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有些专家在农资上涨、粮价下跌的环境下宣传土地流转?

喂你才到我腰了


看了这个提问的好多回答,发现反对声音不小。

LanyaLanya 想说的是,这些众多的反对者,大概是没有真正明白“土地流转”的含义与意义。如果你真正明白了,就不会这么强烈的反对了。LanyaLanya 认为,土地流转在许多地区是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佳选择。所以,LanyaLanya 对土地流转持肯定态度:顶好!

以下为 LanyaLanya 的详细说明:

一、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指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可以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流转,发展农业规模经营。这里边一个最重要的概念是,流转出去的土地土地承包权还是你的,别人拥有的只是使用权或经营权;再说的白一点,就是地还是你的地,只是别人租来用一用。

二、国家对土地流转所必须坚持的原则有什么样的规定?规定有N多条,一一说出来反而听不太懂。用大白话说,第一就是自愿,你家的地你愿意流转就流转,不愿意流转谁也不能强迫,如有人强行流转你的土地,你可以上法院告去,一告一个准;第二就是有偿,就是说,土地流转不是白流转,是有偿流转,你家的地流转给别人,别人是要给付钱的,同时这个给付的钱,还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你认为价格合适,你就流转,你认为不合适,还可以协商,协商成了就流转,协商不成就拉倒。

三、专家之所以宣传土地流转是有道理的,也是有积极的正面的意义的。LanyaLanya 既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也不是这方面的学者,这土地流转很深刻的道理 LanyaLanya 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就以 LanyaLanya 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来简单地聊几句。

第一,就以目前大部分农民对土地种植的习惯来说,这种地肯定是不挣钱的,发财就更不可能了,顶多就是落个“肚子圆"。有人埋怨指责这是因为粮价太低所致。但很多有这种想法的人其实根本就不明白基本的经济规律,粮食是人类最基本、最根本、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是经济链条中最基础的基础,上涨粮价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如果粮价一涨,其他的生产、生活资料都必须得跟着涨,如果你生活中所需的各种物品都涨价了,你的生活成本会更高,你会更受不了的,用一麻袋的人民币买一块肥皂的生活想必也不是很乐意吧?所以说,种地再不挣钱,也千万不要提上涨粮价。

第二,有些农村种地是真的后继无人。种地是个重体力活,有这个能耐的大多是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力,可眼下有的农村土地上,你还能见到几个生龙活虎、活蹦乱跳的青壮年劳力?绝大部分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也只有过年的时候回来老家一趟小住几日,待年一过,便又候鸟似的纷纷外出”觅食“,到远近不一的大中城市务工去了,只要你肯吃苦下力,一个月挣三到五千块钱还是很有可能的,即使再少些也比窝在家里种地强多多了。地里的日常生活就都交给了留守在家的年迈的老人或女人打理。情况好点的还能够在农活特别紧张的时候回来帮帮忙,抻抻手;更多的则是抱着”这地种成个啥算啥,够吃地不撂荒就行“的态度来对待土地的!有些农村现在地里的主力军就是些六、七岁的老人。那么再过十年、二十年之后,现在这些在外打工比较年长的人,还会回来走父辈们走过的路吗?真不好说!

第三,种地不挣钱,农村又缺人,农业发展怎么办?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就是有针对性的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靠的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现代化来实现经营效益的。而农民将土地流转出去以后,不仅可以得到一笔流转费,还可以优先参与到专业的农业合作社或农业公司中来,或作为股东参与经营,或就近为这些专业合作社或公司打工,按照公司章程或劳动合同定期分红或每月领取一定数额的工资。你的经济收入肯定要比单纯种地多多了。

一些人之所以不赞成土地流转,说到底就是没弄明白土地流转是怎么一回事情。

现在有的农村之所以发展遇到了瓶颈,搞得半死不活的,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喊了许多年仍没搞出个名堂来,绝不是因为农民不愿意流转土地,而是因为正规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或各种农业专业化公司尚未成熟,甚至还在孕育之中。假以时日,它必将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大亮点!


小崔说历史LanyaLanya


土地流转说白了,就是让农民下岗。在当前农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农民土地流转根本无法获得比较合理的流转费用。

而且对于那些已经四五十岁,五六十岁的农民来说,土地流转后,他们的出路在那里?还像以前似的去建筑工地去打工?据我所知,农村以前比较忙碌的瓦匠师父现在都没有活干。去工厂打工?五十以上的农民,没有经验,没有技术那个工厂会用?

