴富,基本光棍闯江湖,政治上太嫩,民族策略失当。如果金在灭辽三十年后再灭北宋,就不会这么缺心眼了。南宋就没啥机会了。


lndlgongjiang


明朝跑出去活着的王爷们太多,能力又太差。

南宋的高宗能力很强而且能跑,还有南方的东林党忙于党争就算是退守到南方也没忘记个人利益全然不顾大局,这样的君臣怎能跟南宋相提并论!


过应才


南明内部依旧党争不断,内部腐朽,自然灾害严重,加上满洲收拢大量的叛降明朝官兵,实力强大,最终一十八载而终。


洛伊之滨


南明有三个互殴小朝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