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湖“院士島”美麗歸來 最美的風景留給最美好的未來

82歲的陸伯英拿出一張寫滿湘湖師範學校(以下簡稱“湘師”)創校過程的舊紙,上面用紅筆圈出了很多重點,緣何選址湘湖定山島,從省立鄉村師範學校到浙江省湘湖師範學校的變遷,作為20歲就進入湘師工作一直到退休的老湘師,他娓娓道來,全程激情昂揚。

今年,湘師建校90年了。儘管它在16年前就併入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但定山島上的湘師老建築仍在,寄託著一代代湘師人的情懷。

而最好的紀念,就是“重生”。

一座在定山島湘師老校舍基礎上改造成的“院士島”目前已經完成了概念設計,預計明年初亮相。

(一)

一座最有文化的島

定山島原是錢塘江中的一座小島,因錢塘江改道,成為“湘湖九島”之一。現在,它與毗鄰的壓湖山島是湘湖三期湖心的兩座“明星島”,後者就是世界旅遊聯盟總部所在地。

島上的湘師,由陶行知創辦,與南京曉莊師範學校齊名。在90年的歷史長河中,湘師至少有兩次成為全省的“試驗”。“某種意義上來說,當時浙江鄉村教育的起源地,就在定山島。”丁水娟是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從事陶行知研究的副教授,她說,湘師歷史上有一件教學用具“教育擔”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大會上做實物展出,並轟動全國。而一副流動的“教育擔”和一架流動的鋼琴,正是抗戰時期湘師八年七易校址“流亡辦學”的見證。

無疑,流動的“它們”就是湘師文化,播種鄉村教育的火種。現在,承載“湘師火種文化”的定山島再次被賦予“播種”的使命,將被改造成一座面向美好未來的“院士島”。

湘湖“院士島”美麗歸來 最美的風景留給最美好的未來

從“蕭山最有文化的島”到“旅遊島”再到“院士島”,定山島可謂美麗歸來,蕭山也將把最美麗的風景留給未來。

負責“院士島”規劃建設的湘湖管委會副主任馬建祥介紹說,“整個院士島的建築將保留民國風的格局來打造,修舊如舊,特別是建於1964年的老教學樓,我們不允許破壞一塊磚。”這些老建築將被改造成院士工作站、山頂報告廳、綜合辦公和展覽等用房。

一年後,十位與蕭山轉型發展息息相關的院士將在“院士島”上生活、工作、開研討會、開頭腦風暴等。猶如湘師一樣,這裡將再次成為蕭山最有文化的地方。

(二)

一次2小時的等待

湘師在定山島上的創校過程,與“院士島”的謀劃,其“邏輯”是一脈相承的,都寄託著對人才的渴望,對未來的佈局。

人才是蕭山轉型升級的短板,更是痛點。正如八八戰略所表述的,轉型升級的突破口之一,就是人才。蕭山要做的,唯有改革當地的人才土壤環境。

湘湖“院士島”美麗歸來 最美的風景留給最美好的未來

趙洲,一位88年的浙大博導、副教授。一年前,在幫助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國辰機器人研究院開發產品時,不經意間被開發區招商局局長易海平“發現”,易海平與她所在的開發區管委會領導幾經“勸請”,最終蕭山多了一家年輕的人工智能創業公司,多了一位創業者。

“2小時內給你一個答案。”在蕭山開發區組織的項目評審會上,趙洲僅做了短短几分鐘彙報,蕭山區委常委、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葉建宏當場給了他“守信、快速、擔當”的6字承諾。

2小時,趙洲等來了一知智科成功落戶蕭山,等來了免費人才公寓、辦公場地、扶持資金等政府的一系列“管家式服務”。葉建宏說,“我們要保護好這群年輕人,用最好的服務支持他們,讓他們安心搞科研。”

目前,一知智科聚集了由港科大、浙大、清華等頂級高校優秀博士生組成的核心研發團隊,還吸引了大批世界名校的學生來到蕭山,更在短短半年內連續完成兩輪總計超過 7000萬的融資。

正是基於對人才的愛護,趙洲所在的信息港小鎮,短短四年時間裡就迅速崛起為蕭山乃至杭州轉型升級的“窗口”,人工智能等未來產業迅速聚集,成為蕭山產業界的一道美麗風景。

對蕭山的管理者來說,他們對仍在“襁褓之中”的“院士島”,也有同樣的強烈期待。

(三)

一場關乎未來的試驗

毋庸置疑,蕭山需要趙洲這樣的青年人才,也需要院士。

今年,蕭山的人才政策加大了院士引進的權重,最高扶持資金達1億元。而早來的院士與蕭山的合作已經“開了花、結了果”。去年成立的北大信息技術高等研究院(以下簡稱“北大研究院”),由每名院士分別牽頭一個產業方向,在全球範圍內招募世界頂尖專家,為蕭山的轉型升級賦新能。

現在,北大的院士與恆逸集團在工業大數據領域的合作研究已進入深水區。而這也是這家蕭山經濟“頂樑柱”之一的傳統化纖企業的一種“主動而為”,謀求創新發展,更謀劃未來。

當然,最美的風景,更在於北大研究院背後的圖靈小鎮,這座地處錢江世紀城核心區、沿江一線佈局的、以人工智能之父圖靈之名命名的特色小鎮,將構築以ABC(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產業為主導的產業體系,搶佔杭州數字經濟發展的制高點。

湘湖“院士島”美麗歸來 最美的風景留給最美好的未來

錢江世紀城管委會副主任駱軍介紹說,“整個小鎮就是ABC產業的應用場景。”比如阿里巴巴城市大腦的試點和前期研究工作,都在小鎮進行。另外,北大研究院的“駐站”院士高文研究的“數字視網膜”也將應用到城市大腦中。

正如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所說,“我們與杭州、與蕭山共建研究院,就是要和產業的發展緊密結合,和地方的需求緊密結合。”集聚蕭山的院士們正構成一道美麗的風景,引領著蕭山向高質量發展“進階”。

不過,對院士們來說,他們來到蕭山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舉薦青年人才。在蕭山的謀劃中,院士舉薦的人才,吸納到院士在蕭山的項目團隊中全職工作,根據院士認定的人才層次,可以享受相應的人才政策。

在蕭山區委人才辦副主任金聰看來,這是蕭山的“人才梯度”,即對未來人才的培育。面對轉型升級的壓力,蕭山已建起太多個人才及創新平臺,先有杭州灣智慧谷、圖靈小鎮、北大研究院、中烏航空航天研究院,後有“院士島”,再往後還有數字經濟人才集聚區,這一連串的名詞看似分離卻“如膠似漆”,它們有一條共同的主線。

“是未來。”金聰說,希望這些試驗,能在蕭山長出新一代的魯冠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