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样板戏吗?感觉怎样?

好客232964104


对于60多岁以上的老年人,对样板戏可不是一般的熟悉。从66年文革开始到七十年代初,中国的文艺作品除了样板戏,几乎一无所有,其他的一切文艺作品,包括电影、小说等文学作品、戏剧、曲艺等,都归类于毒草,无一幸免。天天听的、唱的、看的除了样板戏没有别的。我当时上中学,在学校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主唱京剧样板戏,由于当时勤学苦练,会唱的段子很多,直到现在,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京剧的主要长唱段,我不看戏词,可以一句不拉地唱下来,包括女声唱段。我曾在舞台上一个人演唱智斗片段里刁德一、阿庆嫂和胡传魁三人的唱段,是当时我们宣传队的保留节目和压轴戏。




龙吟方泽


上世纪60~70年代,我不止一次的看过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海港》,舞剧《红色娘子军》,钢琴伴唱《红灯记》,交响音乐《沙家浜》等样板戏,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如上所述的前3部,尤其是《沙家浜》,我还看过剧本。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我父亲是大队业余剧团的团长,导演,会拉二胡,京胡,有时他会把剧本带回家里。

由于看过电影(红、沙、智3部),常听(广播)京剧选段,时间久了,便学会了好多段,迄今扔能唱出好几段,如李玉和“临行喝妈一碗酒”,智斗一场中阿庆嫂与刁德一、胡传魁的对唱,少剑波“把剥削根子全拔掉”,等等。

样板戏堪称红色经典,传播的满满的都是正能量,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百听不厌。曾有文章介绍说,江青、于会泳等对京剧唱腔的改革和创新付出了许多心血。


仕林外传


小时候经历过那个“全民看样板戏”的年代,自然而然看过好多次。

看“样板戏”,是我第一次接触到京剧,我的最早京剧知识启蒙就是来自“样板戏”。后来才知道,样板戏远远不是京剧的全部,京剧还有巨大的传统戏资源,那才是京剧的本源。不过,童年时期有过许多次看“样板戏”的经历,毕竟还是为我的京剧兴趣奠定了基础。其中的某些精彩唱段,我非常熟悉,例如红灯记里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临行喝妈一碗酒”、“血债要用血来偿”。

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的若干舞姿与唱段(“北风吹”等等),也在我心中留下深的印象。

总之,“样板戏”对我最初的音乐、舞蹈兴趣起了不小的作用,其中某些精彩的词句(“智斗”唱词、《智取威虎山》里一些俏皮话等等),也对我的语文知识有所启发。红灯记里宣传的抗战精神对我有着思想启蒙。

改革开放后,再看“样板戏”,其中的公式化的特征就太明显了,剧中不少主要人物大多是性格刻画单薄的宣传工具,缺少了鲜活的生动性。

戏曲发展中,百花齐放才是春。现在再看待“样板戏”,不必再以当年“样板”眼光去仰视它们、视为金科玉律,而是报以平常心,扬其所长,去其所短。


晓帆轻舟


问题:你看过样板戏吗?感觉怎么样?

样板戏,一个时代的标志,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时,中国大地正在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旧有的文艺形式全都靠边站,境外的文学、文艺作品进不来。在哪个特殊的年代,掌管着文艺战线的“旗手”,“四人帮”之一的江青是当时的权威。在她的主持和推动下,相继排演出一批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和芭蕾舞剧。其代表剧目有: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龙江颂》、《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等剧目,还有老百姓不曾多见的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这些剧目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剧场陆续上演,后来相继拍成了电影在全国上映。

在当年文艺作品单调匮乏的时代,这些剧目的上演,无疑会感染教育一两代人。剧中的人物都高大上,光彩照人,楊子荣、郭建光、李玉和李铁梅、马洪亮等主要人物的亮相,给当时的中国的文艺舞台增了光添了彩。也有很多后来的英雄或模范都是以这些剧中的主角为楷模,而鼓舞后人为了国家而甘愿奉献自已的一生。

对江青的问题,国家早有结论,老百姓无权评价。

单就在那个特殊年代主持推广样板戏一事,她也做了应该做的工作。毕竟给那个单调的年代和老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加一抹阳光。


发烧友959


样板戏如数家珍,也是我们这代人难以割舍的情怀。

李玉和李铁梅、杨子荣少剑波、郭建光沙奶奶、洪常青吴清华、严伟才崔大娘、方海珍韩小强、江水英李志田、大春喜儿、柯湘雷钢等剧中人物,耳熟能详,而且其唱段脍炙人口,我现在还经常哼唱朗朗上口的"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朝霞映在阳澄湖上……"、"临行喝妈一杯酒,浑身是胆雄赳赳……"等,自娱自乐。



我以为,样板戏一反京剧过去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独霸舞台之势,将工农兵"高、大、尚"正能量形象以京剧形式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使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影响了我们几代人。


