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发的货币都去哪里了?

用户100853413727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有点复杂,货币是否超发?货币去了哪里?货币如果超发,为什么物价没有出现相应的上涨?中国是M2存量最高的国家,但是中国的经济总量只有美国的60%,为什么这么多的货币存量却并未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

社会上一直认为中国是货币超发的,十个人九个这么认为,作为民间的“经济学家”如果不说几句央行货币超发的观点,就显得不懂经济了。但是对于货币超发这个问题,掌舵央行十余年的央行行长周小川从来都是持否认态度。

难道是他的专业性不够吗?周小川被英国《金融时报》评价为“中国最有能力的技术官僚”,在2011年的时候国际金融领域权威杂志《欧洲货币》把2011年年度最佳央行行长授予周小川。

2002年中国金融业被境外媒体评价为“技术性破产”,因为银行的不良贷款率高达25%,但是在周小川主导的银行也改革中,中国的银行业走出了泥潭,并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银行和盈利能力最强的银行。

为什么,民间社会上对货币超发的认定和他本人相差如此之大?而他又是国家金融界最为推崇的银行家之一?下面我谈下我的看法:

1、中国是有计划经济而来,对货币的需求度要大于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

这话怎么理解呢?在市场经济的社会,所有的东西都是可以用货币计价的,而且是市场的价格,这是自由交易的基础。但是中国是计划经济,有很多的资产原来是没有货币计价的,而是官方的一种定价,这个就导致在市场化过程中,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产品是需要货币来交易的,这个就产生了对货币的需求量!


而我们一般认为只有货币的供应量和经济发展的需求量相匹配的,也就是说你经济增量多少,我的货币供应量就增加多少。但是我们的不是,即便经济不发展,随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也需要更多的货币来完成这种转变。

这个如何理解呢?比如说原来的房子是分配的,但是在房改之后房子是完全货币化了,原来你的房子是不需要计价的,这之后你就需要交易了,交易就需要资金,这个资金不是因为经济发展而创造了新的经济带来的货币需求!而是原来就有的产品,但是原来是没有货币计价的,现在需要了,这个在早期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情况。

还比如,原来的货币供应量更多的是满足统计中的实物经济的需求,但是后来货币供应还要满足服务业的需求。这就衍生了超过经济发展增量的货币供应需求,但是并不会引起通货膨胀。

简单来说,就是原来不算钱的,现在要算钱了,比如我小时候,我们那边要建个房子什么的,除了一些非常技术的活需要雇人来做,其他的工作是乡里乡亲来帮忙做的,这样房子就建起来了,你说这个房子 的价格怎么计算?你只能计算物料成本,人工是很少的,但是这些人工是你“借”的,对方未来建房子的时候是需要你来偿还的。现在就很简单了,我花钱雇佣就好了,花钱的过程就需要钱,就需要货币供应了。所以这个是计划经济转型市场经济的过程带来的额外的货币需求。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的和美国去对比。

2、习惯不同

美国是一个储蓄率非常低的国家,但是中国老百姓是很喜欢存钱的,我们知道存钱就是会带来信贷的,信贷是商业银行创造信用的过程,也是创造货币的过程,央行提供的只能是高能货币、基础货币,需要商业银行不断的放贷,以此过程来创造信用 ,中国老百姓的钱是直接存银行的,这就加大的了创造信用的可能性。美国老百姓是直接就花掉了,货币只产生了一次效果,这个也导致了我们货币供应的不同。

另一个习惯不同就是美国是直接融资比例很高的,而中国是一个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金融体系,所以美国的资本市场要发达得多,通过银行的融资行为就是会造成信用的创造。

3、央行的钱主要去了哪里?

央行发行的货币通过商业银行进入各个经济领域,商业银行具有创造信用的能力,我们以前说房地产是经济支柱行业,而且从开发建设到售卖都是通过银行贷款来完成的,所以一方面房地产的所占经济比例高,另一方面也是主要通过银行的信贷完成的,所以房地产的迅速发展是能够大量创造货币的。


另一方面基础建设,无论是高速、一般公路、城建、机场、铁路都是长期投资的,回收期长,都是依靠银行系统贷款来完成,这种方式又为货币供应做了贡献。

货币的发行有一个很重要的来源

那就是外汇,美元在国外是硬通货,但是在国内是不能直接交易商品的,加入WTO后,我们的外汇迅速增加,这些企业把中国的产品卖到国外,收到的是美元,然后把 美元卖给商业银行做结汇,商业银行再把美元卖给央行,央行把人民给商业银行,商业银行用这些人民币再进行放贷。这又是一个货币发行的渠道,不过现在外汇占款是稳定下来了。