全部都改成养殖业?明显不现实,那样又会造成养殖业的过剩,而且养殖业的发展也必须是循序渐进的。

就因为这种种原因,大多数农民虽然面临着粮食掉价,生产资料涨价的双重压力,还是无法放弃自己的土地。他们毫无怨言的勉强维持着他们的贫困生活。

农民出路在那里?需要专家拿出切实可行的,能够让大多数农民能够接受的意见,而不是简单的说教,和什么旅游农业之类不适合大面积推广的办法搪塞人。



占礼文化杂谈


在这个问题上,我做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是难以回答。

现在国家,对农村各项惠民补贴多了,也如玉米今年补贴每亩八十元,大豆今年可能补到三百元每亩,小麦补贴八十元。那么在算一下,每亩地从种到收的成本,以玉米为例。耕地每亩25元,播种,直播每亩16亩,覆膜为35元。覆膜产量高一些,因我所居住地在赤峰北部,约260公里。这里无霜期在一百二十多天。活动积温为1900到2300左右,如覆膜种植120天的玉米免强成熟,直播就一百天都得看年景好坏,也就是说一年的雨水,春天到秋天的气候,霜来的早晚等不却定因素,产量在300公斤450公斤不等。覆膜高产一些,在500公斤到750公斤之间。那么覆膜成本高一些,每亩膜在40元左右,每复合亩肥以40公斤计为100元左右,尿素25公斤在45元左右,籽种以一二十天的,先正达408玉米杂交种计算,每袋90元,种一亩半地,为每亩种子60元,滴灌管为每亩100元。除草剂在10元左右,收割每亩60元。因覆膜防上茬作物根扎膜,必须旋耕每亩20元。水电费以浇二次计,为50元左右。那么所有的费用相加,每亩投资为550元。以每亩平均产值1200斤乘0.8元计为960元。减去开支剩下430元,如果在去掉人工费,基本白玩。

那么如果向提问者所讲,农资物价上涨,粮食值下跌。三农也就真成问题了!是让农民下岗吗?什么解决农民问题,如果让农民自己为粮食定价,农民根本没问题!我在弱弱的问一句,土地流转了,我们这些中老年人干什么去?等养老吧,没老呢。打工吧,没有人用。是不是又有了农民,农村的三农问题?中国农民为中国,乃至世界做出了,巨大而不可磨灭的贡献。抗战时期,我们农民以飞蛾扑火的精神,前仆后继为国捐躯。建国初期,我们勒紧腰带,交公好粮,我们吃秕粮。以世界百分之七的土地,养活世界百分之十九的人口。中国农民何等悲壮,可歌可泣。

现在来农村看看吧专家们,收粮没有。











巴林卢永财


我一直反对土地实行“流转”,你这一个问题牵涉几个关键词,来一个一个地回答。其实在头条上,这些都是重复。

关于“农资”上涨,我姐夫哥就是在经营除农药外的所有农资的。我一年还是要回几次老家,加上我们兄弟姐妹共7个(现在已经是7个家庭)都集中在一起居住在姐那里,知道这方面的就多了。我是这样分析的:一是农资生产厂家本身的人工和物资原料上涨影响引起终端价格上涨;二是农业衰败,散户、小户种、养减少,销量逐年下滑,厂家、商家为确保全年的总体收入采取的单位利润上调趋势引起的。去年和20多年前比,姐夫的各类农资销量本来减半,但区域也发生了较大变化:20年前只针对10个就近村销售服务都忙不过来,现在是针对6个乡镇的100多个村独家经营都没业务,你就可想而知!说实在的,经营农资是最笨重的生意:资金量大、利润低、苦力型!几包肥料,上车、下车搬过去搬过来,赚几块钱。好在哪?厂家都是卖了才给货款,就这一点!

真正的农民要克服这个困难多容易,如果你这个困难都克服不了,就别当农民了!一点自然有机肥都没有,全靠买,种地只会朝天一把化肥,结果产量又低、品质又差。自家的有机肥为主,生长期内需要的节子上少用点化肥也是必要的。过去农民多数种子都自己留的,现在呢?我上农校放了寒假回家过年,到了腊月27那天,我们家一邻居到家找我妈,说话绕来绕去,半天才向我妈说过年她家没面条,“借”几斤面条!我妈给了她两捆有7、8斤吧,说,借啥借,拿回去吃。我心里很不舒服:土地下户都7、8年了,各家各户虽然“存钱”没多少,但“余粮”还是多的!“吃”根本就不是问题了,过年还没面条!我妈说,这一家,猪毛都没一根!懒死人,没养猪就没肥,没有肥就没有粮收的!我妈又说,三个半大子娃儿,两个大人,过年猪都没杀一个,只吃饭,肉、油都没,尽吃米面,一人要吃几碗!年年多早就断粮了!

