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天启皇帝,与崇祯相比如何?

种花家社会人


如果我说崇祯皇帝是整个大明王朝最次的皇帝,估计会有很多人在评论区骂我。但事实的确如此,崇祯不算是个坏人,但一定是不称职的皇帝。

如果非要拿天启皇帝和崇祯皇帝来对比,我可以说,天启帝完全可以甩崇祯几条街,他们经历的时代基本相同,经历的明朝局势也是一前一后,但是结局却是天差地别。

我们先说天启皇帝,天启皇帝登基岁数不大,只有15岁,按照现在人的阶段,他还是初中生呢,而他接手的大明王朝却是个烂摊子,他爹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虽然朝局稳定,但是危机四伏,大明已经到了风雨飘渺的程度了。

天启登基后的局势很严峻,特别是辽东战场上,努尔哈赤经过几年的折腾,硬是活生生的创下了一片基业,已经可以和大明王朝分庭抗礼了。大明王朝更是乱成一锅粥,万历王朝的朝政把持基本是在内阁手上,内阁都是东林党的人,既然是党,那就一定有党的特征:结党、营私、打击异党。

万历朝的党派之争是整个大明朝最为严重的,一群文化人,用自己的出生地作为党派依据,在朝中斗得不亦乐乎,一会浙党上,一会楚党上,虽然都打着东林党的牌子,但这党里还党,就过分了,几乎所有的朝政决策都是为了树立自己权威,打击异党为作出的,这样的政治局面,折腾了大明几十年。

天启皇帝上台后,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他恢复了大明的另外一种顽疾政治:三权制衡。即把宦权加强,以此来削弱东林党的权势,关键是天启重用的魏忠贤虽然不是什么号东西,但是他忠于天启皇帝。

这就足够了,特殊的时期,使用特殊的人;特殊的时期,掌握住最高权力。

天启帝在重用魏忠贤的同时,利用了宦官阉党打击东林党,把一部分朝中权力进行转化到阉党手上,也就是间接的掌握在了皇帝手中。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把财政权掌握到了阉党手里,虽然阉党也贪,但是贪归贪,他们能弄来钱。

钱,是大明王朝的命脉!没钱,朝臣全部是海瑞也没招。

天启皇帝在位时间不长,只有短短的7年时间,但是这几年时间,大明的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国库比万历时期充裕,阉党贪得多,这是东林党一直对此攻击的;其次是朝中的重要部门基本都是听话的那拨人,政策执行下去比以前容易多了;最后是在税收上,对民众和百姓进行了宽容政策,但是对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进行了掠夺,这也是东林党最为愤怒的,因为东林党就是他们的政治代表。

甚至在天启皇帝期间,他已经打算废除藩王终身供给制,改为包干制,即把原来所有的藩王供养由朝廷买单,变更为对所有的藩王供养一刀切,定个标准,无论多少子女后代,反正就那么多,如果不够,饿死活该。这个政策才是最为明智的,可惜的是天启皇帝驾崩后,崇祯皇帝并没有执行这个政策,导致了大明王朝每年要背负国库五分之一左右的财政支出养活朱氏子孙。

那么崇祯皇帝登基后呢,他打破了这种三权制衡的政治格局,上台后三下五除二的扳倒了魏忠贤,重新重用所谓的清流东林党,导致东林党上台后为了挽回过去几年的损失,不但在政治上对朝局进一步进行打击,更是在经济上弄得一团糟。

原来的辽东战场本是处于绝对的守势,后金是没有一点办法的,经过东林党的一路折腾,启用了看似热血,实则没有战略眼光的袁崇焕,增加了百姓的税赋,导致天下百姓民不聊生,恰逢遇到天灾,导致了百姓造反,起义频发。


后世的历史学家都把大明的灭亡推到什么小冰河期,推到明朝气数已尽,然,我觉得这主要是崇祯皇帝毫无政治智慧和头脑,太过于做一个开明,创世之君,但是当时的局面来讲,恰恰不需要的就是这种崇尚清流,贪求虚名的皇帝。

