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普定:一葉白茶促發展

經過5年的艱苦開發,原產自我國東部地區的白茶在西部貴州山區紮根,並獲得良性發展。引自浙江安吉的白葉一號白茶品種,已經成功地在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境內種植、加工,規模不斷擴大。普定縣白茶產業化雛形已初步形成。

近日,本報記者來到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朵貝鎮蹲點採訪,探訪當地的白茶產業發展情況。

婦女返鄉創業帶動茶企紮根

貴州普定:一葉白茶促發展

白茶原產自浙江省安吉縣,因其原料出自比較特殊的白化茶樹品種,在早春時節會有極為短暫的白化期,生長出白色嫩茶而得名。

安吉白茶有近千年的發展歷史,早在宋代就有記載。1982年,浙江育成“白葉一號”品種。2004年4月,安吉白茶被認定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白葉一號”因具有產季短、產量小、滋味鮮爽的特點,一直是綠茶市場上的高端商品。

普定縣位於貴州省西部腹地,素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稱,多年來由於交通不便,產業發展不暢,當地經濟發展始終處於緩慢狀況。從20世紀末開始,大量當地勞動力不斷外出打工,普定縣婦女駱進翠也是其中的一員,她的去向是浙江省安吉縣——白茶故鄉。

2014年開始,在浙江省安吉縣白茶廠打工多年的駱進翠回到家鄉朵貝鎮,成立了貴州萌春茶業有限責任公司,專門種植白茶。和駱進翠夫婦同一時期,來自浙江、安徽的投資者先後來到普定縣種植、加工白茶。貴州普定縣亮峰茶葉有限責任公司、貴州御和茶業有限公司、貴州久茗茶業有限公司等茶企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目前,普定全縣白茶茶園約有6000畝,部分茶園即將進入盛產期;4家白茶企業不斷技改擴能已具備一定規模,普定縣出產的傳統的鳳尾形、珠形、毛峰形白茶相繼問世,這些產品在全國茶葉交易市場上一直呈供不應求的態勢。

良好生態孕育高品質白茶

東部投資商在貴州普定縣扎堆發展白茶,引起了業內關注。據普定縣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年初,貴州省的茶葉評審專家、學者來到普定縣,對全縣茶企今春生產的白茶做了一次盲評。盲評結果顯示,普定縣出產的白茶滋味鮮爽、香氣好,屬於高品質茶葉。貴州省茶科所茶葉審評專家劉曉霞對獲得這次審評第一名的貴州久茗茶業有限公司送審的白茶,給出了“湯色嫩綠明亮,香氣馥郁較鮮,滋味濃,較鮮爽”的評價。

貴州省茶科所研究員王家倫分析稱,普定縣茶山大部分為煤山地,是由砂頁岩發育而成的黃壤,特別適宜茶樹生長。此外,普定縣茶山高海拔、多雲霧,是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這些適合出產高品質茶葉的自然條件,造就了普定縣的白茶氨基酸含量更高,香氣濃郁。同時,普定縣春季氣候持續溫涼,夏季高溫期來得晚,因此白茶春季發芽時間比浙江地區還早,可以早於原產地開始生產、搶鮮上市。同時,普定白茶採摘期長,停採時間也比浙江地區晚,這意味著普定白茶的畝產比原產地高。

科學種茶推進產業做大做強

回首走過的5年曆程,貴州省茶葉工作者、普定縣茶企負責人紛紛表示,為了讓白茶適應普定山區的生長環境,實現優質、豐產,他們付出了大量心血。亮峰茶葉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羅曉波告訴記者,5年來不斷髮展壯大的過程,其實也是白茶與當地大自然博弈、磨合的過程。

在自然生態好的山區,雜草生長比較茂盛,漫山遍野數千畝白茶園裡伴生了不少雜草。令人頭疼的是,實施大規模除草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這給茶園管理增加了成本、提高了難度。除草最省力、有效的辦法是使用除草劑,但是羅曉波認為,普定縣生態良好,品質安全是普定白茶的賣點之一。因此,茶葉生產過程必須堅持確保品質安全的原則,不使用除草劑。

近兩年來,亮峰公司按照綠色防控的理念,採取以草控草的辦法,在茶園裡種植綠肥草,不僅抑制雜草生長,還有助於促進茶樹氨基酸合成,次年長出來的白茶原料白化度也更理想。下一步,為應對高原山區的旱季,亮峰公司還計劃在茶山上鋪建水肥一體化管網設施。雖然這項工作在高原山區開展遠比在平原地區實施的難度大很多,但羅曉波認為,技術引領方能讓西部地區傳統農業跟上現代農業的步伐,進而把普定白茶做大做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