如何控制货币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在宏观上央行一直控制这一个阀门,这个阀门叫做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四万亿之后,大量的基建和房地产发展,催生了天量的信贷,这个事情也是饱受诟病(4万亿是非常及时的操作,让中国免于陷入金融危机,并且做为首家走出金融危机泥潭的国家),于是随后央行多次连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就是在关紧这个阀门。


壹号股权


毫无疑问,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货币在不断超发,广义货币m2增长了5-10倍。超发的货币去哪里了呢?当然,大部分是流入了房地产,小部分进入消费品领域。

货币超发的表现在于,对内人民币持续贬值,购买力下降,还有房地产的泡沫越来越大。

1.近十年,货币增长了近10倍,二三四线城市房价也随之上涨了10倍。一线城市涨幅更大!

十年前,在一个县城里,买一套房子,估计10万就差不多了,如今要50万-100万。如果你的收入没有增加10倍,那么你买房的压力就很大。家庭可能会背上沉重的债务,陷入困境。现在很多中国家庭,因为买房,负债累累,压力山大。

2.房地产就是一个大的金融蓄水池,超发的货币需要一个去处(洼地),那样才不会带来恶性的通货膨胀(洪灾)!如果超发的货币进入了流通领域,通胀会更加严重,生活成本会更高。

3.万幸的是有房地产这个蓄水池。有钱人的钱流入了房地产,被套住,无法变现,照样是穷人。

4.现在,穷人也不能幸免,大家只要是买了房子的,基本都被房地产套牢了,很多人在喊,没钱了,就是因为买了房子,钱流入了房地产。

5.也就是说,房地产的虹吸现象很明显,它不仅会吸收超发的货币,还会吸收本属于实体经济的宝贵的现金流,导致实体经济不景气,萧条!现在,我们大家都感觉到了,那就是钱不值钱,还不好赚了。就是因为钱都被房地产吸走了!

6.超发的货币一部分也会进入流通领域,现在的好多东西都越来越贵了!


高中数学邓老师


作为一个财经工作者,这个问题我一直关注,还是很有发言权的。

这些年我国货币超发确实相当突出和比较严重,2008年中国的M2规模只有47.5万亿。到了2018年,M2的规模达到了170万亿, 这是一个天量的数字了。

按道理这么多货币投放到市场之后,应该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可近年我国物价指数一直维持在2%左右,这表明我国物价基本平衡。那么这些超发的货币难道没有发挥作用,或者说没有真正流入市场领域,其实不然。

目前来看,超发的货币应该流向了这么几个领域:一是低效重复的生产建设领域,主要是一些重大的民生基础设施领域,比如大型公共设施、高铁、地铁等等,还有一些钢铁生产及其他产业过剩领域,形成生产供给端的严重过剩,吞噬了大量的货币资金。

二是流向了房地产及楼市、股市领域,过多的资金没有流向实体企业,只是在资本上这么来回被炒作,追求资本的增值。

三是金融机构之间的内部自我循环,也叫资金空转,金融机构靠着这些资金相互之间炒来炒去,追求资金投资回报,没有真正流向市场。

这大概就这几个流向,不足之处,请批评!


开伟观察


不请自来。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9年4月13日公布的数据,M2余额173.99万亿元;2009年M2余额61.02万一元,也就是说10年翻倍还要多。照道理这么多超发货币,会引起大量的通货膨胀以及物价的暴涨,但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几年的物价指数并不高,生活成本虽然小幅上涨,但是也没有达到超发货币量那么恐怖的数据,那么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超发的货币并没有进入市场或者是流动领域。笔者认为,超发的货币应该是流向了以下几个领域:

1.民生基础工程、大基建工程。各大城市的机场、高铁、地铁、高速公路等等,这些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点,政府主导,投资量巨大,回收成本缓慢。随随便便一个项目几百亿起,高的上千亿,大量资金沉淀在些项目里。

2.房地产及其相关领域。大量的货币推高了资产价值以及资产泡沫。北京、上海的房价动辄就是10多万/㎡,经过反复的买卖,资产价格被推高了,最后接盘的人,往往把价格锁死了,也把资金沉淀在了楼市里。

3.金融机构间的空转。明明有大量的超发货币,金融市场却是永远缺钱,央行经常给金融机构注入流动性,还时不时的降准,金融机构则利用这些钱去追求更高的收益,而大量的资金却没有注入实体经济里,小微企业借钱难的问题并没有有效的改善。