天启皇帝如果不是过早驾崩,大明朝不应该这么早就亡了,而崇祯皇帝的登基却是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


沉墨I方之城


天启皇帝 朱由校


谁认为天启皇帝是文盲半文盲我跟谁急。

天启皇帝不只是会做木匠

天启皇帝是万历皇帝的长孙(存活的),生于1605年(万历三十三年),此时父亲朱常洛已经当了4年太子。万历皇帝去世前,下令尽早册立朱由校为皇太孙,来不及举办仪式,万历皇帝就去世了。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八月万历皇帝去世,九月明光宗朱常洛去世,朱由校继位,改明年为天启元年,所以又叫朱由校为天启皇帝。天启皇帝上台的前一年,明朝的11万军队和后金的6万骑兵在辽东萨尔浒大战,5天之内,明军伤亡5万余人,大败而归。从此明朝辽东局势转攻为守。



15岁的天启皇帝上台后,辽阳、沈阳等地相继为努尔哈赤攻克;不久四川又爆发了土司奢崇明叛乱,上台之初的天启皇帝有点措手不及。随后,找到感觉的天启皇帝一改祖父无为而治的风格,自己躲在幕后以做木匠为掩护,开始重用太监魏忠贤,通过不断抬高魏忠贤的身价、权威,一面打压、屠杀东林党人,一面到处安插亲信。

天启皇帝去世前,中央六部、各地督抚基本是听话的人了,短短7年,天启皇帝重建了权威,摆脱了祖父万历皇帝被东林党道德绑架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朝廷集中力量办大事,基本平定了奢崇明的叛乱;辽东局势得以稳住,辽东的宁锦防线基本稳固,皮岛的毛文龙在后金后方牢牢站稳脚跟,皇太极急的跺脚。

可惜天不佑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22岁的天启皇帝落水染病意外死亡,明朝刚刚有转机有起色,又要换主人。


崇祯皇帝有政治洁癖

崇祯皇帝朱由检是朱由校的五弟,被天启皇帝封为信王。朱由校死后没有儿子,五弟朱由检继位。天启皇帝死前对弟弟说了两件事:1.我弟当为尧舜;2.魏忠贤忠心耿耿,可以办大事。朱由检是旁支,从小受到教育不是帝王教育,朱由检人很聪明,书读的很好,读的都是教育部编的通用教材,没有读帝王心术。所以一上台就偏离了方向。

上台一个月后,先是把魏忠贤集团消灭了,将东林党的人又找回来了。东林党的厉害,祖父万历皇帝早已领教,满口祖制、满口不能与民争利,道貌岸然,说起来头头是道,找他要钱束手无策。崇祯皇帝为什么消灭魏忠贤?一是把哥哥的话不当一回事。崇祯是个心气极高的人,估计看不起哥哥示弱的样子,这才置哥哥的嘱托于耳边风。二是有政治洁癖。太监横行哪里是什么光明正大的事情?哪里是朗朗乾坤?必须消灭。



灭了魏忠贤,崇祯皇帝就陷入了无助的境地。谁来帮他压制这些口无遮拦、纠缠不休、毫无办法的东林党?钱从哪里来?魏忠贤找富人要钱;而东林党们要求崇祯皇帝加派三饷,不分贫富。按照田亩分摊,这样公平。最后,东墙拆了,西墙没补上。老百姓被一步一步逼得投靠了李自成、张献忠,官军越来越少,农民军越来越多。

1644年农历三月十九日,农民军攻进了北京城,崇祯皇帝跑到紫禁城后的梅山上吊,终究没有当成尧舜之君,却当成了亡国之君。死前,崇祯皇帝一直埋怨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埋怨有什么用呢?17年的皇帝岁月,完全可以把叽叽歪歪的亡国之臣赶走(远小人)、培养听话干练的兴国之臣(亲贤臣)。在哥哥天启皇帝面前,崇祯皇帝到死前都还没有入门。