大家说呢?

至于第二个问题是粮食价格走低,这个事情我们都无奈!有三:第一是进口(略);第二是农民的市场不在了!过去农民背几十斤粮去市场卖,不管三角五角一斤,是生产者(农民)与消费者对接后得的净收入!现在,中间商做生意,生产者出手价低卖不脱,消费者价格高吃不起!第三是农产品品质日趋下降!种养切割开来,种没有有机肥;养又用激素过催长!还无计划无序竞争消耗农业产业应有的利润!

这一些是本可解决的但无人解决……

最后一个才是“土地流转”,这是个不成熟的提法!现在要“适度规模经营”农业才有出路,自己“一亩三分”地谁也吃不饱、不够用,所以谁都不会对土地负责任或全依赖。撂荒是必然的!但是采取“流转”,要给钱,农业成本问题考虑过没有?土地资源好宝贵,但要利用又何其难!适度规模、成块连片、充分利用机械化、种养结合降成本提品质、以家庭农场模式构建“农业经济(收益)综合体”才是农业的出路!

至于土地,农民实行有序分流,解决一点点退休养老金后不愿务农的交出土地统一整治适合机械化后交给能务农的家庭才是对的!

农业要复活,决不能拍脑袋的!

谢谢!



一号农民王永尧


一说粮食降价,土地流转,咱就谈谈为什么粮价低的原因,为什么粮价低呢?是因为国家管控不让粮价涨起来,粮价低农民就会对种地失去耐心,不挣钱谁还种地啊,这就为流转土地打好了天时基础,理顺了道理,就明白了国家的措施手段也并不怎么高明。农民在这个时候有的愿意流转土地,有的不愿流转,不愿流转的有几个原因,第一对国家流转土地的政策不信任,认为真要是把土地流转出去拿不到钱怎么办?第二是流转出去的土地,到最后粮食涨价了那点钱不够买粮钱怎么办,第三自己有能力工作土地流转了还不想出去打工,还想自己再种一些年。究其原因还有等等。这就要看国家出台的政策连贯性。就看中央政府得了!


光脚的扛锄人


一天同一80多岁老农闲谈,说到农田抛荒和土地流转问题。老农说:从我记事时开始,农村实行土地改革,私人有田契的土地,只要不是地主、富农,国家承认土地是私有财产,由新政府颁发土地证,允许自主买卖或继承。没有土地的佃户和贫顾农,由土改工作队将没收的地主富农的土地按人均分给他们耕种。政府将所分发的土地重新颁发土地证,为私人所有,允许自由买卖或永久继承。

五二年成立互助组,劳动力多的帮劳动力少的,土地还是私人的。后来参加农业合作社时,是采取土地、耕牛、农具自愿入股的方式,土地生产资料由合作社统一管理耕种。收获的作物除上缴国家留足种子外,按参劳的天数和入股的股数进行分配。当时有不愿参加合作社的依然单干。当时的口号是:入社自愿,退社自由。虽然入了社,土地还是私有的,土地证保障了农民私有土地的权利。让农民觉得只有经营好自己的土地,才能过更好的生活,只有多交公粮才能对得起共产党和新政府。后来…后来……他的声音嘶哑了、低沉了。吸了一支烟才又说:土地证虽然还在,但土地已变成集体的,只有了经营权没有了自主权。改革开放后,农民又获得了土地承包权,过上了好日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他们对土地的依赖已经淡化,农业的投入与产值难以滿足消费的需求。务工与务农的收入相差悬殊。留在农村的大部分都是老、小、病、残,多好的土地只能荒芜。……


不要再让我失望


在粮价下跌,农民种地不挣钱的情形下,专家为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土地流转,把土地流转给农场主或个企去种,这个理由不能说服农民,农民会问,难道农场主种了粮价就高了吗?或者说就挣钱了吗?至于说流转后,种植面积扩大,利于机械化耕作管理,比个人单干省力而工作效率高,这一点还可信,但仅凭这一点就识肯定能挣到钱好象没有说服力。因为前提是粮价下跌,而农场主又要付给农较高的土地租金,这就增加了种地成本,农资,化肥的价格又处于涨势。规模化经营之所以有人积极参于,城市资本之所以愿意下乡务农,一定是将要成为农场主的人有了种植有巨高价格或说是巨额经济效益的作物品种,不然单货现有的农作物品种(麦,稻,黍,谷,豆,油料)要想挣钱也难,专家不如将好的能够挣钱的种植项目也给农民朋友透露一点儿,农民一定会感恩的。