4.躁动的热钱。哪里有钱赚热钱就往哪里冲,楼市价格被推高后,热钱又有了新的去处,农业领域。“蒜你狠”“姜你军”一些列新型名词层出不穷,它的背后就是无数的货币再推高他们的市场行情。

所以,只看M2的余额会觉得很不可思议,都感觉不到超发了那么多货币,其实仔细想想,还好这些货币没有进流通领域,否则这个物价是不敢想象的。


小黑看财经


这些年,我国央行货币超发比较严重,2008年中国的M2规模只有47.5万亿。到了2018年,M2的规模达到了170万亿,确切的说,更多的是银行天生拥有放贷的冲动。因为中国银行业的主要利润来自于存贷差,贷款早点投放出去,就能早点获得收益。

不过,很多人觉得奇怪,这些年货币超发真的不少,但是国内的通胀水平为啥还一直停留在2%左右,似乎通胀非常温和。这就解释了大量超发货币并没有流向商品市场,而是流向了其他领域,而这些领域出现了价格大幅波动,只是普通人不曾感受到罢了。

第一,超发的货币在金融体系内空转,前几天发生了钱荒,说明金融体系的钱比较紧,后来央行通过MLF放水了,金融体系注入了流动性,银行间货币市场的利率就降了。我们平时买的货币基金,主要是用更高的利率,把钱错给了需要资金的金融机构。而空转资金并没有流向实体经济。

第二,超发的货币都跑到了房地产领域,房价这10年来涨了好几倍,就是货币超发造成的。如果没有低利率、高杠杆,单凭居民的购买能力,房价是炒不上天的。今年1-7月份,我国新增信贷资金就有10万多亿,而其中有近四成贷款流向了房地产业。这么多资金跑到房地产领域,房价怎么可能不涨?

第三,超发的货币跑到了农产品市场和股市中,农产品市场前几年大蒜、生姜、香葱都轮番上涨,这都是被资金推动上去的。还有就是股市,现在股市没有赚钱效应,外围资金不敢进来,但是过去股市不错的时候,大量信贷资金流向股市,股价炒上了天,不过涨得迅猛,跌得也很快。


不执著财经


超发的货币只有那些在国内流通中的货币才会造成通货膨胀。不流通的那部分是不会造成通胀的。

之所以货币超发那么多,但并没有出现同比例的通胀,主要是因为中国人普遍存在赚钱存钱的习惯,不舍得花钱,不像美国人普遍没有存款。存在银行的钱,藏在家里的钱,只要不使用就不会推高通胀水平。对于那些腐败贪污掉巨额财富,贪污者既不敢存银行也不敢大胆消费,就变成了死钱,这部分就不会造成通胀。贪腐越是严重,通胀越是不明显。

另外一个原因是资金外流,流向了境外。那也不会推高通胀。大家将赚到的钱兑换成外币转移到境外,自然就不会带来通胀。

超发的货币流入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应该还是会造成通胀的。因为这里面的资金流动一直存在的。房地产建设有土地买卖、建筑材料的买卖、人员工资等等,都需要花钱,都存在资金流动。超发的货币流入进去照样会推高通胀。


zjnfsjh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2018年5月广义货币余额174.31万亿,同比增长8.3%,2008年末这个数据是47.5万亿,十年时间增长了3.67倍,而同期GDP的增幅只有2.63倍(从2008年末的31.4万亿增加到2017年末得82.71万亿)。

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的货币超发是非常严重的,为了更直观的说明这一点,我们还是来看一组M2数据(广义货币发行):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的M2增速最近20多年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速(2017年稍微放缓),以前在同期GDP增速在两位数的时候,可能感觉不是很明显,而最近10年GDP增速降下来之后,这样的货币发行速度显然是与经济增长不匹配的,大家可以看下上图中M2/GDP的比值,最近20年是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的,但是,我们对比一下最近20多年我国的通货膨胀速度,你会发现通胀并没有那么严重,我们还是用数据说话:

这是最近16年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从这个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虽然M2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但是国内通胀大部分时间都维持在2%以内,这是很温和的通胀了,那么超发的货币到底去了哪儿呢?