坐看东南了


那就以驾驭东林党与阉党集团为例。



第一,天启年间,东林党集团与阉党集团都如日中天,都已危及朝廷的稳定。作为皇帝,天启很好地利用二者的矛盾互相牵制互相利用互相平衡,制衡术使朝局相对平稳。因为明史是清朝入关后九易其稿形成的,为了证明自己入主中原的“天道”,就整了无数明朝的黑材料,包括对阉党魏忠贤集团,要写多坏就多坏,要写多黑就多黑。如果明朝阉党集团真那么黑暗,为何17岁的崇祯刚继位就分分钟灭了魏忠贤集团?太监再怎么嚣张专权也不会篡权皇位,而东林党人坐大那就很难预料。于是天启末年,皇上利用魏忠贤力量成功打击了东林党的势力,13名骨干被诛杀,东林书院被强拆。从此,东林党人一蹶不振,而魏忠贤也在皇权可控范围内。



第二 崇祯皇帝继位后,年青气盛,权谋稚嫩 三下五除二铲除了阉党魏忠贤集团,为东林党人平反昭雪。没有制约的东林党人就象雨后春笋般死灰复燃又成气候,许多人入阁参与决策,成了东林党内阁,左右着朝局,甚至尾大不掉。东林党人误国误民,最终败亡。比如就以财政税收为例。万历朝张居正改革税收,重点从农业税转移到征收工商业税,这自然触动了江南工商利益集团,东林党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张居正一死,他们就废除了这个税收制度,把全部税收又强加给农民,北方各省农民又遇大旱天灾活无可活,就被逼跟上李自成造反。到祟祯年间,国库空虚,辽东缺饷,天天要钱,东林党人又将税赋摊加给农民,恶性循环……崇视吊死的时侯,太监的评价是“若魏忠贤在,天下本不会如此的”;东林党文官的评价却是“独夫授首,何足道哉”。清军一入北京城,150多名东林党文官立马改换门庭举白旗投降。


书生脚短




刘若愚在《酌中志》一书中这样描述天启皇帝的:“又极好作水戏,用大木桶大铜缸之类,凿孔创机,启闭灌输,或涌泻如喷珠,或澌流如瀑布,或使伏机于下,借水力冲拥园木球如核桃大者,于水涌之,大小盘旋宛转 ,随高随下,久而不堕,视为嬉笑,皆出人意表。”


天启皇帝曾亲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小型的宫殿,形式仿照乾清宫做的。高不过三四尺,却曲折微妙,巧夺天工。魏忠贤总是乘他木工做得全神贯注时,拿重要的奏章去请他批阅,他随口说:“朕已悉矣!汝辈好为之。” 如此魏忠贤专权跋扈、构陷忠良、以致于朝政败坏,全国各地烽烟四起。



评价:要说这对难兄难弟,都是从小缺爱。一个是放纵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一个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工作。明朝传到崇祯手上就是一个病入膏肓的江山,崇祯勤俭勤勉、兢兢业业、曾六下罪己诏、付出全部的精力去抗争也没能改变大明的命运。

有时候在想如果天启皇帝不是早死,或许明朝会在他手上终结。

我是董哥历史,谢谢大家的阅读!

董哥历史


天启皇帝是甩手掌柜子儿,崇祯是位忙碌的拼命十三郎。我觉得崇祯更值得敬佩,因为他努力了,也知道病因在哪里,虽然他的解决之道值得商榷。天启呢?也许他浑然不知危险,也许他不知道也不在乎。如此浑浑噩噩地活,并不值得夸奖。

我看一个案例吧。

(1)王恭厂大爆炸救灾银6000,天启恩赏4000两,要记住这个灾区在什么地方

天启六年,京城王恭厂军火库大爆炸。按照明廷统计和说法,共造成10391间房屋倒塌。明廷原本给抚恤银六千两,天启酌增四千两!分配如下:

给予房屋倒塌损失补助:每间房屋8钱3分3厘;

压死537人,每人给补助1两6钱6厘。

其后,又非常煞有介事地说,死者当中共有49名男尸,这些人应该得到抚恤银81两6钱3分2厘。怎么办呢?这49人呀可怜呀,无奈遇到王恭厂军火库爆炸,太可怜了。经过我们查找《大明会典》终于找到这49人如何享受到“皇帝的天恩”,我们决定在王恭厂举行祭奠仪式!

