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嬰兒新聞下,被擾亂的社會大眾最為受傷(輿論向)

基因編輯嬰兒新聞下,被擾亂的社會大眾最為受傷(輿論向)

昨日在互聯網上快速傳播起了這樣一個消息,賀建奎宣稱,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誕生。諸多媒體迅速將其作為熱點,作為技術進步的里程碑進行全面宣傳。更有甚者將其作為了中國技術步入世界前列的新聞進行傳播。隨後,反面消息開始出現,122名專家聯名反對,各級組織開始調查。

但在這之中,最讓人感到憂傷的是,被一開始大量正面信息轟炸而相信這是一個值得歡呼的進步的人群仍然巨大。雖然這些人並沒有成為社會輿論的主流,但在一開始,並沒有良好控制自身發佈信息的各大媒體平臺,是否有必要對這樣的後果進行負責呢?媒體具有的能量無比之大,如何操控它,守護它,這是在信息時代,我們必要深思的話題。

基因編輯嬰兒新聞下,被擾亂的社會大眾最為受傷(輿論向)

在媒體步入廣播時代的時候,曾有過這樣一個事件的發生。1938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根據科幻小說《星際戰爭》改編了一部廣播劇《火星人入侵地球》,然而在沒有足夠提示的情況下,這個廣播劇讓很多人當作了新聞,而迷惑了上千萬人,最終導致了千萬人的逃亡。從此,關於媒介的“魔彈論”開始在學界流行,認為媒體信息的發佈對於人們的影響無比巨大。

雖然在此之後,事實證明了“魔彈論”過於誇張。但媒體確實會對個體行為產生足夠影響。尤其在現如今的互聯網時代,當信息可以快速傳播給上億人的時候,爭議與問題必將存在。

基因編輯嬰兒新聞下,被擾亂的社會大眾最為受傷(輿論向)

是否所有人都具有對於“克隆”,“改造基因”,“轉基因”這些名詞有足夠的理解,並且知道這些技術在使用到人之後產生的影響具有足夠的瞭解呢?答案肯定是不的。在這種情況下,將這個信息以如此正面的方式開始它的傳播,造成的效果,必然是即使事後有管制信息的出現,仍然會有足夠的人相信這樣的事情是好的,是利於人類發展的。

或許人們會認為,這類人群的意見不重要,或者說事後補救可以達成良好效果。但我們回想下這些年,在輿論場之中,我們遇到過多少還相信著錯誤信息的人,還在被爭議信息擾亂的人。

基因編輯嬰兒新聞下,被擾亂的社會大眾最為受傷(輿論向)

當代媒體所具有的責任與價值意義依然重要,無論是還有著人工編輯的各大傳統媒介,還是說純粹以人工算法分發信息的頭條等媒體,控制信息,保護社會輿論,有效引導,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命題。媒體人所具有的社會責任,從未減少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