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之後,餘秋雨用《雨夜短文》撬動半部文學史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二十年前《文化苦旅》震撼了整整一代人,二十年後,餘秋雨人生首部短篇散文《雨夜短文》出版上市。在《雨夜短文》中,餘秋雨將自己的閱歷、感想、智慧濃縮在一篇篇筆調輕鬆又有分量的小篇幅散文裡。《雨夜短文》不僅是苦旅足跡遍佈四海的餘秋雨在空間上的抓取和思索,更是一位年逾七旬的長者在回望人生旅途時的感悟與警醒。短文的形式更是餘秋雨先生著眼於當代青年讀者極其有限的閱讀時間而著,他在嘗試用一篇篇“支點很小”的短文撬起半部文學史。


《文化苦旅》之後,餘秋雨用《雨夜短文》撬動半部文學史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有著輝煌而燦爛的文化,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中,古詩詞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詩詞可以用最少的字,寫最大的情懷,寫最遼遠壯闊的意境,這就是古詩詞的魅力。我們中國人生來就與詩歌相伴,從《詩經》到最鼎盛的唐詩宋詞,華夏大地就是個詩詞歌賦的國度。但很多古詩詞所記載的歷史文化與動人故事,對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難免晦澀難懂,這也是餘秋雨寫作《雨夜短文》的良苦用心。讓我們一起來領略文化大師餘秋雨對中國千年文脈的點穴式提領。

關漢卿是個“頑潑的君子”

在元代,“君子之道”受到猛烈衝擊,他們在衝擊中改變著自己,順便也改變了“君子之道”。簡單來說,他們走向了頑潑,成了“頑潑的君子”。元代戲劇藝術的領軍人物關漢卿曾經自述過自己的“頑潑”。

我是一個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願朱顏不改常依舊,花中消遣,酒內忘憂。……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恁子弟每誰教你鑽入他鋤不斷、斫不下、解不開、頓不脫、慢騰騰千層錦套頭。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臺柳。我也會圍棋,會蹴鞠,會打圍,會插科,會歌舞,會吹彈,會咽作,會吟詩,會雙陸。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與我這幾般兒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則除是閻王親自喚,神鬼自來勾,三魂歸地府,七魄喪冥幽。天哪,那其間才不向煙花路兒上走!
《文化苦旅》之後,餘秋雨用《雨夜短文》撬動半部文學史

餘秋雨說頑潑的君子還是君子,因為他們心存大道,明辨是非,立足創造。經餘秋雨的解讀,我們發現像關漢卿這樣的藝術家一頑潑,對於社會惡勢力,也就從針鋒相對的敵視,轉向居高臨下的蔑視。由敵視到蔑視,是一個重大變化,只有少數人實現了。這正是關漢卿的傑出之處。餘秋雨說他不僅僅是逐一揭露獨裁專制、貪官當道、無賴橫行、司法縱容,而是綜合成一個總體結論:整個社會就是一個無賴結構。

餘秋雨話“知行合一”

與一般君子不同,王陽明完全不討論“知”和“行”誰先誰後、誰重誰輕、誰主誰次、誰本誰末的問題,而只是一個勁兒呼籲:行動,行動,行動!

王陽明認為,“知”和“行”並不存在彼此獨立的關係,而是兩者本為一體,不可割裂。他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未有知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對這個判斷,餘秋雨理解如下:

“未有知而不能行者”。我們在日常工作中總是說:“我知道事情該那樣辦,但是行不通。”王陽明說,既然行不通,就證明你不知道事情該怎麼辦。因此,在王陽明那兒,能不能行得通,是判斷“知否”的基本標準。他本人在似乎完全辦不到的情況下辦成了那麼多事,就是不受預定的“知”所束縛,只把眼睛盯住“行”的前沿,“行”的狀態。他認為,“行”是唯一的發言者。

王陽明不僅沒有給那些不準備付之於行的“知”留出空間,而且也沒有給那些在“行”之前過於揚揚自得的“知”讓出地位。這讓我們頗感痛快,因為平日見到的大言不慚的策劃、顧問、研討、方案實在太多,見到的慷慨激昂的會議、報告、演講、文件更多得無可計算。有的官員也在批評“文山會海”、“空談誤國”,但批評仍然是以會議的方式進行的,會議中討論空談之過,使空談又增加了一成。