样板戏虽然是特定年代的产物,但是,只要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这就是经典中之精品。


老伙计610322


在样板戏流行的年代,全国人民都看过,不仅看过,还看许多遍,甚至大都能唱几句。


其实样板戏,像《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等等,都是由小说、电影改编过来的,又哪里是文革的产物。改编成了京剧与芭蕾舞后,成了样板戏,到处演,到处放映,当然的确有看够的感觉:再好吃的饭,天天吃也会够的。所以后来再放样板戏,还真引不起人们兴趣了。

但样板戏的艺术是一流的,三观也是正确的,而且在文艺与戏曲史上都是一场革命:人民成为舞台的主角。 说文革只有八个样板戏是不准确的,后期各种文艺作品遍地开花,只是内容偏左,但也确实出现不少优秀作品流传到今天,成为红色经典。


样板戏则是经典的经典,因为那是十年磨一戏,所以将来看这十年,如果能有这八个样板戏成为经典而永久流传,那倒是不小的文艺成就了。

现在全国人民虽然不再一起看样板戏,但样板戏的魅力却经久不衰,喜听与唱的人依然很多,因为她太美了!太阳光了!太精湛了!太正能量了! 巧的是,我刚刚订了两个月后在北京大学演出的上海芭蕾舞团的《白毛女》演出票,很期待这一场艺盛宴的到来,感觉一定美极了。


订票后写了一个微博,以见对样板戏的感情有多深:

【艺术盛宴】女儿问北大有上海芭蕾舞团《白毛女》的演出看不看,时间是三个月之后。不假思索说看。我们这代人大都有白毛女情结,少年时代不知看过多少遍《白毛女》的电影、话剧、舞剧、画书、剧本,插曲都是经常唱的、口琴二胡吹奏的,前一阵还写了一篇痛斥为黄世仁翻案的网文。时代越久远,这部作品的意义越突显:妇女的解放,人的解放,多么伟大!而那个不平等的社会又是多么万恶!难忘上次有国家大剧院观看上芭的《天鹅湖》,美的惊艳绝伦!


大洲文苑


实事求是的说,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也是毛主席时代的京剧改革诞生的京剧经典,不可否认,硬要否定那就不是实事求是。这样的的结论是断然的。文化大革命已经过去几十年了,时间过去愈久逾证明京剧样板戏是经典。最近看到一篇回忆文章,作者好像仍然有什么顾虑,文中主要谈六几年抽一批人到北京加工提高创作京剧《奇袭白虎团》(以下称白剧),当时可能山东京剧团还没有排此剧,全是一流演员出演,其中拍京剧电影《穆桂英挂帅》佘老太君的演员演《白》中的阿妈妮,可惜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就不排了,多年后说提起那剧演阿妈妮的演员还张口就唱那段唱腔,可见唱腔设计的有多美。该文主要回忆《白》剧主要作者于会泳的创作手稿、配乐的设计唱腔设计,好像说过去现在将来对京剧都有长远的意义,还说于会泳对《智取威虎山》、《海港》、《龙江颂》等京剧都有贡献,还独自创作完成《杜鹃山》(指音乐,配乐、器,唱腔设计等),看到此文我感到作者富有实事求是之勇气,该给予称道赞扬。其次不要一味一边倒下去。三要坚持改革创新,吸收京剧样板戏成功的经验,不然京剧就没有希望,或者说希望不大。


林风涧泉


这个问题问得好。

样板戏我看过,感觉非常好。

但愿更多的人都看看样板戏,让它带给您无与伦比的妙处。

大家都知道,样板戏产生生文革时代。

十年文革,共有八部样板戏面世。

它们分别是《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杜鹃山》,这就是传说中的八个样板戏,可谓十年磨一剑。



样板戏虽然是文革时的产物,有高大全的时代特征,更有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官方运作方向,但它是用心打造的艺术精品,是与当前肥皂剧与抗日神剧等等不可同日而语的。

所好样板戏的每句台词,每个场景,每场冲突,都经过艺术家们的精心打造,以至时间过去这么多年了,它仍然散发着诱人的艺术芬芳。

样板戏不仅具有革命的情怀,更有崇高的艺术特征。

在《红灯记》的剧情里,我们看到的是李玉和李奶奶为信仰义无反顾地赴死。

在《沙家浜》的剧情里,我们看到的是阿庆嫂为了救护新四军的伤员与敌人斗智斗勇。

在《智取威虎山》的剧情里,我们看到的是杨子荣为消灭盘踞在林海雪原里的匪徒,只身闯入匪窝,见证了一个孤胆英雄的超人气魄。


在《白毛女》的剧情里,当我们看到为富不仁的地主黄世仁为了收租逼债,抢走了佃户杨白老的女儿喜儿时,不由激起对旧社会的反抗意识。

其实,文革中的样板戏远不止这些。传说中的八个样板戏是一个误解。在这个时代里的样板戏很多,如《龙江颂》,《奇袭白虎团》,以及《平原作战》等等,这些样板戏都是经典之作,很值得一看。