个人认为,大致去了这几个地方:

一、房地产:

房地产是一个巨大的“蓄水池”,一套房子不仅花光了“6个钱包”、花光了三代人的积蓄,而且还得还款二三十年,据网上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房地产总市值达430万亿,而银行系统各类存款只有169万亿左右,也就是说,老百姓的存款大部分都变成了“水泥盒子”,所以说,把房地产比作是一个巨大的“蓄水池”一点也不为过,房地产市值是存款总额的2.5倍还多,流动资金少了,通胀自然就降下来了。

二、股市:

个人认为,股市是货币超发的另一个“蓄水池”,只不过相对于房地产来说,股市这个“蓄水池”按照目前的市值来说要小不少,这两年我们一直在提倡“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于是,新股发行、定向增发、配售、可转债等融资手段齐发力,2017年新股发行达438家,刷新了历史记录,全年各类融资总额达14997亿!2016年新股发行247家,2015年是224家,新股的批量发行,不仅相应了国家号召,同时也让股市充分发挥了“蓄水池”的作用,让数十万亿的社会资金“冻”在了股市,这样一来,市场上可流动的资金就更少了!

三、钢铁、水泥、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

金融危机时期的强刺激计划,不仅催生了房地产的繁荣,也催生了许多行业的产能过剩,最为典型的就是钢铁、煤炭、水泥等等,这些行业也消化了部分超发的货币。

以上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性建议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K涛资本


货币的发行超过实际的需要,会造成货币购买力下降,导致通货膨胀。

中国的货币总量M2,自1990年由1.53万亿,增长到2018年底达到182.67万亿,年均增长率为18.63%,而自改革开放以来的GDP增速年均为9.5%,所以给人的感觉通货膨胀率大概有9%多。

不过,到了2017~2018年,M2增速仅为9.0%和8.1%,GDP增速为6.9%和6.6%,二者之差缩小为2.1%和1.5%。

根据形势判断,中国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已经连续14个季度处于6.4~6.8%的狭窄区间,而央行表示货币政策要配合国民经济发展,也就是需要控制货币增速在8~10%区间,使得通货膨胀率保持在2~3%的温和水平。

简单了解了货币发行、经济增速以及通货膨胀的历史情况,“超发的货币流向哪里去了”这个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我个人理解,在货币发行方面,对央行来讲是一个被动控制的过程。首先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有放贷的动机和需求,然后央行才有各种政策和工具,来全面满足、部分满足或者不满足其资金需求。

如果央行意图放松货币供给,就会采取降低存款准备金、提供麻辣粉以及其他操作,使得商业银行有条件进行宽信用操作,满足政府、企业和居民对资金的需求。

因此,货币要么流向政府、企业和居民,要么就是留在银行等金融机构手里。截止2019年3月底,企业贷款为89万亿,居民贷款为49万亿,两项占广义货币189万亿的比例为73%。除此之外,其他的钱要么在政府手里,要么在金融机构那里。


颜开财道


说货币之二:中国货币供应“切片”观察

2018年8月9日发表于:《凯迪·经济风云》

——此文为下一篇文章《在央行支持下,中小企业自己印钞票》作铺垫。

本文结论:

一、货币虽多,大部分都被存款准备金锁进了中央银行;

二、可用的货币是10.48万亿元,实际“干活的货币”在1万亿元左右;

三、银行承兑汇票补充了货币供应;

四、2017年基础货币大约每13元支撑了100元的GDP;

五、准货币是货币供应之肿瘤。

近年来,关于货币之舆情汹汹,一曰“M2是GDP的两倍,货币超发”、一曰“实体经济缺钱”,舆情自相矛盾,故又曰,“货币都去楼市了,推高了房价”。

——是这样的吗?那就“切片”观察。

货币随着时间流动、变化,在某一时点上,切片观察它的构成,或可窥一斑见全豹。

切片时点:2017年12月31日,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摘录之数据列于文尾。

一、数据显示,单位活期存款47.31万亿元,准货币113.30万亿元,合计160.61万亿元。商业银行(其他存款性公司的俗称)在央行存款为24.38万亿元,比例为24.38/160.61=15.18%。

如果准备金率单一,可以计算出160.61万亿元上交的法定准备金、及商业银行在央行的清算用存款和超额准备金。现假设,综合准备金率15%。

活期存款、准货币上交存款准备金24.09万亿元(160.61×15%),基础货币32.19万亿元,上交存款准备金占基础货币的74.84%。

其中,准货币113.30万亿元上交存款准备金17.00万亿元(113.30×15%),占基础货币的52.81%。这17.00万亿元的基础货币基本属于“休眠货币”。