快乐80147


土地流转,还是先找几个县级,或地级地方,搞试点。搞好了再逐步推广 。山区,丘陵,平原,高原,牧区,沿海地区,都要试点。

在没有更好的办法之前,只能逐步推进。

中国需要高能力的农业企业,或农场主,农庄主,大量的流转土地。大量的集中使用耕地土地山地牧场渔场,几十亩,几百亩,几千亩,几万亩的集中使用。并且,按排好土地上的农村农民,给工作,或给基本生活费。让农民,特别是中老年农民,愿意流转。做到农业企业农场主庄园主与农民双赢。

18亿亩耕地红线要保证,18亿亩以外随便搞,只要不违法。中国的地还是不少的。特别是山区,山很多。养殖种植都可以,就是不方便,机械操作。可以研制一些轻型机械,用人可以容易搬运的。以后也可以用直升飞机,无人飞机运输。也可以研制特种机械,会爬山的机械。

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应该给农业企业,提供免费的经营用地,在人口稠密的地区。民以食为天。

对农业企业的各种税费,应该控制在利润的10%以内。

农民农业农村的事,要么政府管,要么企业管。企业可以是国有集体私营,还可以是个体户。总之要稳步推进。要研究出办法来。

也可以考虑,让农民五分之四进城,政府企业安排工作,不愿意工作,或没能力工作的,政府给低保待遇。实在不愿意离开农村的,就留在农村。

只要政府能安排好,进城农民的工作生活学习,相信有很多农民是愿意进城的。完成由农民到市民的转变。他们在农村的土地宅基地,由村或乡集中管理利用,可以分配给留在农村的农民,或者以后一起流转,没流转前分配给农民。减人不减地,增人不增地,应该调整,只要没有违反计划生育政策,都应该分地。

这样就完成了,一个伟大的转变,伟大的变革。

一步越百年。在农业上,从落后几十年,上百年,几百年,到与美国德国日本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相竞争,甚至超越他们。

真正实现工业赶超,农业赶超。实现四个现代化。

实现领先世界。

实现民族复兴。


东风wbsy


土地流转,已成流行话题。如果好好想想便存在不少问题,当今水费,化肥费,机械费,人工费都在猛涨的同时,粮价不升反降,流转者还要支付不低的流转费,他们有利可图吗?一句话无利可图,但作为热门项目,国家补贴不少,这就是利。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各地政府热情很高,甚至釆用不法手段,与农民流转协议没签,就支持企业将分片的土地整合成整片。起初政府补贴,企业不亏,农民能得到流转费,但后期补贴减少,企业逃离,农民不但没有流转费,而且土地因变成整片不知自家地在哪,政府人员就像避瘟疫一样,今人伤感。土地流转要有利可图,仅靠政府补贴,难以长久生存。流转土地要有收益,如生产种子,水果,其它如花圃,但农作物受市场,天气影响较大,能够坚持长久者少之有少,我见过最好的土地流转就是风情农家院。与其热忠土地流转,不如先对土地进行整合,如一家承包地分为几片,通过置换成一片,提高了机械效率同时,也可规模种植。二,对于子女为城镇户口,老人无能力生产者,国家给予适当补贴将土地回收,回收的土地整片后无偿了承包为有志农业生产的农民或企业。三,按农民或企业生产的作物多少按斤给予适当补贴。四,国家如拿出一部流转费,再将土地让有志农业的人士创业。


Wangyukuan


关于这个问题,各有各的观点。 有人认为,在农资不断的上涨,而粮价又连年来偏低,农民种地收入也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让农民把自已确了权的土地进行流转,这样就会一边得到租金,一边还可给得到流转了经营权利的土地大户打工,对农民来说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农民就可增加收入,年经人也可放心在外打工。

那么我认为呢,这个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切身的利益问题。要知道,流转土地为种粮大户的人,全比农民聪明,在这样情况下所给农民的租金一定不会高,总是会一再地压价,农民得到的租金一般要比土地的本身价值低。在农村,现在种地的农民,多数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这样年复一年的种地,虽然收入不那么称心,但也能够维持起码的生活,必竞是自已为自已出工,比较自由,也可量力而行。那么把土地流转出去,收入肯定减少,要为种粮大户打工,失去了量力而行的自由,种粮大户也可能因年令问题而不顾用,就觉心里空缺,没事可做也使勤劳惯了的农民纠心,生活质量反而降低。

土地流转是大势所趋,但不是解决农民如何致富真正的办法,只能会增大两级分化,让一部分富人变的更富,而真正贫穷的依然是真正的农民。如何振兴农业,农村,农民,依然需要更多的政策和好的办法,让农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才是根本的宗旨与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