其實大家也在心中暗想:既然你們“知”之甚多,為何不能“行”之一二?王陽明先生讓大家明白,他們無行,只因為他們無知;他們未行,只因為他們未知。

為此,餘秋雨曾斬釘截鐵地告誡學生:千萬不要聽那些“文藝評論家”的片言隻語。轉頭我又會質詢那些“文藝評論家”,你們從來連一篇小說也沒有寫過,連一篇散文也沒有寫過,連一首詩也沒有寫過,何以來談論如何創作?如果你們還想問津文藝,那就動手吧,先創作幾句短詩也好。

《文化苦旅》之後,餘秋雨用《雨夜短文》撬動半部文學史

“短文短答”話長篇

餘秋雨說“短答”,會被很多專家看到,因此要短而準確,短而在行,短而勝長,很不容易。在《雨夜短文》中,他首次嘗試以問答的形式話經典,支點很小,工程很大。

問:

終於要面對《紅樓夢》了。我們耳邊,有紅學家們的萬千聲浪,您能用一句話,來概括這部小說的意涵嗎?

答:

這部小說通過寫實和象徵,探尋了人性美的存在狀態和幻滅過程。

問:

在小說藝術上您最讚歎它哪一個方面?

答:

以極為恢弘的大結構,寫出了五百多個人物,其中寶玉、黛玉、王熙鳳、晴雯可謂千古絕筆。這麼多人物又分別印證了大結構的大走向,那就是大幻滅。

問:

紅學家們對作者曹雪芹的家族有大量研究,您能用最簡單的語言說兩句嗎?

答:

在清代“康雍乾盛世”中,曹家在康熙初年發達,雍正初年被查,乾隆初年破落。曹雪芹過了十三年的貴族生活後,辛苦流離。三十八歲開始寫這本書,四十八歲就去世了。

問:

有些紅學家對高鶚續書評價極低,您認為呢?

答:

這不公平。高鶚當然比不上曹雪芹,但他保持了全書的悲劇走向,寫出了黛玉之死和寶玉婚禮的重疊情節,都難能可貴。見過幾種續書,他的最好。沒有續書,很難流傳。

問:

您曾多次論述,這四部小說不能並列,因為《紅樓夢》高出太多,是嗎?

答:

是的。

問:

除了這四部,還有幾部小說也比較著名,您能約略說幾句嗎,例如《金瓶梅》?

答:

《金瓶梅》很重要。《三國》中的歷史人物、《水滸》中的英雄好漢、《西遊》中的神仙鬼怪都不見了,只寫日常市民,這些人也沒有像樣的故事,因此情節淡化。這樣的作品當然不會來自說唱藝術,是一部由文人獨立創作的小說。

問:

內容有意義嗎?

答:

有。它表現了暴發商人如何讓傳統社會結構崩塌,崩塌時看不到一個好人。

問:

《金瓶梅》後來最受詬病的,是露骨的色情描寫。這種詬病是否出自封建保守思想?

答:

文學天地很大,色情描寫應該容忍。不怕露骨,只怕粗鄙。《金瓶梅》在這方面粗鄙了,甚至骯髒了,跌破了美學的最後底線,因此很難為它辯護。

《文化苦旅》之後,餘秋雨用《雨夜短文》撬動半部文學史

餘秋雨自己認為這本新書區別於他以往所有的作品,因為這是他首次嘗試新的“短文體”,從《詩經》、莊子、屈原、司馬遷到唐詩、宋詞、戲劇、明清小說等一一說來,話雖不多,卻提領了最精要的核心內涵與最關鍵的人文精神。《雨夜短文》文末附有餘秋雨特選青年必誦唐詩、宋詞、宋詩共計97首,供年輕人品閱。

《文化苦旅》之後,餘秋雨用《雨夜短文》撬動半部文學史


《雨夜短文》

餘秋雨

天地出版社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