您看,好家伙!真是天恩浩荡呀!

(2)金銮殿(明称奉天殿、皇极殿,清称太和殿)重建花费300万两

因为这次大爆炸,天启和魏忠贤对此都惴惴不安,决定停止建设“大工程建设”并“缓刑”,各项大工程中主要就是皇极殿的重建。为此,下了道圣旨决定,大意如下:

因为皇极殿已经用了白银150万两,后面的剩余工程(一二成)也不多,那就不要再对百姓摊派、扰民了。后面的工程也不要奢华——木不求全、石不弃瑕、节啬存留物料。我刚批的20万两足够用,先皇还有百万两帑银已经下发没有用呢,以后绝不许再给老百姓添麻烦!

(3)关于这场灾难,历史资料却传说死亡数万人,那么明廷只救援537人,这里面的问题值得考虑

对于王恭厂大爆炸,死亡人数历来估计有2到10万多人,但明廷却仅有537人。当时,非常发达的民间报纸行业——京报有许多绘声绘色的描述。

该大爆炸明廷说是军火库爆炸,但许多人的衣服都飞出百里之外、金银财宝百里外从天而降,却很少有房屋被烧毁等奇怪现象,并非是军火库爆炸表象。

那么,明廷(可不是清朝人的史书)及其民间留下的各种资料与明廷写在史书上的资料,哪个更可信呢?


坐古谈今


答题者:柳随風 欢迎关注

天启皇帝朱由校在位七年,国家动荡不安,妇寺窃权,民怨沸腾,他就像个没长大的顽童,不管窗外暴雨雷霆,依然只沉浸在自己的梦幻世界中。“知道了,你们用心行去”是他经常说的话。他们的爷爷神宗皇帝不喜欢他们的父亲朱常洛,满朝皆知,由此引发出很多稀奇古怪的事,“移宫”、“梃击”、“红丸”。朱常洛一声没有得到过父爱,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神宗对待他的教育问题漠不关心。在神宗的心中,朱常洛是他的耻辱,看见就厌烦,连带着孙子朱由校也不受待见。朱常洛当了二十年皇太子,好不容易熬死了他老子,却没福享受,登基一个月就挂了,留给朱由校一堆烂摊子。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摇摇欲坠,谁来坐这个位置都烫屁股别说天真的朱由校了。纵观天启的一生,以“以倡优声伎,狗马射猎”为乐,玩累了做做木匠活,昏聩荒唐,性格怪异。他对待客氏、魏忠贤、兄弟、妻子、朝臣的态度无不反映出他不懂政治不知民间疾苦,亦不知岌岌可危的大明江山。他看人不看事,只以个人关系、感情远近亲疏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一个人的性格养成和他的生长环境息息相关,正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明史卷二十二·天启帝本纪》评价说:熹宗在位七年,妇寺窃权,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

朱由校拍着床榻神秘的说:来!吾弟当为尧舜。朱由检早就看到了哥哥糊涂无能,希望自己可以中兴大明,可惜有些事看到了是看到了能不能做到就另说了,有一点他倒是比他哥哥强,那就是尽量去做。他是勤奋的,夙兴夜寐,节俭自律,不近女色,每天夜以继日的批阅奏章。同时他也看到了大明江山灰色的未来,每日处在恐惧、烦躁和焦虑之中。他就像做了一个可怕的梦靥,试图醒来却无力挣脱。朱由校和朱由检最大的区别是:朱由校看不见,他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朱由捡是已看见,却无力改变。朱由检选择了长发覆面自缢殉国,为大明赢得了最后一丝尊严,与其兄拉肚嗑药而亡相比死的更严肃更像大明。


