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超350亿“西水东调”工程开工!南沙将实现水源双保障

投资超350亿“西水东调”工程开工!南沙将实现水源双保障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动工

这是落地南沙的又一超级工程

输水线路总长度113.2公里

南沙将实现水源双保障

投资超350亿“西水东调”工程开工!南沙将实现水源双保障

昨日,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大会在南沙区东涌镇召开,该工程是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公布以后首个开工建设的重大基础性工程,输水线路西起西江干流佛山顺德江段鲤鱼洲,经广州南沙区新建的高新沙水库,向东至东莞市松木山水库、深圳市罗田水库、公明水库。

投资超350亿“西水东调”工程开工!南沙将实现水源双保障

输水线路总长度113.2公里,其中干线工程长90.3公里,深圳分干线工程11.9公里、东莞分干线工程

3.6公里、南沙支线工程7.4公里。工程受水区人口近3000万,总投资约354亿元,总工期60个月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是广东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输水线路最长、受水区域最广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输水压力最大、盾构隧洞最长的调水工程。

投资超350亿“西水东调”工程开工!南沙将实现水源双保障

西江东江互补实现供水双保障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后,将有效提高粤港澳大湾区供水保证率和应急保障能力。

投资超350亿“西水东调”工程开工!南沙将实现水源双保障

负责该工程设计工作的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严振瑞表示,该工程不仅可解决广州、深圳、东莞生活生产缺水问题,还将改变大湾区东部单一供水水源现状,实现东江、西江双水源、双保障,供水保证率大大提高。同时为香港、广州番禺、佛山顺德等地提供应急备用水源,水资源的应急保障能力将显著增强,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助力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投资超350亿“西水东调”工程开工!南沙将实现水源双保障

资料图

同时,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也将大大改善粤港澳大湾区东部地区生态环境。广东粤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总经理杜灿阳介绍说,该工程将为广州南沙、东莞、深圳三大受水区每年分别引入5.31亿立方米、3.3亿立方米、8.47亿立方米的西江水。

通过西江、东江水源互补、丰枯调剂,退还东江流域及沿线城市被挤占的生态用水,可以进一步增加东江的生态流量,缓解或降低东江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同时,也为广州、深圳、东莞等市在满足生产生活用水的基础上,增加水量改善生态环境。

投资超350亿“西水东调”工程开工!南沙将实现水源双保障

资料图

地下40-60米建造输水管道

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需要穿越珠三角核心城市群以及珠江出海口狮子洋,穿越核心城市群,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以一组数据来说明,就是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要穿越的村居有61处、铁路及地铁12处、高速公路及城市快速路23处,河宽100米以上河流16处。

据测算,采用深层输水方式,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沿线永久征地(包括水库、泵站、工作井及检修道路等)面积约2600亩;而若采用传统的明渠输水方式,永久征地(包括泵站、明渠、水库,以及工程两侧的保护范围)面积将超22000亩。相比之下,采用深层输水方式比明渠输水方式节约88%的土地资源,相当于近30个天安门广场的面积。

投资超350亿“西水东调”工程开工!南沙将实现水源双保障

资料图

跨海盾构施工难度全国罕见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从地下穿越珠江出海口狮子洋的跨海盾构施工,是整个工程的咽喉工程,需要连续穿越2.4公里的狮子洋和1.5公里的沙湾水道。据水利专家介绍,这一过程均在水底下施工,施工难度极大,风险极高。负责这一咽喉工程施工的是由中铁隧道局和粤水电组成的联合体,实行强强联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展联合攻关。

中铁隧道局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项目部副总经理张磊指出,穿越狮子洋和沙湾水道这一区域,地质条件异常复杂,需要经过12条水下断裂破碎带等不良地层,由此可能带来各种风险,特别是高水压渗水可能引发的隐患,其施工难度在国内乃至世界盾构施工中实属罕见。

投资超350亿“西水东调”工程开工!南沙将实现水源双保障

资料图

生态智慧水利工程更可靠

据了解,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建设,将产生约1400万立方米渣土,如全部运至弃渣场需征地5000多亩,将产生新的环境问题。为此,建设单位和设计部门正联合相关院士团队开展技术攻关,研究渣土资源化利用,减少工程弃渣量,节约土地资源,力求做到生态环保。

投资超350亿“西水东调”工程开工!南沙将实现水源双保障

资料图

为解决工程建后管理问题,使工程长期发挥效益。由广东粤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属下广东粤海水务股份有限公司与广州、深圳、东莞三市政府,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共同组建的项目公司——广东粤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已组建完成,负责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的融资、建设、运营及维护。

来源:南沙新区报;记者 林丹贤,通讯员 粤水轩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