结论一,货币虽多,大部分都被存款准备金锁进了中央银行。

二、交了存款准备金,还有多少钱可用?这个有点复杂,需要分析。

1、“流通中货币”7.06万亿元。“流通中货币”是指银行体系外的现金(注一),平均到14亿人,人均5043元。这些现金有多少闲散在人们抽屉里、钱包里备而不用,有多少囤在那儿睡觉,有多少用于地下经济,至少没有权威数据表示有多少现金和GDP有紧密关系。笔者假设作用于GDP的现金有三分之一即2.35万亿元。

2、基础货币-准货币的准备金-流通中货币=8.13(32.19-17.00-7.06)万亿元,这个数据表示“初始状态下”银行体系内可用的货币(称为“营运货币”),这是一种算法。

换一种算法,数据显示,商业银行交了存款准备金,只剩下用于周转的货币0.59万亿元和“库存现金”0.64万亿元,合计1.23万亿元。这是营运货币8.13万亿元经过信用扩张(俗称货币乘数)后形成的,把活期存款扩张到47.31万亿元,交了准备金,只剩下“周转货币(注二)”和“库存现金”1.23万亿元。这就是三个数据之间的关系。

这三个数据各有各的用处。在这个时点上,信用扩张到了极点。如果信用收缩,则“活期存款”下降,周转货币可能会增加(或减少)。所以笔者取营运货币8.13万亿元,因为它是基础货币。

结论二,可用的货币是10.48(2.35+8.13)万亿元,实际“干活的货币”在1万亿元左右。

三、这几年银行承兑汇票是越来越多,经济学家都说中国货币泛滥,可企业的销售回笼却拿不到多少现款,大部分是银行承兑汇票。据中央银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表》“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的存量数据,2017年末存量为4.44万亿元,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银行承兑汇票满天飞。

银行的支付工具如支票、本票、银行汇票、电汇等等,每操作一次只完成一笔交易,可一张银行承兑汇票在六个月内,通过背书转让可以完成多笔交易。假设每张银行承兑汇票转让20次,那么2017年银行承兑汇票完成交易88.80万亿元。笔者称银行承兑汇票是“半民间货币”。

银行承兑汇票的转让次数只是估计,真实的交易额不得而知。如果估计的88.80万亿元交易额是在银行完成的,那所需要的货币量极少。假设一年工作日260天,0.17万亿元货币在银行一天周转2次,即可完成88.80万亿元交易额。

结论三,银行承兑汇票补充了货币供应。

四、2017年中国GDP是82.71万亿元,可用的货币是10.48万亿元,那么每100元GDP用了12.67元基础货币。

如果加上银行承兑汇票4.44万亿元,“货币”是14.92万亿元,那么每100元GDP用了18.04元“货币”。

如果不考虑银行体系外的现金,营运货币是8.13万亿元,那么每100元GDP用了9.83元银行体系内货币。

如果只用周转货币和库存现金1.23万亿元来计算,那么每100元GDP用了1.49元周转货币和库存现金。

如果只用周转货币0.59万亿元来计算,那么每100元GDP用了0.64元周转货币。如果数据没有问题,逻辑没有问题,这是真的。

结论四,2017年基础货币大约每13元支撑了100元的GDP。

五、2017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67.68万亿元,其中准货币(定期存款、个人存款等)为113.30万亿元,占67.57%。它是基础货币的3.5倍,表面上是民间对银行的债权,实质上它对应着银行的178.30万亿元债权。本质上它已经不是货币了,除了它的净变动额,它对货币供应的“贡献”是,把17.00万亿元的基础货币以法定准备金的名义送到了中央银行。

说中国货币多,主要原因是它,可是实际在使用的货币并不多,主要原因也是它。这是一个难解的结,早晚是一个祸害。

结论五、准货币是货币供应之肿瘤。

六、为慎重起见,笔者将本文所用数据换成2017年简单算术平均数(每月月末数之和/12),结论一致。

简言之,2017年末中国的基础货币约在32万亿元左右,由于储蓄量庞大,一半以上的基础货币被储蓄的存款准备金占用,再减去银行体系外的现金,及信用扩张后上交的准备金,商业银行几乎无钱可用。银行承兑汇票越来越多的承担了货币的流通、支付职能,补充了货币供应。

过多的银行承兑汇票可不是好事,它会纵容银行“不务正业”,且中小企业非常痛恨银行承兑汇票,它不能分拆,贴现(换成现款)要付利息、拿它支付也要承担利息。

笔者称银行承兑汇票是“半民间货币”,因为还有真正的“民间货币”——商业承兑汇票——在贴现前、在到期托收前,它不受银行系统控制,它的流通量是多少?由于没有官方数据,不作妄论。

目前,财经界动辄拿广义货币供应量M2来说事。M2是个国际通行指标,它本身就有很多问题,它只是一个用于国与国之间进行比较的“最不坏”的指标,用它硬套经济生活有点牵强。对中国来说,活跃的银行承兑汇票不在广义货币供应量之中,而大量的准货币却占据了广义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内容。准货币是指未来的购买力,可仔细想想,如果债权债务解不开,它还是货币吗?