柳随風


没可比性!崇祯虽然是亡国之君,但他17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力图再兴,是个值得尊敬的帝王。



天启就是个昏君,而且比宋徽宗还差劲。天启和宋徽宗都算是被帝位埋没的艺术家。天启被后世称为“木匠皇帝”,事实上他的木匠工艺也确实很了得。但在理政上,他却比宋徽宗要昏庸多了。



天启在位期间,任由魏忠贤与客氏专权,祸乱朝纲,先后制造了“乙丑诏狱”、“丙寅诏狱”等冤狱,残酷迫害企图改良明朝政治的东林党人和很多正直官吏,使得明朝官僚系统彻底腐化。

魏忠贤阉党对东林党的残忍迫害,和阉党官吏的大肆收刮,最终激起了民变。天启年间,大明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急剧激化。



同时,面对日益强大的后金,天启即位后却受阉党的唆使,罢免了有胆知兵的辽东经略熊廷弼,致使后金攻陷沈阳、辽阳,辽东局势日趋严峻。可以说,明朝的灭亡,并非始于万历,实乃始于天启。



而崇祯虽然也算不得明君,但他在王朝的最后时刻所做的种种努力和付出,却是值得我们后世去敬仰的!


这些历史要读


时逆贤、永贞、元雅、文辅,先将应处应点姓名及应改票帖俱托体乾口奏,曰:“万岁爷,某系门户,该处;某票某字当改。”或从臾先帝,御笔亲改,……逆贤不识字,从来不批文书,不轮流该正,然颇有记性,只在御前赞扬附和,植党徇私,或危言冷语挑激圣怒。——《酌中志》卷13

天启帝

可见天启帝对于朝政完全是可以控制的,因为魏忠贤无法绕过皇帝私自修改。天启上台后,面对东林党和自己不足的政治实力,天启暂时选择了妥协。之后,面对已经做大的东林党,天启没有能力像万历那样扶植新的文官势力,因此只能用太监联合政治斗争中失势的文官压制东林党。虽然扶植代理人,但是政务却是不敢完全放松的,虽然没有万历的手腕,但至少在政治大方向上天启还是正确的,太监权力说到底出于皇权,太监就算势力再大也不会危及到皇权,只有东林党那帮人才是真正吸国家的血,对抗皇权。

至于崇祯,他执政方式无论从政治方面还是从经济都可以说是完全胡搞一气的。在政治上,打击阉党,导致自己完全被文官势力蒙蔽,彻底失去了对国家的认识与掌控,对于辽东局势更是一知半解,任由文官疯狂坐大。用人方面则徘徊于轻信与多疑之间,对于下级不能做到信任,往往给了兵权还要多方掣肘,这方面的例子例如卢象升、孙承宗等人,如果放手去干,李自成早就死了几百次了。在经济上,任用东林党的说辞取消南方各地矿山,港口税收,却加大农业税,更是从受灾地区的西北省份加税,直接导致李闯的出现。

崇祯帝

天启可以说是虽然不聪明但是大局看的很透彻,对自己看的也透彻,国家也在掌控之中,不至于崩得太快,但是崇祯完完全全死性子,所谓的众正盈朝,换来的是底下文官的欺上瞒下,不光多疑而且还勤政,这不要命了么。


尔朱大魔王


天启头脑冷静,有治国手腕,用一个魏忠贤就将群臣制服了。如果天启不死,能将形势稳定个十年二十年,明朝还灭亡不了。


阮景东


我是明月清风话古今,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要评价天启帝与崇祯帝,得先从这二人的爹光宗朱常洛说起,光宗朱常洛,就是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检的爹,他开创了明朝的一个纪录,“在位时间最短”他是第一人,他一共当了二十九天皇帝,连一个月都不到。神宗朱翊钧当了四十八年皇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这爷俩联手开创了一个纪录,一个最长,一个最短。