骚客文化


看过样板戏,当时流传一句顺口溜:身穿红衣裳站在高坡上,伸手指方向歌唱红太阳。年代感的记忆太深了,回到家打开广播除了新闻就是样板戏,想找个别的听比登天都难,那时候我已经有了记忆。

(图片来源外站~常青指路)

我们小小的年纪也组成宣传队,学跳白毛女、红色娘子军、(如今还保留着那双小小的芭蕾舞鞋)。演唱李铁梅的“奶奶您听我说”,样板戏除了京剧歌就是芭蕾舞,北京上海的京剧团和两地的芭蕾舞团,后来出了交响音乐“沙家浜”。



(图片来自外站~李铁梅、李奶奶)

样板戏还被拍成了电影作品,就像我在回答问题一开始说的那样:女的正面人物绝对的红色衣裳,代表着特别革命的意思。如今想起来仍是满满的回忆,本人会唱“北风吹”“红头绳”外加“沙家浜”里的阿庆嫂的唱段。


(图片来自外站~芭蕾舞剧白毛女)

样板戏共8个分别是: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海港、奇袭白虎团,虽然已过近50年了,烙印深深震撼心底。


蘭竹ZLZ


满满的正能量!

在世界文艺史上,历来都是西方的舞台上是国王,贵族,传教士,牧师,商人,决斗士,佳人的舞台。

在东方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的舞台!

从宣传的理念上,也只是求清官处置地主不要对农民太严酷了。从思想上宣传的是封建道德,因果报应的消扱思想来麻痹人民。

这一切随着红色样板戏的出现都打破了。

八个样板戏选的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底层社会人民追求翻身做主人的历史,这些题材最接近人民,最接近百姓,这些人中有我们每一个人的先人。

《白毛女》是抗日战争时期农民被地主压迫,不得不逃进山洞,靠野菜生存。

《红色娘子军》的吴清华是一个女奴,最后成长为娘子军的领头人。

《杜鹃山》描写的是农民起义军在党的领导下,从失败到胜利的过程,党代表柯湘,父母兄弟姐妹被杀,完全是一个孤儿,丈夫又被毒蛇胆杀害,而雷刚也是孤儿,杜妈妈收留了他,阶级的压迫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在那种情况下,要么任人宰割,永远成为奴隶,要么拿起枪,求的生存,别无他路!

《红灯记》描述的是三个不同的家庭组合在一起。李奶奶的丈夫,李玉和的家人,李铁梅的父母,在求生存的斗争中都牺牲了,他们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与侵略者斗争才是唯一的出路。

《沙家浜》是在反对日伪蒋联合反共环境下,我新四军伤病员和地下工作者,组织群众反对投降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一段故事。表明了阶级斗争,民族独立解放过程中,我党独立自主的路线图。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抗击日夲侵略者,汪精卫靠不住,蒋介石靠不住,地主阶级靠不住,土豪恶霸,土匪头子靠不住,只有穷苦的贫农才是唯一的依靠的力量,因为他们除了一双手外一无所有,革命尚有一线希望,投降只能死路一条。百姓懂得了这个道理,所以支持共产党。

《平原枪声》说的是北方的八路军,在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后,把部队化整为零,好孙悟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一样,深入敌后,发动群众,建立政权,用人民战争形式,来与日寇斗智斗勇,这里面也有一个阵线问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搞统一战线,反对共同敌人,同样接受党的领导,服从命令,独立自主地与日寇拼死博杀。

《智取威虎山》在中外历史上从来都是官匪一家,上层人物又与官匪一起剥削人民,欺压人民,几千年来土匪这个顽疾从来没有解决过,为霸一方与官商,地主有钱人勾结在一起欺压百姓。站在土匪恶霸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对立面的是中国共产党和她领导的穷苦百姓及人民解放军,他们团结在一起,经过二十八年的欲血奋战,一举端了这个千年难除的老窝。主人翁都是穷苦出身的小人物!

《奇袭白虎团》中的主人翁同样是严伟才一样的翻身农民,拿起刀枪,与世界霸主的美国帝国主义进行殊死博斗,打出了中国人的志气。

《龙江颂》则是在推翻三座大山后,中国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牺牲小我,成就大我,团结一致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火红年代,突出的同样是最基层的人物。

《海港》则是彰显国际共产主义精神,以我心换他心,支援非洲穷弟兄,至今我们还在享受当年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种下的参天大树的萌荫,中国成为穷兄弟的领袖,这是我们今天想不到的。

……

各个历史时期的小人物,在党的领导下,走出的一条求自身解放之路。其亮点突出的都是普通再普通的平民百姓!仅这一点,任何历史时期的文艺舞台都不能比!这是一股不可抵挡,让人不能忘怀的力量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