中国货币多吗?多,都在睡觉;

实体经济缺钱吗?缺,干活的货币太少了;

楼市是蓄水池吗?你说呢。

注一:“流通中货币”通常的解释是指银行体系外的现金,它的来源是央行表“储备货币-货币发行”减去“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中的“库存现金”。可央行表“储备货币-货币发行”的内容复杂,不仅仅是现金。这儿姑且从俗。

注二:用“周转货币”一词实属不得已而为之。央行官网数据中,“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的“准备金存款”(数据A)大于“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的“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数据B),数据A应该有三个内容,一、法定准备金;二、存于央行的清算货币;三;超额准备金。数据B应该有数据A的前两项内容。而“存于央行的清算货币”本质上属于超额准备金。故不用“超额准备金”一词,不得已取(A-B)之数,且名之为“周转货币”,它是实际上在“干活”的货币。

七、附数据。单位:万亿元;“年末”指2017年年末数,为本文所用数据;“月平均”指2017年每月(月末数之和/12)之平均数,列于此作参考用。

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摘要

-------------------------

序号 项目 年末 月平均

1 储备货币 32.19 30.47

2 其中:货币发行 \t 7.71 7.69

3 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t 24.38 22.73

4 非金融机构存款\t 0.10 0.05

其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摘要

-------------------------

序号 项目 年末 月平均

5 储备资产-准备金存款 24.97 23.34

6 储备资产-库存现金 0.64 0.68

存款性公司概览摘要

-------------------------

序号 项目 年末 月平均

7 货币-流通中货币 7.06 7.01

8 货币-单位活期存款 47.31 43.71

9 准货币 113.30 111.93

其中:单位定期存款 32.02 31.81

个人存款 64.93 63.94

其他存款 16.34 16.81

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表

-------------------------

序号 项目 年末 月平均

7 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 4.44 4.43


汤散膏丸


超发货币去那了?我们知道,货币超发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超发的货币就是到了物价里面去了。换句话说,超发的货币都到了流通领域中,抬高了物价,还稀释了你的存款。

举个例子吧,以前一个家庭维持正常生活开支需要2000元,当货币超发后,米价、菜价上涨了,油盐酱醋的价格上涨了、供暖价格上涨了、开车用的汽油也上涨了、、、总之那,日常用的物品都在上涨,这样要维持一个家庭的正常开支可能就需要3000元或更多。其它家庭的开支同样是这种情况,生活开支都因为货币超发而提高。同时,商店的周转资金因为商品价格的提高也增加了,工厂因为成本价格的增加,流动资金也增加了,各行各业的周转资金都在增加,超发的资金去那了,就是到这里面去了。

当然,超发的货币不会平均分配到每一个行业,货币是由逐利性质的,那一个行业获利多,那一个行业流入的货币就会多。每一个行业都像是一个蓄水池,有的大有的小,行业的规模大,容纳的货币就多点,反之就少。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猜到了,我想说的是楼市和股市,当下楼市和股市的都存在流动性的问题,楼市因为国家政策的原因,流动性被冻结;股市因为去杠杆的原因,同样存在严重的流动性的问题。楼市和股市在各行业中是吸引超发货币最多的两个的行业,这两个行业中的货币流动性被限制了,就等于把超发的货币给困在这两个行业中,特别是楼市中,毕竟股市已经从高位跌了下来。如上图所示,我国货币从1996年以后,始终是超发的状态,在2004年到2008年,因为美元加息,有所缓和,从08年以后超发的更加严重。

如上图所示,这也是为什么我国最近十年间货币超发情况,在大型经济体中最严重的前提下,其它行业的通胀不明显的主要原因(CPI始终在2%左右),通胀都表现在楼市和股市身上了,因为这两个行业吸收大部分的超发的货币。

因此,超发的货币去那了,一部分在因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上涨后,流通的货币增加了一部分;其它的部分都因为流动性的原因被困在楼市和股市中,主要是楼市中。

我是禅风,点个赞加关注,还有更多精彩内容与你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