光宗是个悲剧性的人物,他母亲是个宫女,是他爹偶然间临幸了一下子,就把他带到了这个世上,子以母贵,光宗的母亲是个宫女,他自然也没地位,更得不到父亲的宠爱,从小到大不受人待见,神宗本不想把皇位传给他,想传给福王,因此,朝廷的大臣和皇上争执了很久,最后神宗不得以才把皇位传给他,这哥们可能也没想过自己能当皇帝,当上皇帝不知道该咋得瑟好了,郑贵妃为了和他缓和关系,给他送了八个美女,他就“嗨上了”,没几天就顶不住了,郑贵妃又让人给他送了点泻药,说他有火,给他泻泻火,这不倒霉催的嘛,吃完了,一天拉三四十次,立马就起不来炕了,这时鸿胪寺丞李可灼一听皇上病了,觉得机会来了,说有仙丹要呈献给皇上,给他补一补,光宗一听,挺高兴,忠心可嘉,得,吃了,吃了一个觉得挺好,还要再吃,又吃了一个,啥人能架住这么折腾,没到天亮,就驾崩了,这就是有名的“红丸案”。就在这种情况下,天启帝朱由校即位了。

光宗一生都不受待见,这熹宗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去,他小时候也没人管教他,整天价就自己一人拿一堆玩具在哪玩,这也是后来他一辈子都爱玩玩具的根源,熹宗的成长过程只有客氏和魏忠贤陪伴着他,熹宗一生都对客氏非常依赖,有着严重的“恋母情结”,对魏忠贤如此信赖,这和他的成长过程是分不开的,熹宗是一个缺少关爱的孩子,在这种环境下成长,心灵也不会健康。历史学家孟森说:“熹宗为至愚至昧之童蒙”。还有的学者甚至称熹宗是“文盲”“一字不识,不知国事”。当然这种说法不免有些夸张,但点到了要害,熹宗确实是明朝诸帝中最无知无能的一个。

熹宗即位同时拉开了明朝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要说熹宗是一个白痴,那倒未免有点冤枉了。其实他是两一个心灵手巧的人,最大的爱好者就是做木匠,而且手艺颇精。当时有人这样描绘这位皇上:“上性好走马,又好小戏,好盖房屋,自操斧锯凿削,巧匠不能及”;“又好油漆,凡手用器具,皆自为之。性又急躁,有所为,朝起夕即期成”。刘若愚《酌中志》“又极好作水戏,用大木桶大铜缸之类,凿孔创机,启闭灌输,或涌泻如喷珠,或澌流如瀑布,或使伏机于下,借水力冲拥园木球如核桃大者,于水涌之,大小盘旋宛转 ,随高随下,久而不堕,视为嬉笑,皆出人意表。魏忠贤、客氏喝彩赞美之,天纵聪明,非人力也”。你看,他的创造发明、思路多么机智,手艺多么精巧,要是他不当皇帝的话,肯定能成为一句能工巧匠,然而他当皇帝是极不称职的。

在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像朱由校这样的“有志青年”被皇帝这个职业给毁了,南唐后主李煜一个纯纯的“文艺青年”多有才华,他的诗千古传唱,要是不当皇帝,那又是一个“李白”;宋徽宗那也是一个“文艺青年”画,细腻传神,字,自成一体,要不当皇帝,那就是“王羲之、唐伯虎”;朱由校一个有着无限想象力、创造力的青年,也毁在当皇帝上了,这是中国建筑史上多么大的一个损失,唉,皇帝这个职业真是毁人无数呀。

好了,我们再接着说朱由校,每当他“专心工作,心无旁骛”沉醉其中的时候,非平素亲近之人,不得窥视。魏忠贤每每乘熹宗兴致勃勃地埋首于营造时,从旁传奏紧急公文,熹宗一边干活,一边侧耳倾听,听罢便不耐烦地说:“你们用心去行,我已知道了”。听任大权旁落而不顾,魏忠贤终于可以任意行事,俨然成了皇上的代言人,甚至肆无忌惮地以“九千岁”自居,熹宗在诏旨中经常称“朕与厂臣”如何如何,“厂臣”即总督东厂的魏忠贤。

