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魯迅:和迅哥兒學習育兒

“中國的孩子,只要生,不管他好不好,只要多,不管他才不才。生他的人,不負教他的責任。他們只能在塵土中輾轉,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長大之後,也做不了人。”這是出自於魯迅的《熱風 隨感錄二十五》中的一句話,之所以會突然想到這句話,是因為最近一部很火的電影——《何以為家》。在這部電影中,贊恩向法官控訴他的父母生了他,卻不養他,其實這不單單是黎巴嫩這個國家的社會弊端,在魯迅當時的時代下,也是一件不可避免的社會現象。

讀魯迅:和迅哥兒學習育兒

人們常會說,三歲定八十,如果我們看一個小孩三歲時候是什麼狀態?那他等到成年,乃至他八十歲將要去世的時候,他依舊保持的是這個狀態。魯迅也曾經寫過《現在我們怎麼做父親?》。這其實討論的都是家庭教育的問題,窮人的孩子每天邋里邋遢的在街上游逛,富人的孩子則是嬌生慣養,成為了一個個紈絝子弟,雖然這樣看來他們是兩條平行線,永遠不會相交,但是總有一個共同的點,那就是他們終將踏入社會,在他們踏入社會的時候,他們便成了他們的父親,同他們的父親一模一樣,有的甚至都不如。

讀魯迅:和迅哥兒學習育兒

在今天的社會中有一個很火的名詞——“原生家庭”,這個詞我聽過很多遍,在一個孩子跳樓自殺的時候聽過,在北大弒母案出現的時候聽過,在綜藝的相親節目中也聽過,甚至在談婚論嫁的朋友口裡也聽過,於是我便去查閱了一些資料,到底什麼是原生家庭?現在我知道了,其實它所強調的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無論是積極的,消極的,無論是壓迫的,還是開放的,當觸動到某一個點的時候,都會被認為這種家庭教育的方式是錯誤的,那到底我們應該怎麼樣做?在多部電視劇裡面都給出了我們答案,最近,一段時間很火的家庭劇《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她就是受原生家庭壓迫很嚴重的女性,她有著一股狠勁兒,她想要讓自己成才。即便是在父母的打壓下,她都一直在堅持,始終沒有放棄。最後,她成了父親,母親和兄弟姐妹中過的最好的那一個。那麼,在這裡,蘇明玉告訴我們的是,只有不斷的讓自己變得強大,才能夠去擺脫那種命運的輪迴。在《何以為家》中同樣也給出了我們答案,那就是我們要有自己的想法,始終堅持自己的想法,要讓自己有目的的去努力,即便是你的敵人是父母,我們也要勇敢的去面對,勇敢的對著他們說“不!”。

那麼,大家對於魯迅的這句話有什麼理解?歡迎一起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