熹宗天启时代也可以说是大太监魏忠贤时代。魏忠贤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整个天启时代他是一手遮天,甚至是无法无天,下治百官,上治后宫,朝臣敢不符逆的被他折磨至死的比比皆是,就连后宫嫔妃敢不顺从的,也会被他至于死地,魏忠贤的罪行累累可以说是罄竹难书。

天启五年,熹宗在西苑游玩,船翻落水,虽抢救及时幸免一死,但受此惊吓,身体从此以后每况愈下。天启七年,病情加剧,熹宗自知病入膏肓,开始安排后事了。他召见五弟朱由检,要他入继大统。为什么要让朱由检来继位呢?有两个原因,一、熹宗无后,他前后生了三个儿子,但都夭折了,据说都是魏忠贤做的手脚,他不想让熹宗有后,这一点,大臣左光斗在弹核魏忠贤的奏折中就提到过;二、光宗朱常洛七个儿子,长子朱由校继承皇位了,五子朱由检被封为信王,其它的五个都死了;也就是说,熹宗无后,兄弟也只剩下五弟信王朱由检,只能让他来继承皇位了。

熹宗死后,信王朱由检即位,就是后来的思宗。思宗即位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九千岁”魏忠贤给除掉了,权势勲天的魏忠贤在思宗即位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即被除掉,不能不佩服思宗的精明,才十七岁就能如此沉着老练,这即给思宗树立了威望,也让思宗自己信心满满。

熹宗荒于朝政,但思宗对自己要求甚严,他一贯勤奋于临朝,从不懈怠。思宗一生虽然短暂,但他俭朴的美德却时时流露出来。他即位不久,,面临一个国匮民穷的烂摊子,毅然宣布停止苏杭织造。

某日思宗御讲筵,所空内衣袖子已破损,露在外面很不雅观,他不时地把它塞进去遮掩。目睹这一细微动作的讲官说:“衣之敝虽过于俭,然美德也,何必讳”!从这几件事上,我们不难看出思宗是个克勤克俭的人。

给事中李清说:“上忧国用不足,发万历中所储辽参出外贸易。予时市其中者,····闻此番贸参,获可数万金”。万历年间宫内所存的上佳野山人参,思宗不愿意自己享用,让你卖掉,换回几万两银子补贴国用。

思宗即位以来励精图治,其胆识魅力、才学品行,在明代诸帝中毫不逊色,某些方面还颇有佼佼者的风采,历史却让他头顶上了“亡国之君”的恶名,似乎太不公正的了,人们只能感叹他生不逢时。

纵观思宗一朝,可以看出他孤信多疑,性急好杀,一、杀袁崇焕,等于自毁长城,袁崇焕一死,辽东尽失,从此再无人能经营辽东,无人能抵挡后金;二、朝令夕改,十七年竟换五十多内阁大臣;三、刻于理财,内库有钱不用,竟加派各种饷银,弄的民不聊生,逼民造反;四、对大臣不信任,宠信宦官;五、面对农民起义军的内乱和后金威胁的外患,游移不定,措施不当,既不能抵御外患,又不能削平内乱,安内与攘外孰重孰轻认识不清,于征讨与议和孰先孰后优柔寡断,于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的形势和机会犹豫不决,终致内外交困,一筹莫展。在明末那种复杂的局势下,这些错误的迭加,鄢有不亡之理。

《明史》说:“明之亡实亡于神宗”;明清史一代宗师孟森说:“熹宗,亡国之君也,而不遽亡,祖泽犹未尽也”;“思宗而在万历以前,非亡国之君也,在天启之后,则必亡而已矣”。这种对晚明史鞭辟入里的分析,既提示了历史上的真相,也反映了历史的无情,让并非亡国之君的思宗演出了一幕亡国的悲剧。

好了,到这里,这哥俩孰重孰轻大家自有分辨,就不需我多言了!

我是明月清风话古今,喜欢探讨历史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我们一起来探讨,我在这里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